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王伟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点击:  作者:王伟光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4 09:38:22

 

1.webp.jpg

 

 

【摘 要40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时代课题。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跑偏,这是能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所在。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新的时代和实际相结合;必须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走出了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最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一、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达到共产

主义的时代课题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中国道路,为人类彻底解放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为震撼的历史性成就,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的最为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面对怎样的时代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时代,即“资产阶级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里提出的“时代”概念,不是我们从党和国家发展角度所提出的“新时代”概念,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所阐述的大的“历史时代”概念。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所历经的整个历史进程,该历史时代的进程从该社会形态取代前一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起,历经兴盛、衰落,直到为下一社会形态所取代而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为止。马克思、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演变理论,根据“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来划分历史时代,把历史时代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时代,经过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过渡,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代。从时代的根本性质和大的历史进程来看,从全球范围来讲,现在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又是经过社会主义过渡,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而进入共产主义的历史时代,该时代充满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历史最强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客观规律;指出了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过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从而回答了最为迫切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回答该时代课题,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关于为什么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二是关于在什么样的具体条件下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条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

 

自从人类社会演化为对立的阶级社会以来,寻找没有阶级剥削、没有阶级压迫的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的大同社会,一直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从我国先秦诸子提出的“天下为公”思想,如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所表述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到近代进步思想家提出的“大同”理想,如康有为提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从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理想世界,如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到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如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等,这些都显示出人类对消灭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过。然而,设计这些理想社会的先贤们都只是提出了“过河的任务”,即描绘了河彼岸的美好,如何实现这一任务,怎样到达幸福的彼岸,并没有提出可行的办法,没有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手段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把人类美好社会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解决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最终达到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彻底解决了过河的问题。

 

关于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出一个结论、一个设想。他们一开始曾经作出社会主义革命至少是在西方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结论;根据新的实践发展,又提出落后国家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诸国同时胜利的结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一般发展规律的判断上。就社会历史一般发展规律来说,社会主义革命应当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其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爆发,也就是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先要经过资本主义的高度成熟,然后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然而,后来的实践发展却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判。东方国家包括俄国新的实际,促使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开始注意并研究东方相对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情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东方落后国家出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时,马克思、恩格斯及时研究了东方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问题。他们认为,在特定条件下,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即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痛苦过程,而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力量有可能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以通向人类美好的未来社会。

 

这样一来,他们就把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最迫切的时代课题提了出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相对落后的国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俄国类型。虽然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相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仍然落后,留存大量的封建残余,是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另一种是中国类型。尚未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处于更为落后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

 

现实发展果然发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预见之中。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历史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率先在资本主义统治薄弱环节突破的科学论断,成功地发动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是发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虽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仍处于垄断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的东方落后国家,第一次从实践与理论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跨越”的设想是可行的。

 

马克思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跨越”的设想在实践上分为俄国或中国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又分为两步,在相对落后国家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可以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第一步。革命成功后,建设社会主义又是第二步。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以率先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突破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后来提出的非资本主义道路“跨越”设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所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社会主义及其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跨越”设想的科学性。然而,列宁只解决了第一种类型国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尚未解决第二种类型国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更没有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步问题。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粉碎了国内反动派在国际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的反革命内战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他所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以及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理论和实践。

 

继列宁之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在他领导下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模式,所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道路,尽管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最终解体。苏联的崩溃和东欧的失败,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

 

苏东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失误。成功的方面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失败的方面也从反面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前车之鉴。苏东剧变既有资本主义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因,也有本国复杂、多方面的内因。譬如,脱离本国实际,超越世情国情,忽略相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生产力,忽略市场经济的必要性,逐渐形成了不适应的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人民积极性的调动,束缚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从而陷入了发展困局,发展速度先快后慢,以至逐步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改革一条出路。然而由于苏东诸国采取了错误的改革路线,走上了资本主义邪路,最终酿成悲剧,这是苏东失败的直接原因。但最根本的内因是苏东诸国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丢掉了党的领导、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跨越”设想而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同时胜利论”。积累了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仍属于相对落后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但比俄国更为落后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尚未破解。回答这个重大课题的时代使命就落在了中国这个东方落后的大国肩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破解了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跨越式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资本主义已历经的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生产力高度成熟的自然历史过程却是不可逾越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其中包括中国自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回答了“在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完整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时代课题。

 

 

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永不停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要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跑偏,这是能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所在。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能囿于经典作家既有的结论,不能照抄别国已有的经验,不能照搬他国的现成模式,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在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用创新的实践解决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实事求是是胜利之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2] 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坚持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才能够做到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解放思想是创新之源,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思想大解放,带来改革开放大发展,带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归功于解放思想的强大威力。邓小平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 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才能不断开拓前进,永葆生机和活力。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又必须符合实事求是。能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历史。40年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取得的,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是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创造性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最深刻的体制机制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正是靠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取得的。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秘诀所在,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文明,具有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优势。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保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然而,社会主义实践者们却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囿于复杂的主客观因素,致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市场经济利用起来。资本主义发明了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文明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创造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同时市场经济存在巨大弊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必然引发两极分化,造成导致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社会矛盾。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用社会主义制度来制约市场经济弊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取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史上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我们全力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建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全方位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都是靠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要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必须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针对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上出现的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否定党的领导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明确指出:“每个共产党员,更不必说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4] 他强调指出:“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5]“提出四个坚持,以后怎么做,还有文章,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6] 这就是说,既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善于结合新的情况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进一步提出“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7] 的重要思想,也就是说,四项基本原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社会制度和国体,是不可分割的、不可动摇的整体,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当今中国根本区别于历史上的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标志。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政治意义。

 

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坚持再坚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从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性结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8] 他反复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9]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巩固巩固再巩固。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人民从长期的探索和奋斗中深刻认识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制度,建立全新的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要义为:第一,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第三,坚持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联盟为最主要的基础;第四,以一切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最广泛的联盟;第五,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对大多数人民群众实行最广泛的民主;第六,通过社会主义法制实施民主与专政;第七,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主要经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他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实质和主要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今天,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历史时代,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前途、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大力量生死博弈的时代,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国内的阶级斗争也是不可能熄灭的。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设强大的公安政法力量,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保卫和平、保卫人民、保卫社会主义。如果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就不足以抵制国外反动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私有化、资本主义化的图谋,不足以压制国内敌对力量里应外合的破坏作用,人民民主专政是万万不可丢弃的。

 

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加强再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不可想象的。必须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力量,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建设搞不起来,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个认识,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总结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一贯重视自身建设。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建设就成为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夺取政权转移到治国理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势和任务,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开辟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对党、对国家、对民族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号召全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考验,我们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强大,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面向新时代,站在新征程上,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本色;另一方面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新的时代和实际相结合,结合结合再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大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要求,与实践相结合。一是坚持与时偕行。理论要随时间、条件、地点的变化而发展,永远不能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形态上。要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二是坚持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其创造性要求它必须要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本国实践。三是坚持与大众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任何理论都来自大众,人民大众是实践的主体,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任何理论家都必须从人民大众活生生的实践中吸收养分,从人民大众的创造性思维中吸收原始材料。同时,理论又必须被人民大众所掌握,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这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创新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绝不仅仅是技巧问题,也不只是学术问题,而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握好中国实际问题,力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深刻揭示中国发生根本性变革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局面。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改革改革再改革。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改革再改革,开放开放再开放,创新创新再创新,永不止步。

 

注 释: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2012年5月28日。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3页。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3页。

[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3页。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4页。

[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4页。

 

(作者系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2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