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黄庭颀|伊尹身分之谜:传世与出土文献的对照
点击:  作者:黄庭颀    来源:古籍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5-16 12:39:21

 

1 伊尹像。

图片来源:《历代君臣图鉴》清代拓本,现藏哈佛燕京图书馆,编号TP00331)。

 

一、伊尹是谁?

 

伊尹为商代著名先臣之一,《史记. 殷本纪》如此记载:

 

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汤而无由。 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1]

 

根据司马迁所述,伊尹本名阿衡,曾是有莘氏陪嫁的小臣,后来藉由进献食物的机会引起商汤注意,进而辅佐商汤开国。 伊尹在商代历任多朝命官,地位崇敬,甚至可以流放逸乐的商王太甲三年,自行摄政,待太甲反躬自省后,方归还政权。

 

这段故事记载简单却充满戏剧性,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臣,因为个人才华而得到明君赏识,最后晋升公卿,辅佐君王立下政治功业,令后人念念不忘。 然而,这真是伊尹的模样吗? 故事里似乎有许多小地方没有明说,伊尹为何从小臣变成厨师? 为何出身底层的他拥有分析政局的能力? 他又是怎样藉由进献食物得到商汤的赏识呢? 这些疑惑,司马迁都没有进一步说明,也让人更加好奇,伊尹这号人物到底是谁。 

 

春秋战国之际,许多伊尹相关传说广为流传。 这些传说或真或伪,光是伊尹的身份与名号就纷然迥异。 《史记索隐》提到:

 

孙子兵书:“伊尹名挚。」孔安国亦曰:「伊挚」。 然解者以阿衡为官名。 按:阿,倚也,衡,平也。 言依倚而取平。 书曰:「惟嗣王弗惠于阿衡」,亦曰:保衡,皆伊尹之官号,非名也。 皇甫谧曰:「 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又吕氏春秋云:「有侁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 。」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 [2]

 

这段记载中的伊尹,无论名号或来历都比《史记》更加丰富。 他多了一个「伊挚」的名字,「阿衡」则成了官名,而且还有了一段关于出生的故事,《吕氏春秋》说伊尹是被住在伊水边的采桑女子在空心的桑树中拾获。

 

这个称号与官名在滝川龟太郎的考证后似乎显得更为笃定、真实:

 

梁玉绳曰:「后世因伊尹官阿衡,遂以为号,史随称之耳。」伊尹名挚,见《孙子. 用闲》篇、《墨子. 尚贤中》篇、楚辞〈离骚〉、〈天问〉。 崔适曰:「尹亦官名,周之师尹、楚之令尹,义即本此,曰尹、曰阿衡、曰保衡皆以官名名之,而其人名则曰挚也。」[3]

 

崔适清楚说明,伊尹原名伊挚,而尹、阿衡、保衡全是伊尹的官名。 但真是如此吗? 若仔细阅读史书记载,不难发现伊尹为商初之人,而以「尹」为官名的多是周代习惯,因此实不宜从周代「师尹」或楚国「令尹」比附「伊尹」的称呼结构。 那么我们就要进一步探问,伊尹为何出现伊挚、阿衡、保衡这些复杂称呼,他究竟是个怎样的谜之人物呢?

 

二、甲骨文所见的伊尹

 

和传世文献所见的斜槓青年形象不同,甲骨文中的伊尹形象,是一个遥远而尊贵的祖先神。 根据统计,甲骨文关于伊尹的占卜高达一百三十余条,而其受祭情形也很有特色,学者汇整出四大要点,其一,能够附祭于商先公上甲和第一先王成汤(大乙); 其二,伊尹与上甲以前的先公高祖一样成为商王祭祀、求年、求雨的对象; 其三,伊尹可与其他商先王同样受到祭祀; 其四,伊尹亦可单独受到商王祭祀。 [4]由此可见,商人相当爱戴这位来自不同家族的重要人物。

 

由于商人祭祀种类繁多,对伊尹祭祀之方式各有不同,因此产生不同形式的称呼:

  1.伊尹  

伊尹岁十羊。 《合》27655

癸丑卜:侑于伊尹。                                  《合》3178

 

 

  2 伊尹岁十羊的占卜纪录,《甲骨文合集》27655 

 

2.

贞:其卯羌,伊宾。 [8]

癸丑卜:上甲岁,伊宾。 吉。 《合》27057

甲子卜:侑伊。                               《屯》680   

3.

乙酉贞:有岁于伊示。 《合》33329

 

 

 3 乙酉贞:有岁于伊示。 《甲骨文合集》33329

 

4.伊奭[9]

乙丑贞:宁风于伊奭。 《合》34151

 

5.伊丁/伊丁人

丁酉贞:侑于伊丁。 《合》32802
贞:于乙亥〔取〕伊丁人。 《南明》497

 

事实上,甲骨文中的伊尹名称很多,甚至不同类别的卜辞有不同称呼方式。 以目前所知就有两个系统,分别是:「伊、伊尹、伊奭、伊丁人、伊示、伊尹示」以及「黄、黄尹、黄奭、黄丁人、黄尹丁人、黄示、黄尹求示」。 这两套系统乍看没有什么关联,但在古代的声音系统中,黄跟「衡」发音非常接近,而且文献又记载伊尹本名为阿衡,加上黄尹在卜辞所受商王祭祀待遇与伊尹非常相近,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伊尹和黄尹应该是指同一人。 [5]

 

伊尹何以叫做“伊尹”或“黄尹”呢? 一些学者从文献所见的「尹官」概念发展而来,认为这是一个「私名+族长名」的结构。 换言之,伊尹的伊是私名,尹是族长的意思。 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伊尹可能为有莘氏之子弟,本来具备继承有莘氏的资格,然而其放弃继承权,与商并为一国,但舅权的尊严仍存,故废立太甲易如反掌,而天下也不以为僭。 [6]这种说法正好可以解释伊尹为何身为异姓贵族,却受到商人隆重祭祀的情形,甚至有学者从「伊尹 示」的「 」,跟「黄尹求示」的「求」,都与「舅」声音接近的角度来看,主张伊尹其实还有另一个传世文献没有提及的身分,也就是商王的舅舅。 [7]

 

由此来看,甲骨文所见的伊尹地位非常高,不仅经常受祭于商人,且可配飨商代先王。 至于传世文献载其流放太甲、自行摄政之说,即使没有具体证据足以证明,仍很有可能是从此种崇拜氛围发展出来的故事。

 

三、两周金文及传世文献所见之「伊尹」

 

殷商灭亡后,继而代之的周人对商人所崇敬之伊尹记载不多,我们很难根据西周遗留下来的文献追寻伊尹及其家族的发展痕迹。 西周青铜铭文虽为可信之历史文献,但几乎未见伊尹资料,目前金文可见提及伊尹者,仅有东周齐灵公时期之《叔尸镈》。 铭文说:

 

 

 

4 春秋晚期〈叔尸钟〉铭文节录。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这是称一段述商汤与伊尹德性与功业的铭文。 白话翻译是这么说:叔尸稽考故旧与先祖,那赫赫威武的成汤,恭敬地在上帝左右,敷受天命,翦伐夏后,事奉善众,受到伊尹辅佐,具有九州之地,占处夏禹建立之都城。

 

铭文中的伊少臣可读为伊小臣,即指伊尹。 传世文献多见伊尹为小臣,不少人误视此句铭文为伊尹出身卑微之证据,以为此处之小臣乃指伊尹曾为庖宰之事。 但甲、金文所见之「小臣」并非指其官职权责低下,亦非言此职官出身微贱,反而是相当高级之官员。 故《伊小臣》不应与战国时期伊尹为庖厨的传说混为一谈。

 

由于器主叔尸原为宋国人,其父为宋穆公之孙,宋人本为商之后裔,叔夷虽出仕齐国,然铭文提及其家族身世时,仍述及伊尹辅佐商汤翦伐夏邑之事。 而这组青铜器的价值,除了是少数述及夏代历史的铭文外,也可证明春秋时期伊尹辅佐商汤之故事已深入人心。

 

至于西周传世文献方面的数量不多,成文年代较可征信者为《周易》、《诗经》、《尚书》以及《逸周书》的部份篇章,提及伊尹的部分更仅有数条。 例如:《毛诗. 商颂. 长发》「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 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郑玄〈注〉:「阿衡,伊尹也。 左右助也。 」毛亨〈笺〉:「阿,倚; 衡,平也。 伊尹,汤所依倚而取平,故以为官名。 」孔颖达〈正义〉则说:「以言左右商王,则是功最大者。 成汤佐命之臣,唯伊尹耳,故知阿衡是伊尹也。 」根据历代学者的解说,可以明确知道此诗是赞颂伊尹佐助商王的功绩,而以「阿衡」称呼伊尹,更是说明阿衡即伊尹的重要文献证据。

 

《尚书. 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 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 」孔颖达正义云:「保衡、伊尹一人也,异时而别号。」对照甲骨资料所示,衡即为黄,当是伊尹之名的不同称呼。 此外《尚书》另有《伊训》、《太甲上》、《咸有一德》与《说命上》等篇章提及伊尹、保衡或阿衡,但由于此数篇文献皆为伪古文尚书,其成文年代不详,故不列入讨论。

 

《逸周书. 商誓》也被视为可信的西周文献,其首句云:「王若曰:『告尔伊旧何父。』」陈逢衡云:「伊,姓。 旧,谓殷室之旧。 何父,殷遗老,疑是伊尹之后,故曰'伊旧何父',其号也。 [8]此处的「伊旧何父」可能与甲骨文所见之「伊 」、「伊尹示」有关。 若是如此,则此「旧」便不是陈逢衡所说的「殷室之旧」,而是表达伊尹为商王之舅的身分。

 

上述这些传世文献或可补充金文的不足,但是相较于其他时代所见的伊尹资料,西周的讯息仍较缺乏。 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周时期对人物称谓的改变,却是影响后人称述伊尹的重要关键。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周人因行文方便会以单个爵称、官称指涉某一特定上司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西周早期铭文不难窥见,例如:《高卣》(集成5431)铭文曰:「尹其桓万年受厥永鲁,亡竞在服」此处之「尹」即作器者欲为之祈福的上司,非指常规行政官; 西周中晚期亦不乏此例,《五年琱生簋》(集成4292)铭文直接用「公」指称宗主召伯虎之父,也就是召氏宗族的宗君。 西周晚期的《多友鼎》(集成2835)亦以「公」省称内文提及的「武公」。 整体而言,省称用字有「公」、「伯」、「仲」、「尹」等数种,大多数皆为爵称,仅有少数是以官名省称。

 

此行文习惯在西周传世文献更是明显,例如《尚书. 召诰》以「太保」皆指当时担任此官职的召公奭; 《尚书. 洛诰》以「公」或「周公」指称周公旦; 《尚书. 顾命》之「召公」、「毕公」即召公奭、毕公高等。 这些例证说明,周人撰写长篇文章时,为求行文方便简洁,存在以单一官称或爵称指涉特定人物的习惯。

 

因此,后世之人将「伊尹」的「尹」理解成官名,进而将「阿衡」、「保衡」、「伊挚」等称呼当作是伊尹的名字,大概是受到西周这种以官称指涉特定人物的行文习惯影响,而这也让「伊尹」看起来不像来自一个有势力的外戚家族,而是一位靠着自身努力,打拼向上的贤能之人。

 

四、简帛文献所见的伊尹

 

近来随着出土文献的陆续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伊尹身分也被展现,其中又以2007年入藏北京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最令人瞩目,在其公布的前五册中就有五篇关于伊尹的故事。 在这五篇故事中,伊尹以截然不同的身份与样貌出现,如同学者所言:全都是关于伊尹与商汤之间的故事,但思想内容、语言风格与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差异十分明显。 [9]以下就从伊尹身份,来看出土文献里的伊尹故事有着什么样的内容。

 

(一)、商汤的间谍

 

伊尹作为商汤的间谍潜伏于夏,是传世文献偶见的说法,但过往不知其来历,然而随着清华简《尹至》、《尹诰》的出现,似乎为这个身份增添了些许故事情节。

 

〈尹至〉记载着一段很简要的故事。 叙述伊尹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拜访了商汤,回报夏的种种情形,包括夏桀已不得民心之事,进而与之谋划灭夏,最后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之下,成功灭夏之事。 〈尹诰〉则被学者认为可能是和〈尹至〉相连的篇章,内容也有先后顺序的关联,讲述伊尹与商汤已经历灭夏之役,仍然同心同德,一同商讨治国方针,而通篇的叙述也表现出伊尹足以担纲国策顾问的模样。

 

在这个故事里,伊尹是个成功的间谍,他替商汤打听到相当有利的情报,并且以此为基础,成功协助灭夏大业。 然而这段记载究竟是历史还是故事呢? 这就涉及到《尹至》和《尹诰》两篇出土文献的性质。 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两篇《亡佚》的《尚书》篇章,只是不知何时流入了楚国,最后以楚简的形式在世人面前出现。 既然是《亡佚》的《尚书》篇章,便很难断定故事里的伊尹担任间谍,跟商汤的谋划灭商是历史记载,毕竟《尚书》为周人典籍,即便此事有其底本,仍很有可能为了符合治国需求而进行较大的改动,因此学者认为这两篇文献大概还是周人依托伊尹与商汤而敷衍的故事。

 

 

5 清华简《尹至》书影(左); 清华简《尹诰》书影(右)。

清华简资料来源: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中西书局,2011)。

 

(二)、避世的哲学家

 

清华简有《汤处于汤丘》和《汤在啻门》两篇,整理报告说这两篇形制、字迹相同,内容相关,为同一抄手所写。 [10]不过,这两篇虽也是叙述伊尹辅佐商汤的故事,但思想内容与〈尹至〉、〈尹诰〉明显不同,学者认为是依托之作。 [11]

 

在《汤处于汤丘》之中,伊尹是以有莘氏陪嫁嫓臣的身份登场,同时也是个高明的厨师,但是和传世文献记载不同的是,这位伊尹并不是「以滋味说汤」,而是隐居起来称病不出,经过商汤多次探望请教,伊尹才终于回答了商汤请教的四个问题。 在这个故事里,虽然伊尹的身份没有什么不同,但姿态却大大提高,比起传世文献中微不足道的奋发小臣,他更像诸葛孔明般避世隐居的高人。

 

至于《汤在啻门》则是以问答体例表现,这次的商汤意外地没有询问伊尹治国问题,而是询问成人、成邦、成地以及成天之道,而伊尹也化身成哲学家,告诉商汤成人之道与「气」的关系,虽说文中还是提到人的生命之源是「五味之气」,衔接了伊尹的厨师身份。 然而,通篇以气论道的对话,不免让读者联想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理论。

 

由此看来,无论是高人隐士还是哲学家的伊尹,应该都不是历史记述,而是为了宣扬治国或哲学理念而依托的故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两篇文献的伊尹身份都与传世文献的记载有相符之处,因此可以推断至少在战国时期,伊尹的媵臣及厨师身份已经流传甚广。

 

(三)、偷吃鹄羹的厨师

 

在清华简所见的伊尹故事中,情节最为奇特者莫过于《赤鹄之集汤之屋》。 这篇文献共有十五支竹简,保存情况较好,只有第一支和第二支简末端略有残缺,各损一字,[12]并不影响我们对通篇文意的理解。

 

在这个故事中,伊尹依然是个善于烹饪的小臣。 某天,他的老板商汤射中一只赤鹄,交给伊尹烹饪后,便自行外出了。 善于料理的伊尹为精心烹调了一碗鹄羹,没想到被商汤的妻子看到,于是强索鹄羹将它吃掉。 吃完后,商汤的妻子一下子就具备了特异功能,伊尹见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看到残余的羹汤,便干脆也把它给吃掉,于是拥有了特异功能。 商汤返家后向伊尹问起了鹄羹,伊尹因为偷吃老板的羹汤,良心不安,便企图逃亡至夏邦。 商汤见状非常生气,就对伊尹施了魔法,让他动弹不得且无法言语。 路边的鸟儿见到伊尹如此,便准备飞下来啄食伊尹,突然有只神鸟说:「这是小臣,不可以吃他。」其后,伊尹在神鸟的帮助下获救,并且得知夏王生病之事,于是前往夏邦,协助夏王斩杀了妖孽,治愈了夏王的病痛。

 

这个故事基本符合文学史所谓的「其语浅薄,似依托也」的「小说家」言,也可以算是文学史意义上的志怪小说了。 [13]由此可知,伊尹虽是商代的历史人物,但随着其故事的广泛流传,距离伊尹原始形象也越来越遥远。 尤其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为宣扬自身理念,或取舍、或依托、或改编,繁复而离奇的故事情节,使伊尹身分及形象愈加复杂,而其真正样貌也已隐身在这浩瀚的传说之中。

 

五、结语

 

伊尹事迹从商代始即为人所津津乐道,其称号种类亦相当繁多,通过对伊尹称号演变之考察,可知不同称号所代表之背景意义,甚至可借此检视该文献的形成年代。

 

西周时期,虽然未见伊尹的直接材料,但西周文献之「尹」除承袭商代的官称用法之外,时人撰写长篇文献时,习以单称官称、爵称或亲称来指涉特定人物,此种为求方便或避免重复的行文特色,亦改变后人称述古人之方式。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社会秩序面临重整,许多古史亦因时人各种目的而遭到变造,故各式伊尹传说应时而起,此时所见之「伊尹」的称号与身分异常繁多,同时形成我们熟知的伊尹故事。

 

通过传世与出土文献的相互对照,可以看见伊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围绕着他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富、逐渐具体,顾颉刚言「中国史是层累造成的」,那麽从伊尹形象的变化,正可以呼应这么一个典型的中国历史演变现象,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历史及其人物是如何被建构成今日的模样。

 

后记:本文改写自《论古文字材料所见之《伊尹》称号–兼论《尹至》、《尹诰》之「尹」、「执」(挚)〉,《东华中文学报》2012年第五期,页63-86

 

注脚

[1] 滝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页50-52

[2] 滝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页50

[3] 滝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页50

[4] 韩江苏、江林昌著:《〈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页188-197

[5] 林宏明:〈伊尹及黄尹补证〉,《出土文献研究视野与方法》第四辑。

[6] 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页69

[7] 蔡哲茂 1987〈殷卜辞伊尹 示考──兼论它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页755-791

[8] 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449-450

[9] 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的伊尹诸篇的性质〉,《古文字与古史考-清华简整理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5),页347

[10]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页134

[11] 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的伊尹诸篇的性质〉,《古文字与古史考-清华简整理研究》,页367

[12]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参)》,页166

[13] 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的伊尹诸篇的性质〉,《古文字与古史考-清华简整理研究》,页367

黄庭颀/ 伊尹身分之谜:传世与出土文献的对照,引自历史学柑仔店

 

作者:黄庭颀;来源:古籍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