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历史资料 > 阅读信息
左权:为中华流尽最后一滴血
点击:  作者:武元晋 苗鹏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5-06-24 14:39:54

  

1.jpg

19408月,在山西武乡县

左权生前和妻子刘志兰、女儿左太北唯一一张合影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1942年,当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殉国的噩耗传到延安后,朱德总司令悲痛万分,含泪写下这首悼诗。

 

527日,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疗养院里,记者见到了左权之女——左太北。75岁的老人平静而简朴地生活在这里,整理父亲的文献资料是她的主要生活。“父亲是一位真正的抗日英雄,他为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左权将军高大而光辉的形象在老人的诉说中,穿越时空,愈发清晰、立体地呈现在记者眼前。

 

最深的伤痛——

★父亲殉国十字岭

 

“冲啊!冲啊!同志们冲啊!朝北艾铺方向冲出去……’满山的核桃树,柿子树,冠大叶茂,左权的声音在其间环绕飞扬……同志们呐喊着,伴随着左权的喊声冲过十字岭,冲向安全地带。”

 

这是时任北方局党校党委书记杨献珍在《十字岭遭遇战》一文中的描述。当左太北为记者读起这段文字时,不由悲从心起,泪水淌满脸庞。

 

在老人的讲述中,时光倒转回73年前那惊心动魄的时刻……

 

1942年春,日寇发动“大扫荡”,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主力部队3万多人,妄图“蚕食”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我军主力开拔后,日寇先进的电讯情报技术发现了八路军北方局总部这个密集向外发送电报讯号的中心,敌人即刻以数十倍于我之重兵合围。

 

524日夜,乌云蔽月,北方局及其党校、报社连同野战政治部、后勤部,共计2000多人,分批朝麻田东面转移。25日天刚亮,敌人1万余人从两翼包抄十字岭,并伴随飞机猛烈轰炸。危急关头,左权坚决要求由自己率部担任掩护和断后任务。

 

时间永远定格在1942525日下午17时,一发炮弹击中山头,十字岭成了年仅37岁左权永生的地方。

 

时隔多年,左太北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有一次,彭德怀伯伯回忆起您,深情地对我说:‘要知道,当时的十字岭上正集合着无数的同志和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先冲出去。他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队伍的无限忠诚啊!’”

 

最珍贵的遗产——

11封红色家书

 

左权牺牲时,左太北刚刚两岁。然而,在左太北人生的前42年里,对父亲除了仰望,其他的印象完全是陌生的。当她步入人生的第42个年头时,一个真实的父亲突然出现了。1982年,左太北收到母亲刘志兰留给她的11封家书。家书的日期从194011月到19425月,均为左权将军的手书。

 

穿过岁月的长河,父亲的形象就在这11封泛黄的家书中渐渐清晰。

 

“重复说,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忌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这封家书写于1942522日,是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第11封家书,也是最后一封。

 

掩下书卷,左太北的眼中噙满泪水:“没想到分别竟成永别!在鬼子离八路军总部只有10公里的危急时刻,他心里装的仍然是抗日的事,舍小家为大家,对母亲做最后的交代。”

 

左太北说,这11封辗转流传下来的家书,字字句句、一笔一画都渗透着父亲对敌人的切齿痛恨,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即使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依然深深震撼和感动着自己。

 

2012年,左太北把这些书信交由中共党史出版社辑成《左权家书》出版,她说:“要告诉后人,绝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要亡我之国、灭我之种的国恨家仇,绝不能忘却革命先烈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凛然大义。”

 

最后的心血——

★提出反“蚕食”策略

 

“左权将军家住湖南醴陵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为国家为民族费尽心血,左权将军牺牲为的是咱老百姓……”左太北忆起2002年回到出生地武乡县砖壁村,全村男女老少聚拢在她身边,不约而同地高声唱起这首流传在太行山上的《左权将军之歌》时,那雄浑、悲壮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她的心灵。

 

从研读文献、行走太行中,左太北越来越多地了解到父亲的伟大,特别是从那本厚厚的《左权军事文选》中,她深切地感受到,老百姓对父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如此真挚、如此深沉。

 

朱德在《悼左权同志》一文中这样写道:“就在日夜不断战斗与行动中,就在几天几夜不合眼的疲劳中,他从来没有表现过倦怠、疏忽、放任与暴躁……”就是在这极端紧张残酷的环境中,左权仍撰写出40余篇、20余万字的军事论文。

 

左太北告诉记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左权还在研究对敌人的战略战术。1942510日,就在左权牺牲前半个月,他写完了人生中最后一篇军事著作《开展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斗争》。这篇著作经修改后,迅速发往华北地区的抗日军民,对于粉碎日军“蚕食”政策起到重大作用。

 

“在父亲牺牲的地方有一块纪念石碑,我采集了一束野花,轻轻地摆放在石碑旁,向九泉之下的父亲倾吐心声:亲爱的爸爸,您是中华民族不死的英雄,您是女儿心中永远的丰碑,对您深切地怀念将伴随着女儿一生……”英雄已逝,精魂长存。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武元晋 苗鹏)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左权:为中华流尽最后一滴血

    2015-06-24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