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他山之石 > 阅读信息
德国企业管理:打造日本人都无法超越的高品质
点击:  作者:李工真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5-06-08 12:35:31

 

1.jpg

 

  至少在照相机领域,日本人现在都承认,他们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德国人才能达到的那种光学上的高精准度。这样高品质的生产,德国企业怎么做到的?《国资报告》邀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工真详细拆解。

 

  德国人的这种质量观念和意识绝非嘴上说说的东西,而是充分体现在对企业管理的完美追求上。这种追求完美的哲学,体现在产品与服务上,就是“质量永恒”;体现在技术上,就是“技术至上”;体现在人才上,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高标准”。抓住了这三点,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质量文化,正是由于德国的企业抓好了这三者,“德国制造”才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了顶尖声誉。

 

  在具体的企业生产实践中,德国人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 精准的计量”,二是“ 精良的设备”,三是“优秀的人才”,四是“标准化的生产”。

 

2.jpg

1868年,德国一家工厂厂房内景

 

  精准的计量

 

  “精准的计量”首先反映出德国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方面,德国人闻名于世。德国人深深懂得,“质量是由细节决定的”。正是德国人对精准计量的要求,才给整个世界的精细工业生产带来了一场革命。两个很好的例子能说明问题。一个是关于车床的例子。德国车床上的下刀量,连同工人的操作动作在他们的计量手册上都有精准的规定和要求。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照相机的。今天日本人生产的照相机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但日本人生产的高级照相机、摄像机用的全是从德国进口的镜头。日本人自己承认,他们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德国人才能达到的那种光学上的高精准度。对照相机来说,决定照片水平最核心的技术是镜头,看起来简单,你磨磨试试看!

 

  精良的设备

 

  在“精良的设备”方面,德国人更是独占鳌头。德国人深深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为达到精准的计量,德国人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从制造各种高精准的测量手段和设备入手,作为他们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起点。德国为什么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执牛耳的国家?就是因为它首先抓的是测量手段和设备。机械制造最本质的问题是精准性的问题,要达到高精准性,首先需要有高水平的测量手段和设备。卡尔·蔡司(Carl Zeiss)工厂推出的三维测量仪,精度达到了0.5微米。今天德国人垄断了世界上整个机床生产和工业母机生产技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精密机床也是德国生产的,其他国家连发言权都没有。

 

  正是由于德国人有如此精良的测量手段和设备,他们才能成功地在生产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反馈回路,因为他们能在生产的每个环节中都精确地测量到产品和生产线上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排除和纠正,因而能将产品品质的波动性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毫无疑问,精良的设备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的前提。


  优秀的人才

 

  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德国从事工业生产的都是有技术资质的高级技工。他们从16岁时就进入本行,是一批经过高级职业学校“二元化体制”严格训练的专业工人,是一批能够运用科技文化知识、从事工艺生产研究的工人,这样的高级技工都有自己的技术发明专利。德国“专家治国”的思想在企业里就体现为“高度的职业化和专门化”。

 

3.jpg

德国汽车制造车间

 

  标准化的生产

 

  德国人对“标准化的生产”的重视是源于他们的一种相当具有特点的哲学思维。德国人认为:“只有上帝是万能的,而人不是上帝,人会犯错误,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也都是会有误差的。特别是在生产环节里,由于人的引入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经过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在逐步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因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这种哲学思维出发,德国人认为:“自动化的本质就是尽量地减少人的因素”。因此,德国人提高产品质量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中,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也就是把每一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能够简单执行的任务。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之内就坚决不让人去做,这是因为,“唯有高度的自动化才能达到高度的标准化生产”。

 

  我曾参观过一家德国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工厂,那简直不像个工厂,车间里的设备都是亮晶晶的,也看不到几个工人,却是家世界著名的工厂,它的生产已经全部实行高度自动化了。

 

  不仅如此,甚至德国人现在就连铺人行道也搞起“标准化的生产”来了。他们发明了一种铺路机,先将砖头放在顶部的大槽里,当这部机器往前开时,砖头就像织地毯一样地铺下来,路就出来了。


4.jpg

  铺路机

 

  这个过程一共有四步,第一步是铲路机开过去,确定马路的宽度。第二步,铺基机开过去,把黑渣往下铺,打好地基,统统做实。第三步是铺砖机开过去,铺路成形。第四步是洗路机开过去,拿水冲洗干净,一大段路就铺好了。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好得很!只有在转弯抹角、无法确定统一宽幅的地方,才使用手工铺路。

 

  总之,德国人现在干任何事情,“能不用人,就尽量不用人”。这当然也反映出德国劳动力的紧张。德国人口早就负增长了,要想既能减少人工,又能提高效率和质量,只能求助于“标准化的生产”,因此,“自动化”是唯一的出路。德国人甚至将“自动化”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小贴士】


  德国的路也能找到它的“作者”,他为这条路代言

 

  1988年我在德国留学时,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什么是德意志精神”,写的是德国的一位铺路工。20年前的德国有很多这样的修铺工,他们简直就是“街头艺术家”。砖头拿来,先利用仪器在砖头上画上各种曲线,然后拿出一把钢锯按画好的曲线来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原来砖头也是可以拿锯子来锯的,真是把我搞晕了。我们中国的泥瓦匠的行话是“齐不齐,一刀泥”,一泥刀砍下去像狗啃的一样,多砍两下,大概差不多了,然后加上水泥将砖头与砖头之间的缝隙粘起来了事。而德国工人是拿锯子来锯砖头的,然后再将锯好的砖头一块一块用脚踩下去,根本不用水泥,却铺得天衣无缝、牢固无比!围观的游客、行人马上齐声鼓掌,你越鼓掌,他就越来劲,就这样不停地干下去,真是太了不起了!

 

  在铺人行道的那个起始点上,还栽有一块碑,碑上刻写着这位工人叫什么名字,哪年生的,哪个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的,曾在德国哪些城市铺过哪几条著名的人行道。我凑到跟前问这位铺路工:“你铺的这条人行道大概能用多少年?”这位工人的回答是:“只要不发生战争,只要不发生人为的破坏,这条人行道至少应该能走上个一百年吧,如果走不了一百年,我将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前面那块碑究竟是他的丰碑,还是他的耻辱柱,就全由这条马路的质量说了算了。德国人搞个东西,就一定要把它搞成个精品,要能流芳百世,因此,人家只要东西好,不要速度快。而我们中国的人行道,你是永远也不会知道它是谁铺的。这个经历真让我大受感动,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德国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来源:《国资报告》)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