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蔡长运: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点击:  作者:蔡长运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5-04-13 09:59:18

 

1.jpg

【摘要】任何事物都是改革与守常、创新与传承、开拓与保守……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体。创新,指的是事物变革、发展、开拓、进取、进步、躁动、阳刚的一面。创新的反面是传承,指的是事物保守、不发展、守常、稳定、安静、阴柔的一面。任何事物只要活着就一定会不断地滋生着创新与变革,彻底不变革了这个事物就死了!但任何的变革都必须以守住这个事物的不变革的常态为基础。因为只有这个事物活着,才有机会创新。如果把这个事物的常态彻底改变了,那就不是变革而是颠覆——否定了自己。传承就是要一直保着一种常态,创新就是要努力去完善这种常态;创新是瞬态行为,创新了以后就要在新的基础之上进入一个新的常态。只要这个新的常态是好的就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之所以要不断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传承。传承也不是目的。之所以要重视传承,目的是让自己更好地开拓、进取、奋斗、创新。这就是创新与传承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片面地只强调改革而忽略保守,强调创新而忽略传承,或只强调传承而否定创新,都是错误的。


任何事物要想好好地生存,就得不断地开拓、进取、创新、不断变革、不断地取得进步、不断地自我完善,否则就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任何事物又要做好传承工作,要维护好自己的个性,要维持一个健康的稳定的常态,要有所保守,否则就脱离了自己的根本,就没有了自己存在的基础。我们该如何认识改革与不改革、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呢?如何把握好变革与守常的工作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人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一、任何的改革创新都必须以传承做为基础


在《淮南子·齐俗训》中就讲到:“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故汤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礼。桀、纣之所以亡,而汤、武之所以为治。”尽管三皇五帝所制定的法令、典籍都有所差异,但他们都能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的情况相符合,都能深得当时当地的民心,这一点却是一致的。所以,商汤发动革命在推翻了夏朝以后,还在继续延用夏朝的基本的法律、法规和政治制度;周武王在通过革命推翻了殷朝以后,还是继续延用殷朝的基本的礼法和文化思想。同样的礼和法,在夏桀和殷纣王的手里运用就导致自己人生的失败和自己的国家的灭亡,而商汤和周武王则凭借之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自己的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功。


张三今年十岁。这个十岁的张三是从哪里来呀?他是在去年的那个九岁的张三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长大而成的。所以,没有变革,没有对九岁的那个张三的否定,就不会有现在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力旺盛的十岁的张三。没有传承、没有肯定和继承去年那个九岁的张三,十岁的张三就没有了源头和存在的基础,也没有了成其为张三的依据了。


一个企业也一样,要想让自己的企业健康成长、充满活力、不断成功,就先得传承好企业家自己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好优秀的民族文化,要学习别的公司的优秀企业文化,还得继续发扬自己这个团队的优良作风,还得严格遵循国家的政策和法令,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始终把顾客当成自己的上帝……这样,才有机会去改善产品、去开拓市场,才会不断地酝酿出创新的机会。


二、没有正确的传承,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改革


在《荀子·天论》中有:“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历朝历代的圣王们都没有改变的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完全可以作为正道真理来继承一个事物(国家军队、企业、个人)总是有时有时兴盛如果用这些道理去考察他们就会发现,只要符合这个道理,只要这个根本性的理论思想能够延续(不乱革、乱创新)这个事物就不会乱,就能取得成功;只要违背这个正道真理,则其一定是会呈病态,而混乱、失败的。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没有继承好这种一以贯之原则性的东西,也就不可能知道如何应付变化也就不可能知道如何合理地去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没有正确的传承,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创新)。这种一以贯之的原则真理的主要内容从来没有消失过从来也不会过时)一个社会之所以会陷入混乱,都是因为在政治治理时违背了这个天道真理,都是因为在执行这个原则时出了差错;一个社会之所以健康而安定,在于这种一以贯之原则性的东西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天道真理能向人们揭示出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人在面向未来去奋斗时,如果自己的计划能与这个原则相符合就可以依从就可以去做;如果偏离了这些原则,就不可以实行就不能去做;如果违反了这种真理,就会造成极大的迷惑工作就一定会失败


就一个组织内部来说也要使自己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的状态,不然自己的内部的整个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转。如果其自己企业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指导思想、人事关系……不能很好地传承,总是处在变化的动态之中,那自己团队的成员就没有了价值标准,就没有了行动的准则,就不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奋斗就没有方向,人们在采取行动时就会无所适从。这样的团队自然不可能有创新的活力,更不可能有正确的创新。


就一个企业外部情况来看也一样要重视传承。如果自己的产品不能保持一个常态,客户就没有办法认识这个产品,相信这个产品,适应这个产品,更不可能会去购买这个产品。对于这样的产品,要想创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如果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品牌不能保持一个相对的常态,人们就没有办法认识你这个公司的文化,就没有办法知道你这个品牌的特点,就无法知道你这个企业的个性,就没有办法和你打交道。所以,没有正确的传承,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创新。


三、任何一个健康事物只要活着就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


在《诗经·大雅》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所谓的维新,就是创新,就是不保守,就是对错误、腐朽的思想具有免疫力,能够不断地自我纠错。周朝虽然是个历经了几百年的旧的邦国,但它到现在还是能很兴旺、很刚健、很成功地存在,就在于它能不断地变命、不断地创新。任何事物要想好好生存都要依靠自己的生命活力不断地自强、奋斗、抗争、推陈出新;不断弘扬健康倾向,不断地战胜腐败的倾向。哪一天他(它)彻底不奋斗了、不维新了、不自强了、不革命了,哪一天他彻底战胜不了困难了,就会被别的事物战胜,他就被别的事物取代了,或者说转化为其它事物了。那样,他(它)也就死了,这个世界跟他也就没有关系了。


在《礼记·大学》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任何一个组织都要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之中(如:任何企业都要外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之中,也要处在有一定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的社会之中),在自己的生存奋斗中都要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都要利用周围的事物(如:自己的产品销售就要利用好当地的市场,利用客户的认可,利用原材料的供商),也要被别人所利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不能被客户利用,就没有生命力;自己不给供应商付出一定的款项,就买不到自己所需要的配件)。所以,做为管理者要知道自己的团队总是要处在运动、变化、发展、斗争之中,总是要与周围的事物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所谓的管理,就是要让自己的团队在运行中正确处理好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把握好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要让自己所管理的系统能吐故纳新、兴利除弊、新陈代谢,不断地克服缺点、弘扬优点、改正错误,然后不断地向上向善取得成绩,不断进步。反之,如果总是墨守成规,没有自我变革的能力,就可能使自己的团队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使自己的组织与周围的事物处于对立的不和谐的状态……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组织运行在不合理的路线之上,就会使自己的团队趋于沉沦、堕落、失败,最后就会被历史淘汰。


四、创新不是目的,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在《周易·大畜·》中也有:“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刚健笃实:内刚健而外笃实;内在的思想清晰、正确而又坚定,外在的行为方式上却能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内部的思想很有活力,有很多创新的点子,而外部的形象却总是保持一个很实在、很忠厚、很可依赖的稳定的样子。辉光日新:内辉光而外日新;内的思想很正确,很光辉,而这个思想又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周围的客观的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


任何一个组织和团队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都得自强不息地依靠自己的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去奋斗;同时还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从小事做起,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一个团队因为“刚健”,所以一招一式都很“笃实”;一个公司因为能不断地“日新”,所以其形象总是很“辉光”。“刚健”,的目的是“笃实”,真正“笃实”的公司往往都很“刚健”。“日新”的目的是“辉光”,真正“辉光”的企业往往都能不断地“日新”。


所以,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之所以要不断地创新,目的是更好地传承,不断完善自己。传承也不是最终的目的。之所以要重视传承,目的是让自己更好地开拓、进取、奋斗、创新,让自己有更优秀的个性,有更美好的形象。


五、传承与创新是矛盾对立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汉代的杨雄在《太玄·玄莹》说:“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能因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任何一个事物,在做任何工作时,既要有一定的继承与因循,又要有所创新、有所变革。正确道理(企业经营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企业的文化、成功的经验)要继承、要遵循,这样就能神奇地引领自己、自己的公司不断地走向光明、和谐、兴旺与成功;对旧的、不合理的、有问题的东西,则要依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革、创新。这样,既有正确的继承,在这个基础之上又有切合实际的创新,自己的工作就能符合天道;在创新中又有正确的继承,就能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客观规律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世界万物,没有继承,就没有产生他的依据(他就成为一个无源、无本、无基础、无祖宗、无父母,而凭空产生出来的怪物——像孙悟空一样从石缝里蹦出来),就否定了自己的历史(也就是意谓着,原来旧的已经死亡);而不变革就不能运动、不能发展、不能兴旺、不能成功,就没有了生命的活力。


任何处在运动中的事物都有传承与创新的两重性。传承与创新是既矛盾又统一,既对立又共存的辩证关系。一个企业把原材料制造成新产品的过程,一方面是对原材料的传承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对原材料的变革的过程。一个公司要开拓一个新的市场,先得了解当地的民众的文化和风俗,了解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还要拿出可靠的经过其他地方的实践证明是好用的产品……这些都属于传承的工作。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创造性的工作,经过不断的改进,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地去适应客户的需要,从而打开市场。


如果只有创新、只有变革的一面,而没有传承和守旧,那就没有了确定的稳定的事物可以存在了。那样的创新就不能叫做创新,而应当叫革命、叫颠覆。


因为那就意谓着旧事物已经死亡——今年的公司与去年的公司就完全不一样了,别人欠的钱也不用还了;今年生产的配件不能用来维修和更换去年的产品,去年的用户就可以把手上的产品丢掉。如果只有传承与保守,没有创新与变革的一面,那企业就不会进步,公司就没有活力,产品也就没有生命力,事业就没有办法发展。


六、万物都要创新,但伦理不可颠覆


在《周易》的《井》卦卦辞中有:“改邑不改井。”邑,指的是封邑、食邑。古时诸侯、贵族的封地,大夫的采地,往往是以这些封地的主人命名的。狭义的“井”就是取水用的井,而这里的“井”则是广义的。对于国君来说,“井”就是他的国(社稷);对于大夫来说,“井”就是他的家;对于侯王来说,“井”就是他的封地;对于官员来说,“井”就是他所领导和管理的地方,就是他所依靠的和所服务的百姓与群众;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而言,“井”就是他的家、家乡、家园,就是他所扎根的土地,就是他立身的基础,就是哺育他生命的源泉。就一个人而言,“井”就是支撑他生命的身体。就一个企业来说,“井”,就是他的市场,就是他的客户,就是他的所处身的社会。


改邑不改井:这些封地的邑主是谁,叫什么名字是可以改变的(今天封给张三,明天可能会被君王剥夺而封给李四),但这个地方的土地、水井、生产设施、种田的农民、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他们才是这块土地的真正的主人)、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则是不会改变,也是不能改变的。


就一个企业来说,公司首脑自己的思想可以创新,但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不能随着你公司的想法而改变;你这个公司的经营策略可以创新,但不能要求用户的生活习惯跟着你改变;自己这个公司的产品可以创新,但不能要求当地的文化风俗跟着你改变。总之,要不断地改变自己和自己的产品去适应市场,而不能总想着改变市场去适应自己的产品。


在《礼记·大传》中也有:“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管理者在治理国家、管理团队时,要统一度量衡,定出具体的礼乐的仪式与程序改变历法,改变服色,改变徽号,器械、工具改变衣服与装饰……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让百姓也跟着改变的。但是,那些根本的伦理制度,不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随意改变,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去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同族相亲、热爱生命、尊祖敬宗少尊敬者、长者慈爱少儿、男女有别、下级服从上级、上级关爱下级……可不能因为朝代的改让百姓也跟着变。


现在有些专家提出要搞“颠覆性的创新”,这种提法是错误的。要创新、要变革,但有些东西可以改,而有些东西却是不能改的。如,人的服装可以更改、人的发型可以更改、人的工作单位可以改……但人的父母亲不可创新、祖宗不可创新、人的肤色不可改革、基因不可改革、男女性别不可乱改革……政治上也一样,国家的货币可以改革、制度可以改革、武器可以改革……但国家的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强奋斗的精神,不能把它改成依靠处国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钱为人服务,不能把他改成人为钱去拼命……


一个公司的产品设计可以创新,生产工艺可以创新,管理制度可以创新,经营策略可以创新……但那些根本的性的东西则不能轻易创新,而是要坚定地传承下去。如:诚实守信的作风,不能把它改成坑蒙拐骗;遵纪守法的作风,不能把它改变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顾客当成上帝,当成衣食父母的理念,不能把改成“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整个公司内部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组织原则,不能把它改成相互竞争,各自为政的局面……


七、综 述


任何事物都是改革与守常、创新与传承、开拓与保守……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体。创新,指的是事物变革、发展、开拓、进取、进步、躁动、阳刚的一面。创新的反面是传承,指的是事物保守、不发展、守常、稳定、安静、阴柔的一面。任何事物只要活着就一定会不断地滋生着创新与变革,彻底不变革了这个事物就死了!但任何的变革都必须以守住这个事物的不变革的常态为基础。因为只有这个事物活着,才有机会创新。如果把这个事物的常态彻底改变了,那就不是变革而是颠覆——否定了自己。传承就是要一直保着一种常态,创新就是要努力去完善这种常态;创新是瞬态行为,创新了以后就要在新的基础之上进入一个新的常态。只要这个新的常态是好的就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之所以要不断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传承。传承也不是目的。之所以要重视传承,目的是让自己更好地开拓、进取、奋斗、创新。这就是创新与传承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片面地只强调改革而忽略保守,强调创新而忽略传承,或只强调传承而否定创新,都是错误的。


2.jpg

【本文是是作者新书《调查研究的古今智慧》(蔡长运,企业管理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网上有售)书稿中的一部分内容】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