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历史资料 > 阅读信息
不贪天功:介子推与寒食节和清明节
点击:  作者:乔琰    来源: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04-06 18:19:20

  

        又到清明,每年这个时候,乡亲们都会想起几千年前的一个老乡——介子推。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尤其是近年来,旅游成为时尚,绵山几乎被大家铁定为清明发源地。真想到底如何?介子推的故事是否是史实?
  
  不贪天功:介子推与寒食节和清明节
    
  春秋人物中,老百姓最为熟知的恐非介子推莫属。因为他和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有关。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
  
  介子推是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的功臣,流亡中,在五鹿那个地方,重耳饥渴难耐,看见几个农民在田埂上吃饭,重耳让狐偃去讨要一点,农民们看见这一伙衣冠楚楚的人来要饭,全都哄笑起来,其中有个庄稼人拿了一块土,开玩笑,说给你们吃吧。重耳大怒,想抽打这群庄稼人,狐偃解嘲道,土地是国家根本,农民们把土给你,这是吉兆啊!重耳这才止怒,还恭恭敬敬地拜了拜那块土。可再怎么拜,眼前的肚子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时,介子推端来一碗肉汤,捧给重耳,重耳问他哪来的肉汤,介子推答道,是从我的腿上割下来的!大家都很感动。
  
  等到重耳复国以后,介子推不愿与这些居功自傲的人为伍,于是隐居起来,重耳开始论功行赏,和他一起流亡的人都有了赏,但唯独没有介子推的。有一天,重耳看见宫墙上出现了一个无名的帖子,帖子上写道:有龙失所,到处奔走。数蛇相从,历尽辛苦。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归大海,安其壤土。数蛇入穴,各得其所。一蛇无穴,有谁怜顾。重耳一看说,这是介子推在埋怨我啊。于是赶快来找介子推,哪知介子推已经和母亲一起到绵山隐居了。
  
  重耳追到绵山,四处寻找不到。心想,介子推很孝顺,我要是放火烧山,他总得背着母亲出来吧?于是放了一把大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后,重耳再去找,发现在一棵烧枯的柳树下有两个烧焦的尸体相拥在一起,正是介子推和他母亲。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后,晋文公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相传寒食节就这么来的。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在最重要的两部史料书《左传》和《史记》中,其实根本没有介子推“割股奉君”,和重耳放火烧山的记载。但根据这两部史书的记载,介子推确实是一个少有的不贪天功,特立独行的君子。


  
  《史记晋世家》记载道,秦穆公发兵送重耳归国,到黄河边上时,狐偃害怕重耳忘掉这些和他一起打拼天下地有功之臣,于是说,我们跟从你流亡这么多年,可能有过许多过错,今天你就要归国了,也许以后用不上我了,我还是不用跟你回去了,大家在此分手吧。重耳急忙把一块玉璧扔到黄河中盟誓,说:“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意思是请黄河之神见证,以后一定有福共享。介子推在旁边看见这一幕就有些齿冷,他嘲笑狐偃道:“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归国后,“乃自隐”。介子推觉得,重耳能够复国,是上天的意思,狐偃之流竟觉得是自己的功劳。这样的人,我不屑与其同流合污。
  
  《史记》中这寥寥数笔,把一个自视清高,不贪天功,不屑与俗人同流合污的介子推形象勾勒了出来。
  
  “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到了重耳论功行赏时,《史记》这部惜字如金的史书再一次进一步借介子推之口大段阐述了介子推不贪天功的内涵。介子推对他母亲说道,晋献公九个公子,目前只有重耳在,晋惠公晋怀公无道,上天遗弃了他们,但上天并没有让晋国灭亡,谁来主宰晋国?除了重耳还能有其他人吗?这是上天的功劳,不是一些人那样,以为是自己的功劳。“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功以为己力乎?”如今,下边的人不以为罪,贪功领赏。上边的人也真的给这些奸人封赏,这样的世道,难与他们相处。咱们还是走吧。介子推母亲说,那也得告诉他们一下吧?介子推说,“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既然都下定决心隐居了,再告诉他们,好像咱们是故意拿捏一样,于是和母亲一起隐居绵山。
  
  和介子推在一起的人看不下去,于是才贴了那个帖子,文公看到后,“使人招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关于介子推这一段,《史记》似乎是全篇引用了《左传》的记载,因此记载和《左传》几乎一模一样。这两部重要的史书对介子推专门就介子推这一段作了论述,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介子推,是一个耿介孤独的介子推,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介子推。
  
  后世文人百姓,大概正是从这只言片语中读出了介子推不贪天功的独立人格,于是增添叙事,引出割股奉君,重耳放火烧山的两段情节,并把寒食节的起源与介子推被烧死联系起来,让介子推得故事更加丰满,更加深入人心。
  
  也难怪,被后世百姓祭祀香火者,除了神鬼祖宗之外,一类是如狐突那样居庙堂之高,忠贞不二之臣,一类大概就是山野之间,如介子推一样有不同寻常高尚人格的孝亲贤士。
  
  至于寒食节起源是否和介子推有关,后世学者史家多有论证。学界的一种普遍观点是:寒食,这一从战国时代就开始流行的古老习俗,起源应该是和当时盛行的“改火”习俗有关。在古代,取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般家中,都要常年保留火种。古人认为使用烧得太久的火种会引起疾病,于是每年要举行改火仪式,把原来的火种熄灭,另外钻燧取新火。改火在古代是为了去毒防病。在改火当日,因旧火种熄灭,新火种尚未引燃。所以寒食。后来,改火习俗日渐为人们所不熟悉,于是有了介子推的故事。
  
  史实归史实,但似乎民间的传说生命力更为强盛。不管介子推的故事是不是后人引附到改火仪式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因为有了介子推,寒食节才会在民间从远古一直走来,走到今天。
  
  但今天的人们往往把寒食和清明两个习俗混为一谈。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到清明时,万物复苏,天气清明。最适合人们踏青远足,洗去一冬的沉闷,到大自然中嬉戏。但寒食节因和清明节的日期离得太近,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两节合并,统而合之,寒食的风俗习惯落到了清明头上,便只有清明了。至今,晋南一带,依然把上坟祭祖的仪式放在了清明前两天,祭祀时,取四色寒食冷餐,祭拜先人。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祭祀内容上,都还有寒食节的影子。
  
  再回到史实。重耳复国后,赏有功之臣。他把“功”分为三个等级。凡是以仁义教导他,使他明白道理的受上赏;替他出谋划策的受中赏;奋勇杀敌,保护他的受下赏。
  
  受上赏者谁?狐偃,赵衰。一个是他的舅舅,一个是他的连襟。
  
  固然,重耳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赏功的标准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来所有受赏的臣子也无怨无悔勤恳辅佐。但介子推看得太透彻了。虽然,介子推并不在意他的赏,但重耳把介子推这样的曾经一起流亡十九年的兄弟以一句“吾方忧王室”就给忘了,却是怎么也得不到理解的。所以,在后人的眼中,介子推所说,重耳不过是上天不绝晋而必有的安排,无论重耳还是身边的谋臣勇将都不要以此为己功这样的言论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介子推不贪天功,不屑与贪功者同流合污,避隐绵山的独立人格体现才能够得到民间的最大认同。
  
  所以,连太史公也感叹道: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