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理论建设 > 阅读信息
顾海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40年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发展
点击:  作者:顾海良    来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19-03-21 09:31:33

  

【摘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提出了正确对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指导思想的地位。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在对时代课题的回答中秉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思想伟力。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看家本领”和“必修课”的新要求,提出树立“大历史”观、重视学习经典著作、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和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新理念,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刻划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特征,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赋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原理;科学精神

 

1.jpg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之时,正值马克思诞辰160周年;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不惑之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40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一路相行,不仅呈现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感召力,而且在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砥砺前行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成就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为主旨,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为标格,对“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的主题作出系统论述。这是习近平对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特征的总结,也是对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概括。

 

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及意蕴

 

美国学者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在1981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的小册子中曾经提到,马克思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凝炼,“自马克思撰写这些著作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我们仍要求助于马克思来洞察当今时事?”面对当代世界对马克思思想“求助”的史实,海尔布隆纳认为:“我们求助于马克思,不是因为他毫无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无法回避他。每个想从事马克思所开创的研究的人们会发现,马克思永远在他的面前,因此,他必须认同或反驳、扩展或抛弃,说明或辩解马克思已留下来的思想。”([]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马林梅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第1页)海尔布隆纳提出了面向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问题。

 

海尔布隆纳提出这一问题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重要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是“认同或反驳”“扩展或抛弃”的问题,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理论界一系列论争的焦点,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面对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以其政治信仰和思想睿智,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

 

1977716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721日,邓小平在这次全会最后一天的讲话中,就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要毫不动摇地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二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这里所说的“完整的”和“准确的”内涵,就在于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这就是“要真正地领会毛泽东思想”;三是“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而且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地坚持。(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243页)这三个重要观点,不仅阐明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理解的根本问题,而且也为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智慧和理论力量的彰显奠定了牢固基础。

 

这三个重要观点作为邓小平提出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核心问题就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邓小平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邓小平对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历史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就提出的“第二次结合”思想的赓续。

 

195634月间,面对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可能的变局,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特别提出“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什么教益”的问题。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回溯历史,总结经验,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谈到:“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的结论是:“我们过去也不是完全迷信,有自己的独创。现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57页)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再“搬苏联的一套”,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中,探寻“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第二次结合”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选择的关键时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逆转时期提出的战略思想。在走向新时期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提出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对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结合”的遵循。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着力强调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实践中,怎样对待、怎样运用和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对此作出的回答就是:怎样对待,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7页);怎样运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在根本上就是“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292页)面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和世界变化的新情况,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彰显。

 

邓小平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对怎样对待、怎样运用和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指导思想的地位,牢固奠定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思想伟力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总是同怎样运用和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国际背景下,西方一些政要提出了“不战而胜”的“策略”。提出这一“策略”的“根据”之一,就是认为中国已经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面对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中国和世界,中国共产党排除万难、力挽狂澜,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着力于运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丰富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昭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思想伟力。

 

青年马克思在创立新的哲学世界观时就提出,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要“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使之“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马克思提出新的哲学世界观应该具有“三少三多”,即“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的特征。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不仅成为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世界观的根本要义,也成为新时期中国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处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在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中,运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就在于对时代课题的回答中秉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彰显当代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思想伟力。

 

2000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并作出正确回答的“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问题。“四个如何认识”涉及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总体上看,其中心内容就是如何把握时代主题变化的新现象和新特征,回答事关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的根本问题。

 

对“四个如何认识”问题的回答,不能只从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现成的理论结论出发,更多地应从实际出发,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在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问题的回答中,“一方面,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35页)在对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问题的回答中,要对怎样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怎样把握和处理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同多样化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关系,怎样在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中注入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入、侵蚀及其影响等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回答,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

 

“四个如何认识”是新世纪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运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在此之前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的199812月,江泽民就有针对性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实践的进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毫无意义。他提出:“必须始终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80页)。20018月,江泽民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品质时指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江泽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人民日报》2001823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中,不断地运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才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对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深度地融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之中。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胡锦涛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提到首位,深化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境界。

 

20037月,胡锦涛在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的阐释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作了四个方面的概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2363364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四个方面的概括,深刻地揭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性,激扬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的新标格。

 

200812月,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锦涛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11812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表明,我们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形成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地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20099月,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问题的探索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首位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和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而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其他重大战略问题的探索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6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新的概括,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在对时代重大课题的回答中,显示其思想力量和理论魅力的。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9页)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刚结束,习近平就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9页),对新时代怎样对待、怎样运用和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

 

在十八大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3154页)的新要求。这里讲的“看家本领”的涵义在于,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在推进社会革命中不断加强自我革命,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坚持真理和追求真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在新时代,更要有运用好发展好这一“看家本领”的底气和底蕴,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看家本领”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治国理政能力的形象说法。这种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要通过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获得的。2018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接续“看家本领”,进一步提出“必修课”的新要求,这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425日)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425日)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始终以《共产党宣言》这部“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为“必修课”。新时代《共产党宣言》仍然是我们的“必修课”,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中作了“深刻阐述”的五个道理,至今仍然闪射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光辉。这“深刻阐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

 

“必修课”的意蕴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使我们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为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看家本领”和“必修课”赋予了新时代怎样对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要求,提升了新时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提出“看家本领”和“必修课”的要求时,习近平还对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问题,作出三个方面的重要论述。

 

一是要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认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页)马克思主义形成于对资本主义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坚守这种“大历史”观。20131月,习近平纵览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发表以来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历史”,勾勒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过程。2016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结合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的“大历史”,提出不忘初心,不断前进,要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大历史”的探析中,提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等重要思想。这一“大历史”昭彰的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1219日)

 

二是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习近平党校十九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第228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要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下一番真功夫。“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6页)这是练就“看家本领”的功夫所在,也是上好“必修课”的奥秘所在。

 

在习近平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66页)他特别提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阐释中,“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425日)

 

三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425日)。无论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还是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习近平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现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还体现于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1219日)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路相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精髓所在,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认识的新境界。

 

这三个方面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的阐释,刻划了40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的历史写真和经验总结,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四、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和科学体系的新探索

 

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根本上就是要运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在谈到《共产党宣言》的时代意义时,习近平要求“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425日)。这里所讲的 “科学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这里所讲的“科学精神”,主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425日)等。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科学原理构成的,这些科学原理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构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入门之处,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和基础。没有科学原理,就没有理论体系;不坚持和发展科学原理,就不能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同它的科学精神是不可须臾分开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科学原理的运用,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中国实际结合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具体运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过程。(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1期)

 

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运用和发展,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的进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出新的探索。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作出新的概括。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贯彻和彰显。从改革开放之初“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到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概括,体现了40年间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理解和思想伟力认识的深化。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解,习近平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及其体系作出概括,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逻辑层次的新观点。这三个逻辑层次,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其要义的“两个坚持”,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两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特征的概括。二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四大规律”,即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四大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的概括。三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五大观点”,即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和矛盾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智慧和基本方法的集中体现。这里的“方法”,是指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中的“方法”。

 

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凸显的是对马克思主义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但对这一“体系”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我们还没能作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改革开放40年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标格,这就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准确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提出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三个逻辑层次,是对改革开放40年间,“准确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次概括,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和世界新发展的概括,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集中体现。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还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发展的结合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这一概括的九个方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现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结合的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清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历史发展的“源”和“流”的关系。在关于坚守人民立场思想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源”在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以“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为圭臬,让人民获得解放是他毕生的追求。马克思这一思想之“源”,汇聚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流”就在于:“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页)这一“源”和“流”的关系,“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而是“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45页)坚守人民立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始终的科学理论,它集中体现的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和“流”关系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以新的时代内涵。

 

二是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内在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思想中,体现的科学原理的要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创新的要点在于,“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9页)从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管理”“监督”,到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思想升华,深刻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历史性飞跃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内在统一性,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时代内涵,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和思想升华。

 

三是阐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发展的内在联系。在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0541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预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中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世界历史”思想的新时代的创新就在于:“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223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度所作的论述,刻划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特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科学智慧与理论力量,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时代的特质和内涵。

 

五、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的升华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四个思想特征的阐释,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马克思主义这四个思想特征不仅得到遵循,而且还在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中得以拓新,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赋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聚焦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时代变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科学总结开创性和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凸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特征的遵循和拓新,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本质。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习近平从“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上,提出我们党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这“两大革命”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两大革命”的最新成果,也是继续推进“两大革命”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特点,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得到新的升华。

 

第二,人民立场,是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真谛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人民至上论”,毫不动摇地坚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幸福论”,在根本上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向,拓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人民的理论”的境界。

 

“人民的理论”的要义在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时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过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人民的理论”特征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9页)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的理论”的特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不仅得以遵循,而且还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索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和科学的工作魄力,解决那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那些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实践过程中,在不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时代性具有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成就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风范和理论智慧,升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的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创新。这些理论观点包括:创造性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党的全面领导大大加强;创造性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革命性锻造;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创造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创造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搭建完成;创造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开辟新格局;创造性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创造性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意识形态领域一度被动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创造性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和战略方针,人民军队实现革命性重塑;创造性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等等。(参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1011页)

 

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一路相行,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起端,一直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征的铸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且行且进,不断升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不断彰显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今天能够“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页)

 

作者简介:顾海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