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何自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基本经验
点击:  作者:何自力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  发布时间:2019-02-19 09:33:58

 

1.webp (12).jpg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懈奋斗,努力进取,克服艰难险阻,越过急流险滩,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总结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经验,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进一步取得经济建设新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经济发展模式是一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所采取的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方针政策的总称。所谓经济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经济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并着力追求的目标,各国从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秉赋出发,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制度、体制、政策,形成了不同的实现现代化的特殊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制度、体制、政策的总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和吸取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不懈努力形成的。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成熟、定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形成的基本经验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我们党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确立了一系列根本原则,积极探索和处理诸如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政治与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与独立自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等重大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性条件,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为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中国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不可能找到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就不可能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

 

第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辩证统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问题的挑战,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世所罕见。要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政令统一,又充分发挥各地各方面积极性。只有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政令统一,才能集中力量办成大事,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需要从实际出发,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维护中央权威与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上下一条心,全国一盘棋,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分不开。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如何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建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什么样的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比较长的时期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全盘国有化,斯大林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了单一公有制,改革开放前我国也把单一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唯一形式。事实证明,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很难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在分散化、多层次、水平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将工业和农业硬性拼凑在一起,要求其按照无所不包的国民经济计划运行,是行不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不断对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按照这一体制,公有制不再是唯一的所有制形式,但是却是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在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和支柱领域占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控制力、影响力作用,引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这一所有制结构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特性,有力地调动了各类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释放了经济活力。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中,长期存在的一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政权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实行集中统一的调配和供给,对农民实行余粮征集制,废除了商品货币关系,结果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苏东国家及我国改革开放前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该体制对推动国家工业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管理僵化、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揭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容性联系的,是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两个“不等于”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是科学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商品经济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既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离不开商品经济特别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必然是相容的。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形成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有效地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弊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辩证统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日益丰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起作用,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坚持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经济与政治是两个紧密联系着的重要范畴,二者的关系集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以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政治资源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我们是有教训的。在比较长的时期里,“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干扰了我们的经济建设,生产力难以大发展,人民生活难以大改善,更导致了十年“文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有力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整个社会迸发出巨大活力和创造力,中国迈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找到了一种有效的形式,一方面,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破解市场经济固有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的利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一种独特的新型市场经济模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在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优化了政治资源的配置,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在实践中,我们党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破除人们思想中残存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大力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和弊端,对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政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持高度的警惕,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严格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固树立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坚决消除消极腐败对党的肌体的侵蚀,不断提升党的战斗力,大力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七,坚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统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关系。虚拟经济以价值运动为中心,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主要由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形态所构成。实体经济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中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期货、信贷、外汇等金融活动是在实体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但是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自成体系、自我发展时,就会严重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西方市场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在无政府状态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经常脱节,金融危机反复发生,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典型,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我们党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经过新中国成立后3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奋斗和积极努力,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拥有完整和系统的产业链,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深厚的工业基础为中国经济快速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强大的传统制造业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有力保证;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为技术创新和占领科技制高点提供了平台和依托;制造业的强劲发展推动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制造业是服务业的基础,制造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在高度重视和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我们认真吸取西方国家去工业化和经济虚拟化的教训,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此,牢固树立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意识,大力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不断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建设,努力筑牢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火墙。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大力保持和巩固制造业优势,努力防范经济虚拟化,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却没有发生类似西方国家反复出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奇迹。

 

第八,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更有利于实现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概念,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资源和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同步进行,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形成。

 

第九,坚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独立自主的辩证统一,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是必然趋势。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下推进的,这种全球化虽然推动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发展中国家从中得到了一些益处,但是却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扩展到全世界,从而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危机转变成全球性矛盾和危机,造成了发达国家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全球性经济危机。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国内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情况下,我们倡导顺应时代朝流,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坚持贸易自由化和多边主义,致力于健全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同时,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各类风险和不确定性,与形形色色损害的我国独立和主权的霸凌主义、霸权主义行径进行坚决斗争。

 

第十,坚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人们的社会实践必须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同时,人的实践是推动和改变事物的能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才能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转变为改变客观事物的物质力量,所以认识规律与能动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认识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中共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如,经济指导方面搞瞎指挥,分配方面刮共产风、搞平均主义,经营管理搞高指标、大跃进等进行了分析批判,强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客观经济规律,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深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从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在改革中积极进行能动的改革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将改革经验在更大范围逐步推广,从而推动改革开放稳步向前推进。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年第9卷第6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