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学习教育 > 阅读信息
欧植竹:孩子的自私“天性”不宜激励
点击:  作者:欧植竹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2-03-08 11:17:40

 

昨天听说这样一件事,某幼儿园两个孩子,因争抢一件玩具,互不相让,一个争抢来,一个夺过去。在互相抡夺中,一个孩子不幸被玩具把眼睛撞伤了,小事变成了大事,致使双方家长打起了官司……

 

由这件事,让我想起几年前网络上的一场争论。当时那场争论很热烈,主张肯定、赞扬、激励孩子自私自利的人(许多是能说会道的专家、教授、学者)占多数,“正不压邪”。我感到如此下去会把我们的教育引向邪路。

 

我是这样想的: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主张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尽管目前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化程度还不能搞得太纯,允许甚至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包括私有)存在、发展,但初级阶段总该向中级阶段、中级阶段总该向高级阶段发展吧。那么,公有化程度也该逐步增多扩大呀!既然如此,人们的思想意识理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啊。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教育人们“抑私扬公”,即使不提倡“大公无私”(其实我们提倡过“大公无私”,许多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也做到了这点),也该提倡“为公忘私”、“先公后私”;而不该引导人们“损公肥私”、“损人利已”吧?然而,有些人却做梦都想搞私有化。他们大造公有制“一无是处”,私有制“万灵仙丹”的舆论。同时,这些想搞私有化的人,还不忘培育他们的“接班人”,教育、激励少年儿量变成他们一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股歪风,我们能容忍吗?应该理直气壮地回答:“不能,绝对不能!”

 

想到这里,我便冒着准备挨“陪斗”的风险,愤然拿起了秃笔,涂鸦成一篇题为《为某老师呜冤叫屈》的稿子,投给报刊。但在当时奇谈怪论如滚滚浪潮般汹涌的形势下,这样的稿件,只能像一颗小石子抛于海中,连泡影都见不到一个。最后,争论也没有权威部门和人士做出“正确答案”,算是“不了了之”。

 

那场争论,因为错误论调太多,在人们、尤其是在少年儿童的脑袋里,恐怕弄成了“一锅浆糊”。我就觉得,时间虽然过去若干年了,人们脑中的那桶“浆糊”未必已经澄清。把它再摆出来说道说道,对应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还是有必要的。

 

我把当年涂鸦拙的稿附于下面,供读者审阅。

 

《为某教师鸣冤》

 

上海某小学的某教师,在教过《孔融让梨》的课文后,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作业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一个学生在答卷上写道:“我不会让梨”。教师在阅卷时给打了个叉,引起学生家长强烈不满,“一气之下”把试卷拍下发到网上“求公道”。“一石击起千层浪”,结果一天就被转发了2000多次,评论多达400多条。此后,仍然被炒得热火朝天,连国外都引起关注了。

 

这位老师也就成了被批评指责甚至可以说是“被批判”的对象。有的人说: “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课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反倒没人重视……”。有的人说“(老师)这红叉很粗糙,其实孩子答案本来无可厚非。……孩子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有的说:“就事件本身而言,问题显然出在教师身上。……教师把语文课与‘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混淆,越俎代庖,直接对学生道德加强,反而让学生对教育的本真产生疑惑,很容易走向问题的反面。”……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不算“严厉指责”的话,那么,下面这些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上纲上线批判”了。请看:有的人说:“作为一个开放式试题,就应该允许答者发出不同声音,否则,无疑是扼杀孩子的天性,逼孩子撒谎。”有的人说:“孩子讲的是真话,是言行一致的表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按照老师的意思,孩子哪怕违心也要填写让梨,这岂不是变相教育孩子说谎?这种看似有理的教育,其实换走的是孩子最宝贵的真诚。”还有人说:“从老师的做法上来讲,直接在答卷上打个叉本身也是错误。老师在答卷上判错便显得粗暴,象征着权威否定,将学生的意识束缚在这样一个不一定正确的理论之中,只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孩子、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因此,老师的做法也欠妥,是封建思想残余的表现。”……在他们这些人看来,这位教师简直成了一个“刽子手”“教唆犯”了!

 

鄙人却以为,这位教师太冤枉了,或许他(她)很大度,未见鸣冤叫屈。但我却想为他(她)鸣不平!在目前“千夫所指”该教师的架势下,我还给他(她)“鸣冤叫屈”。我这么做或许是把自己送上“批斗台”去当“陪斗者”,也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千夫所指”的对象。然而,我“如骨卡喉”,不吐不快!

 

说老师“这道题出得有问题”、说“直接在答卷上打个叉本身也是个错误”。这我就搞不懂了,教师教完课后想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出了一道不是与课文无关的作业题,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怎么就成了“问题”呢?学生学了《孔融让梨》的课文,理应懂得“让”了,他却答“不让”,这当然答得不对,怎么老师打个叉就“本身也是个错误”呢?难道要老师敷衍塞责应付差事,上完课就万事大吉,既不布置作业,也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或者阅卷时偷懒,不管学生答的对或不对,一律打勾,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虚荣心,皆大欢喜,这才“没问题”、“很正确”么?可是,这样的老师,不是误人子弟吗?

 

说“教师将语文课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混淆,越俎代庖,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加强”。这样的指责毫无道理,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指责者就是一个缺德者。“教书育人”,既传授文化知识给学生,又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提高道德品质,这应该没有什么不对吧。难道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应该“离婚”才正确么?那不把学生教成一些“高文化、低品德(或缺德)”的角色!一个人如果缺德,哪怕他(她)文化再高,对国家对人民来说,又有什么用呢?有句流行语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思想品德很坏的人,比一般人干起坏事来,阴谋诡计多多了,是真的可怕呀!在我看来,能既把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教师,才是值得尊敬和赞颂的好老师。那些把这样的好教师想一棍子打死的人,不知是何居心?

 

说“其实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凭什么说不让梨就是错?”说“我为什么要让梨?我让了梨,我就会导致营养摄入量不够,就会缺乏营养,就会发育不良……”。这是问题的核心。某教师给私心重的学生打叉引来非议,就是因为触痛了一些私心重者的心灵。目前有些人特别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为我”。为了私利,人家争得打开脑壳都乐意。你某教师“不识时务”,教学生讲谦让、讲道德,能不成为众矢之的么?然而,老师教育学生讲谦让,懂礼貌,有品德,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是必要还是不必要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让我们先读一位老师最近发表的一段文章:“前几日,带领本校十几名学生参加镇运动会。午餐时,学生一桌,带队老师一桌,六菜两汤,外加一盘牛肉。午餐快结束时,老师们看到孩子们人多,所剩的菜却不多了,就把老师这桌的牛肉和一盘炸里脊端给了孩子们。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立刻起身,有的用筷子夹,有的用勺子舀,更有个别的下手抓……顷刻间,两盘菜精光。离开时,看到孩子们餐具里剩下的牛肉、里脊肉,老师们愕然了:孩子们怎么了?伙伴之间的团结、谦让、先人后己的品质哪里去了?”作者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想现在孩子最缺失的是品德和意志!!!品德与意志被自私与懒惰所替代了!!!”我想,只要没有偏见的人看了这段文字,是再也不会怀疑和非议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了。既然如此,教师教育学生懂谦让,提高道德品质,应该是没有错吧?更何况是在学生学了《孔融让梨》的课,理应懂得“让”而他却就是“不让”的情况下,该教师才给了个乂的。这个叉打得没错嘛,怎么要遭到人们围攻声讨呢?难道要教人“缺德”的老师才值得称赞吗?唉!真的令人不可思义了!

 

说“孩子讲的是真话,讲真话没有错”,“如此真实的童心,值得呵护,而不是伤害。”这些话是说得不错,讲真话当然是对的,要提倡。我也是主张说真话,反对讲假话的,还曾经写过批判林彪“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谬论的文章。这里的问题在于:你们偷换了命题,是“借题发挥”对那教师进行不当指责批判。不是吗?明明老师问的是“你会怎么做?”也就是问学生“让不让梨?”学生答的也是“我不让梨。”老师打叉,当然是指“不让”错了,而不是说孩子讲了真话错了。你们为了宣扬“不让”的自私点,便偷换命题指责批判人家,甚至给人家戴“逼学生撒谎”、“扼杀孩子的天性”、“是封建残佘思想的表现”等等大帽子,真的是无耻至极、荒谬至极!

 

说“按老师的意思,孩子哪怕违心也要填写让梨,这岂不是变相教育孩子说谎?这种看似有理的教育,其实换走的是孩子最宝贵的真诚。”的观点的人很多。恕我直言,这些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自己私心重,主张“不让”,也就认为世上人人都同他们一样私心重,“不会让”。谁要是说“我会让”,他们就说你“口是心非”、“撒谎”,“不诚实”,“伪君子”。其实,从古到今,世上品德高尚,有爱心,讲友爱,懂谦让,乐奉献的人很多。革命时期,多少先烈为了人民得到解放、国家能富强,他们大公无私,抛弃个人一切,甚至连最宝贵的生命都不顾及,在他们身上,你能找到“自私是人的天性”的影子吗?当代以雷锋为代表的一批批先进人扬,不止是“让梨”,而且凡事都是先人后己,乐于奉献的。不说近代当代,就是古代人,也不是个个都是极端利已主义者。孔融让梨本身就是一个实例。那个小学生受到其家庭以及周围的一些成年利己主义者“言传身教”的影响,变成了小利已主义者,学了《孔融让梨》一课,他都没受到丁点儿教育。这就说明你们已是很缺德了,毒害了孩子了,说你们是“教唆犯”都不为过。你们却不知羞耻,厚着脸皮充“专家”“教授”“学者”,诽谤愿意“让”的人(包括孩子),把“口是心非”、“不诚实”、“撒谎”、“伪君子”等帽子往别人头上戴。还把“逼着孩子撒谎”、“扼杀孩子天性”、“限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一类帽子戴到教育孩子讲谦让、懂礼貌、重品德的好老师头上去。可见,你们这些口口声声讲“自由”、“权利”的人,不是剥夺了别人的自由和权利了吗?你们仔细想想看,是不是这个理呀?

 

最后,还想说几句关于“人性”的话。《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生下来时都是善的、好的,是因为以后种种因素(包括教育)的影响,才成了“习相远”,分成善与恶、好与歹的了。所以《三字经》强调人从小就需受教育,才不至于让善人变恶人、好人变歹徒。有的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说人一生下来就是“恶”的,自私是人的“本性”,“小孩子贪吃是人类的天性”。因此,不能提倡为公、“利他”,不能强调品德教育。提倡善,提倡为公,提倡谦让,那就是“不讲人性”“没人性”“扼杀天性”……

 

本人才疏学浅,没搞清人是“本善”还是“本恶”?但却认为,无论“本善”或“本恶”,人都必须受教育,尤其是如同“白纸一张”的孩子更要及时教育。《三字经》已经讲清了“性本善”的人需教育以防变“恶”的道理,这里就不再说了。咱只讲讲“性本恶”的人要不要教育吧。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认为“性本恶”者就更应该受教育,使“恶”向“善”转化。不能“失教”,不应以“性本恶”为由而抱“顺其自然”的态度,让他(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到哪”。否则,必将导致“越来越恶”的后果。更不能以“自私是人的本性”而反对别人提倡为公、为善,反对别人学好、崇敬高尚。要不然,必将造成严重的恶果。你想想啊,既然“性本恶”,“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只想索取,不想奉献;只会争夺,不懂谦让,还认为这是触犯不得的“天性”,哪怕是教育、引导一下“不要太自私”、“要懂得谦让”都不行,必须让其“发扬光大”。这样一来,“人不为己,天殊地灭”就成了信条,大家也就“理所当然”地拼命去争、去夺、去偷、去抢、去骗、去贪……。人人都是如此,个个都是这样,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难怪有网友深深感叹:“当所有人都在评判那位老师时,我心寒了!”真的,为了我们的孩子们茁壮成长,为了我们的社会和谐安宁,为了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实在不该批判、指责、嘲讽、咒骂那位教育学生要懂谦让、讲道德的好老师!

 

作者简介: 欧植竹,又名欧阳植竹,湖南省作协会员,省文联第四、五届委员,省文艺理论研究理事会理事,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郴州市文联原主席。曾在《散文选刊》、《瞭望》周刊、《中流》、《湖南日报》、《新湘评论》、《湘江文艺》、《文艺生活》、《作家天地》、《小溪流》、《幼芽》等40多家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500多篇,其中有中篇小说《丁一进城打工的故亊》、小小说《一票》、《结婚彩礼》,散文《爸爸为我流泪三次》、《警惕“酒军”进攻》、《不忘党的哺育恩》,童话寓言《镜子的品格》、《蝉的肚子为何是空的?》等10多篇获奖。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