【背景】1949年4月20日,当南京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我军立即发起渡江战役。三野65万部队、二野35万部队(含中原军区8万部队),另有四野先遣兵团12万人参战。
整个战役分两大阶段:一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一举攻破70万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长江防线;二是攻占南京、上海、杭州等地。
整个战役也称“京沪杭战役”,共歼敌43万余人,解放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
京沪杭战役即渡江战役,在中国革命史和我军军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在军史研究和文学、影视作品的表现中,对渡江战役总前委表现较多,甚至不乏牵强附会的言过其实,而对粟裕将军在渡江战役中的杰出表现,不知有意无意,却几乎忽略不计。而粟裕将军实际上是京沪杭战役起关键性作用的主要军事指挥者。
一、粟裕是《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的实际主要制定者
战役计划是战役行动的蓝图。唯有了解清楚战略、战役、战术之间的概念和区别及相互作用,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战役、战术,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和落实并最终实现目标。
1. 粟裕对渡江作战最有话语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粟裕最早全面进行了调研与侦查敌情,做到知己知彼全局在胸,他对发动渡江战役计划的制定最有发言权。
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命令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后经粟裕建议并经毛主席中央军委批准,华野暂不渡江南进,这才有了中外战争史上堪称奇迹的淮海战役。虽“暂不渡江南进”,但粟裕早在1948年初,就指挥华东野战军开始了渡江南进的作战准备。
他组建了渡江先遣纵队,先后派出几百名干部到沿江地区开展工作,一个加强营和200余名干部到皖南。
他请东北解放区代为购置了一批改装木船为汽船的引擎,并调查船只分布情况及筹备船只。
济南战役结束当天,粟裕就指令渡江先遣纵队南进到淮河以南、长江北岸,后又派几个加强营到皖中、苏中地区,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侦察沿江敌情。
他特别注意派部队勘察沿江地形,对长江渡口、水文以及相连的河湖港汊,都进行了详细勘测并绘制成图。
粟裕在红军时期、新四军时期,就长期战斗在江南,并“三过长江”;加之又做了大量渡江准备工作,这对于制订正确的渡江作战方案非常重要。也可以说,在我军渡江部队的高级将领中,粟裕对渡江作战最有发言权!
2. 粟裕最早拟制出《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在各种词条及影视剧中,都说1949年3月31日邓小平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至少这不符合实际。若3月31日才制定出《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4月20日就发动渡江作战,根本不可能在20天内调动部署百万大军。而粟裕才是《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的主要制定者,也是最早拟制者。
1948年12月16日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离开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集小李家的中野司令部,前往安徽省萧县蔡洼村的华野司令部与粟裕会合。12月17日,在这里召开了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淮海战役期间的唯一一次会议,但讨论的却是渡江战役!与其说这是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唯一一次会议,不如说这是渡江战役总前委的第一次预备会议。会议决定:由粟裕和张震负责起草渡江战役作战计划。
1949年2月9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与中原局、华东局在商丘召开联席会议,也可以说这是渡江战役总前委的第二次预备会议,具体讨论了粟裕和张震草拟的渡江战役作战计划。会议明确了渡江战役的作战时间、兵力部署、加强军队教育及后勤准备等问题,并大致划分了各兵团渡江地段和作战任务。
第一,如果进行炮击后无法立刻渡江作战,那汤恩伯会有时间做出部署;
第二,除此之外,埋伏于江南国民党中的内线部队,也会遭到致命打击,为渡江作战增加困难。
粟裕的意见随即上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很快采纳了粟裕的意见。
这种完全不同意中央“以打促和”的渡江作战计划,同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命令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粟裕斗胆直陈所不同的,这次是毛主席亲自派人去粟裕病榻前征求意见。这在我军军史中,更是渡江作战的战役制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从中也看出粟裕在渡江战役中的重大作用。
5. 粟裕不同意更改渡江作战时间。4月10日,为配合国共和平谈判的协议签订,毛主席拟推迟半个月,再进行渡江作战。就此,毛主席再次特别征求粟裕的意见。请看清楚,这是“特别征求”粟裕的意见!
粟裕则直陈:如推迟半个月会遇上雨季,江水大幅度上涨,江阴下游无法渡江,其他不稳定因素也有很多,毛主席十分重视粟裕的意见,将渡江时间确定下来。
随后,粟裕又致电军委:“依谈判情况,我军必须决定推迟一星期渡江,即由十五日渡江推迟至二十二日渡江,此点请即下达命令。”
4月12日,粟裕再次向军委和总前委建议:为渡江便利计,不要再推迟至22日以后,以20日前后为最好。
二、粟裕是京沪杭战役起关键性作用的军事指挥者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因该战役的核心是攻占京沪杭。粟裕指挥三野担任了最主要的正面攻击,是攻占京沪杭的核心军事指挥者。
6. 三大突击集团三野占两个。淮海战役中,华野歼灭了国军第7兵团,华野与中野共同围歼了国军12兵团(缴获武器都给了中野),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第2兵团、第13兵团)。渡江战役中,三野(华野)同样领衔担纲。
渡江战役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实施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东突击集团和中突击集团主要由三野组成,西突击集团主要由二野组成。
东突击集团:以三野第8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23、第28、第29、第31军和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
中突击集团:以三野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团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
在百万雄师过大江中,三野参战65万部队,二野参战28万部队,中原军区参战8万部队(归二野指挥)。足见,三野参战的兵力占到三分之二。
7. 三野的正面作战任务最重。粟裕指挥的三野是京沪杭战役的主力部队,其任务“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
在渡江阶段,东突击集团35万人,由三野代司令员粟裕和参谋长张震直接指挥,用两个军位于江北全椒、仪征、扬州等地并攻占瓜洲、浦口、浦镇,吸引和牵制南京、镇江地区国民党军;主力六个军由三江营(扬中以北)至张黄港(靖江以东)段实施渡江,成功后向京沪铁路(南京—上海)挺进,阻击南京、镇江的国民党军东逃和上海方向的国民党军西援,并向长兴、吴兴方向发展,会同中突击集团切断京杭公路,封闭南京、镇江地区守军南逃的通路,完成战役合围,尔后协力歼灭被围之敌。中突击集团30万人,由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芜湖以北)至枞阳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沿江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会同东突击集团完成对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尔后各个歼灭被围之敌。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
为求得中、东两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南京、镇江地区守军,中突击集团过江后统归粟裕指挥。《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强调指出,“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情况发生何种变化,中、东两路主力必须实行东西对进,力求迅速会合,达成割裂包围敌人之目的”,“此着实为全战役之关键”。
渡江战役核心不在过江,最核心的是攻占南京、上海、杭州。粟裕指挥的三野,正面担当了整个攻占南京、上海、杭州的作战任务。实际也是三野的35军攻占南京,三野的21军攻占杭州,三野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上海人民的支持下攻占上海。
8. 粟裕有权独立指挥三野行动。在一定意义上讲,粟裕就是“京沪杭战役”实际的主要指挥者!
一是中央授权粟裕独立指挥三野。众所周知,1948年5月毛主席中央军委决定,调陈毅同志前往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任职时,由于粟裕再三强调“华野离不开陈军长”,中央最终决定陈毅调中原工作后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但“陈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因此,在其后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以及淮海战役期间,大约七个半月时间里,粟裕实为华野的一号首长——代司令员、代政委、代理前委书记。1949年1月15日,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称为第三野战军。中央军委2月11日专门电示:陈毅不在三野期间,粟裕仍为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代理前委书记。
在渡江战役准备阶段,三野很多时候,都独立向中央军委报告。如3月30日,粟裕以三野前委名义,将三野渡江作战准备情况和作战部署,单独上报中央军委并转二野,同时,发出《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2号)。
中央军委批准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中规定:东、中两路(4个兵团)统归粟裕、张震指挥。而且,渡江作战之后,“两路之具体作战部署,第七、第九两兵团之东进路线,均由三野首长以详细命令规定之”,而粟裕正是三野实际最高首长。
仔细斟酌这句话,其含金量极高!就是说,无论渡江作战,还是按预定的作战计划和目标攻占京沪杭,三野的所有具体作战部署、行动路线及安排时间节点,完全交由粟裕决定。或者说,粟裕有中央军委赋予的独立指挥渡江战役大部分兵力、独立指挥三野实施京沪杭战役的“特权”。
这比汉武大帝送大将军卫青首征匈奴时,让卫青“放开手脚去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可是更高度的授权于粟裕。
二是从毛主席电报称谓看粟裕地位。在渡江战役发起前的10天内,从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电令看,电文题头都在“总前委”称呼后,把粟裕排在第一名,足见粟裕在渡江战役的地位之重要。
4月11日电:总前委并告粟裕、张震、刘伯承、张际春、李达。
4月14日电:总前委,粟(裕)张(震) ,刘(伯承)张(际春)李(达)。
4月18日电:总前委:粟(裕)张(震)、刘(伯承)张(际春)李(达)谭(震林):“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请你们即按此总计划坚决地彻底地执行之。此种计划不但为军事上所必需,而且为政治上所必需,不得有任何的改变。”。这是在渡江战役发起前2日,对整个战役部署的电令,仍将粟裕排名第一位。
渡江后的4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令:总前委、粟裕、张震并告刘伯承、张际春、李达。
从毛主席电报的称谓看,粟裕在“京沪杭战役”的军事指挥作用举足轻重。
毛主席对粟裕的军事指挥十分倚重。此前,毛主席见粟裕说:那么快就消灭了整编第七十四师,有两个人没想到……” 粟裕脱口而出:“是蒋介石”,主席说:“第二个是我毛泽东!”此后的1961年,毛主席会见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毛主席1961年9月在武汉与蒙哥马利谈话时表扬粟裕“最会带兵打仗”之言存档于中央档案馆,由于某种原因未入编《毛泽东年谱》《粟裕年谱》等中央文献出版物——参见《张雄文:粟裕年谱“暂缺”与毛泽东说“粟裕最会打仗”》凤凰网历史频道)毛主席称粟裕为“战友”,称他“最”会带兵打仗,这绝非一时之语,而是久积之情!
9、炮击4艘英舰保证按时渡江。4月20日是我军公告外国军舰撤离长江最后期限,8时30分,英舰“紫石英号”驶进三野8兵团准备渡江的扬州三江营江面,在无视我军鸣炮警告后,三野两个炮兵连开火,“紫石英号”先后中弹30余发,一连升起三面白旗,仓皇投降,无奈搁浅。
在获悉英舰阻碍我军渡江,毛主席义正辞严地说道:“电告粟裕张震,并告渡江总前委,凡自擅入我军战区,妨碍我军渡江作战的军舰,均可炮击,不必请示。”毛主席还说:“这南京蒋氏政权,已是行将就木不堪一击,但我们此次还是动用二野、三野百万大军同时过江,牛刀杀鸡,就是为了对付可能到来的外国干涉,现在果然来了。”毛主席又说:“驻扎在南京的伴侣号,还有英国在香港的远东舰队估计会很快赶来增援,告诉前线士兵未来几天要做好更大规模炮击的准备。”
4月20日下午,“伴侣号”赶来企图营救“紫石英号”,同样遭到解放军猛烈炮击,10名英军阵亡,12人受伤。随后,由梅登中将率“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全速驰援。此时是下午4时30分,距发起渡江战役仅剩一小时,在警告离开无效后,我军战炮轰鸣,“黑天鹅号”在浓烟中狼狈驶离,“伦敦号”在江面上摇摇欲坠……。三野炮击英军4舰,打出了英雄豪迈!
仅从渡江战役角度看,炮击4艘英舰的意义:一是扫清了渡江江面的外国军舰;二是保障了渡江战役准时发起;三是震慑了蒋介石集团。虽然一开始三野炮击“紫英号”不是粟裕直接组织,但从部队看领导,只有粟裕能带出这样的部队,只有这样的部队才体现粟裕领军胆魄。但后面炮击英军三舰,毛主席都直接电令粟裕了,粟裕岂能无动于衷?只可惜在表现这段历史中,粟裕又被莫名地屏蔽了。
三、粟裕在京沪杭战役的临机决断
三野主力突破长江防线后,粟裕并未沉醉在喜悦里,而是速令35军抢占南京。23日晚,南京被国民党96军军长吴化文率部起义改编的35军占领,35军迎来了高光时刻。南京解放,标志蒋介石集团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10. 粟裕拒不执行总前委“整顿态势”电令。4月24日,渡江战役总前委急电:“此次渡江已取得了伟大胜利,但迄今为止敌人被歼不多。我军一面派队追击敌人,一面应整顿态势,克服并停止渡江追击造成的紊乱现象”。总前委的电令意思很清楚:我军已占领南京,整个渡江战役已经取得大捷,“应整顿态势”,以免出错让渡江战役蒙上阴影。
可百万大军强渡长江与展开追击中,出现“紊乱”十分正常,在此紧要关头,如何“整顿态势”?怎么“整顿态势”?“整顿”什么“态势”?“整顿态势”达到什么标准?
此前刚结束不久的辽沈战役,当四野硬靠两条腿追击,将廖耀湘兵团围困在近两百平方公里区域,也遇战场情况非常混乱,我军建制非常混乱。但林彪想的不是整顿,而是明令“纵队不必找师,师不必找团,团不必找营,全军都找廖耀湘就行。”并电令一、二、三、十纵:“我们追击要猛要快,不讲战术,不用汇报,见了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边打边侦察。”各纵即下令:今夜不许吃饭、睡觉和休息,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两相对比,生动鲜明!
早在在2月9日“商丘会议”上,粟裕就认为大军过江困难不大,关键是渡江后必须抓住敌人,大量歼敌有生力量。19日,粟裕在“贾汪会议”重点谈的渡江后,如何歼敌的三种设想和应对。核心就是歼敌、歼敌,一切服从歼敌!
现在国民党军已成惊弓之鸟,战机稍纵即逝,如不乘胜追歼,日后会加大作战难度。既然中央军委授权粟裕独立指挥三野行动,粟裕置总前委电令不顾,命令部队不作休息,继续执行追击任务。25日,粟裕再次致电军委与总前委,要求继续追击敌军,并向各级部队下达战斗指示,要快速追击!
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有句“宜将剩勇准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著名诗句的奔涌而出,不知与粟裕反复来电要求继续追击有无关联?
11. 粟裕先斩后奏歼汤恩伯12万部队。三野渡江后,4月21日,粟裕即向总前委和毛主席致电,部署7、9、10兵团,围歼汤恩伯长江防线南逃之敌,8兵团待命占领南京,主力准备随时参加太湖会战。
但在发现汤恩伯当晚开始将4个军撤到上海和浙赣线,7个军向杭州撤退时,粟裕不等总前委和毛主席回电,即下令东突击集团的23军、28军、31军率先出发,截断汤恩伯南逃杭州之路。
粟裕在部队追击途中,于23日至24日凌晨时分,连续发出数份电令:再快一点,更快一点。三野先机截断敌南逃之路,4月26日,歼灭汤恩伯2个军3万人余人,27日,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29日,歼灭汤恩伯5个军约8万余人。
粟裕渡江后组织大兵团追击迂回,在郎溪、广德地区围歼南逃的12万国民党军。若这12万国军退守上海、杭州,将给后续作战带来极大困难。
12. 应实事求是地评价渡江战役总前委。渡江战役总前委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作用,最集中体现在先后召开了“蔡洼会议”、“商丘会议”、“孙家圩子会议”的三次会议。
这三次会议中,“蔡洼会议”和“商丘会议”都是以淮海战役总前委名义召开的,只有“孙家圩子会议”才是正式以渡江战役总前委名义召开,也是以渡江战役总前委名义召开的唯一一次会议。
这三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统一了华野与中野的统一指挥,明确了由粟裕与张震制定渡江战役计划;二是求得中原局、华东局的通力协作,在后勤保障200万军队过江(渡船征集、船工征召、粮秣供给)、群众支持、地下党的配合,特别是准备53000名南下干部,去接受新解放的城市等;三是反复讨论修改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于在3月31日上报中央军委。
总前委贯彻中央军委的指示,做好这三件大事,已是非常重要了。但若是夸大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的作用包揽渡江战役的军事指挥,那就属于特别夸张地“多迈了一小步”。至少总前委对二野、三野、四野先遣兵团,自渡江之日起,查不到独自发过一份有关作战的电令;只发了一封“应整顿态势”的电令,粟裕还置之不理。
13. 粟裕拟制全力保住上海的作战方案。三野的第9、第10兵团(增调第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担任攻取上海,最难的是如何将上海完整地保存下来。
粟裕设想出一个最佳作战方案:攻打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和重点攻打吴淞,既能封锁汤恩伯的海上退路,又能避免破坏城市。当然,选在汤恩伯的防御优势区域作战,我军可能增加伤亡。对于粟裕制定的这个作战方案,任何人都不能贪天之功!
按粟裕的作战计划,既歼灭15万敌军,又让全力保住上海的目标实现。为此,周总理幽默地评价解放上海:“瓷器店里捉老鼠。”
随后,三野第7兵团在浙东、浙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1949年6月2日三野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此役共歼敌43万余人,其中,粟裕指挥三野歼敌34.71万。粟裕不负重托!
结束语:京沪杭战役是我军规模空前的强渡江河进攻战役,也是我军战略追击阶段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此役,乃三野、二野、四野协同作战,并得到各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任何一方都功不可没。
但对渡江战役总前委的地位作用,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按军队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实施京沪杭战役,作为总前委书记不能包揽军事指挥,更不能历史虚无地刻意掩盖粟裕在渡江战役全过程中的关键性的军事指挥作用。
毛主席将华野(三野)全权交粟裕指挥,特别曾数电粟裕:“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望机断行之”,“请按实情决定”。如此高度信赖,足以说明论打仗,粟裕才属专业,但粟裕自己没说。
当然毋庸置疑,无论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还是整个解放战争,说到底,都是靠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和亲自指挥。任何人想争功贪功,都是十分可笑的。诚如《亮剑》中,刘帅怒斥几位学员:没有毛主席的指挥,你能打什么仗?哪个仗是你打的?还以为是你打的仗?!但毛主席他老人家却虚若怀谷地称赞,“我的一个战友粟裕最会打仗”。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1950年,李克农找到粟裕,质问他:我儿子是不是在前线牺牲了
2025-01-131林彪打胜仗的才能2美军的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3粟裕一兵多用4粟裕打仗,表面看是以弱胜强,其实都是多个打一个
2024-12-141947年,莱芜战役大败后,蒋介石下达2条指示,粟裕:压力小多了
2024-10-30•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