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许光伟丨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
点击:  作者:许光伟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3-12-18 09:46:46

 


【作者按】人类历史自主体逻辑走来,依照文明规划和发展模式,先后经历“以共同体为中心”“以商品为中心”“以资本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四个时代。新时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时代。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以人民主体思想为理论遵循。这一思想成熟的标志是“人民主体”范畴的提出,历史依据是新时代两仪,理论硬核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生成路径为“人民主体性——自主性与斗争性——新时代性”。然则,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了人民主体证成的必由之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历史方位,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指向。主体逻辑(人民主体思想的唯物史观体系化)由于统领“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的对立统一,而创造性地诠释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践之路。


本文原题为《人民主体: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逻辑蕴涵》,发表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合作者为江西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胡璇。现为重新修订发布,以供研究参考。


引 言


与《资本论》书写商品历史世界不同,新时代社会主义着眼于走出经济肉身羁绊的“人的世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主体发展,重建世俗世界,存续市民社会“伟大的文明作用”。人民主体,而不是市民主体,成为生产实践和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出发点,深入解决由价值形式引发的商品拜物教问题。走出资本恶,坚持自主劳动,以社会主义国家和党的领导为本位,人民经济学将“共同体价值”视为走出价值幽灵的工作规定。这样就有了和商品价值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范畴,有了经济形式的新的对象性规定——人民主体的“幽灵证成”。“有一种可笑的见解: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作为关于‘市民社会批判’的理论,二者既在‘非批判’和‘批判’含义上对峙,又在工作内容(非批判即实证的和批判的)上相辅相成,是理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但是,“这样的辩证法形式化理论以及逻辑分析忘记了劳动作为‘类存在’规定,是一个始终处于生成之中的历史存在,其转化为社会存在则是社会过程;所谓‘历史地获得’,其实是对社会生成(规定)的不断涵容。”

现在,存在于面前的不是商品两仪,而是共同体和商品这一“新时代两仪”。因而人民主体的证成活动并非由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开始,而是从共同体和商品的道路斗争开始。然则,“人民主体范畴→人民主体思想→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理论证成路线是对“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的历史主体规定区别于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确证。须知,由马克思言说的人类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在主体逻辑发展线索上看,即劳动二重性的诞生史、劳动二重性的成长史、劳动二重性的解放史。其中,只有第二大社会形态被表述为“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其确证人的独立性原则。瓦解和解放之路由“商品形式(价值形式)”开始。在资本恶体制下,价值形式是统治场,作为商品规定之劳动力价值同时是资本算法的经济实现。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外在的价值实体”。藏形而造形,造形而赋形,赋形而脱形,劳动力商品的“实体—形式—生活”链条对资本统治劳动的路径进行着特别的演绎。劳动力价值的任何空壳化的理论见解,都会削减人们对社会共同体的正确性认知,直至以“冒充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掩盖和替换“真正的共同体”。

然则,必须在斗争的实践地基上重建“社会共同体的劳动力价值”。社会共同体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劳动二重性(人民本位的劳动二重性)语境中生产劳动本质的社会证成性,将之看成人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场,坚持作为主体逻辑蕴涵(历史主体),而非经济活动的“社会虚空间”。劳动是反映人类本质“物质的镜子”。劳动始终在场,从而本质上是“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劳动物化之作为“非对象化”,是异化运动使然,由资本所致。面对资本恶,劳动仍然是“不在场的在场”即主体反抗性。“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而,这不是劳动力价值消失的场域,不作为非对象化,恰恰作为对象化劳动的自我证成活动。

进一步,现代化的道路理性委实内在于主体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历史较量之中。对于主体逻辑而言,现代化是把主体性的人发展摆在首位,体现对统治的走出、对异化的扬弃;对于资本逻辑而言,现代化把物的景观性摆在首位,呈现现代性的沉落。现代化应作为两面性的规定:一面是主体反抗性——主体逻辑,一面是主体异化性——资本逻辑,必须解决二者如何叠加的历史发展问题。从主体逻辑看,社会主义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意义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只是个体现代化,还是人民现代化。人民不但在个体意义上变得更为独立自主,在整体意义上也变得更加凝聚成具有共同意志、共同行动的共同体。中国社会并没有变成一种‘原子化的、各领域分立的、个人主义的’西方式现代社会,而是成为既个体自主又有机团结,既分工又紧密联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命运相联的新型现代社会。”

其致力于消灭奴化和异化现象,实现“有机构成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语境下,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视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思想论述。这一道路逻辑沿着大前提(人民主体)→小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结论(即新时代)的路径前行。

中国式现代化:因何以主体逻辑为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是新时代十年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的研究热点。就文献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人民主体论全景式、立体化、多层次地科学总结与深入阐发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内涵及其实践路径选择。作为“方法论具象”,具有如下四个路向的思想推进路线:一是围绕主体现代化的《资本论》研究和政治经济学解读;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寻根,从中明确中国实践的“如何来”,从而中国理论的相应“为什么”“是什么”;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联;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逻辑展开:从人民主体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其定格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逻辑。然则中国式不作为单纯“话语权争夺”,在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在于中国式道路对人民主体规定的落实。离开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主体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语义学上好似言中式与西式、中式与世界式乃至中式与美式、欧式和俄式发展模式的异同关系。然而,其对象性规定绝非共性(一般)与个性(特殊)关系的语义学问题,事实真相绝非如此。【注: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不可言说的“语言幽灵”。之所以如此,在于它超出了现代化的物质肉身和经济物象。从人民主体的内涵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结构为“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机理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逻辑,理论基础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参阅许光伟.主体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主线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03):1-10)】

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现代化孕育的文明矛盾,并不是在其现代化的一般性基础上,再寻求反映“社会主义要求”。【注:对“现代化一般规律”的理论渴望,促使人们在既有经济学框架内寻找所谓现代化的“一般标准”和“国际标准”,简单加以修改后,变成“中国化的应用”。这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可能和“品质生活”划上了等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变成人的现代化的同义词,只是和“以资本为本的西方现代化”有着经济路线的对立。毕竟一切的追求还是“收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其唯一目的就是创造中国奇迹的“经济利益”。】

其绝非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对话语境的术语串烧,尔后扣上“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帽子。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关于“中国式”和“现代化”的语义拼凑,不能拆成两个独立的意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意指“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内涵意义指涉:(1)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历史方位;(2)以唯物史观方法论(主体逻辑)为导引;(3)重塑“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统一关系;(4)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人民性。思想内核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核心要义在于坚守人民主体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主体现代化的内在接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不是对“式”的意义解析,更不是“式的话语”求索。【注: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就是形式之式;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动,就是方式之式;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态,就是模式之式;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就是构式之式;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程序,就是程式之式;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则,就是法式之式。有了五花八门的“式的解读”,似乎就可以组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可是,这一理论创造显然违背了“百年中国历史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即没有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充满活力的“主体性”“创造性”,何以汇聚而成一种“历史主动性力量。”(参阅郭湛.百年中国历史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1):5-13)】

很明显,立足社会思潮批判与“话语创新”语境——在驱除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同时,并不能够确保新时代的中国现代化不会落入错误思潮的话语陷阱。主体逻辑是语言背后的工作幽灵,如生产方式的商品两仪和新时代两仪。【注:《资本论》在这方面树立研究典范:将主体逻辑确立为对象思维学的工具,从物质资料生产引出劳动过程,借由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经济形式运动,从劳动过程进而引出价值增殖过程,最后引出资本积累。正是这一连串的“主体逻辑运动”,交代清楚商品不属于“物的世界”。】

不同于“商品——货币——资本”的资本现代化链条,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传统民为邦本这一民本思想的承应,在新时代语境下乃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向度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四种理解维度:(1)历史时间维度:从上下五千年延伸到184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再引申出“百年党史”的理论与实践理路;(2)社会主义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规定性,即社会主义属性、人民属性、民族属性;(3)民族工作维度:这是对社会主义维度民族向度的再引申,目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拓展共同体价值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社会涵义;(4)新时代维度:将中国式现代化确认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时代具象”。四种维度皆突出主体方法论,旨在以主体逻辑彰显主体范畴,提炼历史认识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如今,百年党史再铸辉煌。显然,它不是对物的景观性“西方遗产”的继承。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决不限于表象特征描述。在主体逻辑、资本逻辑、市场逻辑三者之中,这一主体发展的路线坚持的乃是主体逻辑,求取人民主体的证成之路。【注: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命题立论,需要知晓这是社会主义肉身条件,人口规模巨大的背后隐含的规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主体发展的逻辑。只有劳动起来反抗简单劳动、劳动起来反对异化劳动,社会主义自主劳动才能实现!从而也不存在什么人口铁律,“物象人口律”既然背离自主劳动原则,也就势必倒向唯物质肉身的“经济人口论”,脱离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指向性。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发展乃至允许少数的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导致“消费拉动”的政策效应失灵。这一点马克思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一旦采取普遍的劳动同资本交换的经济体制,一旦资本对资本的交换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运动缩减,危机就发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红利说”“人口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说”已经让位于新时代“人的高质量发展说”,它要求整体走出劳动力商品的市场铁律,同时,避免不恰当地把资本家个人的消费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等同起来。】

其秉持“反异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成长之路,贯彻高质量发展的主体理性。然则,“依循人民至上,主体范畴落脚于主体现代化。”这同时意味着,“以人民主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乃是对“以资本主导的西方现代化”的文明超越。作为审美的劳动发展之路的主体现代化扬帆启航,继而昭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绝非劳动者的贫穷化,不是简单劳动力的资本化使用,而是劳动力的社会主义高质量使用,追求劳动者品质化的生活。”

由此,它得以落实自身的主体发展规划,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实践理性角度,对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道路特征进行了时代性彰显。从主体逻辑来看,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的具象化总体把握住了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新时代两仪而展开的工作线索。

(1)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主体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主动,全面体现人民至上。为此,中国式现代化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向度上,是向“人的本质”全面展开的现代化进程和运动。

(2)新时代新征程,关于人民主体的理论要义在于谋划“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体论’,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活的灵魂在于对人民主体论历史把握,藉以确立社会主义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长远谋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就具体方面而言,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逻辑展开的社会主义运动进程包括实现生产方式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物质生态与经济生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生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等等。

(4)就历史时空而论,“中国式现代化与百年党史‘时空契合’……即在此处,作为实践落脚的中国式现代化,乃是唯物史观主体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的主体逻辑切入。”可见,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路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此,马克思始终把人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创造性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回顾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使之提升到新的高度。”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作为主体理论、又作为主体实践,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地基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主体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运动而言,不局限于方案的示范,更加是道路引领。所谓主体内涵,言中国式现代化集中提供“中华文明”“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言“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契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性原则”;所谓社会主义,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是一切依靠人民的结果,是坚持胸怀天下、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结果。”进一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主体证成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高频词,前后提到次数达50多次。如前所论,社会主义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共同富裕的本义,也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显著性特征,是从生产方式和分配制度两方面对“劳者共贫、资本共富”的否定与内在制约。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公有制才能实现和确保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富裕不是别的什么规定,本质只能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意指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总体看,这就是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的规律,应从中提炼人口运动的社会主义因素,深入挖掘“中国式”方方面面的工作涵义。中心线索是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此,“需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特征”,“其核心要义有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先,就社会主义主体性而言,党的领导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两个坚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主体发展的基本前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第一标准,历史是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人民主体之“不可言说”,在于行动力!主体现代化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反过来体现为社会主义主体性的规律表象。社会主义主体幽灵的“行动觉醒”继而在于:主体现代化秉持人民至上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坚定的主体论工作理念。这是战斗的主体逻辑,走出一条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截然不同的现代化新路子。于是有人民主体的“历史主动”与“历史自觉”。【注:历史主动与历史自觉的根基在于人民,在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劳动史观。所谓:“历史主动一般是指历史主体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品质,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价值旨向和精神动力。”进一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推进与拓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参阅季卫兵.以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与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3,36(01):9-15)】


说到底,“人民作为‘理论范畴’体现的是主体逻辑”,所谓:“主体逻辑是总的工作方法,从中可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特征(主体特征、实践特征、制度特征以及系统特征),理解其各个属性(自主性、人民性、规模性、全体性、协调性、和谐性、和平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整合机理。换言之,在理论主线上主体逻辑必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具意义的方法论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必须作为主体逻辑来研究,从中把握劳动解放之路。肉身的自我革命必须“灵魂化”,这样才能真正避免“世情如鬼”,在主体抗争中团结人民群众,锻造“社会主义真神”(主体幽灵)。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伟大使命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全面”是时代之经,决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于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断推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然则,作为主体革命肉身即劳动和生产生活化之幽灵性,社会主义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道路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实践必然以人民主体思想为理论遵循,就发展模式和成果而言,在于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决坚持中国道路上的实践矛盾与认识矛盾、结构矛盾与系统矛盾。新时代十年春华秋实,现代化今朝再启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说到底指示主体科学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指示人民主体观下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相一致。

最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品格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离不开人这个中心,这是中国现代化国情的基本点。社会主义劳动具有自主属性,作为“个人自主劳动”和“国家公共劳动”统一,旨在重建劳动本位的真实共同体。这是革命物象性的内在彰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由此可推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力价值必然由高质量发展的劳动过程的生产社会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规定。社会主义文明规划相应是劳动过程的人类文明模式的忠实捍卫者。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展现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从中理解到这一真谛:“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劳动人本思想)不仅是对劳动的自由本性的本体论承诺,也是对劳动者生存境遇的现实观照,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规定性。以劳动逻辑消解资本逻辑、以人本逻辑取代物本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

以人民主体性为思想遵循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路

 

新时代定格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言幽灵”,生出主体逻辑的革命工具内涵——革命的形式逻辑、战斗的唯物主义,生出理解对象历史证成活动的时空的结构三维即“幽灵·肉身·物象”,具象化主体范畴对经济范畴的“社会生长关系”。少年将何处,朝阳千万峰;社会主义国家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但更加注重民族特性,更为强调人类现代化进程符合社会主义实际,具有本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当前应尤其注重体现“第二个结合”。试想,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作为共同体价值的时代应用,人民主体思想“直挂云帆济沧海”,树立了“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主体革命的大前提。只有尊重并切实采取走出价值规律的计划理性行动,谋求主体发展,才能全面稳妥推进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根本制度上确保发展利益、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在新时代实践的举措上,为此应采取如下整体行动方略:

一是明确主体逻辑即“革命逻辑”“战斗逻辑”。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现代化、不是物象学的景观现代化,是主体审美而不是资本恶,故能避免人类世的“一切人和一切人的战争”。如果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交换关系设定为一个词即“经济”,则满足了市场物象逻辑。须知,《资本论》以商品两仪开局,以资本积累收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主体危机/经济危机”合并研究结构有所不同。社会主义作为“走出主体危机”的运动进程和作为人民主体“真幽灵”的文明规划,致力于解决劳动的一个灵魂同另一个灵魂的矛盾,不断推动劳动解放、求取人的全面发展。劳动的概念类集包含目的设定论之工艺劳动、实践模式之社会主义劳动、社会中介之协作劳动与合作劳动、作为共同体价值实体的人类劳动以及作为共产主义文明基因之生产劳动规定性等。然则,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所谓“革命肉身”(有机体),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道路的动力装置,实现途径形式是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观为实践叩问,以新时代两仪的冲突性为实践的全面展开,以社会主义主体形式的时代建构为革命抓手,一个协调、稳定、可持续、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诞生,蓬勃发展。这一方略的实践性在于以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纽结主体特征(制度特征)与实践特征(系统特征),落实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向度“三重规定性”的统一。

二是明确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价值取向,全方位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对最广大劳动人民主体意识的召唤,是对人民主体的时代确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相协调旨在扬弃物的逻辑与人的逻辑的共情兼美。牢记人民至上的范畴是主体,着眼主体论布局,重心始终是人。人是社会主义之本、社会主义之体、社会主义之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经济范畴,目的不仅仅在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更重要的是追求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协调一体,使之成为共同体价值的一身两面。实现途径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塑造社会主义主体文明形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三是明确以主体逻辑为总揽、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指向、以新时代的主体革命为发展时空,全面开拓和平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新时代;新时代,是主体现代化落脚为中国式现代化之新时代;新时代,是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特征之新时代;新时代,是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自己社会主义宏伟理想的团结奋斗的世纪征程。党在新时代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发展作出了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民和谐幸福放在心上,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憧憬的信心,以最大程度和最大限度的和平发展努力推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国际方面,中国积极维护健康和有序治理的国际秩序、创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空间,以共建共治共享推动“中国之治”“世界之治”,引领世界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是明确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以共同体的价值诉求为动力全面推进和开拓开放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贯彻于人民主体性。主体性统领人民性,得到人民主体性;唯有人民主体性,确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主体性统领自主性、斗争性,继而得到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唯有社会主义,能够使现代化道路免遭资本逻辑伤害,除了社会主义,别无选择!沿着这条路径,主体性统领时代性、实践性,落成新时代性。实践没有止境,创新创造没有止境。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实践形态更好回应人民的关切,妥善解决好百姓的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全人类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时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筑牢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现代化的一切成果为人民共享。不仅如此,就实践本位而言,现代化在文明进程上同样需要坚持发展智慧靠人民、发展方式由人民决定。在开放中追求可持续,在可持续中守护开放。人民性就是开放性,主体性就是可持续性。社会主义劳动过程文明规划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也就决定推动改革的力量仍旧是人民,奋斗的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改变历史源源不竭的动力。

总而言之,这就是高质量(尤其“主体”)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开放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发展方略。中国式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叙事,是关于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道路理解。唯经济的研究和叙述完全不合时宜:既违背“论资本”的宗旨,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不相符。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新时代实践既然是对人民主体范畴的确证,就必然由革命物象而革命幽灵,由运动而生生不息。一句话,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性(大前提)、自主性与斗争性(小前提)以及新时代结论,将定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科学品性。

【参考文献略】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