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李伟: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
点击:  作者:李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10-22 08:11:25

 

1.jpg

 

 

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

 

——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65周年


【摘要】自十月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的105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是什么呢?无论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之前的历史情况看,还是从发表之后65年的历史情况看,归根结底可以归为一句话,就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讲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是一个已经被当代世界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证明了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是一个经过了历史检验的真理。

 

2.jpg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6年,《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主席指导下,观察与思考1956年社会主义阵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而写下的历史思考,第一次提出了要处理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半年后,1957年6月,毛泽东公开发表了题目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文章(简称《正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建国以后毛泽东的代表作,至今已65周年了。笔者认为,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观察和思考,在这本著作里,毛泽东提出和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那么,在这本著作里,毛泽东提出和总结了哪些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历史经验呢?这本著作发表65年来,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历史经验是否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呢?

 

 

一言以蔽之,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文章,毛泽东提出和总结的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可以归纳和概括为著作中这样一段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文字:“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1】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不仅是个国内问题,也是个国际问题。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凡是讲到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凡是讲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都不是只讲国内,同时还讲国际。我国思想界熟悉列宁斯大林这样一些话,列宁提出:“在无产阶级进行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一国内推翻了资产阶级之后,这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很长时期内,依然要比资产阶级弱,这只是因为资产阶级有很广泛的国际联系,还因为在这个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国家里,小商品生产者自发地、经常的使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复活和再生。”“无产阶级专政是新阶级对更强大的敌人,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最奋勇和最无情的战争,资产阶级的反抗,由于资产阶级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资产阶级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的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这是因为世界上可惜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2】斯大林说:“只要资本主义包围存在……就一定会有复辟的危险即资本主义制度在我国恢复的危险。”【3】如果说我们过去对这些话曾经有过疑虑,那么在经历了苏东剧变之后,它的真理的价值就充分显露出来了。

 

毛泽东观察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写出《正处》,不仅研究了我国的情况,也深入研究了那时社会主义阵营的情况。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期间做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立即在世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轩然大波,是年6月波兰发生波兹南事件,10月发生匈牙利事件。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下的这一历史现象,1956年《人民日报》在4月5日和 12月29日分别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两篇文章,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认识。无疑,毛泽东在《正处》一文提出“谁胜谁负”的问题,不仅是针对我国的,也是针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只是那时不便于公开说透。

 

如何看待毛泽东在《正处》中的这段话,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思想界理论界是有分歧和争议的。

 

众所周知,我们研读的毛泽东《正处》这本著作,是195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文章。一个人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可公开发表的文字文章,是情理中的事情。我们自己又何尝不这样做呢!但是这样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不断地受到来自我国思想界理论界的指责和批评。

 

1986年,重新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对《正处》一文做了这样一个颇为引人注意的题解:“这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来毛泽东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改,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九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讲话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方针的继续和发展。讲话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当时对右派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本来从发言到整理成文,是一件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和整体,可这个注释却把这个过程和整体割裂开来,把事物的起点和终点对立起来,用起点否定它的终点,制造了矛盾。于是,此注一出,论家蜂起,我国思想界理论界三十多年来指责和批评《正处》的学术理论文章从未间断,这样的纪实文学更是一本接一本。这期间,有代表性的一是1999年《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出版,在注释里依然坚持1986年题解的观点。二是200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在陈述和评论《正处》这段历史,还是表达了1986年题解的观点。

 

如果说在1986年那个时候,苏联戈尔巴乔夫复辟资本主义的改革刚刚开始,我国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泛滥起来,我国思想界受到这种“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影响和迷惑,一时还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对毛泽东指出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发生误解,由此做出这样一个注释,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在我国经历了1989年的那场大的政治风浪(注意,邓小平同志定性其为“反革命暴乱”【4】)和1991年苏共亡党亡国,对毛泽东的这段话还持怀疑和指责的态度,就有些不大好理解了。

 

纵观三十多年来指责和批评《正处》的文章,几乎都提到《正处》中这段文字。 

 

那么现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毛泽东不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理论感觉是那样的敏锐,他的理论悟性是那样的深邃,能够及时地从实践中发生的新的社会现象里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从中提炼出精深的理论思想,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毛泽东能够通过整理自己的发言而做出了对我国阶级斗争状况更精准的理论分析和历史预见,归纳出更精辟的思想论断。请注意,毛泽东说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用的是“有时”两个字,难道历史证明毛泽东说错了吗?特别是毛泽东用十分明确的、毫不含糊的语言提出“谁胜谁负”的问题,正是这段话,是《正处》这本著作里最精彩的文字和最深刻的理论思想,是全文的精髓。

 

《正处》有没有这样的一系列修改,有没有这段文字,是大不一样的。没有这样的修改,没有这段文字,这篇著作的意义就降低了许多,文章的时效性也大大缩短了。正是这样的修改,这样的文字,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使这篇文章的实践方针和理论思想具有了更强烈、更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更广阔、更高远的历史纵深,使这篇文章不仅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照耀着当代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认识和开拓社会主义航向的灯塔。

 

那么自十月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的105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到底是什么呢?无论从《正处》发表之前的历史情况看,还是从《正处》发表之后65年的历史情况来看,归根结底可以归为一句话,就是毛泽东在《正处》里讲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请读者注意,在《正处》公开发表之前,1957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就已经讲了这样一段话:“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5】毋庸置疑,毛泽东提出的“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和论断,是一个已经被当代世界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证明了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是一个经过了历史检验的真理。

 

远的不说,苏共亡党亡国和我国曾经发生的政治风浪,难道不是一览无余地证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吗!毛泽东做出的这样一种事实描述、理论分析和政治判断,在经历了国内外几十年来一波又一波惊心动魄的历史风浪,“和平演变”从一种理论思想变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难道我们对“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还存有任何一点怀疑、犹豫、侥幸和幻想吗?

 

毛泽东提出的“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涵盖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诸方面,是共产党人正确观察和认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切入点,是制定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政策策略的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它是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 “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提问,就是这样一个反映时代声音的问题。——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以最鲜明、最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关于社会主义,难道还有比无产阶级要保卫政权和资产阶级要复辟更为重要的问题吗?苏东剧变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阐明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期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是我们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的灯塔。

 

 

早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分析和总结德国工人运动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德国的实践的工人运动也永远不应当忘记,他是站在英国和法国的运动的肩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够直接利用英国和法国的运动用很高的代价换来的经验,而在现在避免它们当时往往无法避免的那些错误。”【7】无疑,主动地认识和科学地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经常锻炼的基本功。毛泽东就是经常不断地演练这样的基本功。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后,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及时提醒全党:匈牙利事件“教育了我们中国的同志……我们就要从这些事情中得到教育。这类事情是题中应有之义,永远也会有的。”【8】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不但善于科学地鉴别正反历史经验,而且善于运用正反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思想家、战略家。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毛泽东是一位严肃负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战略家,他所以说“谁胜谁负”、“谁战胜谁”这番话,决非一时之兴,空穴来风。有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报告和波兰匈牙利动乱,我们党变得警觉了。

 

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告诫全党:“无论什么时候,现在,将来,我们这一辈子,我们的子孙,都要向苏联学习,学习苏联的经验。不学习苏联,要犯错误。人们会问:苏联被修正主义者统治了,还要学吗?我们学习的是苏联的好人好事,苏联党的好经验,苏联工人、农民和联系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好经验。至于苏联的坏人坏事,苏联的修正主义者,我们应当看作反面教员,从他们那里吸取教训。”【9】每当笔者读到这段话,总是感慨良多。苏联的历史,苏联的风风雨雨,简直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和真假社会主义的一面镜子。自十月革命以来,难道还有比苏联这样一个前车之鉴更真实、更深刻、更生动的社会主义教科书吗?

 

经过建国以来近15年的观察,毛泽东分析国内外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在1964年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能时刻提高警惕,不能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各级领导权不是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而被修正主义者所篡夺,则我国还可能要走一段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10】看来,毛泽东确实从五十年代的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中接受了教育,增长了才干,而那些事件的当事人(政党、国家),已经作为失败者被赶出了历史舞台。

 

1964年中苏论战,毛泽东修改“九评”这篇文章,增加了这样一段话:“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几十年内是不行的,需要一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成功。在时间问题上,与其准备短些,宁可准备长些;在工作问题上,与其看得容易些,宁可看得困难些。这样想,这样做,较为有益,而较少受害。”【11】 ——这才是一个战略家说的话,也体现出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作为。经过了建国以来十五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经历了与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反华大合唱,到1964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问题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认识体系,明确了一个“几百年”时间表。无疑,在这样一个必须时时关注“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长达“几百年”的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不是别的,依然是马克思提出的“阶级斗争是人类自从进到文明时期以来整个历史发展的动力”,【12】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3】而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可以说,毛泽东的时间表,科学地揭示了“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题,是我们观察和考虑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问题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以这个“几百年”的时间表来认识和安排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等一系列工作。为了防范风险,取得经验,必要的时候就得勒紧裤腰带,付出一笔学费。苏东剧变和我国国内出现的政治风浪都雄辩地证明了《正处》的科学价值,证明了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所具有的视穿千秋的历史眼光和时代精神,折射出毛泽东——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战略家所具有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勇气和战斗品格。

 

毛泽东根据那时共产主义运动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在《正处》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表现了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针的这样一个特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14】“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了“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为着领导,必须有预见”的口号。【15】

 

思想上理论上的科学预见和实践上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是《正处》这本科学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也表现了毛泽东的一个特点,也是毛泽东的一个过人之处。毛泽东的一些想法、提法和做法,往往使人感到具有某种巨大的前瞻性,又一时难于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在毛泽东的工作中,你看不到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救火队式的应急行为,看不到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临渴掘井,疲于应付的忙乱现象,而是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由于毛泽东有这种见微知著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他总是能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工作主动地做在前面,主动地开拓工作的局面。无疑,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和行为能力,列宁不能成就十月革命,毛泽东也不能成就中国革命,不会开辟出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战略家。

 

 

毛泽东防修反修的实践和理论,是在历史的曲折中进行和发展起来的,有的时候,有的方面,甚至是通过某种看似扭曲的方式,创造性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当我们剥离开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实践上的扩大化病灶后,就显露出它强健的肌体。毛泽东做出的防修反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许多实际行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开创性的,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增添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内容,从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理论思想,并取得了十分宝贵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历史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常常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并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历史上,许多革命的、先进的、科学的、正确的东西,有的时候是通过某种间接的、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形式与内容的背离,现象和本质的冲突,原因与结果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需要人们仔细地加以辨认和区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的那样:“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16】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科学,只有经过长期地、艰苦地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不经过长期深入的观察、研究和实践,以急功近利的眼光提出立竿见影的要求,是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全党的理论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17】邓小平明确地告诉人们,他在经济问题上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他把“发展经济”确定为“一个政治目标”。【18】邓小平的论述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种形式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是在这样或那样的阶级关系和阶级交往中进行的,不存在脱离了阶级关系的单纯的独立的经济建设和文化生活,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及其发展更是离不可国内外的阶级斗争。邓小平的这个思想,对我们理解毛泽东是怎样进行理论创新的,对我们理解毛泽东是怎样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我们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思路。

 

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前车之鉴,已经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留下了极其惨痛又极其宝贵的历史教训和历史经验。无疑,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如果我们不能把我国六七十年代实践中的扩大化错误与非扩大化的正确的理论和实践严肃地科学地区别开来,如果我们不能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遗产,我们可能会犯绝大的错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在这方面,无论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斗争实践,还是经验与教训,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特别丰厚的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今后继续进行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和防止“和平演变”斗争的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和伟大力量。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树立起这样一种坚定不移的思想认识,要时时牢记毛泽东告诫我们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科学地总结和运用毛泽东的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和防止“和平演变”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思想界一项必须经常进行的思想任务和工作任务。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135页。——黑体字为文中原有的。

【3】《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2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8】《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8页。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0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

【15】《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页。

【16】《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3页。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