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蓝血十杰”的幽灵:为什么华为一边颁奖,一边警惕数字化管理的致命陷阱?
点击:  作者:蓝血创作组    来源:起风堂观察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4-17 12:24:05

 

 

 

华为,作为中国乃至全球ICT领域的领军企业,其管理哲学的演进一直备受关注。

 

2014年,华为隆重表彰内部在管理体系建设中做出卓越贡献的“蓝血十杰”,并明确提出要向二战后重塑福特汽车公司的美国“蓝血十杰”学习。这一举动并非简单的历史致敬,而是蕴含着华为在特定发展阶段对管理精髓的深刻反思与战略选择。

 

然而,正如任正非先生在表彰会及后续问答中所强调的,学习“蓝血十杰”绝非全盘照搬,而是一个需要深刻理解、辩证取舍、并结合华为自身实际进行创新的过程【参阅文档:任正非在“蓝血十杰”表彰会上的发言

 

01

为什么要学?

“蓝血十杰”的时代价值与华为的需求契合

 

华为选择在当时节点重提“蓝血十杰”,源于其对现代企业管理基石的深刻认知,以及对自身管理体系挑战的清醒判断。

 

1、崇尚数据与事实的科学理性精神

 

“蓝血十杰”的核心贡献在于将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引入企业管理,用数字化手段衡量、控制和优化运营。他们信奉“不能够度量的事情就不是事实”,将战争期间的统计管制方法成功应用于企业,建立了财务控制、预算编列、成本定价、绩效评估等一系列现代管理的基本要素。

 

这恰恰切中了当时华为管理提升的痛点。任正非指出,尽管华为在管理上取得巨大进步,但仍未完全掌握西方工业革命的真谛,尤其是在流程贯通、数据驱动决策方面存在短板。华为推动LTC(从线索到回款)、“账实相符”、“五个一工程”等,正是要夯实数字化基础,实现“用互联网的精神,改变内部的电子管理”。黄卫伟的文章也强调,中国企业缺少科学管理运动的洗礼,习惯依赖直觉和经验,需要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学习蓝血十杰的科学精神,是华为从“英雄驱动”走向“体系驱动”,从“语文式管理”走向“数学式管理”的必然要求。

 

2、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控制体系

 

“蓝血十杰”为混乱的福特公司带来了秩序,建立了基于计划和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控制系统。这对于规模日益庞大、业务遍布全球、运营复杂度急剧增加的华为至关重要。

 

华为自1998年起投入巨资引进IBM等顾问的管理体系(IPDISCIFSCRM等),正是为了构建这样一个平台。郭平在致辞中回顾了华为从早期研发、供应链的混乱无序,到通过变革逐步建立起制度化能力的历程。然而,他也指出“跨领域、跨部门的端到端的主干流程的集成和结合部的贯通”仍是最大短板,“流程功能化、变革部门化”问题突出。学习“蓝血十杰”建立体系的决心和方法,有助于华为“挖出能汇合各种水流的沟”(任正非语,指打通流程),实现高效协同,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3、客户导向与力求简单的务实策略

 

虽然“蓝血十杰”常被认为更懂数字而非产品,但他们主导的“猎鹰”轿车项目却体现了深刻的市场洞察和客户导向。通过缜密的市场调研而非高管直觉,精准定位并满足了未被发现的市场需求,实现了商业成功。这与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黄卫伟的文章指出,这种理性主义有助于避免“艾德瑟”轿车式的、脱离市场的失败。对于面临产品配置复杂、管理复杂度随规模非线性增长问题的华为,学习“蓝血十杰”在事实基础上力求简单的精神,对于简化管理、提升效率、更好地服务客户具有现实意义。

 

4、职业精神与持续改进的韧性

 

“蓝血十杰”作为职业经理人,展现了从点滴做起、系统构建管理大厦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华为表彰内部“蓝血十杰”,也是在倡导这种“板凳能坐十年冷”的持续改进精神,鼓励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为管理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正如获奖者李刚所言,“为公司的管理进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周劲的文章更将“蓝血”意象化为将士身上“沟壑纵横的层层青筋”,象征着在快速发展中夯实基础的艰苦努力和默默坚持。

 

02

不能学什么?

“蓝血十杰”的局限性与华为的警惕

 

任正非在讲话中明确警示,学习“蓝血十杰”绝不能走向极端,必须清醒认识其潜在弊端,并结合华为的价值观和战略方向加以取舍。

 

1、警惕对数字的过度崇拜与管理的僵化

 

任正非引用历史教训指出,“蓝血十杰”所倡导的管理模式在上世纪70年代也暴露出弊端:对数字的过度崇拜、对成本的过度控制、事实上的管理过度,反而遏制了创造力,使一批美国大企业陷入困境。

 

对于追求创新、需要在不确定性中探索未来的华为而言,这无疑是重要的警示。管理体系是基础,但不能成为束缚。华为强调“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其中的“优化”和“固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在理解流程的基础上持续迭代,适应变化。过度强调流程遵从而忽视业务本质和客户需求,可能导致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任正非担心管理陷入“孤芳自赏”,忘记了“多产粮食”(即为客户创造价值并盈利)的最终目的。

 

2、避免管理扼杀创新与战略洞察

 

“蓝血十杰”更多的是杰出的管理者、执行者(将军),而非战略家或思想家。任正非强调,华为不仅需要“蓝血十杰”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更需要能够“望星空”、进行战略假设、洞察未来的“统帅人物”和“思想家”。

 

科学管理是基础,但创新的火花、战略的突破往往来源于超越现有框架的思考。过度沉迷于内部流程优化,可能导致视野狭隘,错失产业变革的机遇。华为需要在精细化管理与保持战略灵活性、鼓励探索性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管理要服务于战略,服务于客户价值创造,而非成为僵化的教条。

 

3、防止忽视“人”的因素与文化的力量

 

“蓝血十杰”模式高度依赖理性和数据,有时可能忽视组织中人的情感、文化和个体能动性。虽然文中未直接批评这一点,但华为自身的文化强调“以奋斗者为本”,强调精神力量(“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并通过价值评价与分配机制激发十五万员工的活力。

 

在表彰会的Q&A环节,任正非谈及人才流失、激励机制、如何让外籍管理者融入等问题,都显示出华为在依靠体系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人”是驱动业务发展的核心要素。生搬硬套纯粹基于数字和控制的管理模式,可能与华为长期形成的奋斗文化、人本关怀产生冲突。周劲的文章最后强调“激情和勇气是蓝血之魂”,也点出了超越纯粹理性管理的人性力量。

 

4、认识到时代背景的不同与互联网的影响

 

“蓝血十杰”的成功基于工业时代背景。任正非明确指出,互联网时代虽然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车还是车,豆腐还是豆腐),但极大地改变了做事的方式(速度加快、层级减少)。

 

华为学习“蓝血十杰”的数字化管理,目的是为“用互联网的精神,改变内部的电子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并实现与客户、供应商的互联互通。这意味着华为并非要回到过去的管理模式,而是要汲取其科学管理的精髓,并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和升级,使之更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竞争环境。盲目复古,忽视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将是刻舟求剑。

 

03

华为的综合与超越

构建适应自身需求的管理体系

 

华为学习“蓝血十杰”,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既有科学管理之“骨”,又具华为特色文化之“魂”的管理体系。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这是华为不可动摇的旗帜,也是评判管理改进成效的最终标准(“多产粮食”)。所有管理体系的建设和优化,都必须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展开。

 

系统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 华为一方面“恭恭敬敬地向西方公司学习管理”,承认这是一条成功之路、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并融入自身对管理规律的理解(如“云、雨、沟”模型),形成具有华为特色的管理实践。

 

管理与经营的统一: 任正非强调要从“管理之神”向“经营之神”迈进,管理不能脱离经营目标,不能“孤芳自赏”。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提升一线作战能力,支撑业务成功。

 

持续变革与简化管理: 认识到管理体系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华为将管理变革视为持续的“攻坚期”。同时,面对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又将“简化管理”提上日程,寻求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与降低内部管理复杂性之间的平衡。

 

开放心态与人才建设: 华为不仅学习“蓝血十杰”的方法,也学习其精神,并致力于培养自己的“蓝血十杰”——既懂管理体系,又有激情和勇气的变革人才队伍。

 

04

结语

 

华为向“蓝血十杰”学习,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管理哲学的升华。它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对自身发展阶段、面临挑战和未来方向的清醒判断。华为汲取的是“蓝血十杰”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科学理性、系统构建管理体系的职业精神,以及对效率和秩序的追求,以此夯实管理基础,应对规模化、全球化运营的挑战。同时,华为也深刻警惕其潜在的僵化、扼杀创新、脱离战略和忽视人本的弊端,强调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为最终依归,将科学管理与华为自身文化、战略需求相结合,并利用互联网等新工具不断迭代优化。

 

这是一个在学习中保持批判,在继承中寻求超越的过程。华为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既严格有序、简单高效,又能灵活适应变化、支撑持续创新、最终服务于客户价值创造的强大管理体系,从而在成为ICT行业领导者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并有望成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弄潮儿”。正如文中所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场学习与实践的征程,仍在路上。

 

作者蓝血创作组;来源蓝血研究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