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习五一 | 新启蒙运动需要中华文明的智慧:和而不同
点击:  作者:习五一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3-05 11:11:51

 

 1.webp (3).jpg

 

  时代呼唤新的启蒙运动,“和而不同”孕育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和谐发展的智慧资源。

 

        【导 言】近期,某些人士攻击习五一的声调突然升级,大帽子从“穆黑”升级为“黑党”。尽管《环球时报》刚刚将“穆黑”一词抬入主流社会话语,仍难以满足帽子工厂的需求。许多穆斯林公共微信号,纷纷指责习五一是“破坏安定团结,勾结外国势力,制造国家混乱,黑国家执政党”。“目的是反党、反国家、颠覆国家政权”。他们的证据是中国无神论学会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与美国探索中心开展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无神论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推动的这项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历史悠久。近些年来,双方的合作项目主要是质疑“特异功能”,批判某功的新有神论。其他项目有国际世俗人文主义思潮、国际新无神论思潮、科学与宗教、批判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思潮等等。美国探索中心有学者研究当代伊斯兰教极端主义思潮。目前为止,中国学者尚没有精力涉及此类研究项目。这些如何成为将“穆黑”的大帽子扣在中国学者的头上后,继续推向国际化的证据呢?

 

  井底之蛙,异想天开,罗织罪名,陷害忠良!“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将在微博上陆续发布相关研究活动和文章。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间!

 

  2007年10月13日至15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普研究所和国际探索中心,在北京联合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科学探索与人类福祉:提升科学精神与建设和谐社会”。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中外学者大约有300多位。会议设置专题:科学与公众;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探索与超自然现象、科学探索与世俗人文主义、科学文化与道德建设。

 

  中国无神论学会是此次研讨会的协办单位。我担任“科学探索与世俗人文主义”专题的主持人,并发表演讲。题目是“新启蒙运动需要中华文明的智慧:和而不同”

 

  新启蒙运动需要中华文明的智慧:和而不同

 

  一、21世纪呼唤新的启蒙运动

 

  当前,全世界的世俗人文主义者正在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我们为什么要呼唤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呢?因为当代宗教区域性的复兴与宗教冲突的加剧,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当代全球宗教出现区域性的复兴。

 

  当代世界宗教出现的区域性复兴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基督教新基要派福音主义的崛起;第二,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高涨和极端主义思潮的活跃。

 

  第一,基督教的重心由北半球向南半球转移,新基要派福音主义迅速崛起。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督教势力,长期推行传教国际化的战略。据估计,20世纪初全世界85%的基督徒(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徒)居住在西方。到20世纪结束时,全世界基督徒已有60%居住在北美和欧洲以外的地区。以发达国家社会为依托的基督教文化,以强势文化态势,持续地向世界各地传播,信徒遍及全球,继续占据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宝座。在基督教基要派中福音主义迅速崛起。福音派具有强烈的传教使命感,渗透世界各地,深入社会草根阶层,成为全球增长最迅速、最大的宗教团体。大量基督教徒居住在中东、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与当地的传统宗教文化交织生存,摩擦不断。

 

  第二,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极端主义思潮被恐怖主义利用为思想资源。在中东地区,巴以冲突引发四次战争,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挫折,穆斯林民众开始尝试从伊斯兰教传统中探索民族振兴的道路。自70年代末以来,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以中东地区为核心,波及亚非欧美。特别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政权,掀起轩然大波,将伊斯兰教复兴运动推向高潮。伊斯兰教组织向世界各地大力传播宗教文化,全世界穆斯林人口逐年增长,成为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在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中,极端主义思潮比较活跃,被恐怖主义利用为思想资源,特别是在“9.11”事件后,它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宗教呈现出复兴的趋势。向原旨教义复归成为宗教复兴运动的的特点之一。各种宗教中的原教旨主义思潮都产生出一些极端派别。这些宗教极端主义相互冲突,教派争斗愈演愈烈。

 

  (二)各大宗教中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教派的兴起,成为冷战后世界宗教冲突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冷战结束以来,由宗教引起的民族冲突,以宗教为背景的地区冲突,因宗教对立导致的国际干预,宗教极端主义制造的恐怖主义事件,邪教组织制造的恶性事件等等,都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宗教势力扩大的代价是,政教冲突愈演愈烈。

 

  考察当今世界爆发剧烈冲突的地区,大多数涉及宗教信仰因素,比如:在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地区,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刀枪相见,发生重大的杀戮惨案;在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常被解读为犹太人与穆斯林之间复杂的宗教战争;在伊拉克,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分歧,至今仍是暴力事件不断的主要因素。在日本,奥姆真理教教主指派其骨干分子,使用化学毒气,对东京地铁的民众发动恐怖主义袭击。在南亚古吉拉特地区,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关系紧张,常常发生教派争斗的流血事件。

 

  值得重视的是,除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外,亚伯拉罕宗教河系中的原教旨主义,或称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教派的兴起,成为冲突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亚伯拉罕宗教河系包括 世界上三个主要的一神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历史上,这三大宗教相互激烈争斗,进行“圣战”,其目的是征服和摧毁其他的文化信仰,并占领其土地。在今天,这三大宗教中基要主义极端派别的复兴,成为宗教冲突的思想资源。应当指出,同样在今天,这三大宗教也有许多理智的神学家正在努力,探索经典中多元化的元素、和谐共生的精神,希望开展宗教对话,实现宗教和解。然而,不幸的是,今日中东地区,仍是战火连绵的热点地区。

 

  尽管宗教被公认为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每当它与战争和政治连在一起时,宗教便成为危险的符号。尽管各大宗教领袖反复重申宗教的目的是爱与和平,不是杀戮。然而,每种宗教都是一种意识形态,都有界定生死的整套教义。宗教不仅回答“我为何而生?”,也同样回答“我为何而死,为何而杀?”。当今世界重大的区域性战争中,无论是在巴尔干、索马里,还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敌对双方的主要动机、意图、能力和目标都蕴含着宗教因素。当然,没有明智的人会认为,宗教是解释战争的唯一因素,宗教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叠加,才能诠释冲突与战争。

 

  然而,宗教将成为21世纪战争的重要因素,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冷战时期传统的意识形态衰落,人们正在探索新的前进道路;第二,各大宗教中基要主义的兴起,带来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并向政治领域扩张,成为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

 

  约翰.洛克(John  Locke)说过:“一个有想法的人要比100个追寻利益的人更强大。”但是,如果想法和利益结合在一起时,其结果可能是致命的。正是宗教意识形态和群体利益的结合,在世界各地的冲突中,产生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在现代国际冲突中,宗教越来越显露出其重要性。当今全球大多数的区域性冲突都有明显的宗教动因。宗教因素总是与种族群体认同、语言、地域、政治和经济相关。因而,宗教冲突比其他形式的战争更加严酷,持续的时间更长。

 

  二、新启蒙运动需要中华文明的智慧:和而不同

 

  面对当代宗教区域性复兴,全球宗教冲突日益加剧,世俗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时代正在呼唤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需要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当代思想家重新审视珍贵的历史遗产,去粗取精,将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提供独特的思想资源。

 

  (一)和而不同: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之一

 

  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重在“贵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自古以来,华夏民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以及不同区域文化之间,都是在冲突与交融中向前发展,逐步汇聚成多元互融的文化结构。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历经磨难,至今仍生机勃勃。

 

  “和而不同”、“和则相生”,追求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的特性之一。正如《中庸》所云:“大德敦化,小德川流。道并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主张多元并存、互相协调、有机结合,重在异质因素的共处共存、互补互济,并由此形成建设性的和谐统一。这种和合的理念并非是同一,不是通过压制异见达致同一,而是相互考虑对方意见的合理性,以理服人,心悦诚服,强调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就是“和而不同”。

 

  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也是有原则性的。凡事必缘理而不径绝,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这就是“和而不流”。如果脱离原则而言“和”,其结果必然反其道而行之,助长霸权主义。

 

  (二)“和而不同”的理念孕育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在“和而不同”理念的孕育下,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当代中国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史学家已经形成共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自古以来,在中原区域居住的中国民族,其文化基调是“和而不同”、“融于一体”。这是一种容纳、吸收居住在边缘民族的主旋律。数千年来,整个中国境内众多的族群,包括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笼罩在多元一体的主旋律中。这种不同族群相互融合的认同模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性。数千年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和而不同”理念的催化下,不断调适社会环境,各种资源相容互补,形成“和睦均衡”的社会生态。“和而不同”,在存异中求和,多元的异质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在“和而不同”理念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一直呈现出多元兼容风格。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原大地,华夏民族相当积极,主动取经、译经持续数百年。佛教、道教及其各种教派,虽然教义不同,但始终互绌相摄,和平共处。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如辽、金、元、清等,均实行兼容并蓄的政策,一方面保留本民族的原生宗教,另一方面接受汉民族的宗教信仰。中华民族历史上,儒释道虽有摩擦,但终能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从未发生像中世纪西欧那样残酷的宗教战争。儒释道的鼎立和互补,以及多种亚文化的和平共存,体现出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宽大胸怀。

 

  (三)“和而不同”的理念将促进多元一体的世界和谐发展

 

  冷战结束后,市场经济模式在全球迅速扩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全球化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各国的政治生活和文化价值。种种迹象表明,在21世纪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同,文化冲突体现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差异,比意识形态的对立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它根植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更有力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产生划时代的巨大影响,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座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呼唤振兴民族文化的势头日益强烈。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文化多元化是全球化必须具备的特征。全球化包含着人类同时追求单一性和多样性的两种趋势。一体化与多元化并存,是未来全球文明的基本图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日趋强劲,与各种民族文化传统的多元汇聚并存,是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所谓多元一体,是指各种文明将继承并发扬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民族个性和风俗习惯,在人类文明主流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上,逐步实现一体化。

 

  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可以为世界和谐发展提供智慧的资源。中国大一统的体制,经历数千年的历史风云,融合多元民族与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19世纪世界上著名的多元宗教和多元民族的国家,如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印度莫卧尔帝国、奥匈帝国,现在均已土崩瓦解。只有当代中国继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6个民族和睦共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历史经验,即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宗教宽容并存的文化体系,可以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形成多元一体的世界新格局,提供有益的借鉴。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冲突。热核威慑、恐怖主义、种族冲突、区域战争、生态危机、贫富悬殊、文化矛盾、道德失落,凡此种种,威胁着人类文明与历史的进步。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为建立国家民族和睦相处、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让我们共同开采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主张多元文化之间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和睦共存。我深信,“和而不同”的理念,将有助于人类在21世纪寻找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道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根据作者微博编发,原载《提升科学精神与建设和谐社会——“科学探索与人类福祉”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5月版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

  网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