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陈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百年道路与新发展阶段研究
点击:  作者:陈健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3-09-14 10:12:25

 

1.jpg

摘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逻辑,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道路中,根据当时的国情及民族的发展现状等,及时创新实践方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经历了探索推进阶段、深入推进阶段和巨大成就实现阶段。在这一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领导、坚持在各民族融合发展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在以人民为中心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些宝贵经验为新发展阶段提出实践方案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能力;二是构建各民族融合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三是构建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简述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在百年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站起来”,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富起来”,再向“强起来”飞跃。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国内外出现了一些新机遇、新挑战。一方面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契机,如世界各国的互联互通性逐渐加强,已经形成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些都将为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机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极个别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强势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等,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带来巨大挑战。尽管建党百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但是也有必要从学理角度揭示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道路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论逻辑,提炼主要经验,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重要历史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可知,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集中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如有的学者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二是集中于中华民族政治意义的研究。如有的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政治意义的形成,建立在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并获得民族国家(na‐tionstate)形式的基础上。”三是集中于缩小民族间差距的举措研究。如有的学者指出:“发展公有制组织是保障边疆民族地区长期稳定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知,目前学术界鲜有从建党百年维度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道路的理论基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发展理论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三次大分工也表明生产力发展程度是民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可见,民族所处的形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发展运动着,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也揭示了这一点,如他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因而,不管是要抵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野蛮行径,还是促进民族发展,都应通过切实举措促进生产力发展,只有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铸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基础。同时,还要看到由于各个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进而在经济文化等交往方面可能会出现不平等性,尤其是秉持霸权逻辑和种族歧视逻辑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不仅在本国国内大搞不平等民族交往,而且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中也具有显著的不平等性。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了辛辣批判,并提出各民族都有优越的方面。正如恩格斯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按照恩格斯的逻辑,每个民族都有辉煌的历史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应团结合作,平等相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发展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指导了国际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在今天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实践中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这一理论逻辑,坚持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不断以实际举措和发展战略缩小各民族地区之间存在的生产力发展差距。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理论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如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理论,如毛泽东同志对于各民族团结合作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等有重要论述,指出:“少数民族,特别是内蒙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直接威胁之下,正在起来斗争。其前途,将和华北人民的斗争和红军在西北的活动,汇合在一起。”同时,毛泽东同志还强调发动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的重要性,指出:“为要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只有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中的一切生动力量,这是唯一无二的方针。”毛泽东关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思想引领。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新特点、新任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理论的中国化发展,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把民族团结与经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如他指出:“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理论,如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这一内涵的明确为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进入新世纪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创造性提出“两个共同”论述,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族团结提高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予以重视,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可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既包括从地理范围空间上的统一的思想,也包括从时间维度上的国家统一的持续性思想,还包括中央政权统治者所强调的国家集中统一领导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思想的生命力持续增强,这一思想历经各王朝的实践,形成了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为核心概念的思想标识,这一核心概念经过先秦以来及其各农耕封建王朝的实践,为中华各民族所接受,已经深深内化为各族人民的血脉深处。具体实践历程如下:一是先秦时期大一统思想的萌芽。先秦各个阶段关于大一统的实践,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如在尧舜禹时期,尧以仁义治天下,协和万邦;大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赢得了各部的信任。这些都为大一统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础。先秦时期,经过夏、商的实践探索,周朝的服事制治理理念和族群观念是先秦时期大一统思想的萌芽,具体来讲,形成了一套服事制体系,在这一制度体系中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群,根据不同生活方式,由周王和诸侯进行管辖,周王在这一政治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二是秦汉以来农耕封建王朝的大一统实践。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废除分封制为郡县制等实践,都为中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汉朝建立后,在汉朝初期,由于经过战乱等造成的国力薄弱等问题,汉高祖对匈奴实行和亲等政策,这种方式也为确立大一统框架奠定了基础,为汉武帝时构建大一统王朝起到重要作用,到汉宣帝时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纳入中华大一统版图。

汉朝之后,在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过程中,中华各民族期盼统一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统一趋势,隋朝开国皇帝杨坚顺应这一趋势,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杨坚建立隋朝后也积极营造大一统氛围,如通过文人著书立说,表达自己是统一全国的真命天子。唐朝时期也是中华大一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太宗时期消灭了割据势力,建立了强大的大一统王朝。在唐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边疆地区的管辖,还设立了安北、安东和安西等都护府,在唐朝时期天子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确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主要内容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华各民族所接受,也是封建王朝维护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基础。明清时期也是实践大一统思想的重要时期,在明朝时期天子依然是天下秩序的核心,并通过“中华人”凝聚人心,同时,还强调“华夷一家”等,为中华各民族确立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朝时期大一统思想得到巨大发展,如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强调“满蒙汉一体”;在清朝入关后,大一统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康熙多次强调“满汉一家”,并在实践上着力推行这一理念,并下令停止修筑长城,将长城内外都视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与俄国等进行谈判签订条约等方式,明确了清朝的版图界限,如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也多次强调大一统思想,并在实践中也积极推进,如雍正力主中央集权,并积极推动对边疆的管辖,如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进一步明确了清朝边疆范围。乾隆皇帝也积极践行大一统思想,在西北等边疆地区通过设置行政机构,实施管辖,形成了空前强大的国家大一统局面。

自秦汉以来,一些少数民族执政者也积极贯彻大一统思想,除了蒙古族和满族统一了全国,分别建立了大一统的元朝和清朝,一些区域性的少数民族执政者也在主动寻求和认同华夏族源,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主动宣称是华夏族源。如匈奴人,十六国时期的胡夏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就自称为“夏后代苗裔”,鲜卑族认为自己是黄帝之后,匈奴贵族刘渊自承汉室正统;二是争正统、效仿中原正统国号。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除了主动寻求和认同华夏族源,还效仿中原政权的国号,如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以及辽朝的统治者也认同大一统思想,也在积极实践这一思想,如认同中华,与宋朝争中华正统王朝的位置。前秦的国君苻坚,是氐族人,也高度认同“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其对东晋等的征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对于正统之争;三是效仿中原王朝的组织方式、推行汉化教育。如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学习汉人官职,大定官品,在礼仪上也大力学习汉族王朝的礼仪,全面推行汉化教育,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实践,也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居民对大一统思想的认同感。

正是由于数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把促进中华统一作为目标,使得“大一统”思想已经内化为中华儿女内心的自觉坚守。同时,这一思想也为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百年实践提供了重要历史积淀。

三、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百年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探索推进阶段(1921—1978年)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造成的中华山河支离破碎的现状,中华民族急需重整山河、推翻压迫、凝聚力量。基于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展现了强烈担当,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1931年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在该《决议案》中明确就有关于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民族界限的工农国家的决议。这一决议案正体现了中华各民族之间只有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共同应对挑战,才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开始尝试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如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的豫海县成立了回民自治政府。进入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动员一切力量抗战的政策体系,如土地革命政策等调整为减租减息等政策,有力凝聚了各民族力量共同抗战,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进入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进行相关顶层设计,并积极付诸实践,如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确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制度依据,也为在国家统一之下各民族平等地开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入推进阶段(1978—2012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主要通过经济方面的建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筑牢经济根基。如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以生产发展巩固民族团结。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强调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在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西部地区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开始制定和实施促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在这一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非常重视民族团结的制度化、常态化推进,如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民族团结表彰机制,通过这种形式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也有系列推进举措,如这一时期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的制度化、常态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了社会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指导。可见,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入推进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巨大成就实现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迎来了巨大成就实现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解决存在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通过实施这一战略,2020年我国已经如期决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惠民利民政策中得实惠,切实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为各民族谋幸福的党,有力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党中央还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到新高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到新高度,把民族团结的目标、路径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紧密联系。这一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也形成了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的推进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等。

四、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道路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领导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构建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其不断通过自身建设,保持其先进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建设中也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凝聚力提升、团结合作的共有精神文化,如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同时,其也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能推动中华各民族生产力的均衡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和代表者,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推动的各民族能够平等交往,这也有利于凝聚中华各民族力量共促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二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和具有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治理方面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如中国共产党针对我国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既要保证国家统一这个根本前提,又要考虑各民族有自身的特点等,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因此,新发展阶段,要想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党自身的建设,提高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能力。

(二)坚持在各民族融合发展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各族人民的融合发展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建党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各民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经验主要体现如下:一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各民族融合发展的条件。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想构建好,各个民族之间必须有更多的交往互动机会。实践已经证明,各民族之间融合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我国56个民族,在改革开放之前少数民族主要聚集于一些山村、村寨等偏远地区,改革开放后,这一现状发生了变化的趋向,且日益明显,随着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一些少数民族居民开始到城市就业和创业,以及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国家开始对原生态乡村的开发,也使得一些汉族百姓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创业和旅游等,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促进民族融合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因为面临着如何处理、引导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之间关系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基层居住空间的治理创新,构建了各民族友好相处、互嵌式的社会结构融合发展治理体系,这是一条宝贵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二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的这种文化融合发展,是建立在对各民族文化尊重的基础上的文化融合发展,如此,有力增强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互助合作。可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这是一条宝贵经验,未来仍然要坚持好这一经验。

(三)坚持在以人民为中心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始终,也是一条宝贵经验。这一经验主要体现如下:一是坚持经济发展成果由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始终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发展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正是基于此,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等,还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我国2021年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种现代化也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在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各族人民的现代化发展。这些都为巩固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坚持社会事业在各民族一体化推进,以社会事业的推进惠及各民族,从而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如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医保体系,解决了农村居民、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效,如各民族都有健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在发生重大疫情情况下,能够提供坚强后盾,等等。通过社会事业的建设,促进发展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三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有制经济,畅通公有制经济惠及于民的通道,发挥公有制经济在解决少数民族居民就业、提高少数民族居民收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可见,建党百年来,坚持在以人民为中心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积累的宝贵经验,未来仍然要坚持好。

五、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方案


(一)提高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能力

建党百年来,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领导是一条宝贵经验,在新发展阶段仍然要坚持好这一经验,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取得新成就助力。基于此,拟提出如下实践方案:一是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要想领导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必须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其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治理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应继续采取切实举措,促进生产力在中华各民族的均衡发展,使得各民族都能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能代表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讲,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制定适合各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民族地区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切实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还应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三是加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制度创新。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宝贵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等特点,通过政策制度的创新,调动少数民族群体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构建各民族融合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促进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积累的宝贵经验,新发展阶段仍然要坚持这一经验,把实践好这一经验作为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点。具体通过如下路径:一是对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治理体系,为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提供治理依据。具体来讲,国家层面应出台关于推动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作为指导各地方基层民族治理创新的依据。为了促进这些工作落到实处,还应建立官方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促进这项工作取得实效,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二是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互通建设,以各民族的文化互通,助力各民族的融合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结晶了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成果、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提供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结晶,这就要求处理和把握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应加强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同时,还应通过“四史”教育,做好精神文化引领,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方面也迈上现代化步伐。三是还应对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促进各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融通、市场互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从而筑牢各民族融合发展的经济根基。如应坚持新发展理念指导,加快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打通我国各民族之间经济的循环通道,为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助力。通过以上举措,构建各民族融合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构建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其构建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分不开的,新发展阶段仍然要坚持这一经验,具体通过如下举措:一是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有利于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的社会保障支持体系。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让全国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从而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基于此,一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薄弱等问题,在医疗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应建立倾斜性的社会保障支持政策,通过政策制度的完善,建立倾斜性的民族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事业获得整体提升,也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依据,实现与发达地区协调发展,如此才能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社会事业建设体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是否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社会事业发展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的现实,应从中央层面进行精准制度设计,建立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社会事业建设支持体系。二是建立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高质量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不仅是开启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也是构建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方面。基于此,必须加快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相关顶层设计,建立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高质量现代化教育体系。通过以上举措,构建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发展格局下‘一带一路’的布局优化与实践创新研究”(21BKS06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和东华大学“励志计划”资助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研究”(LZB2022003)

2.jpg
【作者简介】陈健(1982年—),男,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原刊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