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新华社旗下媒体:反对投资、反对任何刺激是对“权威人士”的曲解
点击:  作者:马光远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05-17 17:47:08
 

      【自59日《人民日报》发表“权威人士”就中国经济的重要访谈以来,“权威人士”对于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论述,以及当前中国宏观政策的表述引起了各界的广泛讨论。516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再次指出,推进供给侧改革不能因为有阵痛而停滞不前。

今日(517日),新华社旗下媒体《经济参考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如果将“权威人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对高杠杆,警示风险,曲解为“权威人士”反对任何刺激,反对宽松,反对投资,是违背了“权威人士”本意的。货币政策而言,“权威人士”很显然是希望货币政策真正“稳健”,不要过于宽松,避免过去的错误再犯,而不是要收紧货币。】

资料图

5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次会议以及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权威人士”访谈,对全面准确理解当前宏观政策走向意义重大。

5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权威人士”访谈对未来的宏观政策走向作了清晰的阐释。“权威人士”指出,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就是说,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权威人士”的话再清楚不过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必须加强,适度扩大总需求是中央一贯的政策;二是必须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是主要矛盾,是主攻方向;三是明确表示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避免中国经济再次陷入重复的投资拉动的死循环。

笔者注意到,对于“权威人士”的表态,一些市场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读,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一些解读出现了偏离。似乎只要一提供给侧,就意味着彻底否定了需求端的发力,似乎只要一抓供给侧,就是不要任何刺激经济的政策。这种偏颇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不必要的猜测,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宏观政策要出现重大转变。

的确,“权威人士”在访谈中明确指出,要“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就要更加突出”。并且在访谈中对高杠杆进行了多次警示,认为高杠杆是去年中国金融市场动荡之源,提醒“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对房地产市场不是通过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而是通过加杠杆行为的去库存进行了警示。

“权威人士”访谈针对的是宏观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的“过度”,是过度的刺激,是大水漫灌,而不是不要任何刺激,更不是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将“权威人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对高杠杆,警示风险,曲解为“权威人士”反对任何刺激,反对宽松,反对投资,很显然,这违背了“权威人士”的本意。无论在谈及宏观政策,谈及投资,谈及总需求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明确反对的,是过度刺激,过度放水,过度加杠杆。强调供给侧是主线,但并没有否定总需求管理,强调“五大任务”,但从未否认通过政策的微调预调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货币政策而言,“权威人士”很显然是希望货币政策真正“稳健”,不要过于宽松,避免过去的错误再犯,而不是要收紧货币。这个基调,和央行在数据发布之后的表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调并无二致。

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的情况下,宏观政策不可能不适度在需求端发力,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但是,中国经济不是为刺激而刺激,更不能为了数据本身的好看再次罔顾供给侧存在的种种问题。适度刺激的目的是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这点应该毫无疑问。但正如“权威人士”所言,在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进”才是“稳”的根基。“进”,就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简单地通过刺激,通过需求端的稳,事实证明只能“稳”一时,药效过后,故态复萌。

供给侧改革作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作为中国经济转型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其本质上是一种平衡的政策,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休克疗法。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有周期性、总量性的问题,但主要是结构性的问题,供给侧是主要矛盾。基于过去多次刺激导致的负面后果和积累的矛盾,“权威人士”提出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强调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很显然,这是一种既看眼前,更重长远的协调性的政策,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将其曲解为政策“大变脸”,对市场造成极大的误导。(文/马光远)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