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郝贵生:“学科建设”首先是学科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建设
点击:  作者:郝贵生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4-07-22 09:06:49

 

1.jpg

【作者按】笔者是一名大学退休教师,在职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大家都学习过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文中严厉批评了革命队伍中“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风气。笔者在大学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一直铭记毛主席的教导,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中联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而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运用哲学思想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教学科研实际,批判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并努力在大家所熟悉的学习领域、教育领域进行开拓创新性研究,发表过数十篇有关论文,出版《大学学习学》《哲学·学习·教育》《大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等著作,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中也谈到大学教师的学习、教学、科研等状况的文章。近日针对《自然》杂志上一篇谈论大学教师“躺平”现象的文章笔者写了《大学教师为什么也“躺平”?(已发表于多家红色网站),笔者从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但碍于篇幅,不可能每个具体问题都详细展开。其实,笔者已经发表的有关论文中已经对大学教师的“躺平”现象从不同角度做过较详细的分析。为了有助于教育部门的领导、教师及关注大学教育的红色网友更深入认识中国教育现状,现陆续发表有关文章。今发表《“学科建设”首先是学科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建设》(《天津教育报》2012年4月25日,发表时题目为《究竟什么是学科建设?》)。该文从学科建设中外在的研究成果与学科人员自身的素质、能力的辩证关系阐述学科人员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的极其重要性,并批评那种把学科建设片面或简单化为学科外在成果的发展即科研项目、科研论文著作、科研奖项、研究生点的数量和级别方面的错误倾向。该文供教育部门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学习参考,也欢迎其及各位红色网友批评指正!

“学科建设”首先是学科人员自身素质、能力的建设

郝贵生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级领导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了。相当多的领导与教师认为,学科建设就是抓科研项目、成果、奖项,就是抓研究生点,就是写论文、写著作。这叫“学科建设”吗?

 

我们知道,大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科研。其目的一方面是为社会提供真理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就是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创新性人才。学科建设也就是大学的科研活动。大学各级领导重视抓学科建设无可非议。学科建设固然要通过外在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著作、研究项目、研究生点、获奖项目及其一定的数量等表现出来,但学科建设本身并不等于只是外在的科研成果。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通过外在的成果表现出来,但外在成果首先是人的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结果。大学的科研活动也是这样。大学学科建设首先是科研人员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大学科研人员能否出真正的有水平的科研成果,最关键的因素是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这种素质主要包括科研人员是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是否有不断探索未知的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否有不断拓展和深化自身知识结构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否有不断发现问题的科学的质疑精神和能力?是否有提炼、驾驭、整理历史和现实资料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否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是否有不唯书唯上的敢于向权力和权威挑战的大无畏精神?是否有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等等。纵观人类科学发展、思想发展史上,凡是有突出科研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无不具有上述基本素质。没有上述基本素质的科研人员,不可能有真正的对人类和社会有作为和贡献的科研成果。而真正具备了上述基本科研素质的科研人员,就一定或多或少地产生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历史和现实中的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真理性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相当多的领导都把学科建设片面或简单化为学科外在成果的发展,所以他们把主要甚至是全部精力都放在追求科研项目、科研论文著作、科研奖项、研究生点的数量和级别方面。为此,学校各级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和奖励措施,以能否争项目、争研究生点、争论文著作的数量和级别、争各类科研奖项为功过是非的标准。他们把物质生产活动中调动人员积极性的物质利益原则简单套用到科研活动中来,一切科研成果都标准化、细化和数量化,一切都与物质奖励挂起钩来。这种细化和数量化的科研成果也成为职称评定和先进模范评定的唯一或重要标准。

 

固然,学科人员的科研素质和能力要通过其研究成果体现出来。二者有一致性的一面,许多突出的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确实体现了科研人员自身较高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但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二者也有许多不一致的方面。一个学校一个科研人员已经争来的学科项目、研究生点、获奖项目和发表论文著作未必就一定能够代表其真实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当代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弄虚作假严重,官本位意识泛滥。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领域,导致目前中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论文质量低下。垃圾论文、著作、项目极多。谁有权(这里即包括行政权力,也包括学术权力),谁能行贿送礼、拉关系、弄虚作假,谁会迎合领导意图和赶时髦,就能获项目、奖项、研究生点,谁就容易发表文章。谁只会老老实实做学问,扎扎实实搞科研,但就是不会拉关系、请客送礼、迎合时髦,你就争不来项目、奖项和研究生点,就不容易发表研究成果。有些学者本身就拥有科研项目和奖项评审的权力,其依仗手中的学术权力,直接或间接为本人、为本单位、为关系亲近者、为送礼者谋取私利。桌面上的一切所谓评价标准在他们那里都变了味。同时,掌握学术权力的少数所谓学科方面的专家、权威本身水平就不高,甚至是冒牌货,某些刊物、出版社的编辑受社会思潮和本身素质的限制等各种因素,往往把有独立见解、真知灼见、有深度和水平的论文、著作枪毙掉。而一些离开唯物史观不敢回答现实问题,不敢做出是非善恶美丑的旗帜鲜明的判断和分析的平庸之作的所谓成果往往容易争来项目、发表和获奖。中国高校近些年来研究生点的突飞猛进、 “跨越式发展”状况真就能够说明中国高校研究水平提高了吗?还有些教师把科研工作单纯看作谋取职称、利益的手段,为此或者东拼西凑各种资料、或者迎合社会潮流和编辑口味,或者假造数据和资料,或者短促突击,或者拉关系讨好行政或学术权力。试想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研究项目、研究生点、科研奖项、论文著作能反映研究人员有否真才实学和真实水平吗?

 

笔者阐述上述现象并不是把抓科研成果排除在“学科建设”之外,而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建设是在科研人员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基础上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生点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是真正落实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学科建设也应该“以人为本”,把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能力的发展提到首要地位。第二,积极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真正明确科研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真理”,而非获取个人的名利地位,同时要研究和遵循科学研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自觉抵制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弄虚作假等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第三,去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官本位”意识,批判和努力清除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学阀、学霸现象。第四,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点、研究成果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方法。第五,重视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学风建设,形成科学研究的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