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新研究发现:中国人收割水稻已有1万多年历史
点击:  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发布时间:2022-12-16 12:13:30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人收割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前。

 

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128日报道,水稻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一些新研究正在揭示人类对这种粮食的喜爱可以追溯到多久以前。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来自中国南方的石制工具,这些工具提供了最早的水稻收割证据。这些工具表明,收获粮食可能早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确定了两种不同的水稻收割方法,这有助于启动长达几个世纪的水稻驯化。

 

野生稻的成熟种子会自然脱落,种子成熟后就会掉落在地上。而种植的水稻成熟后,种子会留在植株上。

 

收割稻米需要某种工具,而工具的使用意味着早期的水稻种植者会选择留在植株上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在植株上的种子比例增加了,从而导致了水稻驯化。

 

达特茅斯学院人类学助理教授、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王佳静(音)在一项声明中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个困惑是,在中国南方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万至7000年)的收割工具,也就是我们知道水稻开始被驯化的那个时期。然而,当考古学家在长江下游流域的几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进行考古研究时,他们发现了许多小石块,这些石块锋利的边缘可能被用来收割农作物。”

 

研究小组的初步猜测是,其中一些小石块是用来收割水稻的工具,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在中国长江下游流域,最早的两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群分别是上山和跨湖桥文化。研究小组在研究报告中对从上山和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片状石头工具进行了研究。

 

石片有着锋利的边缘,但外观总的来说粗糙,制作不够精细。这些片状工具也大多小到可以一只手拿着,长宽约1.7英寸(约合4.3厘米)。

 

研究小组进行了痕迹和植硅体残留物分析,以确定石片是否被用来收割水稻。

 

在痕迹分析中,利用显微镜对工具表面的微小刮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其中30片石片的痕迹模式与收获可能包括水稻在内富含二氧化硅的农作物所产生的痕迹相似。另外,圆滑的边缘和微小的沟槽更具有用于切割植物的工具的特点,而不是用来切割动物组织或刮削木材的工具。

 

研究小组还分析了石片上被称为植硅体的微小残留物。植硅体是植物的二氧化硅骨架,其中28个工具上有这些古代植物的化石。

 

王佳静说:“水稻植硅体的有趣之处在于,稻壳和叶子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植硅体,这使得我们能够确定水稻是如何收获的。”

 

通过这两项试验,研究小组发现了两种水稻收割方法的证据:指刀和镰刀收割技术。如今亚洲仍在使用这两种方法收割水稻。

 

在指刀法中,位于水稻植株顶部的稻穗被收割。来自早期阶段(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8200年)的石片显示,这种方法是收割水稻的主要方式。这个时期使用的工具上的小沟槽与工具的边缘垂直或呈对角。研究小组说,这是切割或刮擦运动的证据,这些石片有来自种子或稻壳的植硅体,这表明稻米是从水稻植株的顶部收获的。

 

镰刀收割法利用了作物的下部。后期阶段(公元前8000到公元前7000年)的石片有着这种方法的更多证据。这个时期工具上的沟槽与工具的边缘平行,这意味着削割运动很可能已经被使用。

 

文章称,还需要对这些工具进行更多研究,以进一步评估作物收割技术、刀片如何固定在工具上以及公元前7000年以后农业转型后期阶段水稻种植的强度。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