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张彦:任正非用笔杆子创造奇迹
点击:  作者:张彦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1-09-07 11:02:14

 

 

历经30余载的非凡岁月,华为人无惧艰险、英勇奋战,终于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世界通信行业的最高峰。现如今,华为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进入140多个国家,其主要业务已经覆盖了170多个国家,成为技术领先的世界第一大电信企业。全球30亿人口在分享华为人的劳动成果。总数已超过20万的华为员工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关心华为的人们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任正非是怎样对一个如此巨大的“商业帝国”实施领导的?

 

按照华为治理架构的规定,任正非作为公司唯一创始人,对公司决策享有“一票否决权”,但对这一被人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任正非并未当回事,他从未使用过这一权力。在任正非的心目中,这不是他最大的权力。他说:“我在华为最大的权力是思想权。”这句话的含义是极其深刻的。

 

什么是“思想权”?似可将其理解为对企业的思想领导权。思想领导是每个组织全部领导工作的基础,放弃了思想领导就等于放弃了领导权。由此看来,确实没有比“思想权”更大的权力了。但这一权力不是谁都能用好的。只有那些自己有思想又能以此来有效影响他人的领导者,才能充分运用这一权力。任正非就是这样的人。他通过思想领导的方式成功实施了对华为的管理,其主要实现方式就是他所写的文件、文章以及基于这些文字发表的讲话。华为的成功也可被视为任正非用“笔杆子”创造的奇迹。

 

曾有一名记者向任正非提问,为什么很少上电视?他的回答令人意外:不上电视也没什么问题,我觉得文字的穿透力更强,通过我写的文件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是任正非在管理企业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其实,电视采访的方式与文字表达相比,后者的优势肯定更胜一筹。多年来,任正非的文章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任正非的许多“粉丝”通过学习他的文章大受裨益。

 

年轻时候的任正非就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开始创业后,他喜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随着华为的快速发展,他的这一才干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他善于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来统一华为人的思想与步调,引导大家围绕共同的目标去奋斗。据不完全统计,任正非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共写下了数百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其中有他在不同会议上的讲话,有以公司名义颁发的文件,也有文字优美的散文等。华为人经常会在“总裁办电子邮件”和微信公众号“心声社区”看到任正非的“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华为的冬天》《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我的父亲和母亲》《冰岛游记》《从泥坑爬起来的就是圣人》《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北国之春》等文章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美妙的文字,体现了任正非的“心声”,承载着华为的企业文化,并成为华为人的行为指引。华为的员工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十分关注被他们深深爱戴的老板是怎么说的。按老板说的做,已经成为华为人的自觉行动。正是由于这一点,遍及世界各地的华为人才能做到人散心不散、同心干事业。特别是非常时期,大家都会注意从老板的文章中找寻方向,获取力量。

 

有一次,太太问任正非:“你爱什么?”。任正非说“我爱文件”。为什么爱文件?任正非说,文件里面充满了哲学、充满了逻辑……充满了许多东西。显然,太太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继续问:“你到底爱什么?”任正非说:“爱改文件。”这一答案显然不是太太想要的。“太着迷了!”这就是任正非对文字的态度。

 

这两年,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动用国家资源和力量,对华为实行残酷“围剿”,公司“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许多员工忧心忡忡。在这个关键时刻,任正非手中的“笔杆子”发挥出更加强大的作用。他连续发表了《致全体员工一封信》《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我们处在爆炸式创新的前夜》 等一系列文章和内部讲话。阐明公司面临的形势、任务、前景以及与此相应的战略策略,及时统一员工的思想,坚定华为人战胜严峻挑战的信心。他明确宣布:“公司已进入了战时状态,战略方针与组织结构都作了调整”。他勉励员工:“危亡关头,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参战。”他豪迈的表示:“我们过去为了赚钱,现在为了打败美国!”“我们除了胜利,已无路可走!”这些文字重如千钧、掷地有声,句句说到大家的心坎上。任正非的文章和讲话如战斗的号角,激励华为人同心协力迎战来自对手的打压。尽管美国反华势力已使出浑身解数,但华为依然屹立不倒,公司20192020年依然取得较好的业绩。从中可以看出,任正非通过运用“笔杆子”行使“思想权”管理公司的做法是十分有效的。

 

为什么任正非的“笔杆子”能够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这当然离不开文章之外的功夫。企业家的文章不是“纯技术”,而是与他高尚的人格和德行密切相关,正所谓“其文如其人”。只有成为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老板,员工们才会服他信他,其所写的文章才会产生极强的感召力。同时,这些文章必须有真知灼见,必须有丰富的智慧含量,能够使人从中受益。正是因为任正非做到了这些,他的文字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

 

大家知道,任正非非常注重向毛泽东学管理,领导者自己动手写文章也是这位开国领袖一直倡导的做法。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亲自起草文章、电报、讲话提纲、新闻稿件等。毛泽东说过,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敌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简陋的陕北窑洞里,连续9天废寝忘食、奋笔疾书,写出《论持久战》,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 “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如椽之笔更是未曾停歇。仅在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米脂县杨家沟的4个月时间里,毛泽东先后写下数十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仅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就有11篇。“笔落惊风雨,诗成鬼神泣”是毛泽东伟大人生的真实写照。

 

194810月,蒋介石、傅作义企图偷袭西柏坡党中央驻地,当时西柏坡的警卫部队很少,情况十分危急。毛泽东挥笔写下三则新华社消息和评论,阻止了蒋军的进攻,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支笔吓退十万兵”的传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一些领导干部让秘书代写报告和讲话稿的做法提出批评: “秘书只能找材料,如果一切都由秘书去办,那么部长、局长就可以取消,让秘书干。” 历史告诉人们:只有同时掌握了枪杆子和“笔杆子”,才能得天下、治天下。

 

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优秀企业家的必备素质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离开了语言的思想是不可想象的,“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这就告诉人们,语言是思想或观念的存在方式。反过来,语言水平的提高也会增强大脑的思维机能。向华为学习,应该注重研究任正非运用“笔杆子”加强企业思想领导这一重要经验。企业家应该善于将自己的思想诉诸语言,特别是要善于诉诸书面语言。只有这样,才会促进思维的深刻、完整与准确。企业家应该舍得在提高文字水平上多下功夫。一个人再能干,你能直接管多少人?你再能说,能够直接听到的人也会十分有限。但若能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能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进而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目的。因此,有能力的企业家都会善于用笔来表达思想,以此来指导和影响员工的头脑和行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应该是成大事业者应有的追求。

 

任正非不仅自己愿意写文章,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华为高管的写作能力。任正非对文字材料的要求是极高的。有一次,华为公司准备迎接一位重要人物来访,任正非让公司的几个“秀才”抓紧准备汇报材料。任正非拿起他们写好的稿子,看了没几行就扔到地上:"你们都写了些什么玩意儿!"随即提出了严肃批评,有的干部受不了,当场就哭了起来。然而,写文章是真功夫,是哭不出来的。没办法,任正非只好叫来副总郑宝用重写。郑宝用写了几页,他看后点头说:“到底是郑宝用,写得不错。”然后他指着郑宝用说:“郑宝用,一个人能顶一万个。”再转身指着另一位副总裁说:“你,一万个才能顶一个。”有的人得知这件事,觉得任正非过于严厉了。材料没写好人家也尽力了,不能这样训人啊。这个话说得太轻巧了。像这样重要的汇报材料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主要领导就抓瞎了,没法不急。

 

2000年春节过后上班,任正非发起“突然袭击”,他要求华为领导班子成员在两个小时内写一篇文章:谈谈对“无为而治”的认知。很明显,这样的测试可以一举多得。既能从思想上引导管理层不能乱权,学会因势利导;也能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任正非表示,要通过这样的测试来评定公司高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和职业素养,不合格的干部就要往下走。哪个企业会这样做?当高管整天忙得要死,那里有空写文章?许多高管也写不出来啊!可见华为的高管压力多大啊!但压力也能够变成前进的动力。在任正非这样高水平的领导手下工作,虽然有时会挺难受,却能使个人的思想和文字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毛泽东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写作是一项有着较高门槛的脑力劳动,是公认的比较困难的事情。十年能够培养出一位博士,却未必能够培养出一个“笔杆子”。在逐利与浮躁之风盛行的社会环境中,“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人不会很多,“笔杆子”的稀缺性只会愈加明显。还应看到,口语与书面语言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有好口才的人未必能够写出好文章。一个人能有好口才已是一种很大的本事,而又能够写出好文章则更加了不起。只有长期坚持学习和一直没有停笔的人才能成为“笔杆子”。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平克揭示了写作的难点所在。他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所谓“网状的思考”就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形成的思想体系。所谓“树状的结构”就是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些都是非线性的信息,而要将其用线性的文字来加以展现,谈何容易?这也正是任正非所说的文字能够产生较强穿透力的奥妙所在。好文章不是哪个老板都能写出来的。在企业家队伍中,能够自己动手写出好文章的人如凤毛麟角。这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为什么中国只能产生一个华为。

 

许多大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御用文人”。然而,即使这些人的“笔杆子”再硬,也无法与有写作能力的老板相比。令人遗憾的是有的企业领导者,既没好口才也写不出好文章,屡屡发言失当,给企业造成严重伤害。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这样的情况会危及企业的生存。虽然企业可以高薪聘用“笔杆子”,但这些人只能被动的完成可预期情况下或较浅层次的工作。而企业始终面临复杂多变的情况,企业家经常思考的都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此,置身事外的“笔杆子”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这些重要的思考和文字表述是需要企业决策者直接完成的。因此,企业家应该努力成为像任正非那样的“笔杆子”。

 

时常听到有人埋怨本单位有的领导“说一套、做一套”,“说话不算数”,这不能完全怪他。许多话虽然是他讲的,但他的讲话稿是“秀才”写的。有些话是例行公事,有些话是言不由衷,说完就忘了,没打算较真。如果是像任正非那样,所讲的话都是自己认真思考后写成的,当然就不容易忘记,更不会说话不算数了。

 

那么,任正非的生花妙笔是怎样练出来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丰富的知识是写作的基础。看过任正非文章的人都会感到,其中的信息量、知识量是很大的。只有博览群书、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东西。在长期的创业生涯中,任正非没有打过牌、跳过舞、唱过歌,他的最大爱好就是看书。他乘坐两个半小时的飞机,至少会看两个小时的书。他涉猎广泛,阅读量很大,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他都喜欢读。任正非曾被财富中文网评为“最爱读书的年度中国商人”。

 

对生活实践的深刻体验、思考与研究是写好文章的又一重要条件。华为公司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使任正非经历了得与失、成与败甚至生与死的严峻考验。这种常人难以获得的经历,使任正非受到非同寻常的修炼。任正非的文章都是他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他几十年“江湖”沉浮的真实写照。因此,他的文章都是“干货”,没有“鸡汤”的味道,更没有空话套话,人们从中得到的是非凡的激励和启示。

 

笔耕不辍是成为“笔杆子”的基本要求。据说任正非每周都会写二至三篇文章。这就是说,这位企业家手中的笔很少会停下来。正因为这样,今天的人们才能看到任正非写下的大量文章。可见,任正非的“笔杆子”之所以很硬,是他长期坚持写作练出来的。正如巴金先生寄语年轻人所说的:“写吧!只有写才能学会写。”如果当今的企业管理者也想成为“笔杆子”,就应从上述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作者系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少将,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红色管理研究所专家;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