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气候变迁昭示中华复兴是大势所趋!
点击:  作者:综合    来源:宏国智库  发布时间:2019-09-20 11:39:54

 

         【编者按】:张文木教授在他的《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一书中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经过严酷的自然淘汰后被推举到这个世界,落驻东亚大陆,从诞生那天起,中华民族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扮演着改天换地的伟大角色。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心齐,泰山移,只要遵循人间正道,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中华民族必将在未来的历史中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诚哉斯言!现在,气候学家通过一系列观察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正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巨大助力。但我们不会坐等复兴之成功,必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谦虚的态度,加倍努力,积极奋斗,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洪流中,让复兴之势更加雄伟浩荡。

 

今年过临界点了,气候临界点在今年出现了!

 

秦岭

降水不但过了秦岭,穿越青藏高原了。穿越整个青藏高原,并且在新疆两大盆地下雨,已经保持3年了,现在新疆的植被,以一年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在狂奔。内蒙古的植被,今年的速度是四十公里的速度,在狂暴的恢复。黑龙江的林区开始出现大量的肉植阔叶,就三年而已,肉植阔叶又一次出现在了黑龙江。

降水过了秦岭了,如果能保持10年,黄河就会变清了,黄河流域最近三年,河套的植被也开始恢复了,河套植被三年恢复的数量是过去二十年的总量。因为以前是种树,但是树下没草(降水不足),现在降水充沛后,河套地区的树下已经开始长灌木和草了,并且喜大普奔的是,发现了兰花,有兰花,代表了一点……就是土壤的含水开始稳定了。然后,甘肃的植被也开始恢复。

也就是说,根据预测,未来四十年的气候可能不会是唐朝了,而是……西周时代,大陆气候最好的时候。气候临界点来了,唐朝不能满足我们了。

 

新疆哈密

看了下资料,哈密地区的植被也开始恢复了,有几个朋友是专门干这个的,他们今年他们跑了半个中国,观察植被,今天考察结束了,说比较明显的是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降雨连续三年出现了降水覆盖的现象。要知道,塔里木盆地曾经是中国的高温区,降水的云层根本过不了那沙漠。而连续三年,降雨可以覆盖整个塔里木了,如果这个气候可以保持下去,那么从明年开始,降水会覆盖柴达木,一旦柴达木被覆盖,古河流就会重启了,最快十年内,古河道就会开始重新流动起来。他们今年考察的地方之一若羌流域。若羌的四条支流恢复水流了,今年若羌流域居然出现洪水了,阿里居然长树了。他们拍的有照片,阿里的树都特码死了快两千年了吧。

 

中东

他们研究气候学的,说理论上间歇性气候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是一个大周期的问题,然后问了他们全球气候的问题,他们说升温是不可逆的了。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持续下去中东会在十年内恢复,北美地区会在十年内进入曾经的沼泽状态,密西西比流域会变成盐碱地海水倒灌,降水増多会导致北美的一半土地变成沼泽。中东会恢复,同时欧洲也会恢复了。因为他们今年6月的时候在毛子那边交流了气候变动的问题,毛子表示水汽过乌拉尔了,新西伯利亚地区的降水增多导致东欧地区的阔叶一年生草进入新西伯利亚。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俄罗斯会取代美国变成全球最大粮仓,因为气温升温导致了俄罗斯很多地方出现了冻土融化。

芭蕉树

他们的结论是,从气候的角度上说,中国长江以南的地方会在十年后看不到冬天,温度会逐步升温,然后,你们就变成林子里跑的野物了,当然,猴子们都能活,你们也能,然后他们看了蕉类植物,过秦岭了,你怕不怕?野生芭蕉过秦岭那是唐朝的事情了,气候变化太奇葩了,而且中国的雨极在发生改变,以前是四川盆地雅安,之所以雅安降水过多是因为气温不足,水分无法过秦岭和川北高原,所以水分全部泼在那儿了,他们说,今年开始,雨水更多的是出现在了汉中一线,而且是全线推进的雨极,推进到陕西了,说到黄土高坡,最近三年来,黄土高坡变绿了,那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植被增多。

从植被的状态就知道是一个季节的对吧,看植被的覆盖量,这是陕北地区的改变,他们在采样的黄河数据是,从上游开始,泥沙含量一年一个指数级的下降,今年黄河壶口的泥沙含量已经变了,黄河携带泥沙主要是从甘肃境内开始的,甘肃已经开始恢复了,他们预估是在四十年内,降水会推进到长城以北,如果降水进长城以北了,就是西周了,,,,

 

他们也说了一些其他的气候变动,,,,说南极那边的融化不可避免了,因为南极大陆架上今年出现湖泊了,今年夏天,他们得到的南极站和气象卫星的数据是说,南极出现了上万个冰湖,中国居然还有一大堆SB在担忧气候变暖,脑子进水了,我们可是大陆国家啊,我们算一个趋势,西方文明的崛起刚好是四百多年对吧,从他们开始崛起算,他们大航海开始是在明朝开始的,是的,借的全球气侯变暖开始行动,在两百年前,美国开始建立。也就是说,气候变暖很有可能会终结掉他们的好日子,而欧亚大陆会再一次回到历史应该有的地位,他们就是全球气候变冷后崛起的,小冰期后崛起的,,而现在,一切都回来了。

 

南极

然后他们说,他们也和伊拉克的气候学的一些人有交流,两河流域很多支流断流了一百多年了,最近两年开始有水了,约旦河谷的降雨量也开始增多了,尼罗河流域的断流的支流也开始重新流动了,这个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应该说,需要三四十年甚至更久。

也理解崇祯的蛋疼了,突然变冷,,水是万物之源啊,这次气候回归要是真的重现的话,画面太美不敢看,只要欧洲,中亚,中国,三强不作死,世界真的可能有和平,天下大同的局面会出现,事实是,三强并列的时候,其实没啥大战争出现,全球气候变暖,大陆性国家笑死。当然,北美那种没有横向山脉有点蛋疼,南北美都一样,一旦暴雨就是穿越全境,美洲从来就不是世界的核心啊。欧亚的降雨增多的话,很多废弃土地会被重新利用,比如……新疆、内蒙、甘肃陕北,要是四十年内,新疆变成了四川一半的气候,那画面,不求多,有一半降水就满足了,但是,新疆的植被推进速度太快了点,按这个速度,应该就是三四十年就可以推满。

 

气候周期是按几百年为单位的,我们现在也在冰河期啊,大周期上是回暖的,小周期上也是回暖的,上一次大周期里,也就是恐龙时代,地球是没有南北极的冰盖的,好吧,,之后就是大冰期,我们现在也是一个冰期,但是整个周期是这个大冰期是在往转暖的方向走的,,我们看不到大冰期消退的时候因为那是物种的问题了,我们是冰期生物,等气候真的回到几亿年前那种状态的时候,人类可能都灭绝了,又或者都已经宇航时代都上万年了。

所以,大周期时间太长,我们不用看,但是大周期下的小周期,我们是能感觉到的,每几百年一次,一般都是固定在三百年到四百年一个周期,,而这个周期,刚好是……中国朝代更替的一个时间对吧,每次气候转变,中国都是混乱的,每一次好转,中国都进入盛世,所以,全球历史都随着气候在走,比如说,唐朝崩了的时候,阿拉伯帝国随后就崩了,罗马帝国也崩了,三强GG,这个过程是和气候有绝对关系的,但是每一个小周期的回暖里中国欧洲和中东都会崛起,不可避免的崛起,而每一次小冰河期的来临都会推动美洲,比如说,以前的玛雅文明啊什么的,都是在我们崩了的时候起来,到现在的美国,巴西文明,也是在冰期崛起的,他们是反着的。

 

澳洲考拉

但是,最惨的应该是澳洲吧,冷热都好像……没啥区别,没大型山脉的大陆,云层会直接飘过,没山脉就不会形成局部压差就挡不住水汽,云:本来我是想做点小贡献的,可是刹不住车啊。非洲气候转暖的话也有好处的,雨林会扩大,非洲有大量的稀树草原对吧,那些草原和新疆类似,有大量的枯萎死亡的树木,只要气候回暖,那些草原会变成半雨林,比如说,新疆一样,新疆曾经是郁郁葱葱的对吧,大量的胡杨林证明一切对吧,现在都还立着的那些胡杨林基本都是汉唐时期的,几种胡杨树,比较矮小的是在明朝时期的,变冷了导致降水变少,大量的胡杨就那么立着死了。唐朝的时候,欧洲北方崛起主要是北方力量打击传统的南方势力,日耳曼,北欧,毛子,英国这些进入历史舞台,其实就是日耳曼,斯拉夫,盗格鲁人的崛起,比如说波兰,毛子这一片全是斯拉夫人。

 

不朽的胡杨

欧洲有一个尴尬就是,欧洲其实是一个半岛,有点类似澳洲,澳洲到底是一个岛还是大陆。欧洲是半岛啊,切割线就是德国,德国以东进大陆,外面是半岛,三面环海,虽然巨大无比,依然是一个半岛阿。

刚刚说了北方,要不要说南方,南方的变化,就说中国,中国今年的南方降水变多,导致洪灾频繁的同时,也就是说,按照他们的说法的话,不是人力干涉的话,中国理论上今年会恢复唐朝时期的状态(南方),云梦泽,也就是说会出现大量的湖泊,是我们人力排洪所以才没出现,也就是说,从发展角度说,南方红利期可能会在最近二十年內转变,变成支出大于收入,重心北移应该是不可逆转的了因为,水量增多,人又那么多只能不断的投入基建,基建越多,开支越大,收入和支出就不平衡了。

 

四川的态度是:“关我屌事反正四川是冰期和他没多大关系,回暖也没啥关系,,四川盆地气候啊!是小气候,要是四川气候变动猛烈的话四川就不会有熊猫了,熊猫也是气候转变的一个证据,熊猫君今年大量过秦岭了,回他老家了,竹子过秦岭了啊,水分变多,竹子回去了,熊猫也就回去了,所以,什么时候野生熊猫主要集中在甘肃和陕西了,那就是什么时候回到了西周的时代,因为那时候,熊猫主要就在那些地方活动。

 

鲟鱼

然后我今天听他们说的一事儿我表示震惊了,气候领域的人真的好无情,他们说,长江流域里的鲟鱼灭绝是好事,我自己也养鱼,我琢磨了一下,好像真特码是那么回事因为鲟鱼耐冷,不耐热,他们和生物学的人聊的内容就是,鲟鱼在长江出现是唐朝之后的事情,因为唐朝前没有记载过长江有这种生物,也就是说是气候转冷之后,鲟鱼进入的长江流域,因为鲟鱼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他们能忍受冷,但是不能忍受热,鲟鱼的水温上限是25°,水面结冰了,鲟鱼都不会死但是水温一旦超过25,鲟鱼就不吃东西了,一旦超过28,鲟鱼就会开始趴缸,一旦水温过2930这个临界点,他们就会死亡,也就是说,鲟鱼死在长江是水温的问题,而绝不是是洄游的问题,他们的证据就是,社科院的在武汉放了匙鲟,网箱观察,武汉是长江中段,也就是说比较客观的一个地方对吧,不是下游也不是上游,他们投放的匙鲟,GG了。

碳排放的主力可不是人类,特码的有种堵火山去,特别是海底火山,那碳硫排放,喷发一次是多少,海底喷发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而地质活跃的最多的就是海洋,地球君才是碳排放的主力,而海洋藻类才是生产氧气的主力军,但是他们死活要说是巴西雨林是地球之肺,话说生物他们白学了么,

后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黄河清,圣人出,国家乘大气候大环境大势复兴指日可待,华夏文化至今未能恢复到周朝的高度,假如地理气候恢复,有可能大历史接续先秦,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啊。

附资料1

据新华社916日报道,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陈宝福是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的一名司机,长期往返兰州市区与机场间。近几年,他发现这段路变了。

“以前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几年雨水多,光秃秃的山都变得绿茸茸。下雨的时候看去,有点南方的感觉。”陈宝福说。

在离兰州千里之外的敦煌,干旱的气候使得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两度因雨暂时关闭,石窟周围的戈壁沙漠竟然长了草。

人们发现的星点变化,早已出现在科学家的视野之中。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就敏锐地关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况。他后来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

“此后30年的情况证实了这一推断。我们运用全球气候模式,预测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

记者从陕甘宁青等省份的气象部门了解到,1961年以来西北呈升温趋势,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后暖湿化更为显著。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 孙志军 摄)

以甘肃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温0.29摄氏度,降水东西有异,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但在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增幅不明显,部分地区甚至略有减少。

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

自施雅风提出推断后,专家学者就开展了大量研究,试图解释为何西北会出现气候变化。

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

丁一汇说,对于西北而言,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气流作用下,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输送加强,西北降水增多。

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介绍,西北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敏感,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更显著。如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温0.45摄氏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

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荒芜。近年来,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绿、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季旱情。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2018年甘肃省降水量为近60年第二,全年水热匹配好,农作物主要生长季旱情为历年最轻。2018年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著恢复。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涛介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的综合评价指标。“近2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2018年达到最大。2018年指标升高面积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39.8%。”

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看到这个商机,曾在城里经营酒店的何甲奇返乡创业,在海拔超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建立农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现在高海拔地区也能种菜,错季上市菜价高,去年收入了146万元。”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 孙志军 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宗省认为,从短期看,抓住有利机会适当增加农业种植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化是“双刃剑”。

近年来,西北出现“旱涝并存并增”的新情况。2018年以来,黄河上游连续经历两个丰水年,多个水电站防汛形势严峻,个别水电站泄洪数月之久。

与此同时,极端天气事件也在增加。“随着气候变暖,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发性显著,造成的灾害严重。目前亟待提高灾害防范减灾意识。”张强说。

 

李宗省说,气候变化为西北带来新机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环境不会改变,应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尽可能满足生态用水需求,以应对新挑战。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气候变迁昭示中华复兴是大势所趋!

    2019-09-20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