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学习教育 > 阅读信息
陆华北:《“课外补习”成常态亟待关注》等时评五则
点击:  作者:陆华北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8-03-13 12:14:47

 

 1.jpg

 

  时评一:“课外补习”成常态引发三个问题亟待关注

 

  今年两会期间,“课外补习”乱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近年来,我国“课外补习”行业野蛮生长,发展过程中乱象丛生,亟待进行规范治理。

 

  一是学校教学秩序受到破坏。由于“课外补习”往往以提高分数为主要目标,“超前学习”成为常态,产生“课外补习”和校园课堂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有教育专家表示,“如果大家都课外补习,学校一个班里可能有一半的学生都已经学过课堂内容,老师也没办法上课了”,这会导致正常的校园课堂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

 

  二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育的本意是打好基础,促使学生对知识有好奇心和独立思考,如果一味地进行做题应试,“把学习兴趣都搞没了”,对学校教育和学生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欲望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心理,被动机械式的接受应试教育,失去创新活力,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三是家长经济负担沉重。与主动性的特长培养不同,家长在课外大量补习前显得十分被动。“花再多钱也要去学”,由于深谙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近年来,课外补习费用可谓“水涨船高”,据统计,一般来说,一门课的补课费一年就是一两万,有些家庭一半的收入都要花在孩子补课上,高昂的补课费给家长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此建议:要出台政策对课外补习行业进行强制约束规范,严禁把教育行业商品化,营造社会氛围,引导课外补习回归拓展兴趣、提升自我的“初心”。

 

  时评二:大数据“杀熟”折射三种现象需关注

 

  近日,一位网友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都在380元左右。而用不经常预定该酒店的朋友账号查询发现,结果却是300元。据悉,此类现象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讯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大数据“杀熟”频发折射三种社会不良现象亟待关注。

 

  一是助长“投机”行为。近年来,诸如消费者在一些惯用渠道去订酒店机票时,会发现比其他渠道预订更贵一些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科技进步,网络渗透到人们通讯、购物、娱乐、住宿、出行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更是一些新业态快速发展的强力助推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裸奔”,大部分数据都会在互联网中留存。受“逐利”“投机”思想影响,一些平台公司依托掌握的用户数据,利用用户的信赖度和依存度,对不同群体实施价格差异化精准定位,由于“被宰的”往往都是对某项服务需求最多的群体,因此能够获取更大的“经营利润”,造成大数据“杀熟”行为增长迅速。

 

  二是消费者维权困难。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描绘用户画像,并提供精准消费场景服务本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优势。有些公司却将大数据用在“杀熟”上,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但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取证比较困难,需要对某个时段或某几次消费去作对比,证据难以固定,走法律渠道维权十分困难,这样更助长了平台公司“杀熟”的“嚣张气焰”。

 

  三是引发市场混乱。大数据“杀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非对称以及不透明。平台通过大数据“杀熟”,基于老顾客对于平台的信任以及忠诚度从而对其进行异价处理是明显的价格欺骗,在获得眼前小利的同时,也极易引发行业市场“竞相效仿”的乱象,造成固定客户群体急速减少,消费者选择的不确定性增加,平台市场“滥竽充数”现象严重,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时评三:《舌尖3》豆瓣评分创新低折射当前电视作品三种乱象需整治规范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点燃了中国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集体记忆;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舌尖3》)在国人的期待中又亮相荧屏。然而,这部8集纪录片在开播到第3集时,已引发网络集体吐槽。豆瓣评分系统中,《舌尖3》已从最初的8.0高分下滑到4.7分。这反映出我国电视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存在三种乱象亟待重视。

 

  一是缺少严谨态度。《舌尖3》一处关于鲈鱼的段落引发争议,园林设计专家叶放,去太湖寻找花鲈,想应和“莼鲈之思”的典故。但最后镜头一转,厨师从鱼缸里捞起来的“太湖鱼中之冠”竟然不是花鲈。经专家反复比对确认,厨师从鱼缸里打捞上来的养殖鲈鱼是大口黑鲈。“花鲈”“黑鲈”虽然只是鱼的品类不同,却反映出节目制作缺少严谨的工作态度,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近年来,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呈现井喷之势,部分电视节目缺少求证思维,一味求快求变求“创新”,特立独行、博取眼球,导致文艺作品创作质量不断下降。

 

  二是传播错误信息。《舌尖3》出现的“给患有痛风的父亲煲鸡汤”等健康误区,也引发医务工作者吐槽。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痛风专科副主任医师王一飞直言:“由于痛风是慢性嘌呤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疾病,而排骨汤、鸡汤、羊肉汤等肉汤中嘌呤含量很高,不太主张痛风患者喝这类荤汤。”另外,节目播出后,章丘铁锅“一锅难求”,激化了公众的不理性消费,给正常的商品经济市场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和负面效应。还有些电视节目甚至公然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弘扬负能量”,妄议社会现象,“私分社会阶层拉仇恨”,给社会和谐稳定“扯后腿”。2017年广电总局下架的热播节目,皆不同程度存在上述问题。

 

  三是“跟风效应”明显。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的文化鉴赏力与尚不发达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热播,导致全国的电视美食节目从原先的四十五档,激增到现在的四五百档。近年来,在社会资本逐利思想的控制下,我国电视节目尤其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以“脱口秀”“喜剧”“选秀”“明星”为主题的各类“真人秀”呈现“霸屏”趋势,节目制作质量层次不齐,甚至有些所谓的“明星”在节目中言辞低俗,一些“毁三观”的“新词”,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当中流行泛滥起来,造成不良影响。

 

  时评:“中国式婚闹”折射两方面问题待重视

 

  根据《法制日报》2月27日报道《公公婚礼醉酒强吻儿媳:醒酒后已后悔》等材料综合编辑整理。25日,一段“公公醉酒婚礼现场强吻儿媳妇”的视频传开,配文称,“江苏盐城某国际酒店的婚礼现场,新郎父亲酒喝多了,强吻新娘!”随后,其亲属发文表示网上流传的该事件多个版本已严重影响家人生活,希望网民至此为止。“婚闹”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本意是烘托婚礼的喜庆氛围,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婚闹”行为显然已超出了道德底线,需尽快进行规范引导。

 

  一方面违背社会公序良俗。“闹婚”也称“闹洞房”,是中国民间流传至今的婚礼习俗,本是热闹、祝福的代名词,如今却逐渐演变成失控的“恶俗游戏”。“新郎闹婚被绑电杆遭鸡蛋猛砸”“被伴郎按地摸胸,伴娘报警”等一系列婚闹事件中,几乎都存在强迫他人、性骚扰等现象。大喜之日,亲朋欢聚热闹一番无可厚非,但凡事都得讲分寸。无底线的“闹婚”不仅代表个人涵养的缺失,更说明部分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难以跟上物质生活的提升,礼仪观、价值观严重缺失。

 

  另一方面传统教育亟待加强。“婚闹”最终变成了恶搞和伤害,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也是对传统民俗的亵渎。“婚闹”民俗也要遵循基本社会公德,不能偏离文明轨道,变成任意的恶搞。破坏公序良俗、超越法律底线的“婚闹”极端恶俗,向社会传递了庸俗的价值观。这也折射中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包括民俗、礼仪、道德等方面存在严重缺失,甚至某些领域出现违背社会道德观的“民俗异化”现象,“移风易俗”迫在眉睫。

 

  时评五:“徐州拒录女硕士”事件持续发酵值得关注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纪元,2016年报考徐州市城市房屋征收办事业编岗位招聘,笔试、面试获总分第一,但因专业名称不符被取消聘用资格,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近日,一审法院公开宣判,认定徐州市人社局取消纪元事业单位聘用资格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律依据明确,但程序违法。徐州市随即公布对涉事的7名公职人员处理决定,并责成城建局和人社局向纪元赔礼道歉。但是该事件并未就此平息,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发文质疑此次判罚的合理性,网络跟帖持续增长,舆情持续发酵。

 

  一是政府部门“本位思想”严重。此次事件中,对照国家招考专业分类标准和学科划分标准,徐州人社部门出具的专业划分口径的正当性都严重存疑。一场因为专业口径引发的招录争议,已经持续发酵一年多,但时至今日,不仅当事人声称没有得到正义,公众心中的诸多疑问也没得到明确解答。当地政府对此事的处理颇为暧昧,只承认拒录程序存在问题,而回避拒录标准适用这一关键问题。虽说对多人进行追责,但追责并没有解决争议。这暴露出政府部门在处理具体事件过程中,依然“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缺少换位思考意识。

 

  二是涉及行政主体的司法审判不够审慎。一审法院作出“拒录实体正当”但“程序违法”这一判决,并在判决书中载明,“判决撤销人社局行政决定,将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对一个明显疑点重重的行政决定不予纠正,无视其对事业单位招考公平及司法公正可能造成的伤害,动辄给纠偏存疑行政决定的做法扣上“损害国家利益”的帽子,突破了司法审判在法律适用上应有的审慎原则。网友质疑,“以后政府部门做错事,都可以把这个当借口啦!”

 

  三是舆情应对缺少规范程序。涉及政府的舆情事件,往往最容易引发媒体聚焦和公众关注。政府舆情管理体系由多个部分、多个部门和多个平台构成,基础舆情管理体系既包含站在台前的“新闻发言人”,也包含后台工作的“舆情监测系统”,更包括在舆情应对处理前线的每一个表态的基层官员。此次事件中,官方人员针对当事人、媒体的询问,答复的相当“轻描淡写”,表态随意,妄图通过“饮鸩止渴式”的宣传管理办法期待“冷处理”,导致舆情持续发酵。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对舆情管理认识不到位,一味地回避问题,拖延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这突显出我国部分地方政府舆情应对与处理的管理体系仍不够规范科学,处理舆情手段简单粗暴,观念落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委办公室;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