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单双祥:根本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中感悟“根本”
点击:  作者:单双祥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8-04-01 11:50:40

 

  当前,在社会实践中,有个词经常用到,比如,要从“根本”上扭转腐败,要从“根本”上转变工作作风,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要从“根本”上铲除,食品安全要从“根本”上作保障,疾病要从“根本”上治愈,农作物生产要从“根本”上遵循自然规律等等。人们都期望着这个“根本”,可是,有些情况却事与愿违,没有达到“根本”的目的,有的离“根本”越走越远,有的甚至起了反面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根本”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词曲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些问题就现象说现象,就制度谈制度,就职能论职能,没有深入根本,近年来,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社会实践,对“根本”这个词有所感悟,本文针对“根本”的认识提出一些观点,旨在抛砖引玉。

 

  一、“根本”来源于自然,就必须敬畏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人来源于自然,并与自然终身保持着和谐关系,人对自然的依附、敬畏和崇拜与生俱来。人认识自然,包括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也包括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在人与征服自然的中充满着因对自然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页】我国古人造字的初衷也体现在自然,比如“根”木株也;指大自然界中植物地下的部分。随着人类进步,对根认识有了新的发现,所以,现代汉语对根的解释更进一步具体,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负责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无机盐,并且具有支持、繁殖、贮存合成有机物质的作用。“本”在《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本”的原义也指事物的根部,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的深入,“本”含义也发生演变,比如,草的茎,树的干叫草本植物。又随着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尽管大自然生长着千千万万种植物,人类在实践中发现植物存在不同类群的起源(基因),有着亲缘关系,以及在成长进化过程中固有的发展规律,因此,本产生了新的含义,比如,本体、本质,在这里我们认为“本”是指自然界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由此可知,对“根本”理解不仅仅是源头、根基。我们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去解释,根本就是指事物的根源以及事物内在固有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关系。大自然有自己独特演进更替的法则。人类源于自然,其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又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改造自然并发现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所以,任何事物的“根本”来自自然,依存于自然,并受制于自然。人们只有“敬畏自然”,科学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利用自然,就会真正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比如,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适应种什么,都是由事物的内在的“本”来决定;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否则,忽视了事物的根本,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凭主观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必然遭到大自然惩罚。例如,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1000多种高等植物濒着“根本性”灭绝。

 

  二、认识“根本”要跟时代与时俱进,化解问题同样如此

 

  从我国汉语词典中解释“根本”比较单一,通常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本也指根,因为本与末对应。就词典理解,古人在当时的认识只要切断了根基,破坏了本源,植物就失去了自身演变规律从而失去了生命。比如,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绝其本根,勿使能殖”。这个认识即使到现在,在人们心目中,普遍保持着要解决问题的彻底就必须铲草除根,很少去思考分析植物还存在内在本质。随着近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植物和动物)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决定植物的内在本质特征是基因,而基因成分贯穿植物体内每个细胞。比如,仙人掌叶片含有活性基因,不需要根也可以作为无性繁殖;再比如,通过嫁接技术,苹果接于沙果,苹果树根保持原状,其本却保持沙果的特征,结的果实不是苹果而是沙果。也就是说,嫁接技术(转基因、克隆等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铲草除根观念。因此,我们的认识也必须与时代同步,根是根,本是本,在生产实践中,要准确地识别根在那里,本的实质是什么,不然,解决自然界的问题就没有深入根本。

 

  前面说过“根”是接地气具有吸收大自然物质的营养器官。现代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植物的“本”主要体现植物内在属性(含生物的本质特征)以及成长演变过程中的活力。【生物的本质特征有如下内容:1、相同的化学成分;2、结构按固有的属性排列有序;3、有规律的新陈代谢;4、应激性和运动;5、内环境保持稳定状态;6、生长发育活力;7、繁殖与遗传。】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植物内在本质活力越强,植物生命力越旺盛,成长越健康;反之,内在本质活力弱,其生命力就差,各种疾病随之而来,这是大自然的普遍现象,也是所有生命中不随人的意识转移的客观规律。当然,任何植物的成长演变都必须需要吸引营养这个“根”,所以,根是植物成长的前提条件,若植物根不能落到实处,也就是说植物不接地气,植物成长就受限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植物体抵抗力下降,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甚至还会死亡,最后失去“本”的活力。生物学还告诉我们,植物需要营养,而营养传化起决定性作用是植物活力这个“本”,若“本”的活力下降或者失去了活力,根吸引营养也随之下降或者消失。根与本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关系。

 

  因此,对根本的认识要与时俱进,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一)适应环境接地气,什么样的环境就适应种植什么样的植物,要想植物茁壮成长,就要落地生根接地气;(二)吸收营养,植物成长所需要的物质都是从根部吸引;(三)同一性,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组织成分;(四)秩序性,植物内部结构按照自身固有属性排列有序;(五)规律性,物质和能量相互交换的新陈代谢;(六)稳定性,内环境保持较稳定的状态;(七)传承性,遵循自身繁殖和遗传;(八)活力性,自身成长的活力,不同属的植物有不同的活力,即使相同植物其活力也有差异。总而言之,认清了根本,就认清了自然界事物成长发展的规律,认清了根本,就能找到事物演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源头,认清了根本,解决问题就有正确的方法。

 

  三、问题的“根本”产生于社会,只有深入社会才能知行合一

 

  毛泽东《实践论》里也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各项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无论是原始部落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说简单就是人通过事(社会活动)形成社会关系。人是事(社会活动)的主体,事是人的客体。2017年本人在昆仑策网发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理念就是事和人的有机统一http://www.kunlunce.com/llyj/fl1/2017-11-05/120502.html》文章里“以事为根、以人为本”说的就是这个理,真希望这个“根本”认识能引起重视,让研究理论、制度建立、深化改革切实回归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所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我们进一步推断就是指人通过做事构成社会关系的源头,随之构建社会活动的基本制度,再推动社会继续前行。然而,我们有些理论研究者却把制度建设当作根本,照搬那些所谓的西方国家的制度,这种云里雾里不接地气的制度,基层干部最诟病,人民群众也不满意。在这里再次呼吁:制度建设非常重要,但决不是根本,所谓根本一定要回归到事和人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和文章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就是接地气、通俗易懂。比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合适”,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源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领导干部改进文风,应当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件、讲话、文章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只有吃透实际情况,深入社会,实事求是,才找到问题的根本,理论成果才能形成真知灼见。

 

  (一)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事和人上

 

  要说腐败问题确实为我党政权敲响了警钟,于是反腐败就成为执政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先治标后治本”的反腐策略,近年来,从打“老虎”和拍“苍蝇”情况看,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反腐决心和查办力度。然而,看到有些的文章,还是就现象说现象,比如,人的信仰不坚定、价值观滑坡、制度漏洞等等云云。众所周知,人是决定因素,这个认识古今中外都没有疑问,可是,在同样的制度下为什么交通部门比气象部门多发?医疗部门比地震部门多发?财政部门比农业部门多发?我们认为除了人的价值观滑坡,信仰不坚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其根在事上,因为这类事有权、有钱、资源多。我们知道,在自然界里任何腐败必须有基质,没有基质无从产生腐败,基质是本源,只有在不良的条件下基质才会腐败。没权、没钱就像没有腐败基质无法腐败。因此,除了从严治党,管好人外,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产生腐败基质这个“事”上,特别是那些权大、钱多、资源多的部门,以便对症下药,从根上防止腐败。

 

  首先从人的角度防止腐败,第一改造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因为人的信仰坚定了,抵制腐败的定力就强;第二扶正祛邪,作为纪检部门要及时发现并爱护那些有正义感的人,让他们敢于向腐败作斗争,形成正义光荣腐败可耻的政治生态;第三健全完善干部交流机制,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道理告诉我们,只要经常交流那些管钱管物干部,就能减少或避免腐败发生的机会。其次从事的角度杜绝腐败,第一要研究分析那类事,那个机构是腐败的多发地,有针对性制定相关举措,有的放矢,从而扎紧制度笼子;第二要公开办事程序,让民生的事时时处处曝光在公众面前,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第三要研究事的运动轨迹,任何事必须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有生有克,有启动必须想到制动,只要把握住了事的运动轨迹,从基质上制约腐败发生,也就是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

 

  (二)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落脚点在事和人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所谓干好工作,就是做好每件民生的实事,习近平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5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指出,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所谓民生实事,具体地说,吃、穿、住、行、用等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治国理政角度说,涵盖了农业、住房、交通、商业、教育、医疗、就业、环境、文化、安全等职能部门,只有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有力地推动民生建设,件件都为人民着想,事事真抓实干,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赢得亿万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深化改革的根本源头在事和人上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改革”这个词,无论是讲话还是研究文章里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可以肯定说,通过改革,中国人民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曝露出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拉大,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浪费惊人,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看病难等等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深化改革是唯一选择,改什么?怎么改?改革源头在那里?我们必须有个明确认识,否则,就现象说现象,就制度说制度,就职能说职能,改来改去难以深入根本。众所周知;改革就是对社会制度中不合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造,使之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所谓制度就是要求人人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做事行动准则。反过来推理,某件事经过实践上升到认识,为了继续推进实践是不是要上升到制度建立,再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技术的进步,该制度已经不适应办事规程,当然就需要改革。打个比喻说,习近平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事业比喻大海,那么十三亿人所做的每项具体事就像小溪、河流、湖泊,最后共同汇聚于大海。在汇聚大海前,要修堤筑坝,这个修堤筑坝就像制度建设。因此,我们认为要实现中国梦,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源头在每个人每件事上,说起来好像简单,但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从“以事为根,以人为本”上去科学立法、制度建设、深化改革,才符合国情,才符合民意,实现伟大事业才少走弯路。

 

  在这里就深化改革结合对根本的认识提几点思考:第一、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接地气,着重研究民生之事,根据吃穿住行用、生老病死安的基本属性(就像金本水火土)进行科学分类,以事――职――制的逻辑思路推进改革;第二、任何事有升必须有降,有生必须有克,只有相生相克,才会保持平衡,因此,就当前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那些事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有针对地制定政策;第三、利用大数据,大力推进事联网;第四、因事设岗,各尽所能,人与事相适的原则推进各项事业改革;第五、以人为本,按事取酬的方式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这既可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马克思说:“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当今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源于我们每个人的从事的工作,实践--认识,又经过实践检验形成制度体系作为我们每个人行动规范,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事业共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