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血肉筑长城 华章壮国魂 | 御侮先声:《<明耻篇>题志》《献翁》
点击:  作者: 新媒体中心    来源:陆军防化学院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4-11 10:09:33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

 

《明耻篇》题志

毛泽东

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

 

 

【诗文解读】

 

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诗词,是人民英雄为民族独立、大众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不懈奋斗凝成的壮丽史诗。

 

<明耻篇>题志》创作于1915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幅毛泽东诗词手迹。该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旨在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57日,更发出最后通牒,限51小时内答复。59日,北洋政府除了对个别条款要求日后协商,其余一概加以承认。条约的签订,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57日、9日皆被视为国耻纪念日。消息传至湖南,一师师生愤然编印《明耻篇》,全书辑有7篇文章和1篇附件,集中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灭亡朝鲜以及袁世凯卖国的罪行;陈述了救国方法,力图唤起人们不忘国耻、同心御侮的奋斗意志。青年毛泽东读后心潮澎湃,悲愤难以自已,在《明耻篇》封面上挥笔写下了这首四言诗。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首句直击日本逼签二十一条时间节点,铭刻这一清廷覆灭后空前的国家之耻、民族之痛。奇耻一词,既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外交胁迫方式赤裸裸地独霸中国的可耻行径,又鞭挞了袁世凯身为民国总统、为复辟帝制腼颜事敌的无耻之尤,字字泣血,声声刻骨。

 

铭记国耻不是沉湎伤痛,而是激发知耻后勇的爱国血性。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一振聋发聩、勇担道义的呐喊,赓续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优秀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经世致用的赤子情怀,承袭了湖南一师当时知耻、爱国、公诚、勤俭的校训,更彰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学子誓与强敌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挺膺担当。

 

这首四言诗是青年毛泽东对乙卯国耻这一历史事件的激情回应,也昭示了人民领袖矢志奋斗救国的革命初心。1916725日,毛泽东在致好友的信中更是发表了石破天惊的历史洞见——“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这一论断,与《明耻篇》题诗相互映照,可视为毛泽东抗日救亡思想的萌芽发端。

 

这首诗亦是一代伟人终生践行学以报国、育才兴国的青春誓言。毛泽东终其一生读书不辍,坚持向书本、向实践、向人民学习,不断笃定革命初衷,升华斗争艺术。同时,他对自己的教员身份情有独钟,通过创办工人夜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红军大学、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并亲自授课,培养了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熔铸了一支彻底打败侵略者、建立建设新中国的浩荡大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一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捍卫。作为军校师生,应当铭记革命先驱忧国、兴国、强国的初心壮志,扛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举旗铸魂,奋楫攻坚,让军校成为锻造明德知耻、强军胜战英才的火热熔炉,成为支撑科技强军、服务备战打仗的坚强阵地,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应有的贡献。

 

 

 

献翁

周恩来

战火洗劫万室空,

吾侪争见九州同。

华师尽扫列强日,

捷报飞传告鳌翁。

 

【诗文解读】

 

 

周恩来作为人民军队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和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其文韬武略早已为大家熟知,但其诗作流传较少,《献翁》是少年周恩来在东北求学期间(1910-1913年)仿照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示儿》体例所作。

 

1910年春,周恩来随三堂伯周贻谦来到东北,到刚开办的新式学堂念书。周恩来曾回忆这段时光: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1911年暑假,周恩来到同班同学何履祯家做客,何家位于沈阳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正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本诗题目中的及末句中鳌翁所指为何履祯的祖父何殿甲(字鳌峰),是周恩来求学路上的重要引路人。这位爱国私塾先生以日俄战场旧址为课堂,将家国情怀融入历史叙事,激发了少年周恩来的救国热忱。周恩来深受何殿甲的爱国主义情怀熏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奋斗初心,最终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到底的使命担当。

 

诗歌以战争废墟的惨烈图景开篇,呈现出二十世纪初列强欺凌、人民蒙难、山河破碎的苦难现实。以万室空强调了侵略者对中华文明的摧残,为后文争见九州同铺垫情感。 

 

次句吾侪争见九州同,彰显中华少年矢志救国、勠力奋斗的信念。争见则蕴含主动争取并见证实现之意,呼应了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时代强音。此句一改陆游原诗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怆痛遗恨之慨,转为奋进昂扬之态,展现了少年周恩来担当道义、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

 

第三句华师尽扫列强日,展望未来由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组成的英雄军队将侵略中国的列强彻底驱逐之时。华师相对于陆游《示儿》诗中的王师而言,表明少年周恩来已具备了反帝反封建意识。尽扫以排山倒海之势,宣告了彻底扫除侵略者的决心。

 

末句捷报飞传告鳌翁,以家书般的温情收束全篇,将宏大历史叙事落脚于个体情感。飞传一词,以动态化的字强化捷报传递的迅疾感,凸显作者欲将胜利喜讯即刻告慰恩师的急切心情。何殿甲曾带领周恩来到日俄两军激烈争夺过的烟龙山察看,并写下诗句: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兮在尔少年!何老先生的殷切期望,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堪称师生两代人的心灵对白,彰显了爱国主义教育代际传承的力量。

 

此诗以战火起笔,以捷报收尾,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从陆游到何殿甲再到周恩来,忧国报国强国的精神血脉始终奔涌不息,三人以不同方式诠释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一部薪火相传的爱国史诗。陆游临终前挥毫写下《示儿》,以诗歌铸就民族精神丰碑,燃起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近代民族危亡时,作为私塾先生的何殿甲饱含忧国情怀,用教育延续赤子国魂,把救国的夙愿传递给少年才俊;少年周恩来受到民族精神浸润熏陶,主动将先辈期许转化为奋斗实践。这簇跃动于南宋诗人笔尖下的爱国火种,经久不息,终被锻造成足以燎原的熊熊烈焰。

 

《献翁》作为展现少年周恩来家国情怀的代表性诗作,深刻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由衰落走向复兴的精神密码。从少年学子到革命中坚,从参与创建人民军队到维护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致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到奠基新中国外交事业,周恩来始终将爱国情怀熔铸于民族解放、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为战胜中华民族的凶恶敌人作出了杰出贡献。

 

新时代军校学员当以此诗为镜鉴,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以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坚韧毅力砥砺品质,敢于打败一切妄想阻挠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强敌,为实现革命先辈九州同的遗志重托英勇奋斗!

 

来源:陆军防化学院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