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政建设 > 阅读信息
理论工作者的治学心路:我们如何“自用其才”
点击:  作者:黄宗良    来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发布时间:2015-04-28 12:38:25

 

  在“可以说”和“想说”之间寻找契合点;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寻找结合点
  
  作为一名高校的理论工作者,我长期从事的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理论和现状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我的研究重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我常感叹:搞我们这一行实在不易。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社会科学比研究自然科学更难;社会科学中,政治学比其他学科更难;政治学科中,研究现实的社会主义政治比其他方面更难。何以如此?因为不少人把政治理解为就是“权力”,有了权力似乎就有了一切,“利益”是要权力来维护的。
  
  在高校教学和研究中,我常常感到自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下不着地”,就是关在学校里,不怎么接地气,不很了解基层。而不懂得民意,又怎么能搞懂社会主义政治研究呢?所谓“上不着天”,就是自己离政治高层那么远,怎么能真正明白中国的大事?因为你“闭门造车”,有人抛出一个高端的材料,就会一下子把你的“宏论”砸得粉碎。
  
  西汉大才子贾谊写了著名的《过秦论》;千年之后,苏东坡写了《贾谊论》,提出了“自用其才”的命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批评贾生不会处理同汉文帝周围权势者的关系,年轻气盛,最后被放逐长沙挂个闲职,32岁就命归黄泉。话似有道理,可苏东坡自己呢?一个乌台诗案就把他打下去,只能自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一贬再贬。还是他的小妾王朝云看得清楚。她说,苏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呀!后来有人模拟苏东坡口气写下有趣的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古往今来,知识分子做学问总是存在理与权、学者与官员的关系问题。相当一部分读书人在书山路上苦苦攀登,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巅峰处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也有一些“书呆子”,认死理的,睥睨权贵,粪土功名,舍己为公,甚至义无反顾,被迫以头颅换真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无数让后人敬仰的历史故事。
  
  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千秋伟业,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亿万各种学科的知识分子投入到这个伟大实践中。作为这个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党管人才与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是一致的。2004年,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讲了一次课以后,多次有人问我:你感觉政治局集体学习是做做样子,还是真在学?我根据个人接触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那是真学!试想,党要领导着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这么庞大的工程,哪一种知识不需要,又有哪一位高层领导同志敢说自己什么都懂,敢自认为是全才呢?
  
  中国共产党无愧是代表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党,作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理所当然需要一支庞大的、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理论和宣传工作队伍。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可以看到,无论党内或党外,高层或基层、体制内或体制外,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大批保持清醒头脑、有真才卓识、怀有公心、敢于发表和坚持正确意见的人物。手握大权者有无善于发现、容纳、保护这种人物的眼光、度量和能力,是事业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
  
  那么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如何“自用其才”呢?
  
  其一,在“可以说”和“想说”之间寻找契合点。“可以说”的一时有“困惑”“不解”可以放下先不说,跟风、赶时髦、追浪头都不是慎重的态度;“想说”又“不可以说”的,也可以在合适的场合、在其他时间里去说。“不让说”或许有其理由,我们“想说”也不一定就正确。人云亦云不对,自以为是也要不得。这应该是郑重的学者的态度。这,当然很难,也很苦。
  
  其二,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寻找结合点。但“理论”可以也应该快“半拍”,起“引领”实践的作用。如果理论都只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或者跟着试验性的、甚至是盲目的实践跑,那就有问题了。作为理论工作者,不能因怕被别人说你“守旧”、“僵化”或“激进”而在该说的时候沉默。问题在于:你说的是否合乎事实,你有没有因私利而讲歪理。
  
  其三,话得说回来,学者要发挥好自己的才干,就得真心实意地努力学好党的文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决议,各次中央全会的决定,那确实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亿万民众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真正意义上的“尚方宝剑”。我尤其觉得,作为理论工作者,不同程度、多多少少会脱离实际,因此的确要对奋战在实践第一线的广大干部怀几分敬意。我们向实践学习,向民众学习,同样必须虚心地向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广大干部们学习。
  
  我个人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作为自己治学的座右铭:“我要冒着不讨好任何人的危险,去追求真理和正义。”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我们的国家正在快速发展,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在望,我们从事的是值得中华仁人志士以身相许的崇高事业。置身其中,我们自会明白,这里大有用武之地,没有理由不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