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吴文新丨人民主体观:新时代人民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及其实现
点击:  作者:吴文新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3-07-15 09:19:33

 

1.jpg

【摘要】人民主体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也是贯穿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始终的哲学精髓,表现为人民历史主体观、人民公有制度论、人民党性宗旨观、人民历史价值观、人民思维方式论、人民实践方法论、人民改革开放观,以及人民共享发展观、人民发展道路观和人民红色江山论等十个方面,是人民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以此为基础,将人民主体观落实于社会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以人民为主体推进构筑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人民社会砥柱架构,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文化体系,进而拓展到建设以人民为主体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福祉和和谐社会体系,惠民利民为民的生态文明体系,以及人民主体的国家安全、国防和外交体系等,最终形成以五位一体为基本架构,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各事务充分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内容,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并以此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这表明,党要通过人民的劳动创造、围绕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共同富裕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如何实现呢?我们认为,只有努力建设一个全方位的人民主体社会(即人民社会),推进社会以人民为中心地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习近平的有关丰富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简称“人民中心思想”)蕴含着鲜明而深刻的人民主体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思想精髓,也正是我们开展人民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将这一思想精髓真正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必然生成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即人民社会。

一、人民主体观: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又被称为群众史观,就是从历史主体的意义上,并与此前的唯心史观即英雄史观相区别的视角加以界定的,因而凸显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特质即人民主体观。

(一)人民主体观是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历程中,透露出的最为强烈而鲜明的观点就是“人民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比如他们说:“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的本质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他们处处强调人民群众作为这一创造主体的极端重要性,以至于后来的列宁、毛泽东等都不断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和历史首创精神。但同时我们也知道,经典作家们也特别强调共产党人要为人民服务,所有的活动都要造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就是“人民目的论”。人民主体观揭示了历史的真正动力,内在地蕴含了“人民目的论”,彰显了逻辑一致而深刻贯通的“历史目的”——人民创造历史,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不是别的。

(二)抽象的“人民观”或将人民工具化不符合唯物史观

相对来说,在形式上把人民作为服务对象的理念,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历朝历代统治者大多会或多或少地明白或执行这样一些“安民惠民福民”的道理和政策,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的“民享”思想,甚至今天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就职业演说也是高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显然,是否主张和高喊为人民服务,把人民作为服务对象、作为发展目的的理念或口号,不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的本质区别;甚至于在抽象的“民主”旗号下,也很难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为人民服务,尽管我们知道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笼络人心争取选票、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统治的幌子。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民”观来自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君主”相对而提出“民主”即人民主权,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这个“人民”观实际上掩盖了他们的“人民”正是指其财富精英——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正如古希腊“民主社会”,没有财富和闲暇就不是“公民”,因而不享受任何民主权利一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依靠资本利润而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就没有资格真正享受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民主和发展成果。抽象的“人民”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另一方面,由于民粹主义也打着“人民”的旗号,将“人民”无条件地推向历史运动的极端,也有一些学者在批判这一思潮时,误将人民主体思想纳入民粹主义而进行不恰当的批判,以至于误导人们一提到“人民”立即想到“民粹主义”“极左”等。这实际上暴露了一些学者思想深层的“精英史观”,弄乱了人民群众与英雄、“精英”的联系,模糊了人们对历史主体的科学认知。实际上,不管是民粹主义,还是对民粹主义的错误批判,也都是一种抽象“人民”观,把人民理解为绝对的、超越时空的创造主体。因此确立科学的人民主体观是正确区分群众史观和民粹主义的关键,历史在最终的意义上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不能超越条件而任意创造历史;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并不总是符合历史大趋势,这就需要在正确感知自身根本利益、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去创造历史,这时候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英雄、人民领袖的作用,他们由于代表人民利益而又深刻认知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所以能够教育、引导、动员、组织、带领人民推动历史不断前进。人民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通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在共产党所掌握的唯物史观及其人民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并不是民粹主义,而是自觉推动历史进步的必然之举。

征诸现实,且不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的虚伪性、欺骗性,就是我们某些地方政府在某些领域或环节的具体改革措施也存在某种程度地把人民边缘化、非主体化的迹象,而把资本主体或财富精英看得过重、举得过高,把人民群众仅仅看作服务对象、保障对象甚至低保“维稳”对象,这就把人民群众当成了客体和工具。或者说,我们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干部腐败、党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都跟这种将人民抽象化、虚无化、工具化、客体化的看法有密切关系。我们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当然也不符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人民中心思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富民之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但如果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能动创造性,那就达不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简言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发展事业中,人民固然是客体、手段和目的,是服务对象,但更是依靠力量,甚至首先是改革建设的主体、推动者,发展进步的创造者、享受者。这一改革观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民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动力作用,鲜明确立了改革的初心和使命,如此即可避免“人民一听要改革就吓得浑身发抖”的尴尬局面。

(三)人民主体观内在蕴含着人民目的论

据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历史本质和动力源泉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正在于,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主张人民创造历史,其精髓正是突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能动创造性,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或唯物史观所独有的理论特征,因此唯物史观又被非常确切地称为“群众史观”。既然唯物史观的精髓是人民主体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共产党的领袖,习近平反复论证、不断强调的人民中心思想的精髓,毫无疑问就是人民主体观,以人民主体达到人民目的,以人民主体服务或造福人民对象,把人民目的或对象内嵌于人民主体的思想逻辑之中;只有以人民为主体,才能真正达到造福人民的目的;坚持并落实人民主体观,才是真正知行合一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中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信赖和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就会沦为一句空话,就和一切非共产党人和前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什么区别。显然,人民主体观正是唯物史观及其人民观的本质特征。

二、人民主体观:人民中心思想的哲学精髓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弘扬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并依据时代特点、国情需要和中华文明的民本智慧赋予它深刻而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核心含义在这段话里有着完整的表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从中可领悟到人民中心思想之博大精深,它呈现为一个内容丰富多彩、结构多维立体的理论结构,自然构成新时代人民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我们可在宏观层面从以下十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人民历史主体观。如上所述,唯物史观本质上是“群众史观”,亦即人民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创造主体,也是享受主体;人民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的利益就是历史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生活幸福和自由发展就是历史的归宿和目的。这是唯物史观一个极为重要且具有颠覆性而又颠扑不破的原理,也是习近平人民中心思想的理论源头和哲学基础,其中“人民主体”和“人民目的”的观点要素非常鲜明。“以人民为中心”的表述方式首先强调了共产党人在干革命、搞建设、推改革、求发展的领导实践中,要始终围绕着人民来进行,围绕人民首先凸显了“人民目的”,实际表明人民是历史进步的享受主体。其次表明,共产党人不是神仙皇帝、不是救世主,为了达到造福人民的目的又必须依靠人民,把人民当成实现他们自身利益的主体和手段,共产党人的任务是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组织人民、指导人民、激励人民,设法使人民自己团结起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创造自己的幸福;在这里,人民主体与人民目的高度统一、不可分割。正如“民主”的字面含义即“人民主体”所昭示的,人民当自己的家作自己的主,人民是实现自己利益和愿望的主体,人民也是享受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主体。简言之,人民主体意味着人民是创造主体和享受主体的统一。这是习近平人民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人民公有制度论。人民中心思想的客观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曾说,一切权力本质上都是对劳动的支配权;而对劳动的支配权又根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或国家一切制度、一切权力的经济基础,是根源性、根本性制度;生产资料所有权是一切权力的根源性权力。因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制度、一切权力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性、根源性制度;劳动人民对生产资料的公有权是人民一切权力(含权利)的根源性权力。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的劳动人民所有制,劳动人民创造生产资料,并且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就掌握了支配自己命运的基础和源头;这实际也是人民经济的核心和实质。特别是数字智能时代,具有基础设施性质之天然垄断性的网络信息平台和大数据的所有权掌握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手里,对于根除“数字精英”与“无用阶级”之分化和对立、确保国家政权和制度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民主体观首先应该是人民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的主体而发挥作用;落实人民中心思想,就是要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维护、巩固、完善劳动人民公有制就是其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第三,人民党性宗旨观。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规定和实践指向,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先锋队,人民性是其本质属性;党的理想信念是为了人民而带领人民通过建设社会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为人民是其魂,依靠人民是其魄,人民是实现理想的依靠力量,人民是坚定信念的主体支撑;党性党风的核心也是人民,人民立场是纯洁性的体现,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的实践,密切联系群众、一时一刻不脱离群众则是党风的灵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智慧在人民,党的生命依赖人民。正如习近平在谈到共产党人要坚守初心时所说,“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这表明,人民是党的主人、党的衣食父母,人民是党的目的、党的服务对象,党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儿女,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存在的基本理由。

第四,人民历史价值观。中国社会发展、党和政府的政策、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以人民的愿望、需要、利益、幸福和自由为价值标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尊严感,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等就居于极为重要的价值标准地位。所以要倾听民声、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显然,“以人民为中心”的表述彰显了人民作为价值目的、价值标准的重要历史地位;习近平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确定了人民作为价值评判者的重要历史角色。可见,人民中心思想蕴含着人民是价值判断和评价主体的深刻思想。

第五,人民思维方式论。人民中心思想要求共产党人在人民面前,甘当小学生,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群众请教,听民声、解民意、悟民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道于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总结群众实践经验、集聚群众发展智慧、激发群众创造伟力、组织群众创新奋斗。这是共产党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共产党人战无不胜的根本法宝。古人云“政失求诸野”,“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体现了执政者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有着清醒的认知、情感的依赖和心理的畏惧,保持一种基本的历史忧患和政权危机意识。与此相应,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明晰论述了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与“人民至上”方法论原则的内在联系,他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显然,人民是历史思维的主体,是共产党人理论思维围绕的中心;人民中心思想蕴含着人民主体的思维方式论。

第六,人民实践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将人民中心思想化为群众观点,即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负责。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解放是人民自己最为壮丽的历史事业;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历史的进步服务,推动历史发展;向群众学习就是向群众的经验、智慧学习,向群众的实践学习、向历史学习;向群众负责,就是向历史负责、对得起历史,经得住历史考验和人民检验。在具体工作中要走群众路线,一切依靠人民——因为人民是劳动创造主体,一切为了人民——因为人民是文明发展、个性自由的享受主体,从群众中来——群众利益、群众实践是共产党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到群众中去——群众利益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归宿和落脚点;“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也是共产党人一切思想、理念、政策的落实途径。这里在突出人民主体观的同时,鲜明坚持了人民目的论的立场。

第七,人民改革开放观。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他号召要“继续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坚定不移推动落实重大改革举措。”涉及机构重大改革,他明确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的是更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和保障人民权益、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为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管理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同时,要求全党必须“从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出发考虑问题,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的重大举措,深刻领会有关改革的重大意义”。在对外开放中,也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有利于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把人民是否答应和满意、是否高兴和拥护、是否赞成和支持当作改革开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及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依据;人民美好生活是推进一切改革开放所必须考虑的重大因素,或核心因素。

第八,人民共享发展观。在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方面,人民中心思想体现为一切由人民群众决定,一切由人民群众创造,一切由人民群众共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表现为“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说,“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从共享主体看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二是全面共享,共享内容包括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通过共建的路径实现共享,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这里实际上蕴含了本文所讲“民主”的丰富含义,是人民中心思想的全面性、多维性、立体性的有力证明,同时体现了民主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广泛性、具体性和实践性;四是全程或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有两个层面: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第九,人民发展道路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道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中国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条道路就是从增进人民福祉出发,以实现人民利益为驱动、以发挥人民主体创造作用为手段和过程,最后达到实现人民幸福自由的目的和结果。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它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对西方社会资本逻辑主宰、资本力量主导的现代化道路的否定;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显然这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标志的现代化道路;它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统筹推进“五大文明”建设、全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道路。

第十,人民红色江山论。习近平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所谓江山就是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是祖国的蓝天大地、江河湖海,就是祖国的文化血脉、历史传统,就是祖国的改革发展、兴旺繁荣,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祖国的父老乡亲、人民大众。人民创造了江山、守卫了江山、巩固了江山、传续了江山,人民就是祖国江山的魂魄和骨血,当然是江山之主。人民江山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的尸骨铺就的,是无数人民英雄的鲜血染成的;人民江山的底色是红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在于不仅永葆人民的红色江山不变色,而且还要使全世界人民能够感受到人民江山的永恒价值。

以上概述表明,内蕴于人民中心思想的人民主体观内容丰富、价值立场鲜明、实践导向明确,是新时代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

三、人民经济、人民政治、人民文化:人民社会的砥柱框架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观和现代化新道路,并通过扎实举措把这一思想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各个领域,这样便呈现全方位的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建设格局和态势,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这成为人民社会的砥柱框架。

(一)以人民为主体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一,构建真正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特别是其中的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在全民所有制中,人民是国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国家经济的主人,它以国有经济(企业)为主要形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另一种公有制形式是集体经济,它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经济。这两种公有制经济都是真正的民有民营民建民享(这里的“民”主要指作为生产力之主体的劳动群众)的经济。可以看出,人民中心思想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灵魂,人民当家作主首先是人民在经济上当家作主,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能够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得经济发展真正经世济民、造福大众。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经济,是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共同劳动创造、共享发展成果的经济即人民经济。通常所谓“民营经济”只有在民建民享的意义上才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性质,否则只能是受资本逻辑支配、以资本-利润为中心的旧经济。既然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人民群众争解放、谋幸福、求自由的伟大事业,经济改革和发展建设就不能离开这个中心。为此,国企改革必须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不折不扣践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充分落实职工代表大会的议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发挥工会参与企业改革和管理、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工人福利的作用,以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国企改革成败的标准。民营企业也要通过完善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实行民主管理、员工持股,维护劳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形成共建共赢的企业事业命运共同体,使民营经济为推进共同富裕做出实质性贡献,真正成为“人民经济”。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企业、人民平台、人民大数据、人民金融、人民税收、人民财政等,在经济运行各个环节贯彻人民中心思想,落实人民主体观,实现人民联合劳动、共同富裕。由于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内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因此,它的人民性也是内在的、不容置疑的。由此看,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不能仅仅把人民当成观念或动机上的目的,更要在实践中把人民当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或创造者,在所有制结构上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分配体系以及更高水平的经济开放中,切实体现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幸福的目的价值。

第二,用人民主体的经济基础强力支撑人民社会建设。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领域的人民主体无不来源于经济基础领域的人民主体,难以设想一个以资本-利润逻辑主导的经济体系能够支撑一个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上层建筑,能够支撑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一个真正满足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态文明体系。即使制订出这样的政策,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偶有成功的个案,也不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这“五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上理解和把握人民中心思想的落实和践行,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建设和发展布局奠立在最坚实的人民经济基础之上,建设人民主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彼此依赖、相互支持、同生共进,人民城市与人民乡村互联互通、彼此融合的“全方位人民主体社会”。

(二)以人民为主体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一,政治“民主”可以逻辑地拓展为蕴意广泛的人民主体观。一般认为,民主属于政治范畴,就是民主政治或政治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民主具有显著体现和较好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做了全面阐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在国体意义上确认了民主之人民当家作主或人民主体、人民主权的原本含义,体现了我国政治的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这说明我国的政治民主是最为广泛、真实且有法制保障、严格规范的人民民主;确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和基本方式,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无不基于人民权益、依靠人民作主、为了人民幸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庆祝党成立10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特别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直接表明了人民中心思想与全程人民民主的内在关联,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民主,就是在选举、议事、协商、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就是在人民生产和生活所有领域所有环节所有事务都要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和激励人民主体能动性。这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其制度实践体系,并凸显了“民主”的“人民主体”内涵。

第二,实施以人民为主体的治国方略。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一个关于治国方略的提纲挈领的论述,放在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基本方略”的第二条;党的二十大报告讲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必须坚持的六条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定贯彻“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立场和方法理念,以及把人民当作“为”的对象,彰显人民在共产党人思想实践中的地位和意义。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也将人民置于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不仅有不忘初心的制度建构,而且有“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健全;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仅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而且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仅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而且要“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强调“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正是“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人民中心思想及其人民主体观的深刻政治含义。可见在我党的治国方略中,人民既是目的,更是主体——国家的主人。

第三,完善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权力-权利结构。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那就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控、权为民所享。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权力的本质是基于人民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人民经济主体地位的根本利益,因此,“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表明人民监督即阳光明照,是党的权力的运行规则。可以说,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或政治权力观,国家一切权力都是人民主权,这里人民既是权力主体、权力来源,也是权力客体——一切权力的服务对象和运行目的。从权利方面看,“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当代实际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保障了人民发展权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观和人权发展道路,人民既是权利主体,也是权利客体,人民直接处于权利目的的地位,是确保人民利益的政治、法治保障。实际上,人民权利和人民权力是一体的,从深层逻辑看,没有人民权力就不可能有人民权利,而人民权利又是人民权力的基础、目的、体现和实现,人民权力是人民权利的政治工具和最高保障;落实人民主体观,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人民权力-权利一体化结构。

第四,强化党群联系推进形成以人民为主体的党建体系。习近平继承共产党优良传统,对人民与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释,实际上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观。他说:“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同人民打成一片是我们永远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重要保证。……全党同志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是人民中心党建观的思想方法源头;党信赖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向人民学习、向群众请教;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殊权力和利益。这些深刻论述,告诉我们:党建的真谛,政党安全、政权安全的真谛,恰在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时一刻不脱离群众、一丝一毫不损害群众,在于党组织、党员、干部等对群众的公信力、组织力、凝聚力、吸引力、说服力、示范力、引领力等。人民中心党建观本质上要求构建人民主体的党建体系,那就是在党的建设中,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党建的体制机制,开门搞党建,开门搞党的自我革命,将跳出周期率的“两个答案”有机融合,将人民监督纳入党的自我革命体系之中,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为党分忧、为党筹谋、为党献计献策,让人民群众用他们雪亮的眼睛发现党的肌体的不健康因素,用他们历史的智慧提出党自我革命的积极建议,用他们强大的历史创造力量来推动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三)以人民为主体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以人民为主体的经济和政治,对应的一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化,这是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在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体现。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和原则。在文化发展方面,习近平先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导向、新闻舆论工作导向、网络空间治理原则等。他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学术和艺术要深入扎根人民,从人民生产和生活中寻求学问和艺术的灵感,研究和表现人民的历史实践、情感、道德和精神世界,解决人民生产生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服务人民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精神品位,推动人民精神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在文艺工作方面,“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在新闻舆论工作方面,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习近平提出了网络空间人民利益论,他认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网络治理方面的体现。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是人民文化,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目的的文化,人民是文化创造、传播和享受的主体,是一切文化活动的目的,是文化表现和服务的对象。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文化。如上所述,人民中心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灵魂和发展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丰富而崇高雅洁的文化财富;正如王伟光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观,强调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服务人民大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显然,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人民中心的文化无非是人民中心的经济体系的反映,只有人民中心的经济才能产生和发展人民中心的文化,人民经济决定人民文化,因此为了人民文化的建设,也必须推动人民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壮大;反之,在文化建设领域落实人民中心思想,也有利于人民经济或民主经济的发展。同时人民文化在上层建筑范畴内与人民政治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共同实现人民的社会和国家主体权益。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就是描绘人民形象、歌唱人民奉献、体现民声民意、反映民生民情的文化;就是人民创造的文化,人民喜闻乐见从中受益的文化,人民口耳相传津津乐道的文化;就是推动人民走向解放和幸福、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文化,亦即人民主体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这些生动活跃的文化生活中去创造和传承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幸福民生、生态文明、安全保障等:人民社会的全方位拓展


人民主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社会的砥柱架构,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展开,“社会”的内涵愈益丰富,外延愈益多样。同时,广义来说,人民的一切事务都可归到政治范畴中来,党的历届领袖们总是谆谆告诫全党,“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凸显了极高的政治站位,所以,涉及人民利益的任何事情都具有政治内涵、政治价值、政治意义和政治影响。因此,当把人民主体理念扩展到相关人民利益的其他方面的时候,便呈现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民主体的幸福民生和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安保体系等人民社会建设新格局。

(一)以人民为主体推进幸福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坚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共同富裕的民生目标。民生直接就是人民生存、生计、生活;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是人民创造和享受的美好生活。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社会发展的一切其实都是为着人民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的那样:“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万五千一百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在此基础上,通过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党启动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的征程,规划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2050年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切实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民生幸福与和谐社会。人民中心思想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无不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民的身心健康、人民的幸福快乐、人民的全面发展;一切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也无不是人民的生产、生存、生活,人民是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体即创造者、建设者、享受者,要把人民组织起来,让人民自己来创造自己的幸福、保障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未来。“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就是以民利、民安、民康、民乐、民福为导向的“民主”民生和社会建设,即人民主体的民生和社会建设,凸显人民在共建共享幸福民生与和谐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中心目的,党的领导体现在政治导航、宣传动员、教育引导、组织凝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设法使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来建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民生与和谐社会,此即狭义民主社会。我们全面脱贫的实践表明,“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获得了“扶贫减贫的根本动力”;“只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贫困”。与此逻辑相贯通,实现全体人民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等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伟大目标,实现高水平的和谐社会,也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能动创造性。一个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毫无疑问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人民社会。

(二)以人民为主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清气蓝天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也成为更高质量民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更成为以人民为主体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一,坚持惠民利民为民的生态文明建设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就是强调生态环境“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在民生的意义上,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属于生态民生的范畴,没有优良生态,没有美丽环境,就没有人民健康,没有美好生活,没有民生幸福。

第二,组织全民参与绿色生活推进人民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民中心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生态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依靠社会主义的生态制度来支撑和规范,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生态制度,规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方向,即生态建设为了人民、生态建设依靠人民、生态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这表明,在国家层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必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人人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和法定义务,要在全体人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形成绿色化、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让人民都懂得自觉地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既有利于自身健康也有利于生态安全和他人健康。总之要以人民主体生态理念引导人民主体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把人民主体生态理念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建设真正的人民主体生态文明体系使人民真正对生态问题负责、对生态维护尽责、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参与绿色行动、建设绿色家园共建美丽中国。

(三)从政治安全高度构建人民主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从习近平关于人民中心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论述中可以深刻地感知到,如果说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根本宗旨,那么政治安全——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安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安全及相应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安全,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因此,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的政治安全高度来理解和构建人民主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安全的根本宗旨。习近平讲,我们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生产生活环境”。人民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主体和享受主体。“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建设一支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人民军队,使之成为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人民福祉的钢铁长城,这是我党军队建设的根本目标;依靠人民建设一个牢不可破的国防安全体系,确保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人民国防建设的使命。同时,我们要创造最好的国际环境,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和平务实外交。习近平说,他在外交活动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这一思想指引了中国与各国的交往合作,使“双方在合作中促进共同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将全世界人民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建共享人类文明。

第二,发挥群防群治优良传统,建设人民主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本质是人民以自己的安保行动确保安居乐业,因此,以人民中心思想为指导,以人民为主体,推动构建民主安保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国家安全的重点之一是政治安全,而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最根本的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持续发展,为此,可在安全体系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防盗门、防火墙等,但更重要的,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所示,政治安全的根本还在人民。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习近平也说“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这就是要发挥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组织群防群治的优良传统,建设全民参与的民防民治的社会安保体系。在国防建设中,增强解放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人民是解放军最强大后勤保障的革命传统,构筑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自觉拥军队的人民国防体系。与此相关,祖国的完全统一还要基于民意民愿、民心民情、民福民利不仅让大陆人民,还要让港澳台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积极参与、坚定支持国家统一,形成推动统一的强大人民运动,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综上,如果我们能如此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观,便能最终形成以人民经济、人民政治、人民文化、人民社会、人民生态五位一体为基本架构,在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都充分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公道民本:中华文明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21FKSB04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科学认识和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研究”(19BKS179)及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研究”学术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原刊于《政治经济学研究》2023年第1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