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民生权益 > 阅读信息
职场上,没人有义务为你的弱小买单
点击:  作者:    来源:创业最前线  发布时间:2015-06-23 07:13:30

 

  最近,一篇《你弱你有理》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

 

  大的就得让小的、惨就该受优待、有钱人就该多付出…那些以“我弱”为理由强迫别人帮助的做法,之所以讨人嫌,正是因为人们都厌烦了“弱者心态”和“道德绑架”。

 

  其实,“弱”从来不是用来要挟他人的,而要自己要变得强大。

 

  而“求助”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职场上,如何获得大咖的垂青帮助,如何获得导师的指点迷津…你要寻求别人的帮助,你得首先思考如何为别人带来价值。

 

  一起来学学正确的ask for help方式吧!

 

0.jpg

 

  领英用户(LinkedIn Member)James Altucher,华尔街日报编辑,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是出版了11本书的投资创业者。

 

  1967年的一天,惠普公司创始人Bill Hewlett接到了一个12岁男孩的电话。Hewlett很耐心地接听了电话,和男孩聊了近20分钟。

 

  男孩说:“我叫Steve Jobs,我想找一些零件来做一台频率计算器。您能给我吗?”

 

  Bill Hewlett不仅答应给一些电子元器件之外,还同意他暑假到惠普工厂去实习。

 

  Jobs后来回忆说:“我们创立苹果的蓝图就是那年夏天我从惠普学到的。”

 

  Jobs说:当有一个想法需要别人帮你实现时,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拿起电话寻求帮助。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事,而有的人只能做梦。


  Most people never pick up the phone and call, most people never ask. And that's what separates, sometimes, the people that do things from the people that just dream about them.

 

2.jpg

 

  学会ask for help是一门学问。

 

  虽然我在LinkedIn上很有名,但是生活中的我却很胆小。

 

  我不敢向上司提出加薪的请求,不敢跟我已经不爱的前女友分手,不敢和我深爱的现任求婚,也不敢让Dick Costolo(Twitter CEO)为我的新书写一篇前言。

 

  我有“求助恐惧症”,当我遇到困境时我害怕向别人提出请求,害怕给他们造成麻烦或被拒绝。

 

  胆小的我是这样办的:因为不敢向老板提出加薪我干脆辞了职,为了躲避前女友我干脆搬到了另外一个城市。

 

  这不是达成了目标,顶多只能算是鸵鸟心态。我决定不能再继续这样了。


  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提出请求的“技术”,你要注意:这些方法并非都有用。

 

3.jpg

 

  1“问问又没损失”法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推荐指数:一星。

 

  很多人在请求帮助前,都会有这样一种观念:问一问,就算对方不同意也没什么损失。

 

  当你抛给别人一个让人不想回应的请求时,给予否定的答复对方会觉得对不住你,给予肯定的回答又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很大可能你最终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还破坏了你们之间的关系。

 

  曾经有一个人请求在我的博客上贴一篇他的文章,但是我的博客从来没有发过别人的文章,所以我建议他去找那些知名的而且常常发布他人文章的博客。最终的结果是他写了长长一篇文章来骂我。

 

  我并没有什么损失,但他却丧失了未来一切请求我提供帮助的可能性。

 

  一次鲁莽的请求会给你带来负面的后果,也可能会使你丧失未来他人向你伸出援手的机会。只有当你收起自己的玻璃心并且有95%的把握一问无妨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请求。

 

  2“厚着脸皮”法你只能拿它练手

  推荐指数:二星。

 

  比如说你随便在街上搜寻美女,约她们吃饭。你去问100个人,或许真的会有人同意,但大多数人的表情一定是这样的。

 

  如果你觉得1)你不在意别人会对你留下坏印象,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2)你的请求实在太小了。你或许真的可以试试这样的cold ask战术。

 

  厚着脸皮问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让你走出你的舒适区。

 

  试想一下,去到一个远一点的超市,站在电梯口,邀请每一个经过你的人一起喝咖啡,一定会成为你人生中一段特别的记忆。

 

  当你觉得每天活得太舒服了,不如厚着脸皮提出一些请求,给自己一些挑战。

 

  3乞求别人帮助这方法会越来越没用

  推荐指数:三星。

 

  你肯定会觉得,我何必要死皮赖脸地求人?

 

  我曾经在华尔街上试验过这个方法,我向每个过路的人乞求,请他们给我5美元。结果是我得到了1元,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给我的,还有另一个人给了我一个热狗。

 

  大多数人看到我西装革履地乞讨,都是这样的。

 

  所以结论是,乞求还是有点用的,虽然作用不大。

 

  为什么乞求会有用呢?乞求实际上也是一个交换的过程,在你向别人乞求的时候你也在给予别人东西——更高社会地位的认可。

 

  华尔街上的流浪汉,平日都是接受路人的接济,这次终于有机会去资助一个比他更没钱的人,这让他感到高兴。

 

  但是对于被请求的人来说,这种被请求的虚荣感像通货膨胀一样不停贬值。慢慢地,这种方法也会失效。

 

  下面是一些真正有用的求助办法,请重点关注。

 

  4无压力请求法这是请求的关键

  推荐指数:四星。

 

  请求别人而不让对方感到别扭的一个关键是别让对方感到压力。

 

  你需要:1)让对方知道你尊重他说不的权利;2)你可以做一些后续的跟进,这可能会加强你们的关系。

 

  这个方法对我十分有用,我曾经试图向别人出售我的公司,结果是被连连拒绝。但我没有灰心,而是每个月都会把公司的近况向潜在的买家做一次更新,直到他们开始感兴趣。

 

  向别人传递出无压力的讯号是很难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把你的“请求”变成“请教”。

 

  举个例子,我曾经问过一个潜在买家“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让你的公司顺利卖出去?”或者你可以这样问“你觉得当我下次再向别人展示时,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通过请教,你既让别人感到没有压力,又让他觉得受人尊重。


  5“互惠请求”法重在请求而非付出

  推荐指数:五星。

 

  其实成功求得别人帮助的办法,不在“请求”,而在“付出”。

 

  提出请求之前,你得提早给自己铺好路。但千万不要因此而变得太功利:比如,你今天对人施以小恩小惠,明天就希望别人给予回报。

 

  你要做的是:从现在起请多多帮助别人,你不会知道一个月后、一年后,你可能需要从谁那里得到援手。

 

  给别人帮助就像在积累势能,当你提出请求的时候,之前积累的势能(Potential energy)自然而然地就转化为动能(Kinetic energy)。

 

  6“十倍定律”请求法思考为别人创造价值

  推荐指数:五星。

 

  这是最后一个,也是最有力的方法,特别是当它与“无压力请求法”相结合。

 

  几个月前,我飞到亚马逊的总部,他们的内部员工带领我参观了好几个部门。

 

  而如果我一开始只是鲁莽的给他们打电话,然后说“我想让你们带我参观一下亚马逊”,肯定没有人会搭理我。

 

  相反地,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我该如何为亚马逊带来价值。

 

  我费劲心思想出了几个改进亚马逊商业模式的点子,并告诉他们“你们要是觉得好,可以免费采纳这些建议。”

 

  几个月之后,我不出所料地接到去亚马逊总部参观的邀请,还去了世界上第一家星巴克里喝了杯咖啡。

 

  看似很简单的请求实际上花费了我十个小时以上去想点子,和巨大的功夫去挖掘亚马逊经营中的细节。

 

  按我的“十倍定律”,如果需要别人为你花费10小时的请求,你必须事先花费100个小时去思考如何帮助别人。


  我生命中的每一个请求都是无价的,在每一次轻轻打开机会之门前,我都要花上十倍的时间去研究如何开启它。

 

  本文由LinkedIn领英原创翻译。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