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郭松民:中国电影的新希望——关于《我本是高山》的争论
点击:  作者:郭松民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3-11-24 08:52:54

 

1.jpg

“在空话、假话与谀词构成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出现有浩然正气的电影? ”

 


01

这几天,《我本是高山》的主创人员,应该很郁闷、很窝火的。

为什么呢?这部以拥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楷模”荣誉称号,“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主角的主旋律电影,预期应该是叫好又叫座的,没想到在点映期间,就恶评如潮。

2.jpg

主创人员显然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他们的反应令人大跌眼镜:编剧之一的袁媛直接“对电影批评的指摘全然拒斥,以出乎意表的愤怒姿态、近乎诅咒的言辞反击”;导演杨瑾则通过引用央视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的驳斥文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而“这篇驳斥文使用了大量贬义词”,将本片的批评者“描述为‘节奏大师’,‘狼心昭然若揭’,‘有组织的诋毁声音’,最严重的是指责对方是‘境外势力’”。

这真是有点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了。

综观观众对影片的批评,主要在于,批评者认为主创人员没有表现出张桂梅的思想境界,他们以一种夏虫不可语冰却偏要语冰的傲慢,从一种小市民的、低级趣味的个人主义立场出发,去想象有着高尚精神境界的张桂梅,把《我本是高山》拍成了一部“准伤痕电影”

比如,张桂梅的力量源泉,主要来自于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但在影片中,却变成了对亡夫的思念。

偶像演员胡歌饰演的年轻的、斯文帅气的亡夫幽灵,每当张桂梅遇到困难,孤立无援的时候,就自带柔光滤镜,穿着毛背心出场,陪着海清饰演的女主角跳一曲华尔兹。

这一幕,不能不让我想起2022年的电影《妈妈》【点击阅读】。在这部伤痕电影中,拥有“亡夫”“亡父”双重身份的幽灵,也经常这样自带柔光滤镜,穿着毛背心出现,成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女俩的精神力量。

3.jpg

我想,不必怀疑张桂梅对亡夫的感情,但电影编导把亡夫设定成张桂梅的主要精神支柱,无疑是对张桂梅的一种贬低。

现在的问题是,“电影圈子里的人”生活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中,自鸣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思想境界,不仅理解不了张桂梅这样的杰出人物,也远远落后于普通的电影观众,他们只能“做落后群众的尾巴”,还不一定能接得上。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浩然正气,经常表现出鸡贼、猥琐、俗不可耐的特征,原因正在于此。

02

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严肃的电影批评的缺位。

什么是严肃的电影批评?

简言之,就是追问影片基本政治倾向和基本价值观的电影评论。

没有这样的电影批评,电影人就不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电影,就会始终带着“玩电影”的心态,用轻浮、戏谑的手法表现英雄人物,甚至随意夹带私货,蓄意歪曲历史。

严肃的电影批评,也是观众与电影圈之间的桥梁,失去了这座桥梁,电影界就变成了一个“悬浮的空间”,电影人就像生活在热气球的吊篮里一样,根本不可能理解由普通电影观众构成的大地!

4.jpg


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人民电影”的辉煌,而为人民电影开辟道路的,正是建国之初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毛主席亲自为《人民日报》撰写的编者按《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电影工作者最根本的是应该搞清楚,

“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

毛主席还强调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它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5.jpg


这些话,放在今天,依然切中时弊,振聋发聩!

对《武训传》的批判以及由此展开的全国大讨论,澄清了大是大非,也让电影工作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的思想在文艺界蔚然成风,人民电影也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了。

遗憾的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至迟是在对影片《苦恋》的批判之后,严肃的电影评论就逐渐淡出了,甚至成为一种政治不正确。

几十年来,任何对影片政治倾向的追问、对价值观的辨析,都会遭到业界大佬的强烈反弹,被指为“左”,被指为“上纲上线”,进而失去正当性。

在这种氛围中,影评变成了“娱评”,变成影人八卦和营销手段,对促进电影事业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影评人也变得毫无尊严,以至于姜文在他的影片《邪不压正》中公开嘲弄、丑化影评人。

6.jpg

姜文的嘲弄并非毫无道理。

有一次,因为某种阴差阳错,我受邀参加了一次有诸多大佬参加的电影讨论会,在倾听他们的空话、假话与谀词的过程中,忽然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怀疑:这些人要么根本不懂电影,要么就是在撒谎!

在空话、假话与谀词构成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出现有浩然正气的电影?

中国已经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但中国电影,远不能与这样一个地位相匹配,许多电影人,往往老马识途一般地把壮怀激烈,慷慨豪迈的中国英雄故事,讲成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的中国伤痕故事。

这种局面,大家都不满意,要打破这个局面,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大力提倡严肃的电影评论,停止用刻意打压、无视、乃至封杀的方式对待严肃的电影评论

7.jpg

这次围绕《我本是高山》的争论,意味着中国电影观众已经自发地拿起了严肃的电影批评这一武器,延续了批判《武训传》的光荣传统——这一新的形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新希望!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高度一万五千米”)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