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李义平:改善收入分配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心
点击:  作者:李义平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发布时间:2020-06-11 08:42:06

 

1.webp (1).jpg

【摘 要】我们的经济发展就是靠着劳动力的红利,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说,就是劳动者为社会做的贡献,但参与分配的有资本、土地。所以现在提出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收入与经济的同步增长。这样才能够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才能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够加强人民积极性,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的公布,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指引。结合《意见》,我想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另一个是按劳分配。

这个《意见》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很好的昭示,也是一个很好的动员。

很好的总结,是说自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改革开放的目标之后,我们在实践中有什么需要继续发挥,有什么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是我们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很好的昭示,就是我们在新时代对于各种争论有一个明确的回答,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前进。很好的动员,就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前进。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我们必须强调,市场经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我们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体制,更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纵观人类历史,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表现出如下几种特征:

第一,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越来越少,而且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干预也越来越多。以英国、美国为例,有两个节点,一个是1929年的大危机,一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府干预越来越多。而现在美国政府甚至帮助美国市场主体打压别国的市场主体,这类政策都是政府干预市场。

第二,市场经济有不同的模式。法国就是有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因为其历史上执行重商主义的政策,为了多卖少买,建立了很多国家工厂,并且有计划指导。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则是靠充分的竞争保证经济效率,靠宏观调控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取决于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

第三,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选择市场经济之前,我们已经选择了社会主义。我们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接受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就是公有制。我们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平等竞争和发展。国有经济就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我们不可能抛弃这一点,只可能在这基础上和市场经济很好的融合,把各方面的优越性结合在一块。这个过程中的改革重点应当是政府,包括政府怎样放权,怎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两种制度融合的优越性。

事实上,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充分地体现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的优越性。我们在短时间内能够组织千千万万的医疗大军,完全得益于政府坚强的组织能力,得益于我们的公有医院。公有医院跟私有医院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口罩生产,也是如此。在平时,口罩是一种普通的商品,但在非常时期它是一种战略物资。让市场组织也可以,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且还有价格高低的起伏,以及一些老百姓负担不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不是回到集权统治的经济,恰恰是政府与市场很好的结合。如果政府再不出手,那不就乱了嘛!我们不能在强调市场经济的同时,把我们洗澡盆里的婴儿也泼掉。

各国都在寻找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均衡点,就像寻找跷跷板的平衡点一样。我们国家寻找到了,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不可能抛弃社会主义的制度,这是全国人民的凝聚力之所在,奋斗目标之所在。当然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话,就没有改革的效率。这样一份文件是对以往的一个总结和规范,我们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文件,因为我们以后还有新的实践和对实践的再认识,这个过程永远没有完结。我们应当进一步的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地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沿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的前进。

另外一个是按劳分配的问题。这次文件当中明确要求,“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分配的问题应当成为经济学的中心问题。马克思讲过,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分配问题。共产主义能够使人们的收入极大的提高,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那个时候就能够实现各及所能,按需分配。对于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即社会主义阶段,因为人们的觉悟还不是那么高,劳动还是人们的谋生手段。除劳动力之外,其他生产资料都是国家的,都是集体的。在做完各项扣除后,可以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分配是连接生产和交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整个《资本论》都在强调分配问题:资本家因为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得到利润,土地得到地租,劳动者只得到自己的工资,结果一极是贫困的积累、一极财富的积累,两极分化,导致被剥夺者酝酿了暴力革命。利益冲突的极端就是暴力革命,当时工人罢工以及起义都是由这样的问题引起来的。

1.webp (2).jpg
【《资本论》,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也证明了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原因是高管高薪阶层的出现。高管可以对自己的报酬定高价,然后通过财产继承,门当户对的婚姻等方式,导致资本的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们从两个《资本论》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按照生产要素分配,最后可能就是两极分化,因为这有一个积累的问题、滚雪球的问题。

1.webp (3).jpg
【《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另外,财富到底是怎么样创造的?有些经济学家声称劳动不可能创造财富。他们只看到了劳动的收入越来越少,混淆了财富的创造和财富的分配。马克思曾说如果离开劳动,一个民族一个礼拜一个月都生活不下去。劳动收入的下降只是说明劳动应得部分的减少。《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指出劳动就是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加工成产品,这个产品就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总是由庞大的物质积累构成,这些都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服务性,像我们大学教师的劳动。斯密也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起源于劳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既然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就应当有所得,应当在分配上有所体现。

我们的经济发展就是靠着劳动力的红利,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说,就是劳动者为社会做的贡献,但参与分配的有资本、土地。所以现在提出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收入与经济的同步增长。这样才能够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才能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够加强人民积极性,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现这个目标?其实公平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包含着政府的干预,在分配问题上尤其如此,因为劳资双方不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政府的干预就是要保证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一线劳动者的报酬。除了直接的劳动收入,政府还可以把这个社会保障制度搞得更好一点,这也是分配的一种。这样的话劳动者有了钱才敢消费,经济才能启动。这比扩张性、刺激性的政策更有效率。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很好的体制。中国的历史同西方不同,不可能照搬西方走的路,即便想走也不可能走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市场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首先就是要切实落实按劳分配的政策,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