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从《平天下》汲取传统营养
点击:  作者:张德修    来源:学习小组  发布时间:2015-04-07 18:22:50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伟大的变革,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句话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提法,也是中国在过去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提出的一个崭新目标和艰巨任务。我们没有任何现成的样板可以照搬,只能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推陈出新。
  
  中国有着悠久的国家治理历史和经验,世界各国也发展出了各类不同的政治运作模式,怎么择其精要,为我所用?首要还是要解决取舍标准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讲:“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这句话里,实际上提出了三种标准——
  
  一是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这是“中国性”。中国发展到今天,是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尽管在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沦为半殖民地的屈辱史,有过激烈的革命斗争史,但是作为“中国”的根骨没有变。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是“时代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代中国的国情,也决定了对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的认识,决定了改进和完善治理体系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这是“人民性”。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增进人民福祉,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根本标准。
  
  而这三个标准中,如何对待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近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近代列强环伺、积贫积弱的国际国内环境,曾经激发出强烈的反传统运动。像“五四”前贤,很大一部分人的学问涵养于传统文化,却站出来激烈反对传统,想把中国从五千年历史中拔擢出来,断灭过去。这固然是为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造势,有其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其矫枉过正的姿态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后来者,甚至将传统等同于封建糟粕,避之唯恐不及。
  
  时过境迁,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中国人也渐渐找回了自信。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改革发展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继承中的发展,改革中的扬弃。在这个意义上,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一百七十多年中国近代史、九十多年革命建设史都有一个连贯的历史逻辑,中国文化也是在不断变革中孕育着新生。同样,未来中国的治理现代化探索,也应是这个历史逻辑的发展和延续。
  
  从这个历史大视野看,中国传统中蕴含的思想和实践精华完全可以在新形势下得到汲取和提升。比如:“修齐治平”的人格成就途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以人为本的民本政治观,与邻为善的世界观,等等,习近平同志在讲话和文稿中也多次征引。这些潜藏在各类典籍中的智慧,依然常读常新,而且能给我们新的启迪,值得珍视、慎思。其中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更值得我们发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具有当代价值,从而丰富我们的治理智慧。
  
        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传统营养(代序)/张德修(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这些潜藏在各类典籍中的智慧,依然常读常新,而且能给我们新的启迪,值得珍视、慎思。其中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更值得我们发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具有当代价值,从而丰富我们的治理智慧。
  
  修身篇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修身是一门长期的功课,是做事、从政之前的必要准备,是态度的养成,也是定力的习得。不过,“慧者心辨而不繁说”,修身的大道理每个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聪明的人少说多做。
  
  为学篇
  
  古人的话语中,寄托着古人的情怀和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读其书,思其人。“见贤思齐”,这也是古代官员们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一种修炼方式。
  
  民本篇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在警示执政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敬畏手中来自人民的权力。在今天,重新学习民本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共产党的立党之基、执政之本,也才能更好地到群众中去,听群众提意见、讲问题,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
  
  官德篇
  
  为官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治国理政的主导因素,几千年里,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论述。不仅为官者熟悉这些经典,百姓同样耳熟能详,这意味着,不只是为官者以此自我要求,百姓亦以此为标准看待之。
  
  治理篇
  
  治理国家靠法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有好官有良法的国家,均重视“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天下篇
  
  自古至今,中国强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国国力在变,和平和友善不会变。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后记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从《平天下》汲取传统营养

    2015-04-07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