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社会调查 > 数据统计 > 阅读信息
信息量巨大!统计局发布会实录+通稿实录全文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New Economist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1-19 12:40:47

 

图为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

 

国新办就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进行经济数据例行发布,我们邀请到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先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王冠华女士,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请康义先生作介绍。

 

2024-01-17 10:00:00

 

国家统计局局长 康义: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23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增长1.3%。其中,夏粮产量14615万吨,下降0.8%;早稻产量2834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52092万吨,增长1.9%。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0660万吨,下降0.9%;小麦产量13659万吨,下降0.8%;玉米产量28884万吨,增长4.2%;大豆产量2084万吨,增长2.8%。油料产量3864万吨,增长5.7%。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641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5794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53万吨,增长4.8%;羊肉产量531万吨,增长1.3%;禽肉产量2563万吨,增长4.9%。牛奶产量4197万吨,增长6.7%;禽蛋产量3563万吨,增长3.1%。全年生猪出栏72662万头,增长3.8%;年末生猪存栏43422万头,下降4.1%

 

二、工业生产稳步回升,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3%,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私营企业增长3.1%。分产品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0%30.3%28.5%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0.52%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823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11月份增长29.5%,连续4个月增长。

 

三、服务业增长较快,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改善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1.9%9.3%8.0%6.8%6.2%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5%;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34.8%13.8%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9%12.8%12.7%

 

2024-01-17 10:08:53

 

康义: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418605亿元,增长5.8%;餐饮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9%5.2%。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1.2%7.0%。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0.42%。全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增长6.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制造业投资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4%。民间投资下降0.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9.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4%14.5%11.1%;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1.8%29.2%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09%

 

六、货物进出口总体平稳,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出口237726亿元,增长0.6%;进口179842亿元,下降0.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7884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3.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6%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8098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21754亿元,增长3.8%;进口16345亿元,增长1.6%

 

2024-01-17 10:09:27

 

康义:

 

七、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核心CPI总体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1.0%,居住价格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1%,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1%,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2%。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13.6%,鲜菜价格下降2.6%,粮食价格上涨1.0%,鲜果价格上涨4.9%。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7%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0%12月份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3%。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3.6%12月份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2%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2%;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3%。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4.9%6.1%3.9%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下降2.2%;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增长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780元,比上年增长3.6%

 

九、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20442元,中间收入组3219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50220元,高收入组95055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2%,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2024-01-17 10:13:22

 

康义:

 

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032万人,女性人口68935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减少140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接下来,我把完善城镇分年龄组调查失业率的情况给大家作一个通报。

 

2024-01-17 10:19:22

 

康义:

 

国家统计局高度重视劳动力调查制度完善工作,结合社会提出的建议意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深入探讨,研究国际标准和各国经验做法,并开展实地调研,认真梳理研究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为更加准确完整反映青年就业失业状况,从充分考虑国情的角度出发,对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做了两方面的调整,一是发布不包括在校学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二是增加发布不包括在校学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为了更精准监测青年就业失业情况。2023年各月平均,我国1624岁城镇人口中,在校学生占比6成多,近6200万人;非在校学生占比3成多,约3400万人。从我国国情看,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兼职工作,如果把在校学生包含在分年龄组内,会把在校寻找兼职和毕业后寻找工作的青年混在一起,不能准确反映进入社会真正需要工作的青年人的就业失业情况。测算不包含在校学生的分年龄组失业率,有利于更准确反映进入社会的青年的就业失业情况,给予他们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制定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

 

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完整反映青年从学校毕业到稳定工作过程中的就业失业全貌。我国青年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6成,多数青年24岁时刚毕业不久,尚处于择业期,一些人未就业或就业不稳定,至29岁时绝大多数已度过择业期,就业情况趋向稳定。社会各界非常关心青年刚走出校门时的就业情况,也非常关心他们毕业后一段时间内的就业情况。因此我局增加测算发布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

 

关于发布方式,今后我局将按月在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库中发布不包含在校学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大家可以在数据发布库中查询数据。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下面回答大家的提问。

 

2024-01-17 10:26:37

 

寿小丽:

 

谢谢康局长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4-01-17 10:29:05

 

北京青年报记者:

 

想问一下总体的情况。202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自然灾害频发、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等多重挑战,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表现情况如何?从去年来看,全年我们主要的目标任务是否得到了比较好的实现?谢谢。

 

2024-01-17 10:46:54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前面介绍的时候,对整个中国经济全年的表现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总的来看,我们的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可以说是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对于过去一年的经济表现,可以概括为回升向好、成色十足、表现亮丽、殊为不易。

 

第一,回升向好。从经济增长看,去年我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按照可比价计算,2023年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23年达到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从就业看,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民工就业形势改善比较明显。从物价看,物价总体保持温和上涨,全年CPI上涨0.2%,核心CPI上涨0.7%。从国际收支看,全年货物出口增长0.6%,年末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

 

第二,成色十足。去年一年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国上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不断赢得优势,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初步测算,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3327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在这一年里,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捷报频传,特别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和消费的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安全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夯实,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1.3%,原煤增长2.9%,原油增长2%,天然气增长5.8%。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了金融经济安全,民生保障更加有效,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1%

 

第三,表现亮丽。观察中国经济的表现,不仅要跟自己纵向比,也要跟其他国家横向比。2023年我国5.2%的经济增速不仅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我国经济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同时,在预计全球贸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出口还实现了小幅增长,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保持稳定。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物价涨势总体温和,跟全球通胀居高难下、一些国家在抗通胀和稳增长之间艰难平衡,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四,殊为不易。事非经过不知难。2023年世界经济低迷,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多,自然灾害频发。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更显得难能可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国人民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结果,成绩值得充分肯定,需要倍加珍惜。

 

展望2024年,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依然较多,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还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有效应对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谢谢。

 

2024-01-17 10:47:06

 

环球时报记者:

 

想请发布人介绍一下2023年四季度以及全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点各是多少?有没有一些新变化?另外还想了解一下,过去一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发展态势怎么样?谢谢。

 

2024-01-17 10:55:13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您关心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三大需求情况,另外一个是双循环情况。首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三大需求的贡献和拉动。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31.5-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82.5%28.9%-11.4%。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21.2-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80%23.1%-3.1%

 

第二个问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进展情况。应该说,2023年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了新进展,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在增强。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释放强大内需市场潜力,国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明显增强。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7.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3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我们在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要素流动也趋于活跃,产销衔接状况也在逐步好转。四季度规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9%,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率稳定保持在97%以上的水平。全年营业性货运量增长了8.2%,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66.5%

 

第二,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面对外需收缩等不利影响,我国加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出口实现了正增长。横向比,要好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国际市场的份额保持总体稳定。2023年,货物出口额比上年增长0.6%,一般贸易、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都有所提高。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国际循环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了2.8%

 

第三,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我们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显现,内需扩大拉动了进口。2023年,农产品进口额比上年增长了5%,消费品增长了1.2%,能源产品进口增长了27.2%。产业体系健全,生产能力稳定的优势也得到了发挥,出口促稳提质带来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整体好转提供了助力。2023年,我国货物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上年增长了2.9%。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也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达到29.9%

 

我们在看到国内国际双循环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大循环还存在一些堵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国际循环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谢谢。

 

2024-01-17 10:55:28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近期数据显示,中国12CPI连续第三个月出现负增长,CPI前景如何?政府是否会采取措施应对物价低迷?

 

2024-01-17 11:15:28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物价的问题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从2023年总体情况看,我国价格总体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全年CPI上涨0.2%。正如这位记者提到,CPI连续三个月负增长,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看总体数据,更要看里面的结构性数据,这几个月CPI同比下降主要是结构性的和阶段性的。

 

第一,我们先说结构性。最近价格下降,主要因素是食品和能源价格回落。若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核心CPI保持稳定,这表明这种价格的下降并不是普遍的、全面性的,而是局部的、结构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下降,也不完全是一个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2022年、2023年这两年来看,主要是受到了一些非经济、非常规性因素的影响。我们先说能源,现在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的价格在我们国家CPI的篮子当中权重较大,202312月份能源价格下降0.5%,而上年同期上涨5.2%。大家都知道,能源价格主要是受到俄乌战争影响,2022年能源大幅上涨,2023年有所回落,一正一反,同比向下拉动比较大。再看食品,202312月份同比下降3.7%,在上年同期,也就是202212月份上涨4.8%202212月份主要受疫情影响,物流不畅,各种食品价格都在上涨,恢复常态化运行以后,供给充足,食品价格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自然回落。

 

第二,CPI的下降是阶段性的。特别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国内总需求也要扩大,商品和服务价格回升有基础、有条件。近期春节假期临近,食品消费需求也在增加,大家外出就餐、走亲访友、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更加活跃,这些都会助推CPI季节性回升。从环比情况看,202312月份CPI环比上涨0.1%20241月上旬,从监测情况看,部分食品价格保持稳中略涨势头。另外,除了供求之外,价格还受预期的影响。从近期情况看,不论是企业还是居民的预期信心都有边际恢复,12月份,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达到55.9%,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的指数达到60.3%,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景气区间。四季度,规模以上企业景气指数是109点,比上个季度提高0.4个点。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月回升0.6个点。

 

第三,价格低位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是我们国家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以后,经济逐步走向正常状态中的阶段性现象,短期内需求不足会导致价格下行。中央对于需求不足的问题高度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谋划2024年经济工作时明确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并且明确指出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方向。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会得到逐步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有望随之企稳回升。我们预计,2024年价格会温和上涨。谢谢。

 

2024-01-17 11:15:41

 

总台央视记者: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请问目前我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进展如何?未来在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2024-01-17 11:24:04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各地区各部门在稳定经济运行上下了大力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更是没有松劲,我国经济较好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总结起来,可以用五个“进一步”来概括。

 

第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展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2023年,我国全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有效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截止到2023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到了1.81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22亿户。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功举办了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增长2.8%。进博会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比上届增长了6.7%

 

第三,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我国坚持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经济发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初步核算,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到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总装机的一半,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绿色低碳产品产量也在快速增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30.3%,产销量都是世界第一;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量增长67.1%

 

第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短板领域也在逐步加强,进一步擦亮了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其中,来自政府的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等转移性支付增长10.3%。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农业投资增长9.3%,都明显快于全部投资。

 

第五,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安全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23年,我国在发展中较好保障了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好发展。

 

当然,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和挑战。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的现实。谢谢。

 

2024-01-17 11:24:22

 

路透社记者:

 

我也比较关心结构问题,我想问一下,怎么样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发展中新旧动能的转换?在报告里也看到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都是快速增长,但是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中,怎么样才能防范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另外,在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产业的快速扩张会不会带来价格下行的压力和可能产生国际贸易摩擦?谢谢。

 

2024-01-17 11:46:05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王冠华:

 

谢谢您的提问。对于您提到的问题,我想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第一点,关于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当中“创新”位于第一位。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一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不管传统动能调整转型如何,中国都一直坚定不移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刚才,康义局长对去年我国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取得的成绩作了详细介绍,这里我再补充几个数据。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对推动工业稳定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可以说,新动能已经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二个方面,去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特别是市场需求、国内需求恢复态势较好,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切身感受,特别是随着需求带动作用增强,我国供需衔接、经济循环状况也在不断改善。给大家提供几个数据作为参考。四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其中12月份升至98.4%;从反映产能利用状况的产能利用率看,2023年的四个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3%74.5%75.6%75.9%,呈现逐季回升态势。这反映随着市场需求改善,我国产能利用状况在逐步恢复。今年开年我们也注意到,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等可以说“火出了圈”,这既顺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也展现了我国内需的潜力,我们对今年消费市场的恢复充满期待和信心。

 

总体上看,我国还处在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下一步,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谢谢。

 

2024-01-17 11:47:02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

 

我想提问的是,去年我们看到了房地产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今年是否能保持平稳呢?谢谢。

 

2024-01-17 11:48:30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房地产一直备受关注,我去年在发布会上,也有记者提到这个问题,走势怎么样,下一步是什么情况,大家都很关心。根据我们监测的情况,房地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房地产市场是处在调整转型的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都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从目前的情况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房地产投资、销售等指标降幅收窄。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9.6%,降幅比上年收窄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下降13.6%,降幅比上年收窄12.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降幅明显收窄,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8.5%,销售额下降6.5%,都在下降,但是降幅分别比上年大幅收窄15.820.2个百分点。8月份以来,新建商品住宅网签备案量整体回升,12月份比8月份回升了20.2个百分点。从70个大中城市监测情况看,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量都在温和上升。二是房地产竣工面积增加较快。“保交楼”工作在稳步推进,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竣工房屋面积比上一年增长17%

 

怎么看房地产市场今后的趋势?我们国家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有比较好的基础,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城镇化数量和质量提升还会有很大的空间,刚才通报了2023年城镇化率是66.16%,和发达经济体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10几个点的提升空间,中国的城镇化仍然处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近五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每年都会有超过一千万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新市民的规模比较大,也会带来大量新增住房的需求。存量上尽管我们国家人均住房面积已经不小,但是有很多房子功能和结构都不尽合理,不少人民群众改善性住房需求比较迫切,这也会形成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推动力,包括现在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改善性住房需求非常明显,表现在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的成交量已经超过新房成交量。

 

二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潜力巨大。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正在积极构建当中,这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其中,正在推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中村改造这些工程都在快速推进。随着这些工程有力有序推进,将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在住房、居住这些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同时也会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谢谢。

 

2024-01-17 11:49:03

 

中国日报记者:

 

近期,多个国际机构和商业机构都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认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请问对此怎么看?2024年的中国经济走势如何?谢谢。

 

2024-01-17 11:53:44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怎么看2024年的中国经济走势,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我们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对这一年经济走势的预判,我们首先是要看到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是更多的是有利条件、是优势。综合起来看,我们面临的机遇要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积累增多。所以我们预判,2024年的中国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具体来看有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经济增长“势头好”。2023年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环比都是正增长的,经济规模也在逐季扩大,这种回升向好的势头也是比较好。在做经济总量的统计核算之外,国家统计局还做了一项工作,就是对一些实物量指标的监测和比较。从实物量指标来看,发用电量、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投资、进出口等大多数实物量指标的绝对量都大大超过2019年的水平。有些实物量指标低于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主要还是和刚才记者提到的问题,是与房地产相关的产品产量指标。这也反映出我们经济运行是在整体好转。国际组织上调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了0.4个百分点,经合组织上调了0.1个百分点,这表明国际社会看好中国2024年经济发展前景。

 

第二,经济发展“韧性强”。我们国家产业基础雄厚,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的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突出,我们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重近1/3,我们的货物出口占全世界的比重达1/7。同时,我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教育、医疗等短板领域在不断补强,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质量在显著提升。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保障能力建设也都取得了实效,这些都增强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也是经济能够行稳致远的底气。

 

第三,高质量发展“活力足”。新产业快速增长,新业态持续向好,新的模式在加快培育,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动能转换提档升级,经济发展的潜能有望进一步激发。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持续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在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改革开放“红利多”。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包括外商投资企业。2023111月份,新设的外资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6.2%,我国开放红利持续释放。

 

第五,宏观政策“空间广”。2023年出台的增发国债、减税降费、降准降息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持续释放。今年还将储备优化一些新的措施,这些新的增量措施和存量政策还会叠加发力,都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胀率都较低,政策工具箱也在不断充实,财政、货币以及其他政策都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

 

尽管推动2024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会遇到一些前进中的困难挑战,对于困难和挑战,前一段时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要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不断把发展优势转换为发展势能,今年中国经济一定能够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谢谢。

 

2024-01-17 11:54:06

 

澎湃新闻记者: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了逐步回升的态势,然而当前我国仍然面临需求不足的困扰。请问,如何看待2023年消费市场的表现?对2024年有何预判?消费恢复的态势是否能够延续呢?谢谢。

 

2024-01-17 11:54:36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第一个问题是对2023年消费市场的表现,第二个问题是对2024年消费市场的预判。

 

先介绍一下2023年消费市场的表现。总的来说,2023年消费市场恢复向好。疫情三年消费市场受到冲击比较大,不少接触型、聚集型的消费都受到抑制,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呈现出好的恢复态势,热点亮点频多,消费成为2023年带动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消费规模再创新高。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二是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5%,提高了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三是服务消费较快恢复。服务消费较快回暖,也是2023年消费恢复的一大亮点,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了20%,快于商品零售额14.2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5.2%,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四是居民消费的结构升级态势持续。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收入的稳定增长,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时期。

 

下阶段是什么情况,我们判断,支撑消费持续回升的有利条件比较多,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好的增长。支撑因素:一是消费潜力仍然巨大。14亿多的人口,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依然明显,加之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推进、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这些都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医疗、健康等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二是消费基础不断巩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居民收入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将有力支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三是消费亮点不断涌现。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文娱消费等都快速发展,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这样一些消费热点也在不断升温,不断为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增添动力。四是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恢复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着力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将继续对稳定消费市场、促进消费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对2024年消费走势保持乐观。谢谢。

 

2024-01-17 11:55:2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想关注一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情况。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在今年11号正式启动,请问当前进展如何?这次普查相较前四次有哪些创新点?如何确保普查数据质量?谢谢。

 

2024-01-17 11:55:54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承载着摸清我国经济家底、反映高质量发展进展的重要任务。当前的进展,单位清查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从202411号起进入普查登记阶段,现在普查登记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特别是今年进入新的一年以来,13号丁薛祥副总理在北京调研指导普查现场登记,看望慰问基层普查员和工作人员,对做好普查登记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普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今年1-4月是普查的正式登记阶段,也是普查工作最为重要的阶段,对获取高质量普查数据是最重要的阶段。

 

关于今年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创新点,主要是紧密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丰富调查内容,创新调查方式。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将全面调查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拓展统计调查领域、丰富统计调查内容、完善统计调查制度,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统计监测体系。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原来投入产出调查和经济普查是分开进行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把这两个分开开展的调查整合到一起,有助于促进经济总量数据和结构数据更好衔接。

 

二是进一步完善“三新”经济统计。新增数字经济调查内容,更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数字化进程,系统推进平台经济调查,为查清统全新产业、新业态、新发展模式的发展情况奠定基础。

 

三是在调查的手段方式上有创新。持续深化对部门行政记录资料的应用,新增自主填报方式采集普查数据,首次开发移动端小程序采集数据,还首次建立了投入产出统计电子台账,提高普查工作的效率。

 

普查数据质量是衡量普查成败最根本的标准,在普查工作当中,我们高度重视普查数据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一是规范数据采集。这次经济普查采用普查员入户采集、普查对象自主填报、部门报送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普查对象的数据,从严控制数据采集环节人为的干扰,确保普查源头数据质量。

 

二是多种方式开展数据审核检查。我们开展普查数据随报随审,综合运用大数据手段和多种分析方法开展了审核验证,及时组织实地核查检查。在普查登记结束后,经普办也将统一组织事后质量抽查,全面检验普查登记数据质量。

 

三是坚决从严查处普查造假。依法普查,坚决抵制各种干预普查数据的行为,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纳入统计督察,对普查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露头就打”,依法依规严肃进行追责问责。

 

当前,全国大概有210多万普查两员(普查调查员、普查辅导员),正在走访大街小巷,深入企业、商户开展数据采集,普查的数据也正在有序上报。

 

在此,我也要感谢所有普查对象的支持和普查工作者的辛苦付出,也希望广大媒体朋友继续支持普查、宣传普查、监督普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高质量开展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交出一份满意答卷。谢谢。

 

2024-01-17 12:03:39

 

寿小丽:

 

时间关系,最后两个问题。

 

2024-01-17 12:29:38

 

封面新闻记者:

 

最近有媒体报道,2023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相差了2946亿千瓦时,请问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数据差异?谢谢。

 

2024-01-17 12:30:06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关注到,有些媒体讨论用电量和发电量的差异,发电量和用电量是反映电力运行的两个重要指标。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这两个统计指标111月份数据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个指标的口径不同。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全社会用电量,一个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除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随着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快速发展,部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各类民居、商户也发电,但是这部分发电量不在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之内。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对这两个指标作一点解释。它们的调查对象、统计口径、覆盖范围都不同。一是统计口径不同。全社会用电量是从电力的使用方进行统计,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是从供给方进行统计。这两个统计的范围不同,具体来讲全社会用电量统计的是全口径用电量,即全部用电量,既有企业的用电量,也有居民的用电量,还包括电厂的自产自用电、线损等;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统计口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电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在的标准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所以它不包括规模以下小工业发电企业的发电,不是全口径的发电量。

 

二是受部分分布式发电的影响。近年来广泛分散、体量较小的分布式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迅猛发展,而且较多分布在各类民居、商户和部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这部分发电量因为发电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达到规模以上的工业统计标准,有些还是商户和民居,因此没有在月度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中统计,但会统计在全社会发电量中。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数据一般都在次月中旬发布,那么多分散在各地的体量小的发电量,我们会进行年度统计,而且也在每年年度统计公报中发布全社会发电量。一般来讲,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约占全社会发电量的95%左右,最近有在波动,规模以下的在提高,规模以上的发电量在逐步减少,但是减少不大,大概就是这个比例。大家月度看发电量,不能忽略“规模以上工业”这个表述。统计指标是比较严谨的,大家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统计指标的含义、范围,便于更加准确地使用数据。谢谢。

 

2024-01-17 12:30:31

 

南方都市报记者:

 

想问一下2023年就业形势如何?是否完成了目标任务?202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再创新高,就业走势会怎样?谢谢。

 

2024-01-17 12:31:30

 

康义:

 

谢谢您的提问。就业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最大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强调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就业优先,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过去的一年,我们全力稳住了就业大局,就业形势总体改善。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调查失业率下降,新增就业继续增加。分季度来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各季度平均值分别是5.4%5.2%5.2%5.0%,就业逐步改善的态势比较明显。1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1180万人,同比多增35万人。

 

第二,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就业保障有力。一系列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落地生效,就业困难群体分类帮扶成效凸显,农民工、青年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是4.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111月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7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56万人。

 

第三,脱贫人员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各地区各部门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机制的作用,深入开展重点帮扶县和异地扶贫搬迁专项帮扶,脱贫人口就业稳定增长,到202311月末,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是3294万人,超过3000万的目标任务。

 

今年的就业形势,总的判断是压力依然存在,部分群体、部分行业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仍会比较突出。但是,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稳就业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我国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经济规模扩大带来就业增加。经济增长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量不断扩大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2024年我国经济创造的增量有望大于去年,这将为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二是2024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将大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这也为寻找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三是产业结构升级扩充就业容量。相比于其他产业,劳动密集度较高的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优势明显。去年以来服务业恢复势头较好,在GDP中的占比也在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餐饮、交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就业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展望今年,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服务业增长将继续成为带动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产生许多全新的岗位需求,也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四是稳就业政策效应持续发力显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也作了部署,特别指出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政策红利释放也有望继续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谢谢。

 

2024-01-17 12:31:54

 

寿小丽:

 

谢谢两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2024-01-17 12:36:10

 

2023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024117日)国家统计局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增长1.3%。其中,夏粮产量14615万吨,下降0.8%;早稻产量2834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52092万吨,增长1.9%。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0660万吨,下降0.9%;小麦产量13659万吨,下降0.8%;玉米产量28884万吨,增长4.2%;大豆产量2084万吨,增长2.8%。油料产量3864万吨,增长5.7%。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641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5794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53万吨,增长4.8%;羊肉产量531万吨,增长1.3%;禽肉产量2563万吨,增长4.9%。牛奶产量4197万吨,增长6.7%;禽蛋产量3563万吨,增长3.1%。全年生猪出栏72662万头,增长3.8%;年末生猪存栏43422万头,下降4.1%

 

二、工业生产稳步回升,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3%,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私营企业增长3.1%。分产品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0%30.3%28.5%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0.52%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823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11月份增长29.5%,连续4个月增长。

 

三、服务业增长较快,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改善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1.9%9.3%8.0%6.8%6.2%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5%;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34.8%13.8%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9%12.8%12.7%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418605亿元,增长5.8%;餐饮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9%5.2%。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1.2%7.0%。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0.42%。全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增长6.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制造业投资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4%。民间投资下降0.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9.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4%14.5%11.1%;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1.8%29.2%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09%

 

六、货物进出口总体平稳,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出口237726亿元,增长0.6%;进口179842亿元,下降0.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7884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3.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6%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8098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21754亿元,增长3.8%;进口16345亿元,增长1.6%

 

七、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核心CPI总体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1.0%,居住价格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1%,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1%,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2%。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13.6%,鲜菜价格下降2.6%,粮食价格上涨1.0%,鲜果价格上涨4.9%。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7%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0%12月份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3%。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3.6%12月份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2%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2%;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3%。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4.9%6.1%3.9%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下降2.2%;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增长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780元,比上年增长3.6%

 

九、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20442元,中间收入组3219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50220元,高收入组95055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2%,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032万人,女性人口68935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减少140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均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3年四季度GDP环比数据、202312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22年及2023年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0.6%-2.1%4.0%0.6%2.1%0.6%1.5%1.0%

2023年各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环比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环比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环比增速(%

1月份

 0.64

 1.54

 0.72

2月份

 0.41

 1.92

 2.09

3月份

 0.64

-0.67

 0.41

4月份

-0.18

-1.38

 0.91

5月份

 0.77

 0.69

 0.45

6月份

 0.76

-0.23

 0.33

7月份

 0.13

 0.01

-0.01

8月份

 0.61

 0.18

 1.30

9月份

 0.40

 0.13

 0.18

10月份

 0.42

 0.10

 0.37

11月份

 0.87

 0.21

 0.09

12月份

 0.52

 0.09

 0.42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个体户)、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个体户)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个体户)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6)服务零售额指企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以交易形式直接提供给个人和其他单位非生产、非经营用的服务价值总和,旨在反映服务提供方以货币形式销售的属于消费的服务价值,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服务活动的零售额。

 

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8)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9)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10)为更好反映就业情况,国家统计局对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进行了完善,测算并发布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更精准反映已毕业进入社会、真正需要工作青年的就业失业情况,更完整反映青年从学校毕业到稳定工作过程中的就业失业全貌。

 

11)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1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间偏上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

 

1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202312月份及全年主要统计数据

 

指 标

12

1-12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47890

(四季度)

5.2

(四季度)

1260582

5.2

第一产业

33425

(四季度)

4.2

(四季度)

89755

4.1

第二产业

133703

(四季度)

5.5

(四季度)

482589

4.7

第三产业

180762

(四季度)

5.3

(四季度)

688238

5.8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0.5

二、农业

       

粮食(万吨)

69541

1.3

夏粮(万吨)

14615

-0.8

早稻(万吨)

2834

0.8

秋粮(万吨)

52092

1.9

棉花(万吨)

562

-6.1

猪牛羊禽肉(万吨)

9641

4.5

其中:猪肉(万吨)

5794 

4.6

   牛肉(万吨)

753

4.8

   羊肉(万吨)

531

1.3

   禽肉(万吨)

2563

4.9

生猪存栏(万头)

43422

-4.1

生猪出栏(万头)

72662

3.8

禽蛋(万吨)

3563

3.1

牛奶(万吨)

4197

6.7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6.8

4.6

(一)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4.7

2.3

制造业

7.1

5.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7.3

4.3

(二)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7.3

5.0

其中:股份制企业

7.2

5.3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6.9

1.4

其中:私营企业

5.4

3.1

(三)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1.7

-0.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1.0

9.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3

-0.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1

7.1

通用设备制造业

4.6

2.0

汽车制造业

20.0

13.0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5.6

6.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0.1

12.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9.6

3.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8

4.3

(四)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生铁 (万吨)

6087

-11.8

87101

0.7

粗钢 (万吨)

6744

-14.9

101908

0.0

钢材 (万吨)

10850

1.5

136268

5.2

水泥 (万吨)

15793

-0.9

202293

-0.7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659

7.3

7470

7.1

硫酸(折100%) (万吨)

907

9.7

9580

3.4

烧碱(折100%) (万吨)

369

7.7

4101

3.5

乙烯 (万吨)

272

0.1

3190

6.0

化学纤维 (万吨)

647

30.2

7127

10.3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8500

5.7

96942

-3.9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3089

-6.4

33057

-17.4

集成电路 (亿块)

362

34.0

3514

6.9

汽车 (万辆)

304.0

24.5

3011.3

9.3

其中:轿车 (万辆)

111.3

17.0

1086.3

4.2

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亿千瓦时)

8290 

8.0 

89091 

5.2 

原煤(万吨)

41431 

1.9 

465838 

2.9 

焦炭(万吨)

4128 

4.8 

49260 

3.6 

原油加工量(万吨)

6011 

1.1 

73478 

9.3 

(五)产品销售率(%

98.4

0.0

(百分点)

97.1

-0.1

(百分点)

(六)出口交货值(亿元)

13104 

-3.2

146218 

-3.9

四、服务业生产指数

8.5

8.1

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亿元) 

503036

3.0

其中:民间投资

253544 

-0.4

分产业

       

第一产业

10085

-0.1 

第二产业

162136

9.0 

第三产业

330815

0.4 

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亿元)

315912

5.8

 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亿平方米)

151

-1.5

六、房地产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110913 

-9.6 

其中:住宅

83820 

-9.3 

   办公楼

4531 

-9.4 

   商业营业用房

8055 

-16.9 

(二)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838364 

-7.2 

其中:住宅

589884 

-7.7 

   办公楼

33132 

-5.1 

   商业营业用房

72181 

-9.6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95376 

-20.4 

其中:住宅

69286 

-20.9 

   办公楼

2589 

-18.5 

   商业营业用房

6459 

-20.4 

(四)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99831 

17.0 

其中:住宅

72433 

17.2 

   办公楼

2890 

10.8 

   商业营业用房

7023 

4.6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111735 

-8.5 

其中:住宅

94796 

-8.2 

   办公楼

2717 

-9.0 

   商业营业用房

6356 

-12.0 

(六)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116622 

-6.5 

其中:住宅

102990 

-6.0 

   办公楼

3742 

-12.9 

   商业营业用房

6619 

-9.3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亿元)

127459 

-13.6 

其中:国内贷款

15595 

-9.9 

  利用外资

47 

-39.1 

  自筹资金

41989 

-19.1 

  定金及预收款

43202 

-11.9 

  个人按揭贷款

21489 

-9.1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67295 

19.0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3550 

7.4

471495 

7.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7885 

6.6

178563 

6.5

(一)按经营地分

       

城镇

37071 

7.2

407490 

7.1

乡村

6479 

8.9

64005 

8.0

(二)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5405 

30.0

52890 

20.4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1252 

37.7

13356 

20.9

商品零售

38145 

4.8

418605 

5.8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6633 

4.8

165207 

5.5

 粮油、食品类

1906 

5.8

18887 

5.2

 饮料类

276 

7.7

2991 

3.2

 烟酒类

543 

8.3

5507 

10.6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1576 

26.0

14095 

12.9

 化妆品类

323 

9.7

4142 

5.1

 金银珠宝类

304 

29.4

3310 

13.3

 日用品类

670 

-5.9

7576 

2.7

 体育、娱乐用品类

109 

16.7 

1186 

11.2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772 

-0.1

8719 

0.5

 中西药品类

682 

-18.0

6710 

5.1

 文化办公用品类

393 

-9.0

4126 

-6.1

 家具类

165 

2.3

1516 

2.8

 通讯器材类

628 

11.0

6814 

7.0

 石油及制品类

2034 

8.6

23219 

6.6

 汽车类

5420 

4.0

48614 

5.9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170 

-7.5

1569 

-7.8

八、进出口(亿元)

       

进出口总额

38098

2.8

417568

0.2

出口额

21754

3.8

237726

0.6

进口额

16345

1.6

179842

-0.3

九、居民消费价格

-0.3

0.2

其中:城市

-0.3

0.3

   农村

-0.5

0.1

其中:食品

-3.7

-0.3

   非食品

0.5

0.4

其中:消费品

-1.1

-0.3

   服务

1.0

1.0

分类别 

       

食品烟酒

-2.0

0.3

 衣着

1.4

1.0 

 居住

0.3 

0.0  

 生活用品及服务

0.0

0.1

 交通通信

-2.2

-2.3 

 教育文化娱乐

1.8

2.0  

 医疗保健

1.4  

1.1 

 其他用品及服务

2.9

3.2 

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2.7

-3.0

生产资料

-3.3

-3.9

 采掘

-7.0

-7.7

 原材料

-2.8

-4.4

 加工

-3.2

-3.3

生活资料

-1.2

-0.1

 食品

-1.4

0.2

 衣着

0.1

1.1

 一般日用品

-0.1

0.5

 耐用消费品

-2.2

-1.1

十一、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3.8

-3.6

燃料、动力类

-7.2

-5.3

黑色金属材料类

0.0

-6.2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1.6

-0.7

化工原料类

-6.1

-8.3

木材及纸浆类

-6.2

-3.1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7.6

-5.9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2.4

-1.5

农副产品类

-7.0

-2.2

纺织原料类

0.0

-3.0

十二、农产品生产者价格

-6.0

(四季度)

-2.3

农业产品

-1.1

(四季度)

-0.8

谷物

0.5

(四季度)

0.6

 小麦

-3.0

(四季度)

-2.7

 稻谷

4.2

(四季度)

1.7

 玉米

-3.1

(四季度)

1.6

 油料

-1.4

(四季度)

4.4

 糖料

4.4

(四季度)

3.5

 蔬菜

-5.0

(四季度)

-4.1

 水果

-5.0

(四季度)

2.3

 茶叶

-0.8

(四季度)

1.3

 烟叶

5.9

(四季度)

4.1

林业产品

0.8

(四季度)

-2.7

木材

-1.1

(四季度)

-2.1

饲养动物及其产品

-20.1

(四季度)

-8.3

生猪

-31.0

(四季度)

-14.0

活牛

-7.9

(四季度)

-7.8

活羊

-8.0

(四季度)

-4.9

活家禽

-3.9

(四季度)

0.1

 禽蛋

-8.2

(四季度)

-0.6

渔业产品

-2.1

(四季度)

-0.6

十三、居民收入和支出(元)

       

(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9218

6.1

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

51821

4.8

农村居民

21691

7.6

按收入来源分

       

工资性收入

22053

7.1

经营净收入

6542

6.0

财产净收入

3362

4.2

转移净收入

7261

5.4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33036

5.3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6796

9.0 

城镇居民

32994

8.3

农村居民

18175

9.2

()农民工总量(万人)

29753

0.6

本地农民工

12095

-2.2

外出农民工

17658

2.7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

(元/人)

4780

3.6

十四、人口

       

年末全国人口(万人)

140967

-208
(万人)

出生人口(万人)

902

-54
(万人)

死亡人口(万人)

1110

69
(万人)

人口出生率(

6.39

-0.38
(千分点)

人口死亡率(

7.87

0.50
(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1.48

-0.88
(千分点)

城镇人口(万人)

93267

1196
(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

47700

-1404
(万人)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66.16

0.94
(百分点)

注:

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全国及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实际增长速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项增速、中位数增速为名义增速;其他指标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

3.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

4.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5.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