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工信部长苗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点击:  作者:苗圩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  发布时间:2017-11-08 10:20:25

 

 1.webp (6).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一、深刻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新变化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

 

  (一)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优势,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步伐,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工厂”。应对“双重挤压”的局面,我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努力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趋势,促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二)新工业革命对制造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产业技术革命浪潮之后,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数据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愈演愈烈。新工业革命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必须把握变革趋势和时间窗口,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我国制造业加快提质升级日益紧迫。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砥砺前行、稳中有进,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高铁、航天、核电、信息通信等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但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和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相比,多数领域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彻底抛弃旧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着眼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加快实现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落实这一要求,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扬钉钉子精神,建设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要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超前谋划、超前部署、超前行动,统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增材制造、高性能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加快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新一代材料产业体系。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关系未来的核心领域,强化军民融合发展,再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采取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成长。

 

  (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传统产业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主体力量,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使之焕发巨大生机和活力。要坚决打好去产能攻坚战,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除无效低效产能,促进先进产能发展。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本质安全水平。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更多“百年老店”。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工业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促进军民融合型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和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对于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检验检测、品牌建设、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鼓励优势企业运用现代化大生产理念,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下决心把工业设计搞上去,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设计机构、国际知名的工业设计大师和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

 

  (四)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是大国产业博弈的重要阵地。要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全面推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增强工业软件等信息技术服务基础能力,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抢占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五)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我国许多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集聚区成长不足。要把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好结合起来,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顺应互联网时代变革趋势,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信息通信企业构建开放式“双创”平台,促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相互借力、共生共荣。

 

  三、优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环境

 

  良好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汇聚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大潮中。

 

  (一)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成本高是影响当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放水养鱼意识,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市场竞争,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网、用工以及融资和物流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改进工艺、节能节材,降低成本。

 

  (二)着力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创新是国家振兴之源、强盛之基。要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系统创新链思想,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构建体系化、长效化推进机制,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

 

  (三)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产融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采取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促进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型技术改善融资服务,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直接融资工具。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支持、金融服务良性互动。

 

  (四)加快建设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人才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各行业各领域技术创新的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五)开拓新一轮制造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中国制造2025”国际对接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有序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健全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完善制造业“走出去”顶层设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技术和产能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境外合作园区。加强政策指导和公共服务,支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通过产业链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更好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中国经济的全球价值链地位。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