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罗元生:抗美援朝后勤保障中的作战回顾——写在抗美援朝作战胜利66周年之际
点击:  作者:罗元生    来源:宣讲家网  发布时间:2019-07-27 13:45:11

 

       摘要:岁月如歌,历史总是给后人以智慧和启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和提高了人民军队全面建设的步伐。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场规模重要的现代化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保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后勤指战员浴血奋战,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在战争中积累了一系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经验,也成为我军后勤保障工作的宝贵财富。本文从3个人物的3个故事,展现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我军后勤保障的杰出人物和丰功伟绩。

 

彭德怀点将洪学智:你去搞后勤保障部队作战

19516月,中央军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简称志后),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简称志司),要求志后司令要由志愿军的一个副司令兼任。

于是,志司就开会研究志后的机构设置问题。当时志愿军的副司令一共3个:邓华、洪学智和韩先楚。所以,只能从这3个人中选。邓华一方面要协助彭总管作战,另外兼副政委,还要兼管政治工作,任务已经很重;韩先楚主要是督促检查作战,经常要往前线,根本无暇顾及后勤,这么一来,非洪学智任此职不可了。而且自志司组建以来,他就一直负责作战兼后勤工作,于是大家都力荐洪学智当这个志后司令,彭总也十分赞同。

但洪学智却有一些想法,并不愿意兼这个后勤司令。一方面,他考虑自己对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比较熟,而对后勤并无太多经验;另一方面是朝鲜战争的后勤工作非常难搞,怕自己能力有限,搞砸锅了,没法交待!想请别的同志去干。

最后,在彭总和同志们的劝说下,洪学智同志仍继续挑起了这一重担,兼任了这个后勤司令。

1951年,洪学智受彭德怀总司令委托,回国向中央汇报战争和后勤运输工作情况。陈云把洪学智叫到他家里,很仔细地询问了朝鲜战场上的情况:军队怎么组织的?物资怎么储备、运输?后方配备的司机到前方工作怎么样?战士吃得怎样?穿得怎样?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是洪学智和陈云同志就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的第一次接触。洪学智一一作了认真的回答。

陈云听了洪学智汇报的这些经验,非常高兴,他说:你们在前线作战中研究了很多办法,很好,以后积极想办法给你们补充新的汽车和给养,还答应给后勤增加4个高射炮营。

由于敌机狂轰滥炸,志愿军后勤人员伤亡和车辆、物资的损失都很严重,部分后勤人员存在着恐惧情绪。为了增强对敌斗争信心,凝聚战斗意志,洪学智组织领导志愿军后勤通过开展三比(比思想、比斗志、比工作)、一评(评功)活动,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志愿军结合全军性的立功运动,在后勤人员中开展了以爱伤员、爱物资、爱车辆三爱运动。在三爱运动中,尤以汽车部队的争当万里号红旗手运动最为著名。

汽车第102连司机王凯紧随其后并创奇迹,在一次运输途中遭到敌机围追堵截,王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精湛的技术,临危不惧,利用复杂地形和山路条件与敌机斗智斗勇,经过几番缠斗,最终使敌机撞山机毁人亡。

毛泽东在1953年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经验时曾指出,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在建设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钢铁运输线过程中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许多既简单实用又充满想象力的做法中都闪烁着群众智慧的光芒。 

聂荣臻选准李聚奎:解决战士饥无食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当几十万志愿军将士一跨出国门,立刻就遇到如何吃饭这个大问题。由于敌机疯狂轰炸,昼夜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线,致使志愿军的口粮和副食供应难以及时得到补充。为此,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急如星火的指示:要迅速成立朝鲜战争的后方保障供给基地,确定一位能担负此职的粮草官

选拔担任此要职人员的任务给了聂荣臻。

聂荣臻从全军的后勤领导干部中,选中了李聚奎,因为他熟悉李聚奎。第一次反围剿时,李聚奎曾带1个师歼敌数千人,活捉了敌师长李明。为此,聂荣臻曾将他抱起来高呼过红军万岁。李聚奎不仅打仗勇敢,完成重任坚决,更可贵的是他领导并参与了保障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战略追击的大兵团、正规化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此次,非他莫属了。聂荣臻将李聚奎的名字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大笔一挥,一道抗美援朝战争的命令发出了!

1950726日,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以此统一东北部队及边防军的后勤工作。李聚奎担任后勤部部长,不久,又兼任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一政委。

在开始运送物资的几天之后,李聚奎见到了彭德怀。一见面,彭德怀就要李聚奎汇报情况:志愿军过江作战,要是没有弹药,没有饭吃,我可要找你算账!怎么办?能不能保证?说着,彭德怀紧紧盯着李聚奎。

一定保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知道能保证到什么程度。

彭德怀一听就火了,用手指着李聚奎并提高了嗓门:仗还没打,你怎么就保证不了啦!

作为彭德怀的老部下,李聚奎很了解彭德怀司令员的脾气,同他吵白搭,有问题不反映也是要挨批评的。李聚奎心里有苦处。此次非同一般,由于我军没有掌握制空权,物资刚开始往前送,3天就损失了400辆汽车。李聚奎实打实地向彭德怀司令员汇报了出来。

彭德怀思考了一会儿,说:困难会不少,但要用一切办法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向上反映,我也想办法。可是有一点,作战物资是一定要保证的!

李聚奎何尝不明白彭德怀此刻的心情。他回到东北军区后勤部机关,传达了彭德怀的指示,带领大家想办法。

李聚奎还真有办法,敌人在天上挂灯,路上撒钉,地下炸坑,他却要建设一条钢铁运输线。19513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在一、三分部原来设置信号站的基础上,于运输干线上设防空哨兵,专门监视敌机活动。防空哨一建立,运输效率便大大提高,车辆损失明显减少。李聚奎建议在交通干线上广泛建立防空哨。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志愿军领导采纳,调了9个团共2万人的兵力,在2800多公里的交通干线上,设置了1568个哨所,形成了一支防空专业大军。

聂力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一书中写道:父亲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前线供应困难的电报,有时一天接到一大叠。有一些电报他印象很深。比如,有的部队第一次战役中饿饭3天;有的部队只能喝稀饭打仗;有的部队一边打仗,一边派人挖土豆充饥。彭德怀有次来电报,电文只有6个字:饥无食,寒无衣。父亲看了,心情沉重啊……

战士作战饥无食,李聚奎心里比谁都急,常常为此开会研究。

在一次会议上,有人提起了炒面。

提起炒面,李聚奎心头一亮,他猛然想起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自己只身乞讨千里寻找红军的途中,曾吃过老百姓的一种炒面,这正符合志愿军目前作战的需要。于是,他立即让后勤部的同志加工了一些样品送到前方,结果大受欢迎。

很快,李聚奎将炒面样品送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和几位副司令员得知试用结果并看到了炒面样品后很高兴,当即批准组织生产供应部队。东北人民政府根据朝鲜战场的需要,于19501112日发出《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要求各系统、各单位日炒炒面任务不低于13.8万斤,20天内炒面总量不少于276万斤。在各级领导带领下,东北地区迅速掀起了一个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炒炒面的热潮。第二次战役前夕,彭德怀司令员让副司令员洪学智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发了电报,告诉他们:送来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好,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李聚奎赶紧电告总后勤部,要求从第二次战役开始,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的粮食总量中,三分之一供应炒面。后来,彭德怀司令员又让洪学智副司令员起草一份给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因敌机破坏,昼夜不宜生火做饭,夜间行军作战,所有部队对于东北送来前方炒面颇为感谢。请今后再送以黄豆、大米加盐制的炒面。

1117日晚,中央军委决定赶制干粮前送。周恩来决定在一周内赶制60万公斤炒面,送往前线。1120日,又决定增加布置120万公斤炒面的任务并进行了具体分配任务,要求1210日左右完成任务。到12月初,各大单位全部完成任务,并按统一规格包装,及时运送朝鲜战场。

12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专门召开炒面煮肉会议,对东北局机关、各系统、沈阳市、东北军区下达了完成炒面和煮熟肉的指标。

1951519日,中南军区后勤军需部接到总部为志愿军炒大米125万公斤的紧急任务,军区动员驻武汉部队、机关、学校和地方政府,昼夜加工,10天内按时完成炒大米135万公斤的任务,并装车起运。一时间,国内有关省市人民,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这一工作。城市、乡村呈现出男妇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忙炒面的动人景象。周恩来等党、政、军领导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抽时间到制作车间,检查炒面质量,并与工人一起为志愿军制作炒面。

当周恩来总理把制作炒面以及全国各地人民群众为志愿军日夜加工炒面的消息传到朝鲜前线,志愿军某兵站人员翻山越岭实施跟进保障广大指战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部队喊出了为炒面立功的口号,以报答祖国人民的关心。

19516月,美国远东空军副参谋长达尔·阿尔其尔准将在谈到我志愿军的后勤运输情况时说:面临一切(空中袭击)阻碍,共军后勤部部长究竟是怎样保障补给品的运输,使之不致中断?这真是一个奇迹。他不顾我们的空中优势,火力优势,强大的兵力和勇猛的轰炸而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他不无钦佩地说:在朝鲜的美军司令官们经常说,他们希望在战争结束后,能会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共军的后勤部部长。

王清珍:《上甘岭》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

原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一位抗美援朝女战士的事迹:有一个女战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只有17岁,她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护理20多个重伤员,这个姑娘为了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

秦基伟将军印象至深、肃然起敬的女战士王清珍就是电影《上甘岭》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

19513月,第三批入朝的志愿军某部官兵大步踏上了友好邻邦朝鲜的领土,王清珍就是这支部队里一名卫生员。

19521014日凌晨430分,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即使对战争史知之甚少的人,也会因为电影《上甘岭》及那首插曲《我的祖国》而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电影战争场面固然好看,很感人。但它终究是后来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现场的真实记录。上甘岭是个朝鲜的小村庄,真实的上甘岭远比电影残酷。当时的情境之下,那样惨烈的战斗,也远远超过电影的描写和展现。

我志愿军战士与敌展开了一场以坑道为主的阵地防御战。

王清珍想打仗就有伤员,有伤员就要及时抢救,救治伤员也是打仗!她一人负责3个坑道、20多名伤员的护理。那时,她还是一个留着羊角辫的十六七岁少女……

也许在常人眼中,只有战士们作战的区域才叫前线,可在朝鲜,对于美国飞机来说,不管前线后方都是一样轰炸,所以医务工作者也要终日在敌人的飞机轰炸中度过。他们不仅要救治伤员,同时还要保护自己。

当时的医院建在山洞里,为有效救治伤病员,医务工作者用尽了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并创立了五快法则:伤员来了进房子快、吃饭快、补发被服快、检查抢救和治疗快、办理转运组织手续快。和平年代的人很难想象战争时期部队里的艰苦。朝鲜冬天最低气温可到零下三十几摄氏度。送来的伤病员绝大部分都是冻伤或者烧伤,有些烧伤的人,没有止痛药,为了减轻疼痛,大冬天里把烧伤的手、脚放在冰水里,看着都觉得揪心。提起当时的景象,让人唏嘘不已。

由于轰炸不断,医务人员要像战士一样随时转运受伤人员。为了克服病房用具缺乏的困难,护士们用拾来的罐头盒制成了大饭勺、水碗和大小便器具等护理工具;没有无影灯,就找来手电筒充当;没有输液架,就用纱布条绑起,总之是想尽办法地抢救志愿军。护士们为保持伤员衣物清洁,冬天到冰水中洗涤,一双双小手冻得像胡萝卜,风一吹都裂出血口子。

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手术室只能设在坑道里。手术室里,医护人员们在不停地工作,一个伤员抬出去了,又一个伤员抬了进来。在战况紧张的时候,最多一天能接到包括取子弹、止血等急救手术在内大大小小60多例手术。有时面对紧急情况,还要用木箱或学生的课桌搭起临时的手术台,抢救伤病员。医护人员甚至忙得来不及换工作服,披上棉衣就往外跑。

一天夜里,王清珍正在巡回查护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洞口传来轻缓而又沉重的哎哟声,她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朝出声的那个洞口走去,来到病床前,借着暗淡的煤油灯光,王清珍看到呻吟的伤员就是当天下午刚从火线上抬下来的一位姓曹的排长。

曹排长的脸色很不好,头上冒着细细的汗珠,看那情形一定很不舒服。当他见到女卫生员进洞时,便停止了呻吟。

同志,哪地方痛?”“我,我要……”,曹排长欲言又止。王清珍明白了许多:是不是要解手?大解还是小解?曹排长低声地回答:小解。当王清珍把罐头盒拿来,想帮曹排长脱裤子的时候,他吃力地用手推了推说:这事就让我自个儿来吧!王清珍习惯性地转过身来,走到洞口。

哎哟!又传来曹排长的一声呻吟,王清珍闻声迅速回头一看,只见曹排长手头一软,空罐头盒叮当掉到地上。她急步赶到床前,心痛地说:同志,我们死都不在乎,还在乎这点事干什么?还是我帮你吧!话语之中,饱含着战争年代革命战友发自内心的关切之情。

洞里的伤员也不知什么时候都醒了,纷纷劝导曹排长,曹排长,你身体伤势太重,还是让她帮忙吧!”“曹排长,你刚来不知道,我们好几个人都是靠她帮忙解大小便。”……在众人的劝说下,曹排长同意地点了点头,可年轻的曹排长还是不好意思说自己尿不出来,王清珍并不知道这一点,以为刚才只是他翻身引起伤口疼痛,于是慢慢地替排长解开裤子,小心谨慎地将罐头盒接了上去。

曹排长再一次使劲,还是没有尿出来,伤口的剧烈疼痛使他禁不住又叫了一声:哎哟!王清珍这才明白了排长的情况。原来,排长因腹部中弹,泌尿系统受到重伤,已不能自己控制排便。她一摸排长的小腹,圆鼓鼓的,显然已经胀了很长时间,必须立即导尿,否则,就可能导致尿中毒甚至膀胱胀裂的生命危险。

王清珍迅速从值班室里找来了导尿管,涂上润滑油。因膀胱的极度胀疼而无法自制的曹排长也不再推让,咬着牙一声不吭地配合王清珍的救护。让人大失所望的是;导尿管塞进去了,尿液还是排不出来,若是在平时,马上就有人拿来大管注射器吸尿,可王清珍没有大管注射器。

情况越来越严重,曹排长喘着粗气,头上的汗珠更多了,面孔也因痛苦开始变形,眼角还流出了泪水。钢铁般的战士被子弹打穿肠肚、被炮弹炸掉胳膊时都很少哼叫,此刻却因不能排尿而被折磨得生不如死。膀胱的极度胀痛,那难受的感觉到底怎么样?没有体验过的人是无法说清楚的。

见此情景,洞里的其他伤员急得连连叹息,王清珍更是心急如焚,身如刀割,一时想不出任何法子。不知哪位伤员满怀歉意地说:要是我们哪个能够动一动就好了,用口吸也不能看着曹排长被尿活活地憋死!

用口吸?王清珍顿时心里一亮,可马上又迟疑了,自己毕竟还只是个17岁的少女啊!然而看到曹排长被胀痛折磨得变形的脸庞,王清珍又怎能看着死神把自己的战友从身边拉走,迟疑仅在一刹那间,她不顾一切地俯下身,含着导尿管,使劲一吸,一口、二口……尿液终于流进了罐头盒里。

第二天,伤员向卫生营领导反映了王清珍救人的经过,营首长根据王清珍入朝参战以来的工作成绩,为其上报三等功一次,师领导了解情况后,为王清珍改记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19531025日,也是志愿军赴朝作战3周年纪念日,在上甘岭战场附近,王清珍与时任战地医院政股长的刘焕杰,举行了结婚仪式。

据新华社资料记载:1954年,作家林杉创作完《上甘岭》剧本后,曾在剧本最后的页码上注明:卫生员王兰的原型就是王清珍。

另据李治亭将军《烽火人生》一书记载:王清珍从朝鲜回国后,于1958年退役。同年,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接见了她。胡耀邦握住她的手高兴地说:听说你就是《上甘岭》中的王兰,好哇,在战场上是英雄,回到地方当模范。之后,她被任命为厂团委书记。直至1966年,根据中央军委的通知,她第二次穿上军装。

1997101日,王清珍作为《上甘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被邀请到北京,与来自全国的另10名战争年代的老英模相聚北京,一道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并得到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的接见。

迟浩田握着王清珍的手说:你在朝鲜上甘岭战役救伤员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但王清珍平静地说:在上甘岭阵地,有许多跟我一样的女卫生员,她们都做得很好,她们都是王兰的原型。英雄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岁月如歌,历史总是给后人以智慧和启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和提高了人民军队全面建设的步伐。

作者:罗元生 党史军史学者、作家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