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陈先义|“馒头”西施
点击:  作者:陈先义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3-11-07 18:02:58

 

1.jpg

 

这个时代,人们都在呼唤善良,何以如此?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月,善良已经成为稀缺的精神产品。
但是,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里,善良永远都是赓续血脉亘古相传的不会绝种的美好道德,它是永远不会被暂时横流的物欲冲刷走的文化传承。
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馒头西施”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
之所以称为西施,是因为主人公年轻时窈窕身材,秀美面容,高挑身姿,被称为标准的中原美女。颇有几分当年西施之容貌。故称谓西施。如今虽然年岁渐长,有时也被人称为“张总”,可依然优雅风韵不减当年。不过,她在郑州金水花园的美的传说,可不是因为她的高颜值,而是因为一个关于“馒头”的故事。这是人们对她一个带有赞美的戏称,常常故意笑称她为“馒头西施”。
西施是对她美貌称赞,馒头却隐含着另外的故事。
河南主产小麦,谁都知道馒头是家常便饭,主打食品,何以馒头成了人的称谓?
须知究竟,这个故事还需从头说起,它叙述着人间美好道德和情操。河南虽然小麦是主产,但兰考的馒头却是名闻遐迩,声望极高,在诸种小麦中,该更胜一筹。逢年过节,谁能弄到一袋兰考馒头,那被认为是件让人羡慕不已的事情。不信你到郑州开封问问,关于兰考馒头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这些祖祖辈辈吃馒头的河南人,只要一说兰考馒头,可都是赞不绝口。
我们主人公与馒头的姻缘,就是因为馒头。因为她在兰考有一个与人合作的小本工厂,主要用来加工木材,这样她便隔三差五都要回兰考一趟。每次从兰考回来,她都要用车带回数袋馒头。这里说的数袋,你可不要认为这是街头那小小的食品袋,那可是一米多高足专门装馒头的大袋子,是一袋下来,足可装下两百个馒头的大袋子。
卖馒头的师傅有些纳闷,心说这个姑娘有意思,你说她买这多馒头干啥呢?如果说自家食用,她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买,而且买的很多,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馒头消耗。这几乎成为一个谜题,这个谜题,终于有一天被去她家办事的乡亲破解了。
原来她每次馒头拉回来,主人公便把这些从兰考拉回的馒头用食品袋子分开,十个二十个一袋,馒头分好以后,然后便上门送给院里的工人们。比如门口守大门的保安,还有背着工具包的那些水电工,包括院子里的清洁工,等等,都是院子里的勤杂工,反正都是一些被称为困难群体的普通人。当然也有些关系不错特别爱吃兰考馒头的亲朋好友。总之,单凡我们的主人公从兰考回来,许许多多的家庭便可以吃到闻到兰考馒头的糯香。
问到为何如此,回答平平淡淡:他们很不容易,一月辛辛苦苦,挣个钱养家糊口,都是很难的日子,这些年赶上疫情,家家都捉襟见肘,能帮点就帮他们一点。一年又一年,如此坚持下来,很多很多的人们,被这种行为感动了,那些勤杂工弱势群体不用说了,那些特别爱吃兰考馒头的邻人说,如此“白吃”于心不忍,对她说,这样好的馒头,我们爱吃,可不能白吃,你帮我们带来,钱大家还是要付的,等于你替我们买来不成吗?主人公甜甜一笑,说没啥没啥,大家都尝尝,啥钱不钱的。久而久之,一个关于“馒头西施”称谓和故事,就这样便在城里传开了。
馒头西施是美称,人们更多的是赞赏夸奖她的心灵之美。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有益于人民,这是毛主席说的话。我们的主人公把这些别人看来好奇的事,当作一种很平常的品格,长久以往,这便就是一种道德。这种道德,恰恰是一种社会呼唤的美德。
有一次我去郑州正好撞见她送馒头的情景,感动之余,发自内心的夸赞说,妹子,现在这个时代,像你这样如此关照弱势群体的人的确不多见了,再说了,时间长了,这可也是不小的负担啊?她笑笑回答说,你看他们这些师傅,在城里干个活养家糊口很不容易,能帮衬他们就帮点吧!咱有个小本生意,再怎么也比他们好对付啊!再说,人家都特别喜欢咱兰考馒头。
金水花园住了一个老革命,打过仗上过战场,如今已经九十高龄,有一次她说到这件事,就是不知道这老人住在院里那座楼里。正在说这事,没想到门口一个坐在轮椅上晒太阳的老人,搭话一听口音就是兰考人,一聊没想到这就是那个打过仗的老革命,于是这老人便很快吃上了故乡的馒头。

 

关于“馒头西施”的故事就这样传播开来。
兰考馒头,我这样称谓,兰考是地域泛指,准确地说是兰考“固阳馍”,何以如此?因为兰考馒头的名气是由兰考固阳的馒头闻名天下的。馒头虽然起于河南,但“固阳馍”闻名遐迩,溯源可远及一千一百多年的北宋,北宋年代有个名人叫潘仁美,老家住兰考北边的大名,那时候他为官曾辖管兰考,是当朝开国元勋。
史载,潘氏部下及其家人,历来爱用桃木炭火水蒸馒头,创造了一种特别方法。再后来,此种食品便被推荐到皇室,北宋皇帝大赞其味美可口,成为帝王所爱,于是北宋皇室列为贡品,在朝廷经年使用。就这样作为一种特产世代延续下来。
但是,固阳馒头好吃,却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桃木炭火,今天已经普遍用天然气了,依然不该其特殊品质。它取决于另外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一个是黄河流过的沙质肥沃土地,非一般土质所能比,长出来的小麦远远超过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小麦品质。第二也是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环节,那就是做馒头用的酵子。这个是香味之源,因为酵子的发酵是决定味道的首要因素。兰考黄河岸边沙地生产一种甜瓜,这种甜瓜不仅香味不俗,而且是做酵母用的特种瓜果,别的地方虽有这种瓜,但却产生不了兰考这种奇香,这种甜瓜为酵母由头,再加上其它着料,成为民间秘制良方,自北宋以来便成为世代相传的独门绝技,如此做成的馒头,不仅色白个大,而且绵甜糯香。具有各地其它馒头类别无与堪比的特殊味道。记得小时候一口便可以咬下半个馒头,其香味可口,甚至不要任何菜品便可食用。
当今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对此馒头进行科学研究,证明兰考馒头除了富含人体需要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类、碳水化合物等维生素以外,还有铜、铁、锡、锌、钴、锰、铬、镍等多种人体健康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所以,这种馒头,现在单凡有有在兰考在开封重要外事活动,有外宾接待、有高层领导到来,已经成为官方高端接待用的必备食品。
眼下,兰考馒头已经排在当地特色食品之首。
说了半天,还没细说我们的主人公,把这样的优质馒头送给邻舍,当然给人印象深刻。西施馒头,是郑州人喜欢主人公的品格,其中也包含对兰考馒头的礼赞。
主人公名曰张爱真,老家河南兰考人,说她的名字人们或许知者甚少,但说及她的父亲,却名闻天下,他是焦裕禄的最亲密的战友张钦礼书记。兰考是以焦裕禄这样的好书记而扬名天下的,而第一个发现传播宣扬焦裕禄事迹的人便是张钦礼书记。由于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张书记后半生却因为宣传焦书记的事迹,遭遇囹圄之灾,蒙受天大冤屈,最终含冤离世。那是后来的事,已经是已经扯不清的历史往事。但他去世后排列在他墓前的一百多方老百姓纪念他的墓碑,已经在人民心底对他的人生做出了最好最公正的评定。张书记没有给儿女们留什么遗产,留下的是他一心为百姓的那种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美好品格,这些深深影响着他的后代。
爱真每每谈及自己的成长,总是谈到父辈的教诲,谈到他们对自己的耳濡目染。但每次总是也特别说到她的母亲,一个参加过抗战的革命前辈。她说,关于“馒头”这些看似寻常小事,但其中却受到母亲的品格濡染。每当自己做这样类似馒头的事情,总觉得是母亲的教诲在耳边,在承继母亲的可贵品格。爱他人,关心她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格。也是母亲常常教诲儿女们的。母亲如今离开人世,但她的种种乐于助人的故事,却成为与她相处过的战友同事朋友们的永久记忆。
事情可以说出很多很多,留给爱真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作为县委书记的伴侣,母亲刘秀芝不仅要承受丈夫因为工作带来的种种重压,还要常常替丈夫化解很多同志之间的误会和关系。
一件事情,幼时便深深铭刻在她的记忆里。那是母亲经常做的事情。父亲张钦礼要求部下特别严格,那就是不允许搞点滴特殊化,严格到甚至被认为不近人情的程度。比如,有一年,几位县长副书记下乡回来太晚,饥渴疲乏,副书记杨捍东提议喝一杯酒解解乏,于是从街边买来几块猪耳朵羊杂花生米之类,在办公桌摆开喝了起来。天色这么晚了,大家觉得不会有人来,再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这事情恰恰被张钦礼书记撞见,于是劈头盖脸大批一顿,说在县委办公室这样吃喝起来,这还成什么体统,像什么样子,给百姓看见什么影响?还怎么给群众做榜样?如此大训一通,那些想解饿解乏的几个领导便自觉有几分冤屈。觉得你当书记的不问我们这几天在下边泡着,辛苦不辛苦,肚子饿不饿,怎么只知道批评,当领导的也得填饱肚子吧。
刘秀芝听说了这件被丈夫批评受委屈的事,第二天一早,便从百货公司买来中华牙膏、矛盾肥皂、上品香皂等一应物品,每个人规规矩矩用新毛巾包了个包,逐个给头天晚上被批评的那些同志送去。算是替丈夫的言辞过激道歉,也是对这几位下乡的干部一种关心。这样的事情,在爱真记忆里,几乎就是家常便饭。是父辈当领导干部后的常态。爱真也常常扮演给叔叔们送“慰问品”这类晚辈角色。再如老家夏天送来了玫瑰香葡萄,或者其它什么水果之类,左邻右舍也便分而食之。如果说品格属于一种基因的话,这也就变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馒头西施”的故事,对于一个人来说,既是对一个人的品格褒奖,也是对一种道德的呼唤,这是社会给她的一枚奖章。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世界便变成美好的人间。今天,在大家都期待别人奉献,都期待被人学雷锋做好事的今天,相信“馒头西施”能够成为点燃社会良知的一束星火。但愿这束星火能够成为中国社会文明的的燎原之火。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 酌月楼002”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