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地区,元朝叫十字街,明朝叫大市街。曾经是北京最热闹繁华的地段,各条胡同里上演过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和市井传说。难得的是,从元明清,传承至今,东四地区的胡同肌理至今几乎完整保存。
东四地区是北京最早的胡同区之一,元代就已形成为繁华商业区,有不少商号 、店铺。东四三条至八条,至今仍保留着元代的规制,成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的历史见证。
明代积水潭停止漕运后,南方运来的货物从朝阳门入城运到内城各处,东四位于要冲之地,商业异常繁荣,不少商贾汇集汇聚于此,店铺云集,如始建于永乐年间的永安堂。明代还在路口四面各建了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1954年牌楼拆除,但东四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泛指东四北大街、朝阳门内大街附近地区。
清代后,东四居住着京城最显赫的皇亲国戚、朝臣商贾、文人雅士,区域内现在就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孚王府、崇礼住宅)。钱庄、药店、绸缎庄、饭庄等各类店铺,很多也集中在东四附近。清末至现代,徐世昌,著名实业家、古建筑学家、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叶圣陶等都曾居住过东四地区。
早在1990年,东四三条至八条就被北京市政府认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15年,这一街区更是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东四三至八条被列为北京3片具有突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化精华区之一。
东四三条
东四三条东起朝阳门北小街
东四三条西止东四北大街
东四三条是个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全长722米,宽约8米,东四三条往南有横胡同通向东四二条、东四头条,一直连接朝阳门内大街。东四三条往北有横胡同通往东四四条、东四五条和东四六条……东四三条明代属思诚坊,清代属正白旗,都称为三条胡同,解放后称东四三条。门牌号编号是北侧是单号、南侧是双号,东头是小号、西头是大号。东四三条至八条的胡同、四合院是从元代开始而发展起来,1990年成为北京第一批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
进入胡同,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古槐树,胡同两侧粗壮虬劲的古槐树,枝繁叶茂,有的已有100多年的树龄。门前的老槐树,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有过描述。
东四三条是文保街区,整个胡同就四户人家,这四户非富即贵,都是大清宗室与贵戚。胡同里有阿拜府,车郡王府,仓韩家,英家府。住过的名人很多,王敏彤、孟小冬、张筠英、任弼时等等。
阿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三子,封镇国公,住在胡同东口。西邻是车郡王府,是成吉思汗第二十四代孙,被清朝封为多罗郡王。
东四三条东口2号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筠英旧居
东四三条东口2号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筠英曾经住过的四合院,她拍摄电影《祖国的花朵》时,就住在那个院子里。当时胡同里张贴的《祖国的花朵》剧照随处可见。更让人羡慕不已的是,1953年10月1日国庆游行时,张筠英和另外一个男生,代表全国少年儿童给毛主席献花。1967年,瞿弦和张筠英校园爱情走向婚姻,住进东四三条69号。
东四三条15号院清末仓韩家
15号院是主管皇家粮仓的官员,八大富户之一的仓头韩家,它的西侧是英家府,官拜江苏粮道。(清末,老北京有八大富户:仓韩家、梳刘家、钟杨家、盐业银行岳家、五老胡同查家、西鹤年堂刘家、瑞蚨祥孟家、兴隆马家)。
东四三条67号院(原27号)最美格格王敏彤旧宅
王敏彤家住67号院,王敏彤就是清代格格完颜立童记,她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父亲是完颜立贤、军机大臣完颜崇厚之孙,母亲是爱新觉罗毓朗的嫡长女爱新觉罗恒慧。王敏彤还有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她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表妹,被誉为最美格格。
王敏彤身材纤瘦颀长,眉眼精致,皮肤娇嫩白皙,是一位清秀漂亮的格格。自小受母亲及长辈的规训,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大家闺秀,也养成了她温婉的性格。她极爱溥仪,却因婉容的原因不得不割舍。她不想破坏婉容与溥仪的美好生活,她不愿伤害任何人。这位文静、优雅的女士,一生命运多舛,因为被时代的漩涡拖累,又背负着这个传统家族过多的负重,几次婚姻的机缘,都被错过了,终生未嫁;她在晚年时精神几近崩溃。
王敏彤与住在三条26号的京剧名角号称冬皇的孟小冬也是好友,两人关系密切,互相钦慕。
东四三条旧门牌25、26号院“冬皇”孟小冬故居
26号院是“冬皇”孟小冬与其父母及弟弟全家曾住过的地方。这个院大门的高台阶两旁各有一个高高的上马石,石头呈乳白色,很光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26号院与25号院打通,25号的门道被封闭成一间很大的住房,由25号院开了个小门供人们出入,上马石也随之不见了。不久,在25号院里开办了街道洗衣组。
这照片就是孟小冬穿了皇室格格服饰,与王敏彤一起拍照的。那时的三条旧门牌25、26号,便是孟小冬买了与父母一起居住的。自拜京剧大师余叔岩为师后,孟小冬每天下午三至五时在家中自己吊嗓子,吃过晚饭便从家中出发,到梨园行聚集的椿树头条余府学戏。孟小冬勤奋学习,自律奉师就这样持续了5年。直到饮恨与梅兰芳分手,跟随着杜月笙回到上海,解放前定居香港,与杜月笙大办婚礼,最后在台湾养老,再也没能回到北平。
东四三条东口5号是解放初钢铁局宿舍,现在仍没有多大变化。
东四三条12号
东四三条的10、12、14、16号是清代重臣福康安(故居在东四二条,已经被拆了)的后裔海年的家宅。
在胡同中段,基本上是原内务部人事局的长长的后院墙及数个后门,经常大门紧闭,人事局的正门开在东四二条胡同。
东四三条的宅门有很多都是前门开在三条,后门开在四条的,如35号、30号旁门、30号、29号、28号、27号等,这些大宅门深度跨越了东四三条和四条,是名符其实的深宅大院。
东四三条27号院清朝末代皇帝亲属住宅
27号院曾是清朝末代皇帝的至亲、据说是定王府的老福晋之长女的大格格和其终身未嫁的大女儿住的。1949年以前曾是独户居住的大宅门,大约1950年以后,这个院子搬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居民,包括大格格的亲戚、几户一般的旗人家庭以及几家工人及城市平民住户。由于院子很大,大家在自己的房屋或所居住的前、中、后、东院范围内生活,男女老少、不同阶层的居民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1958年以后,27号院开始有不同的街道工厂陆续进入,大约1960年以后,这个院先是被东四汽缸垫厂占了整个的东院,然后一步步蚕食,以至于1969年夏天,这个院的约十六户居民、四十多口人全部搬出,让位于一个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员工由家庭妇女组成的街道工厂。
28号院部分也被东四挑补绣花工厂占用。
晋商聚居的29号院,大门两侧的墙上有砖雕影壁,两侧砖雕影壁的下方各有一座高大的上马石。大门对面马路对过的墙上,还有一面墙大小的砖雕影壁,这些影壁和上马石何时被拆除的不得而知。晋商大院很大,其后门在东四四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29号院子里住满了来京做买卖的山西籍人,他们大都在前门附近做生意。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个大院的一部分变成了东四塑料厂。(现在早已面目全非)
老北京四大钱庄“恒兴”、“恒和”、“恒利”、“恒源”,简称“四大恒”,创办人浙江慈溪董氏全家就定居在东四三条31、33号。
35号院是清车郡王府建筑遗存,东城区文物普查登记单位。车郡王即博尔济吉特·车林巴布,是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成吉思汗的第29世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袭王。院门是广亮大门,门外有八字影壁。
胡同西口往东,路北40号是清代某达官显贵的马厩,院子相当开阔,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东四房管所堆放建筑材料、工具和小推车等的场所。35号大院早先是车马王府,在40号院的东边,相距很近;在40号和35号之间,有爱国将领张治中及后代的寓所,台阶高大,有砖雕的门楼和车库,常年大门紧闭,极少见到有人和车辆出入;“文革”前原总政治部主任徐立清的宅邸是31号,红色油漆大门,门内有八一军徽,门口常年有警卫员站岗。现该院仍为部队所用。
43号院是清代四品官江苏粮道赫舍里·英朴(大学士英桂的弟弟)家宅,院门是金柱门。
位于东四三条东口南侧的孚王府北墙
东四四条胡同
东四四条胡同东起朝阳门北小街
东四四条胡同西止东四北大街
东四四条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中部往南可通东四三条,往北可通东四五条。全长726米,宽7米。明朝属思诚坊,称四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用四条胡同。1949年后称东四四条。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东、西水车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曾改称红日路四条,后恢复东四四条。据《燕都丛考》载“《顺天附志》宝泉局东作厂在四条胡同。现属于东四三条至八条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
东四四条1、3、5号原清宗室绵宜的宅邸
东四四条1、3、5号原为房主系清宗室绵宜的宅邸。绵宜号达斋,(?-1898年)是清康熙帝玄烨的裔孙、道光帝的本家,光绪年间任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礼部侍郎、署刑部右侍郎,其后代姓金。因系宗室辈分较尊,故当地百姓称这房子为“皇帝的叔叔家”。现该宅保存较好,为某单位宿舍。东四四条3号被列入东城区第三批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名单。
东四四条五号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门口台阶较高,门两旁有几棵高大的古槐。该院共有三层院落,大门一间,门内迎面有一字影壁,西有屏门,过屏门,有四间倒座房,为硬山合瓦清水脊;倒座房北有垂花门,垂花门很精致,面为攒边门,东、西、北、三面均有四扇屏门。与东西屏门相通的游廊将整个院子连接起来。正房三间,为硬山合瓦清水脊,左右各带两间耳房。正房内部装修为清代旧物,硬木落地隔扇和碧纱窗非常完整。东西厢房各三间,亦为硬山合瓦清水脊。
东四四条胡同5号院是建于清代中后期,原本与1号、3号连在一起,都是道光皇帝本家绵宜的府邸,随着清室没落被瓜分出售而成了现在的院落。5号院的隔壁是张学良在北平居住的家。
37号院是个老四合院,相传是清代才子纪晓岚大学士的外宅。现在是阅微庄四合院宾馆。
77号院是东四胡同博物馆,2018年开馆,展现了京味文化“胡同”、“四合院”。
东四四条79号
东四四条81号
东四四条甲83号
东四四条83号是清宝泉局东作厂(造币厂)旧址,是北京市仅存的一个清代造币厂。清宝泉局东作厂是东城区文物普查登记单位。
86号的二层楼是恒昌瑞记,民国时期一家集购物和照相于一体的老字号。大门有对联,上联是“镜里人是一是二”,下联是“笛中意至妙至神”,横批“光起万物”,旁边则写着经营的内容“照相”和“洋货”。恒昌瑞记是东城区文物普查登记单位。
77号东四胡同博物馆
东四胡同博物馆,位于东四四条77号,占地1023平方米,主体建筑于1940年左右建成,曾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驻地,为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落整体基本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完整结构。东四胡同博物馆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共有28间。
东四胡同博物馆展陈空间划分体现宜动、宜静的动静分区,共分为东四印象展区、印象瓦舍展区、文化探访展区、文化交流客厅、历史文化实物展区五个展区,以“文化会客厅”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大众。
东四胡同博物馆为典型的三进四合院。
一进院子南侧房间为东四印象展区。
北侧制作精美的垂花门两侧,墙上有上世纪书写的“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等标语。
二进院为老北京胡同民居特色及博物馆的印象瓦舍展区、文化探访展区、文化交流客厅等。
院落中还设有两个艺术作品‘月影’和‘星天’。创意均来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浑天仪。‘月影’的造型根据浑天仪的元素提炼而成,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条纽带,将一进院和二进院连接起来,形制弯弯、皎洁如月,活跃了整个四合院空间。
博物馆的印象瓦舍展区,印象瓦舍是一间大约长6米宽4米墙面及房顶镶满镜子的房间,空间垂挂的印象瓦片通过镜面给人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
三进院的‘星天’球体上镌刻的二十八星宿,与浑天仪上雕刻的二十八星宿相呼应,并与‘月影’连成一条时空的主线,在全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四合院架起一座跨越时间、空间、民族、文化的桥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之作,既与时俱进,又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了文化的统一和传承。
文字照片来自网络及作者
来源:鼓楼静语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