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历史资料 > 阅读信息
沂蒙老兵:关于“五七”干校
点击:  作者:沂蒙老兵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6-05-08 09:57:49

 

        (一)兴办五七干校的缘由:

1)反修防修:

自从苏联党已经变质、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以来,毛主席就一直在研究苏联是怎么变的,一直考虑在中国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的问题。他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发现,苏联的干部是不劳动的,他们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不光如此,苏联干部的子女也是特殊的。在苏联,党员、干部,要由干部子女来当,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不能或很少能当党员、干部。他还看到,中国的干部中也有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的现象。许多干部从来不劳动,搞特殊化。他们穿得干干净净,吃得好,还看不起工人、农民,对工人、农民搞瞎指挥,甚至打骂群众。经过观察和思考后,毛泽东得出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干部搞特殊化,脱离劳动,脱离人民,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毛泽东形成了一个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毛泽东的这个思路反映在他写的两个批语中。

 

 

一个批语是196359日,毛泽东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写的批语。毛泽东在这则批语中写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员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另一个批语是19641212日写的。毛泽东在这个批语中写道: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劳动——笔者注),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须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社教运动绝对不能依靠他们。

 

 

此外,毛泽东在1964年回答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的提问时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义道路。他所说的具体措施中,很关键的,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可见,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愿望——通过干部参加劳动来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

 

 

2)文化需要:

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此时,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而落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央有,省里有,地区一级有,县一级也有。而且,从面上看,工厂、机关、学校、部队里面,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随着毛泽东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更加感到迫切了。可是,他看到,过去中央光是号召干部参加劳动,但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可以说,大部分没有认真执行。许多地方流于形式,走过场。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让干部参加劳动的最好形式呢?

 

 

正当毛泽东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林彪给毛泽东寄来了一份报告。林彪寄给毛泽东的是196652日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二)可以为国家开垦一批农田;(三)可以为国家提供一批粮食;(四)全生产的部队仍可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五)边疆部队搞生产,可以同发展边疆经济、建设国防结合起来,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总的想法是:假如军队在战备时期多搞点生产,在三五年内为国家提供四五十亿斤粮食,这就等于准备好了大约七八百万人一年的军粮。这是战备的物资条件之一。

毛泽东看了这个报告后,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五条做法和总的想法。但毛泽东考虑问题的思路,却不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考虑得更深更远。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正好与他1958年所设想的办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合。

(二)五七指示:

毛泽东于19665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林彪同志:

你在56日寄来的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共中央在1966515日批转五七指示时指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从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已经把办军队式的大学校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这样做。此时,他的思路已经向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大学校转变了。在这个大学校里,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级联系起来。但是,毛泽东的这一思路,只是初步的。他也只是在提到工人、农民、解放军、学校都办这种大学校的同时,提了一下干部。具体怎么办,他还没有考虑好。

1)机构精简

文化大革命中的机构精简,使机关干部的安置成了一个大问题。
1968年95日,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同时宣布成立。这样,全国(除台湾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这在当时被称为全国山河一片红。此后,成立革命委员会的重点,由地方转入中央各部。

当时,国务院的部级机构有90个。毛泽东决定,在这些机构中也要成立革命委员会。在成立革命委员会时,要实行精简的方针。林彪得知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后,向毛泽东建议:现在中苏关系紧张,可能马上打仗,应该对一些重要的部委实行军管。毛泽东当时也估计到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便同意了林彪的意见。于是,林彪先后派出军队干部,对18个部委实行了军管。在这些参加军管的军队干部中,有很多是林彪的亲信。这些军队干部到这18个部委后,由他们组织领导班子,建立革命委员会。对那些没有宣布军管的部委,林彪以各种理由,向毛泽东提出建议:派军队代表去那些部委掌握领导权;成立革命委员会时,也要以军队干部为主,建立革命委员会的核心。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员会过程中,这些单位里原有的干部,大部分没有得到安排。这样,就又出现了许多没有工作的富余干部。

同时,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员会过程中,毛泽东也考虑到了精简问题。19687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灵宝县革委会实行领导班子革命化——精兵简政,密切联系群众》时,加了一个按语,按语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建立革命委员会,要做好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走精兵简政的道路。实际上,那时地方都已经建立了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此时所说的精兵简政,主要是针对中央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来说的。机构精简了、干部编制压缩了,多余的干部怎么办?毛泽东于19691月指示,干部要下放劳动。在1969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机构精简的原则。在精简原则和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下,中央开始全面考虑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的问题。

1970622日,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确定: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由原来的90个精简为27个,各部委的干部编制总数压掉82%27个部委干部只留下原来干部编制总数的18%(实际上,原干部留用少于18%,因为有后派来的军队干部占了一定的编制——笔者注)。各部委均建立革命委员会。在建立革命委员会的过程中,一些部委被保留;一些部委进行了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部级机构;有些部委被撤销。这样一来,在中央机关里,富余出来的干部数量就更多了。

中央国家机关干部的精简,直接带动了各省、市、自治区机关及其下属的地、县一级干部的精简。接着,各企业、学校、群众团体的干部也大量精简。精简之后,多出来的干部数量,当时虽然没有数量上的统计,但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何安置精简出来的干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2)柳河典型

正当中央高层领导人,都为安置上述干部发愁时,远在边陲的黑龙江省出现了一个柳河五七干校。

 

 

原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也一直在为如何安排精简下来的干部而发愁。一开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只是安排这些人打扫卫生,清理街道的垃圾,干一些杂活。但这些活毕竟有限,干完这些活,这些人仍然闲着无事做。后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些干部集中安排到农村,办一个农场,保留工资待遇,让他们在体力劳动中改造自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派人经过专门考察选址,最后选定了庆安县的柳河,作为办这种农场的试点。

 

 

柳河这个地方,自然资源比较好,也有一部分空出的房舍,安置第一批干部不成问题。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后,还可以继续建房、开荒、种树、办小工厂,为安置第二批干部创造条件。去柳河的干部,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且在那里的时间有长有短;干部劳动的时间,也根据体力而有长有短;又保留原工资待遇,干部们很容易接受。于是,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196857日,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之际,正式启动这一计划,当天组织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并把这个农场命名为——柳河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办时还算顺利。到达那里的干部,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这些干部在柳河种了不少地,又新开了一些荒地,盖了不少新房子,还种树,搞副业生产。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把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介绍材料进行了上报。这个材料最初在1968929日《文化大革命情况汇编》第628期上发表。经验材料中说:办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上层建筑走出了一条新路。干校共有学员141人,主要是原省、市委机关干部和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机关干部办农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不少干部到干校后,亲临三大革命第一线,接近了贫下中农,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目前,干校耕种土地3000余亩,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自力更生办起了小型工厂、企业。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毛泽东看到这个材料后,于930日写了一则批语。他写道: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以上请提到碰头会上讨论决定。

姚文元接到毛泽东的上述批示后,对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报上来的材料又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定题目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并在他写的编者按中引用了毛泽东的批语。这个由姚文元写的按语说:毛主席关于柳河五七干校经验的批语,对反修、防修,对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引起我们各级革命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高度重视。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劳动的过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使自己不脱离劳动人民,既当,又当老百姓。新干部要特别注意不要染上脱离群众、脱离劳动、一切依靠秘书、做官当老爷的剥削阶级坏作风,要保持无产阶级朝气蓬勃的革命的青春。姚文元写好这一按语后,报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批示:可用。”10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同时刊发了姚文元写的编者按。

这样,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毛泽东肯定的典型。各地纷纷仿效柳河五七干校,办起了许多干校。中央各机关,包括中央办公厅,也都在外地寻找地点,分别办起了各自的五七干校。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到处开花

19792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陆续消失。

4)纪念邮票

 

 

 

 

 

 

197657日,在毛泽东发表·指示10周年之际,邮电部发行了这套纪念·干校邮票。

编号J9,全套三枚,第一枚认真读书,第二枚生产劳动,第三枚插队锻炼。

来源:人民网

1971228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机关·干校会议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机关·干校的报告》。这一《报告》是126日写出的,213日,中央政治局讨论时作了某些增改。

《报告》说,两年来,中央机关创办了106·干校,有近90000名干部,10000名工勤人员,5000名知识青年,30000名家属,共13.5万人到干校学习和劳动。广大干部在三大革命实践中重新学习,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加深了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感情。《报告》又说,·干校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报告》还对干校的发展方向、任务以及一些具体工作提出了意见。中央希望各地参照执行。
  (人民网资料)

(责任编辑:赵健)

下图:某部队战士五七干校往事示意图:

 

 

从当事人某部队战士五七干校往事示意图可以看到,女生宿舍鱼塘南边是连部。男生宿舍西边有三间牛棚说明,当年有的五七干校里是有牛棚,但不能说五七干校学员们是住在牛棚里;牛棚也不等于五七干校。那个年代艰苦创业、勇于奉献,有的人不好理解,可以原谅。但是,有的人把五七干校比作监狱牛棚,谁能相信呢?

正如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机关·干校会议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机关·干校的报告》中所说,.干校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

毛泽东在1964年回答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的提问时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义道路。他所说的具体措施中,很关键的,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可见,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愿望——通过干部参加劳动来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

视频标题: 国务院直属口宁夏巢湖一站五七干校专题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wNDM2MzY0.html

视频标题: 黄集五七干校老人们的笑脸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dzxj4MNznM/

新乡市五七干校知青38年后相聚剪影

 

 

http://my.tv.sohu.com/user/detail/81086626.shtml

视频简介:新乡市洪门镇段村57干校的150余名知青,在分离38年后重新相聚.他们一起追忆过去的知青生活,畅叙彼此的人生经历,纷纷表示:一定发扬当年知青的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携手共度余生!

原编后感言: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泽东时代,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是一个富有高尚牺牲精神的时代;是一个人人学雷锋做好事的真诚时代;是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用防盗门窗的时代;是一个艰苦创业、勇于奉献,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时代;是一个为中国社会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的辉煌时代!现在美好的一切,来源于毛泽东时代!饮水思源、毛主席是掘井人;树下乘凉,毛主席是栽树人。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历史、忘记开国领袖的人,不会有良知;这样的人执政,不但国内人民嗤之以鼻,就是外国人也瞧不起!

注:以上资料源于网络,谨此向创作者、传播者致谢!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