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陈庐一|中国未来民主之路:智能民主
点击:  作者:陈庐一    来源:外星人看我的国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2-05-14 11:17:23

 

新冠疫情改变了全世界!

 

在政治领域,疫情防控把全民选举民主制度的缺陷完全暴露了,川普执政后期的表现,更戳穿了美式民主的神话。

 

从此中国民主发展的选项,“全民选举制”已被排除在外。

 

但是,各国人民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成见,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必须回答全世界的课题。

 

政治上的腐败、官僚主义、懒政怠政,是古今中外所有政府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好了就长治久安,解决不好则改朝换代。

 

事物总是发展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想不到的方法。

 

本书尝试用科技带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构思未来的政治体系“智能民主”,希望借此回答全世界:中国未来的民主模式。

 

目录

序言

引言

智能民主:人工智能时代的民主选择

第一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一、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定义与特征

(二)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

(三)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

(四)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二、人工智能与政治、社会变迁

(一)技术与社会

(二)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二)人工智能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  从西式民主到人民民主:危机、发展与超越

一、西式民主的发展及其危机

(一)西式民主的内涵及其发展

(二)西式民主的整体性危机

二、作为自由民主超越形态的人民民主

(一)人民民主的内涵及其发展

(二)人民民主的认识危机

三、东西方民主治理效能比较——一个新冠疫情的案例

(一)全方位民主对竞争性民主的超越及其发展

(二)东西方民主治理效能比较——一个新冠疫情的案例

四、民主的未来——智能时代的民主

第三章  人民民主对西式民主超越

一、智能民主定义及其特征

二、建构智能民主的三重逻辑

(一)技术逻辑:走向合智的人机未来

(二)历史逻辑:智能时代的民主选择

(二)实践逻辑:智能技术与政治机遇

三、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民主选择:智能民主

(一)作为人民民主补充的智能民主

(二)智能民主发展与大国政治的竞争

第四章 中国智能民主模式的制度设计

一、制度设计何以可能:理论与议题

二、中国智能民主模式的制度设计

(一)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横向权力结构设计

(二)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纵向权力结构设计

(三)智能民主模式的制度设计特征

第五章 中国智能民主的具体制度实践

一、新型“监督体系”的具体实践

(一)顶层设计——建设信息化的“数据铁笼”

(二)实际操作——智能化预警监管平台的构建

二、纵向权力体系的具体设计

(一)基层“有感选举”

(二)中层“智能选举”

(三)高层“贤能选举”

三、任职体系的设计

第六章 智能民主与“新风险社会”

一、智能技术变迁中的新风险社会

(一)“新警察国家”与监督政治

(二)“科技利维坦”与资本监管

(三)“新国际竞争”与智能民主革命

二、技术的自我修复:防范和规避风险

第七章 大变局时代的智能民主

一、中国共产党的调试能力与政治变革

二、智能民主模式的治理效率与中美冲突

 语:作为新民主模式的智能民主

一、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中的中国“专制”形象

二、民主的模式与中国的智能民主

三、智能民主:中国与世界

 

序言

 

将人类历史的时间维度拉长,2021年将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奇点”。从西方大航海时代建构的世界格局,逐渐走向衰落。以往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体系,也将趋于“瓦解”。某种程度上而言,21世纪将是东、西方两种文明之间的竞争,即东方的儒释道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在现代世界的一次全方面的竞争。而且,作为“局中人”的我们,在这“魔幻”的2021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比较中,透过现实的“迷雾”和历史的“轻纱”,似乎也看到了未来的结果。有着深厚文明底蕴的中国,将在21世纪再现历史辉煌。21世纪世界要看中国!

 

2021年,世界各国都笼罩在新冠疫情的“悲痛”之中。中国也在疫情中承受着压力。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造成的恐慌,由于发达的社交媒体,民众很快就接触到疫情的相关信息,这种恐慌的心理传播,给疫情防控带来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国际社会带来的舆论压力。因为,中国的疫情最开始在湖北武汉大范围扩散,也是第一时间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而采取了紧急的抗疫、防疫工作。因此,西方很多标榜“自由”的媒体,以及国内一些故意抹黑中国的人,将中国疫情救治中存在的一些困难,进行“丑化”和“扩大化”处理,进而也给了西方媒体以“口实”,将这一次疫情抹黑为“武汉病毒”。在国际上,这种抹黑行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尤为消极的影响。此外,这种“黑化”中国的行为也影响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

 

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中国的疫情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在政府的有效组织下,全国开启了高效的“复工复产”的经济振兴运动。最终在年底,中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经济“翻身仗”。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3%,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15.42万亿美元)的门槛,达到近101.6万亿元人民币。在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经济停滞”,在经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以及在遭受到如此之大的冲击的过程中,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经济“韧性”。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政府是率先带领人民走出疫情的“阴影”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则是,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国家能力,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将中国的经济潜能开发出来。

反观,世界上最发达的欧美国家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这让世界人民大吃一惊。在疫情爆发初期,欧美国家的政府,为了掩盖其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尽然将疫情爆发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在疫情防治过程中,欧美政府为了迎合部分选民,不积极于科学的抗疫、防疫,将所谓的“自由价值”摆到了“个体生命”之上,加剧了疫情的扩散,并且错过了最佳的抗疫、防疫时机,导致疫情在欧美国家大肆袭虐。这种消极应对的方式,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就经济而言,欧美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的“滑坡”,据20206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美国萎缩8.0%,欧元区10.2%。欧美国家的经济缩水之严重可想而知。就政治而言,欧美各国在2016年以来,民粹主义抬头越来越明显,美国的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和英国的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都是挟民粹上台的重要代表者。就社会而言,欧美各国的社会冲突,在这次疫情中得到剧烈释放,像美国集中体现在美国大选中,在大选初期白人警察枪杀黑人事件,大选结束后,支持特朗普的民众,冲击象征着美国法治精神的美国国会。西方的民主乱象,不禁让我们“瞠目结舌”。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一直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人民,民众心中难免产生了“阴影”,对中国文明抱有诸多质疑。与此同时,许多中国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刚刚起步的时候,形成的错误的价值观,就天然的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西方的一切都代表着“先进”的,而中国的一切就代表着“落后”的。然而,这次疫情的爆发,给了这些人猛烈的一击,让他们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认识这个冉冉升起的中国。众所周知,在疫情爆发之前,中国的民众,尤其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对欧美的自由民主尤为推崇,并用西方的民主来抨击、贬低中国的人民民主体制。而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人,将彻底醒悟,一方面欧美民主的乱象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冲击,将彻底打消中国民众,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导向西式民主的热烈企盼;另一方面他们也逐渐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强大之处,开始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模式。这也是本书努力的方向,希望对未来中国的民主模式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2021年注定是“魔幻”的一年。“见微知著”,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意味着西方世界的衰落。经历了两百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体制,很难回应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表现为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和固化的阶级关系。反观,中国的2021,实现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经济的活力在后疫情时代得到巨大释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这套政治体制独特的一面,这也证明了拥有五千年文明基底的中国,是能够为人类在21世纪贡献出中国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方案。

 

当然,中国的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并非没有弊病,比如腐败问题、法治问题,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的问题。然而,21世纪人类将步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提供的智能技术,将为中国的人民民主体制的发展、创新与最终的定型,提供新的“动能”。届时,中国将产生一种的新的民主模式:全民选举制民主,这也是中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也将是中国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引言

 

智能民主:人工智能时代的民主选择 

 

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卡尔·马克思(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未来已经发生,但是尚未流行。——威廉·吉布森(美国科幻作家)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变迁,包括学术界、商界和政府在内的所有领域,都将步入这种智能化的进程。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产生了新的议题和研究领域。那么,在这场颠覆性的革命中,对政治社会到底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政治到底走向何方?这是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给中国社会科学界带来的“时代之问”,也将拷问着当下每一个关注时代变迁的人。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不仅一些大的软件公司正在布局人工智能,传统的电脑制造商也纷纷向这一领域进军。例如,IBM公司通过收购以色列Mobileye公司,全力转向智能汽车的领域,[1]Facebook也在全力布局人工智能的未来规划。[2]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市值排名前列的公司都在全力进军这一领域,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也不例外。譬如,2017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由百度牵头筹建深度学习技术,以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3]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招募了上千名软件工程师和开发人员,在人工智能汽车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731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计算机围棋大赛决赛上,中国另一家科技巨头——腾讯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绝艺”,战胜日本的“DeepZenGo”获得冠军。[4]

 

人工智能的到来让人们看到了许多存在于科幻小说的内容成为现实,“智能时代,未来已来”。在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人脑芯片的催化下,人工智能模拟和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动力,并以高于人类的工作速度、优于人类的工作精度、胜于人类的工作态度,协助人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危险场合和极端环境下的难题,从而形成人类智慧的创造力优势与人工智能的操作性优势之间的“强强联合”。人工智能现已成为全球新一轮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着力点,将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积蓄力量。

 

不可否认,智能科技的发展将带来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科技”和“科幻”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别的。某种程度上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机器会对人类劳动进行相应的“替代”。但是,人工智能仅仅是人类劳动的替代,不可能像人类智能那样,具有思考的能力。因此,所谓“智能”也只是一种“数理逻辑”形式。而人类智能则以多种形式存在,既可以是“逻辑形式”,也可以是“非逻辑形式”。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艺术创作,它很多时候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不可能进行技术的仿效。现阶段由于人工智能得到广泛的“追捧”,因此,自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将人工智能的科技成分摒弃掉,把它用各种形式进行“夸大”。像社交网络上转发的人工智能将主宰人类等等,将最新的智能技术“科幻化”。这虽然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但是也让民众误解了人工智能。因此,本书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澄清:人工智能只是作为一种辅助人类完成某项任务的技术工具,它可以大幅提高人类劳动的效率,但是,不可能超越人类而存在,毕竟它只是一种“数理逻辑”形式,更不可能像很多非专业领域的人鼓吹的那样,人和智能机器的“主奴”互换。

 

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它所带来的科技震撼,已然超乎我们想象。这一方面率先在科技界引发讨论的浪潮;另一方面,也触发了社会科学家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其中,人工智能对政治制度的改变,将影响着人类对自由社会“追逐”的进程。纵观政治社会发展,18世纪以来,民主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但是,21世纪的自由民主却并非是人类历史的“终结”。恰恰相反,自由民主只是人类政治民主历史中的一个“片段”。其中,与西方自由民主相竞争的人民民主,也同样有其历史命运。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将在现有全民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深化。在笔者看,人工智能时代的政治民主,必定带有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本文将其称为“智能民主”。

 

智能民主是在集会民主、代议制民主,以及信息时代网络民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就其政治形态而言,智能民主是现阶段民主政治形态的“演变”和“发展”。当然,比如体现民主政治的特征,诸如民主的政治价值:自由、平等原则,还有民主的政治要求:人民主权,以及民主的政治原则:大众普选,这些都将在人工智能时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深化与发展。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智能民主定会将“时代元素”融入政治制度之中,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中,人工智能时代的诸多技术手段,诸如“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神经认知技术”等技术手段,定会运用到政治生活领域。这一过程中“智能化”的时代特征必将“凸显”。因此,这些技术手段将重塑民主政治,一种新的民主形式:智能民主呼之欲出。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人工智能到来的“前夕”,中国人民必定要有“历史直觉”,把握时代发展的风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未来科技发展中最为深刻变革的重要支柱——人工智能,也是中国必须关注和发展的重要科技内容。为了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在政治领域的变革,也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战略的一个方面。为此,中国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民主,以及拓宽实现民主的政治形式。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中国选择智能民主将有其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它将再次助力中国经济腾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2017313日,英特尔公司在其官网上宣布,以1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以色列在智能驾驶领域做得最好的Mobileye公司。available at: https://www.intc.com/investor-relations/investor-education-and-news/investor-news/press-release-details/2017/Intel-to-Acquire-Mobileye/default.aspx

[2] 2016413日,Facebook在旧金山举办的F8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公布了其未来发展的 10 年路线规划图。其中人工智能与AR/VR成为其远景布局中的两大支柱。available at: https://www.theverge.com/2016/4/12/11415340/facebook-f8-developer-conference-2016-news-announcements-recap

[3] 余建斌:《科技创新,谁行谁上》,载《人民日报》,2017222日,第12版。

[4] 人民网,《腾讯“绝艺”斩获UEC杯计算机围棋大赛冠军》,available at: http://it.people.com.cn/n1/2017/0320/c1009-29156243.html

 

第一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我个人的信仰飞跃是这样的:当机器说出它们的感受和感知经验,而我们相信它们所说的是真的时,它们就真正成为有意识的人了。

——雷·库兹韦尔(美国发明家,奇点大学校长)

 

在这场人工智能摧毁工作的浩劫中,唯有创造性工作才能从中全身而退。人类将面临的最大考验并非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生活的意义。在所有重复性工作上,人工智能都将高出人类一筹,但我们并非因为擅长重复性工作而为人,是爱定义了我们的人性,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将人类历史的时间维度拉长,也许2020年将是人类社会大变革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前期的技术创新所释放的生产力,也逐渐释放殆尽,并且这些人类成果并不是均匀的分布给不同国家,绝大部分生产剩余,都被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剪刀差”和金融手段给“掠夺”走了,南北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伴随着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日益固化,建构在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秩序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刻。加之,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推波助澜”,也加速了现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瓦解。

 

虽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逐渐步入尾声,但是,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正在悄然萌生。这一次的科技革命将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更为深刻,人类社会即将进入大变革时代。众所周知,随着信息、生物等领域的技术“大爆炸”,人类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已经到来。什么是人工智能?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斯·尼尔逊Nils Nilsso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1]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提克·温斯顿Patrick Winsto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2]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虽然,人工智能到底意味着什么,短期内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已“悄然”露出了它“神秘面纱”。美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认为:“未来已经发生,但是尚未流行”。[3]由历史的经验可知,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政治社会的巨大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值得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进行深思。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 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中的“Artificial”一词翻译成汉语有“模仿”之意,这表明人工智能是人类凭借自身能力创造出来的、类似于人的智能体系。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将对人类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小节将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特征出发,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节尝试了解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以及介绍人工智能带来的一些前沿应用。

 

(一)人工智能:定义与特征

 

在互联网、大数据、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产业界,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时代。人工智能是技术发展的崭新阶段,其权威性定义,学术界并未能达成统一认识。因此,本文首先是针对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现象,进行概念梳理和特征分析,进而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和研究应用做一个简要性概述,以便我们能够更清晰的认识人工智能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人工智能”一词最早出现在1956年达特茅斯Dartmouth夏季人工智能研究会上。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召集了一次会议,他在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重点,开始变为建立实用的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系统,并要求系统有自学习能力。这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描绘了理论的“蓝图”。经过60多年的曲折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软硬件的升级,人工智能的研究步伐才明显加速。进入新世纪以后,凭借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由于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所囊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学者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出现千差万别的理解。

 

对人工智能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有两种,一种是“弱人工智能”,即计算机研究心灵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心灵想什么、做什么,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以更严谨、精确方式进行阐述和检验;另一种是“强人工智能”,它是人工智能的一种高级阶段,它本身就是一种“心灵”,而不仅仅是一项研究“心灵”的工具,编程后的“智能机器”具备类似于人的“认知能力”,能够直接感知客体对象。现阶段由于智能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博得大众的“眼球”,这也为媒体炒作提供了新鲜素材。因此,很多大众媒体过度宣扬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给人类描绘了一个憧憬的发展蓝图。因此,这一过程中也给我们灌输了一种这样的印象,即人工智能是能够复制人类智识的一种“类人物”,人工智能不仅仅意味着对人类智能的“复制”,同时也涉及超过人类的各种计算性的能力。

 

以上对人工智能概念的界定,都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人工智能的某种属性和特点,但都没有给出关于人工智能的实质和特征的总体概括。综合学界的各种观点,本文认为,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以海量数据为支撑、以算法实现更新换代的、模仿人类思维活动过程,以及不断实现进化的辅助性工具系统。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就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而言,很多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都提到,要对人工智能“祛魅”,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劳动的一种工具性“替代”,不可能像人类一样就行“思维的创造”,其中,艺术就是人类独有的思维表达方式,就其形式而言,就是一种非逻辑的表达。所以,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复制”人类,更不可能超越人类。

 

2)人工智能的特征

 

人工智能时代是以智能技术作为支撑的,它与以往任何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有所不同。在我们可见的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社会的变迁,将超乎我们想象。因此,本小节在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之前,先对人工智能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人工智能具有高效率的特征。人工智能的高效率体现在它的超强算力、连接性、超长待机性,以及算法的可更新性和规则性。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海量数据进行亿万次级的运算,并且能够快速、高效、精确地得到计算结果,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量子计算机的普及,它将比现在人类使用的最先进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要快万亿倍。现阶段美国著名科技公司谷歌Google最新研制的量子计算机的算力,比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1.5万亿倍。同时,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整套集成网络,是由中枢系统控制的无数个计算机的结合,只要有持续的电力供应,以及运算程序不出问题,人工智能的机器设备就能日以继夜、不知疲倦地工作,因此它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时比人类更加及时和全面。此外,人工智能是以代码为基础语言,并遵循特定序列结构的逻辑算法。因此,这一过程使输出结果表现出连续、直接、完整的逻辑性,减少了人类思维中的杂乱、碎片化和无序性。所以,这也大大降低了工作中的时间成本,也极大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其次,人工智能具有“多中心”的结构特征。人工智能所取得的巨大突破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这一领域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运算模型,由大量的、分散的节点(神经元)互相连接构成,以接收外部输入的各类信息,并通过纵横交织的网络,促进信息的互流和传递,从而实现机器的自我学习。在这一结构中,各个节点错落有致、星罗棋布,当某一节点上接收到相关信息源数据时,都自动成为信息的分享者,成为其他节点共同的“资料库”,避免了信息不对称的困境。这种协同合作和集体行动的非线性结构特征,使得以此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并行分布式”的系统,数据成为这个系统的纹理,“多中心”便是这一结构的内在要求。

 

此外,就行业发展而言,人工智能行业的门槛相当高,不仅包括个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行业准入标准,而且还需要长期且巨量的资本投入和市场研发。就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而言,一个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人员,不仅要掌握代数、几何等传统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做程序员能做的事,还要有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将人的思维融入人工智能,所以在人才上的需求极其的严苛。因此,不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技术和资本的“壁垒”,可见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要求是极其的高。近年来,我国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截至2017年底,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6%左右。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未来高技能人才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凸显。据教育部等测算,到2025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超过2900万人。此外,未来这个领域将更加专业化,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门槛也将越来越高。

 

(二)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

 

人工智能是新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它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诸多技术的“井喷式”发展。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由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领域构成,基础层又包含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技术基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区块链等。这些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深深地影响着科技革命的进程,进而对人类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小节将概述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揭示人工智能对人类政治社会变迁的影响。

 

1)大数据

 

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一项重要技术支撑。大数据big data, mega data,或称巨量资料,它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4]大数据实质上是为一种新技术的出现而建构出来的基础,它的运用对于处理庞大数据具有关键性作用。[5]这种新的技术架构可以更快地搜集、分析并处理相关数据,并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通过将数据与现实相联系,探索现实问题背后的规律和运行机制,以便实现趋势的预测和判定。大数据通过信息的采集、导入和预处理,再经过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挖掘。在此基础上,可以为我们做决策提供一种可行性分析,进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6]哈佛大学加里·金Gary King教授认为“大数据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7]

 

 

1-1):大数据时代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及肯尼斯·库克耶Kenneth Cukier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对大数据方法进行界定,他们指出大数据方法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8]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进一步言之,第一,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的体量从TB级别1TB=1000GB=1000000MB,跃升到PB级别1PB=1000TB;第二,处理速度快,通常所说的“一秒定律”;第三,数据类型繁多,比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都将是数据来源;第四,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所以需要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9]

 

大数据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泛。海量的数据处理,将会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也将催生出庞大的新兴行业,比如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除此之外,大数据在政治、金融、医疗保健、市场业、零售业、制造业、司法、工程和科学、保险业等领域也将实现广泛应用。在政治生活中,大数据也可以深刻参与,如提供信息、提供决策等。国家治理的基础源于信息的控制,就代议民主而言,它需要通过完善信息获取、整理、分析和供给手段,大数据的应用将大大提升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的效率,它将从根本上将代议机构由一个较为被动的信息“获取者”和按需发布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信息“获取者”和主动的信息“提供者”,从而极大地提升代议机构和社会之间的透明度。大数据还可以进行智能决策,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具有信息筛查和精准识别功能,并经过深度学习算法的“加持”,智能系统能够以虚拟专家的身份制定或建议,制定出相关决策方案。这种数据分析的辅助系统,将提高代表们的履职能力。

 

大数据在政治、社会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强。就政治领域而言,大数据对未来民主政治的重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严格来说,互联网从产生开始,即构成了“物质条件”的重要组成,只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这一物质条件只能附属于既有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民主实践的方式仍然延续现实政治中的民主逻辑,很难形成全新的民主实践范式。网络民主只是民主政治的“翻版”,改变仅限于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泼、载体更为多样。但是,大数据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依附状况。

 

首先,大数据脱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并不断成长为独立的生产方式。大数据正在重塑既有各个行业领域、全部产业链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它为我们带来的不是一个内容更为丰富、内涵更为拓展的工业时代,而是一个重塑工业生产和交往方式之后的全新时代。其次,在大数据重塑生产和交往的同时,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型,民主交往不再局限于拓展形式和载体,而是要确立全新的民主实践范式。网络民主只是将现实政治中,民主活动的部分内容、部分环节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表达。但是,大数据会将民主实践系列活动,进行数字化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这一民主实践新范式的可能性,正是建立在大数据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和交往活动改变的基础之上。

 

正因为我们的生产交往活动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那么,民主实践就必须进行重塑,而这一重塑就是再造一个全新的民主实践范式。比如,在民主参与过程中,不能再局限于既有的上传下达、下情上传、投票选举等传统方式。一方面,原有的参与方式和参与渠道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造,这在网络民主实践中已经部分完成;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除了传统的结构化参与方式之外,要更为重视非结构化方式的参与和表达,这是一种更为直观、直接的参与形式。例如,在某一问题上的态度或征集有关某一政策的建议,决策部门与公众的互动除了结构化的官方表达、征集意见、投票选择之外,还要重点分析有关这一问题或政策的非结构化参与,包括转发、评论、表情、视频等方面,并将其列为民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一参与更为直接、直观,覆盖面广,更能反映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和选择偏好,它是公共活动有效性和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不管是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参与的数字处理,显然,民主参与将会被重新定义,即它将不是现实民主政治为主、网络民主为辅,而是产生一种全新的民主实践范式。

 

2)云计算

 

作为大数据时代产物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也日臻成熟。它指的是一种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将大量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机资源池。[10]云计算可以将网络共享的资源,进行快速、灵活的重新整合,以一种可量化的方式,向不同的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这种数据分析不仅使超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成为可能,而且还扩大了信息共享空间,进而增加了信息交流的机会。[11]此外,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让有需要的人通过网络的互联,实现跨时空的交流,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它所具备的移动性、适用性,还有空间和功能上的延展性,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实现互动互联。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犹如硬币的正反面,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12]进而,大数据是云计算的基础,而云计算是大数据的应用与扩展。

 

云计算与传统的网络应用模式相比具有如下优势和特征:首先,虚拟化技术。必须强调的是,虚拟化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是云计算最为显著的特点,虚拟化技术包括应用虚拟和资源虚拟两种;[13]其次,动态可扩展。云计算具有高效的运算能力,在原有服务器基础上,增加云计算功能能够使计算速度迅速提高,最终实现动态扩展虚拟化的层次,达到对应用进行扩展的目的;[14]再次,按需部署。计算机包含了许多应用、程序软件等,不同的应用对应的数据资源库不同,所以用户运行不同的应用,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对资源进行部署,而云计算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快速配备计算能力及资源;[15]云计算还具有灵活性高的特征。虚拟化要素统一放在云系统资源虚拟池当中进行管理,可见云计算的兼容性非常强,不仅可以兼容低配置机器、不同厂商的硬件产品,还能够外设获得更高性能计算;[16]还有可靠性高。倘若服务器出现故障,也不影响计算与应用的正常运行。因为单点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分布在不同物理服务器上面的应用,进行恢复或利用动态扩展功能部署新的服务器进行计算。[17]

 

 

1-2):云计算的流程图

 

当然,性价比高也是其重要特征。将资源放在虚拟资源池中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物理资源,用户不再需要昂贵、存储空间大的主机,可以选择相对廉价的主机组成云,一方面减少费用,另一方面计算性能不逊于大型主机;最后,可扩展性。用户可以利用应用软件的快速部署条件,来更为简单快捷的将自身所需的已有业务,以及新业务进行扩展。在对“虚拟化资源”进行动态扩展的情况下,同时能够高效扩展应用,提高智能设备处理数据的操作水平。[18]

 

3)物联网

 

物联网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一概念由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1999年提出。阿什顿认为,计算机最终能够自主产生及收集数据,而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将推动物联网的诞生。[19]简单来说,物联网的理念在于物体之间的通信,以及相互之间的在线互动。即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与其他物体,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实现了“物—物”的“信息交换”。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简称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Thing to Thing, T2T,人与物品Human to Thing, H2T,人与人Human to Human, H2H之间的互连。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主机而进行的互连。因为互联网并没有考虑到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故我们使用物联网,来解决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问题。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就是将网络、信息共享运用在道具上,把网和物连接起来,进而辅助彼此应用,由于深刻依托互联网技术,因此其发展限度在于互联网技术本身。换言之,网络就是物联网的“火柴”,脱离网络那就无异于“釜底抽薪”。如此看来,物联网引发的展望,主要归功于5G技术的发展。未来6G7G等技术的发展,将使得物联网的应用范围更加宽广。

 

以工业、农业、教育以及社会保障领域为例。在工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加快了生产制造实时数据信息的感知、传送和分析,加快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机器数据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缝纫机器人理解织物和材料,自动制衣,使一块布在一分钟后就能变成一件衣服;在农业领域,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未来的农业从种植、运输、仓储到零售,乃至从农田到餐桌,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布局,提高了农业精细化水平与高效化运作,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未来的农民通过在屏幕上指指点点,就可以科学精确地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社会保障领域,根据个体所处的不同人生阶段,物联网会根据个人的数据算出精准的、个性化的保障方案,使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可靠。例如:每个人在儿童时期要吃什么饭,享受什么样的基本公共服务。青少年期或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中年后等按照每个阶段需求,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和精准的商业服务、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在教育领域,未来教育通过物联网构建的数字化教室,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行政管理的全面信息化、网络化、互动化。系统还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综合分析,帮助每个人制定各类在线课程和知识库,让每个人在自己的知识领域,都能得到很“优化”的学习安排,进而更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迁。

 

4)区块链

 

所谓“区块链Block-chain”指的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就狭义的定义而言,区块链指的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 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20]就广义的定义而言,“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21]就其本质而言,区块链程度上而言,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从科技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等很多科学技术问题。从应用视角来看,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基础。而区块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基本上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综合而言,区块链具有四个典型性特征:

 

 

1-3):区块链

 

首先,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特征。“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最本质的特征。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就意味着在没有中央处理节点的情况下,实现了全网所有数据的分布式记录、存储,并且能够保证数据记录的真实性。区块链技术通过 P2P(点对点)协议组成网络。不同于“中心化”网络模式,P2P 网络中各节点的计算机地位平等,每个节点有相同的网络权力,不存在中心化的服务器。[22]在这种“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中,全网所有在网节点没有实质的区别,所有节点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区块链网络中的在网节点,必须遵守同样的密码学规则,共同维护全网系统中的数据记录。对数据的记录、存储过程,必须得到区块链网络内其他节点的批准后才能执行。[23]由于所有在网节点并没有第三方中介或者信任机构背书,所以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中,对单个节点的攻击不会对整个区块链网络产生影响。

 

其次,区块链平台上的数据及其操作具有“透明性”的特征。区块链技术作为分布式账本技术,系统内所有的数据记录及操作,对于全部在网节点都是透明的。此外,区块链不是使用单个服务器来存储数据,而是在允许更改之前通过需要达成共识的网络分发数据。[24]在典型的区块链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能够存储全网发生的历史交易记录的完整、一致账本。区块链通过对“非对称加密算法”、“散列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组合应用,保证“区块链”信息在全网的高度透明性。而且区块链网络运行的程序、规则、节点的接入方式,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是区块链网络信任的基础。这些机制的运用,保证了区块链中记录的数据,可以被全网所有节点审查、追溯。

 

再次,区块链还因信息的不可篡改性,而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区块链中“区块”内部的信息是不可篡改的,一旦数据信息被验证,并通过写入“区块”并连接到区块链中,就无法被篡改。区块链的数据信息,必须经过全网大部分节点的审核以后,才能允许被记录。除非能够控制系统中51%以上在网节点,否则对单节点的区块记录篡改是没有意义的。即对个别节点的账本数据的篡改、攻击,不会影响全网总账的安全性。这种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保证了区块链数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最后,区块链还具有“匿名性”特征。区块链技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解决了在网节点间的信任问题,因而区块链网络中的交易节点,可以在无需了解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区块链网络中的交易是基于加密地址,而不会对交易双方身份进行认证。交易双方仅需要公布自己的地址,就可以与对方进行交易通信。这种匿名性的技术基础就是“非对称加密算法”。[25]区块链网络的节点使用非对称加密技术,构建节点间在匿名环境下的信任。所有节点维持自身的“公私钥”对,对区块链网络节点间的通信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节点公开发布自己的“公钥”,保留自己的“私钥”。进行信息传递的发送方,使用信息接收方公布的“公钥”,对将要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密。信息接收方在接收到传递的加密信息后,使用自己的“私钥”对加密过的信息进行解密。[26]通过这样的方式,节点间可以在不需要身份认证的情况下,完成匿名环境下的信任交易。

 

 

1-3):区块链“密匙”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共享数据库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透明性、可追溯性和公开性与政务“互联网+”的理念相吻合,其在政务中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推动政务“互联网+”的建设,并对政府部门及公众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方面,区块链技术能够推动政府角色转换和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治理及服务过程透明化,提高政府创新绩效,提高政府数据安全,建设智能化和可信任的政府;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也会给政府传统职能、管理机制、法律制度等带来一系列挑战,促使政府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法律法规与区块链技术发展保持适配性,同时加强对这一新兴技术应用的监管。

 

区块链技术在未来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区块链技术已经运用到政治实践领域。以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为例。针对司法机关而言,区块链可以分为司法机关内部链、司法机关外部链、内部与外部结合链。目前,区块链在司法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司法取证、存证、示证等领域。在司法取证领域,按照传统的司法取证模式,通常由当事人自己取证,或者由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向运营平台方进行取证。由于电子证据的复杂性、多样性、易失性和取证的技术性、可认定性,“取证难”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在立法层面对各类证据的规格、特性进行规范,并发挥区块链技术的防篡改性和可追溯性,畅通取证通道。此举不仅可以方便取证,也有利于存证、示证,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云上”业务的扩展,也将使这一问题日益快捷化。在司法存证领域,按照传统的司法存证模式,通常由当事人自己存证,或者由当事人向公证机关申请公证存证。这一过程是相当繁琐,而且容易出现各种程序上的问题。

 

201897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认可了区块链存证在互联网案件举证中的法律效力。在司法实践中,由公证机关主导区块链存证体系的做法值得推荐。同时,可以将部分线下公证事务转为线上公证。例如,合同协议、身份资料、个人履历、遗嘱、文件、档案、图片、音视频、网页等。线上公证可以使其保真保存,具有可信性。在司法示证领域,如果司法取证、存证环节切实得到了保真、防篡改的保障,那么示证环节只需要解决如何直观、方便地展示证据的问题。

 

除司法取证、存证、示证领域之外,区块链技术在法院内部,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电子卷宗、电子档案、裁判文书防篡改,办案过程中重要的操作记录、文件、数据防篡改,以及干警档案防篡改等内容。区块链的技术与理念值得肯定,尤其是防篡可信、安全可靠的共同维护机制,可以让一个事物自诞生之时就上链,从而避免其发生信任危机或失信。然而,区块链技术也存在明显缺陷,需要扬长避短。例如,集约化、中心化可以降低成本能耗,提高效率,但区块链技术却坚持分布式,并且需要更多的分布和存储。同时,区块链中所有节点的存储与变更,都会被详细记录,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

 

另外,目前上海全市法院正在积极拥抱新技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上海全市法院的司法实践中。上海一中院、二中院、三中院、金融法院、徐汇法院、奉贤法院等10家法院作为首批区块链技术应用试点,将从202041日起,进行为期6个月的司法实验。例如,在上海法院进行试点应用的执行“终本智能管理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终本案件智能管理体系,涵盖了辅助法官规范终本、终本自动核查、终本公示、终本案件后续自动巡查管理等功能。该系统将办案过程记录、终本相关的数据,以及电子卷宗进行上链保真,提高了当事人与社会公众,对法院工作的信任度。在规范执法、客观执法、可信执法等方面,建立了长效机制。与此同时,上海法院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推行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单套制”试点单位之一,正在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和档案管理工作中。此举可以实现从电子卷宗到电子档案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从而确保案件在立案、分案、审判、结案、归档、执行、上诉申请再审等各环节流转过程中,以及在电子卷宗或电子档案在形成、传输、保存、利用、销毁过程中的安全可信、安全存储、真实防伪、不被篡改。此外,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牵头开发的、上海公检法司共同使用的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平台应用区块链技术,对刑事案件在公安立案、侦查、报捕,检察院批捕、审查起诉,法院审判,司法刑罚执行等环节,进行全流程办理记录及全案证据、全案文书上链。这不仅保障了办案平台数据的安全可靠,也增强了办案机关之间的信任,有利于各机关加强协同合作,提高办案质效。

 

 

1-5):上海高院采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君子签助推互联网司法创新发展

 

案例(1):

上海高院首次探索采用区块链存证技术[27]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通过视频方式召开会议,启动庭审记录改革试点工作。据悉,试点将从202041日起,为期6个月。上海一中院、二中院、三中院、金融法院、徐汇法院、奉贤法院等10家法院作为首批试点。

 

据悉,此次改革还首次探索区块链、时间叠加等数据存证技术,运用庭审系统和庭审音字转换系统自动存证庭审相关过程和证据,自动生成《庭审录音录像文件元数据记录表》,最后由相关诉讼参与人签字后入卷归档。

 

疫情防控期间,上海法院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深化,网上立案、网上庭审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尝试运用“黑科技”,此次庭审记录改革中运用到的区块链存证技术,即为上海法院首次探索采用。

 

未来,将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庭审活动中将是必然趋势,让庭审质量更高、庭审模式更完善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助推互联网司法的创新发展。

 

区块链存证让在线诉讼更高效

 

2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深入推进在线诉讼工作,全面开展网上立案、调解、证据交换、庭审、宣判、送达等在线诉讼活动。”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相继出台、修改,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得到进一步明确,电子数据的范围和证据收集方法更加清晰,电子数据证据规则体系逐步完善。

 

电子数据,尤其是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取得的电子数据,未来无限可期。

 

当下,法院支持区块链电子存证技术的判例已经不在少数,最高人民法院更是正搭建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计划统筹协调法院系统的区块链平台建设。

 

“区块链存证+电子签约赋能互联网司法

 

君子签是易保全旗下成熟运用区块链技术并被司法机关认可的区块链电子签约平台,创新“区块链+司法+电子签约”模式,将区块链技术与电子签名服务“深度融合”,目前已在电商供应链、物流、人力资源、电子政务等多个领域落地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易保全从2014年起就一直深耕区块链的底层研发与应用创新,首创“区块链+司法+应用”模式,并获得2019年国家网信办首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企业。

 

易保全通过区块链技术,并结合自主发明专利,联合公证处、互联网法院、仲裁委、司法鉴定中心、版权保护中心和CA机构等共同发起保全链开放平台,成为同步存证和司法监督的区块链节点,保障链上的存证数据公开透明,且司法有效。

 

通过君子签区块链电子签约平台,将用户上传的电子合同信息(签署时间、签署主体、签署内容等签署全过程)生成的Hash摘要进行加密存储并同步至保全链开放平台的各个节点上进行存证保全,保障链上的存证数据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司法有效且通过存证编号可查询验证。

 

君子签结合自主发明专利技术,在原有电子数据原文固化存证的基础上,引入区块链技术,充分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公开通明、不可篡改等特性,将电子数据原文计算摘要存储至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上,当双方发生争议需要进行电子数据原文真实性验证时,通过计算电子数据原文的摘要值与区块链存储的摘要值进行比对,就可以确保电子数据原文的唯一性和真实性。

 

 

1-6):保全链开放平台

 

1-7):易保全部分司法判例

 

此外,君子签可以提供从签约—存证—签约后司法服务的一站式区块链全生命周期电子合同服务,从签约开始的电子数据采集,通过技术手段形成签约全证据链,再到中期的电子证据项结构化处理,要素化处理,智能匹配各类司法文书模板,到最终的实现在线司法机构对接完成一键诉讼、批量仲裁等诉讼管理,为各行业企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确保企业运作中各环节电子数据的不可篡改、数据安全存储、证据留存和责权追溯,让每一份电子数据都能成为有资格对簿公堂的电子证据。随着互联网司法的深入发展,君子签也将继续深耕“区块链+司法+电子签约”的实践应用,助推中国互联网司法的探索实践落地和创新发展,为整个互联网业务的智能化、合规化发展赋能。

 

(三)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交叉性学科,与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密切相关,其研究方向和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日益紧密,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提供的技术手段:诸如专家系统、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人工神经网络,以及Token打分等,将在不同的领域内改变人类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种通过模拟人类专家来解决问题的程序系统,是依靠人类专家的己有知识创建的知识系统,是具有某一领域大量知识、理论和经验的程序系统。由于专家系统中含有大量的专家知识和经验,因此可以使用专家系统来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进而解决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28]当前很多行业己经开始使用专家系统,作为辅助来完成工作任务,专家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人类专家思考问题的过程,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能够达到专业水平甚至远远超过人类专家。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应用方向。现阶段专家系统已经在医疗诊断、文化教育、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运用。从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于专家系统的情况来看,专家系统发挥着预测、设计、监督、建议、计划、控制、教育等作用,其发展前景和应用范围非常可观。

 

在大数据的推动下,人们建构了基于大数据的新一代智能专家系统。传统的决策方式过多的依靠决策者的经验,并且很多时候都是由个别专家“乾坤独断”。而新一代智能专家系统将互联网与云端的所有知识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无边、动态的海量数据库,这是任何人类专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可以想见,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专家系统技术的成熟,各个领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虚拟专家”,“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将极大地助益于政府决策和政治治理,在一系列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专家系统”将扮演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举例来说,“专家系统”能够促进代表和被代表者之间的互动。这样就会激发代表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联系民众,向他们征集相关的信息或诉求;为进一步影响立法进程,代表还会更积极地与公众团体和各类组织开展联系,获取数据和资料,并将之整合进自动决策系统。另外,“专家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决策效率,并能在“知识库”给定的前提下做出最优的决策。依托大数据技术,“专家系统”可以杜绝上下位法之间冲突问题,以及困扰现代立法工作中立法不连贯的问题。在预算审议等环节中,人工审议往往会遗漏愈发变得冗长的预算案细节,或是出现各方争执不下以致政府停摆的情况,而专家系统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此类风险。

 

2)计算机视觉系统

 

“计算机视觉系统”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人类感知系统的模拟,模拟人类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用计算机系统代替或辅助人类识别外部环境,进而能够确定目标位置、观察目标运动情况以及识别目标的目的,实现对人类感官的替代。[29]一般而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主要分为检测对象、识别对象,以及识别对象的目的等三个阶段,当前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应用比较普遍的是人脸识别、瞳孔识别,以及指纹识别等三个方向。当前,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物体场景识别技术还不够成熟,这是因为识别目标的种类复杂多变。虽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目标的外貌特征进行识别,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误率。因此,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来提高模式识别技术的准确度和精准度。

 

计算机视觉的重要技术应用,当前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为标志。虚拟现实是指使用计算机模拟生成的一个三维虚拟世界,人工智能把来自多源的信号虚拟为听觉、视觉和触觉,让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让数据变为了有质感的可视图形。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指,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成像和真实世界结合起来,构造成虚实结合的虚拟空间。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而同时存在。[30]目前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这样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将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并相互增强,人工智能技术由此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

 

 

1-8):计算机视觉系统

 

现阶段虚拟现实的应用在影视领域已经有着诸多实践。随着政治社会的发展,这些技术也将用于政治生活,其中政绩考核就是其未来发展的一方面。政府的执政水平反映在人民幸福感(满意度)方面。但幸福感(满意度)很多时候是一种情绪化的感觉,往往在现实中缺乏具体的衡量指标,因此,它也难以进行指标测量,进而难以进行有效的比较。如今,通过引入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任何一个公民的持续性表情捕捉,并使其符号数据化,进而在累积的表情数据库中不断识别每一个个体情感中的“喜怒哀乐”。

 

另外,未来政治一定是“有感政治”。所谓“有感政治”是与现阶段西方民主中存在的“政治冷漠”相对应的。民众已然厌倦了现阶段政党竞选的“把戏”,因此,现有的政治制度亟需在政治参与领域有新的改进。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为“有感政治”的到来“蓄势待发”。由于“虚拟现实”在现实场景中会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有感政治”的塑造而言有着重大意义。这意味着,借助技术将公民个体与候选人,放置于一个虚拟化的政治场景,这种真切的感受会激发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的热情。“面对面”交流也能促使每个公民放下顾虑,这对于人民代表倾听人民心声,把握人民群众的真实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3)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也是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应用领域,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类大脑的组织结构和思维方式,试图使用大量的人工神经元、处理元件,以及电子元件等部件,来模仿人类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运行过程,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智能方面的重要应用,可以帮助或辅助人类存储、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31]在人工神经网络中,信息主要依靠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依靠元件之间分布式的物理联系来进行储存,并且依靠神经元连接权重的动态调整,来实现网络的学习与识别。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能够更好地分析模糊数据、随机性数据,以及非线性数据,也能够处理巨大的、复杂的、模糊的系统。[3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长足性进展,已经协助人类解决了很多难题,并且表现出了较强的智能特征。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实现对人类大脑组织结构和思维过程的模拟,己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处理系统,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发展前景。人工神经网络也许很难实现对人脑和人类智能的完全替代,但是它可以扩展和提升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从以上内容可见,人工智能提供的技术,将从不同的维度,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

 

就政治领域而言,人工神经技术在政治上的应用主要是围绕公务员的考核、测试、检验而展开,利用这个技术去发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类的性格不可伪装,个人的品性都有其固定可识别的符号模型,而人工神经技术就具有“读心术”的功能,能够“看破人心”,对公务员的个人品性进行精准识别,进而形成一个科学化的数据报告。具体言之,所谓人工神经技术对公务员品性的“精准测量”,它主要是指人工神经网络特有的“非线性”与“适应性”信息处理能力,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方法中对于直觉,如模式、语音识别、非结构化信息处理方面的缺陷。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此项技术,也能方便纪律检查部门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侦查和追踪,人工神经技术是最好的“测谎仪”,任何营私舞弊都将无处可逃。这意味着,在技术的赋能下,一张科技的反腐之网将正逐步形成。

 

案例(2):

 

测谎的原理是:绝大多数人在说谎或受到有关情绪词的影响时,会发生一系列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检测这些变化可反映受试者当时的情绪状态,对答是否真实。

 

受过专门训练、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做出的测谎结 果,准确性可达75%-80%,对案件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证据,因为 15%-20%的结果很不可靠,5%的结果可疑。

 

测谎一般是从三个方面测定一个人的生理变化,即脉搏、呼吸和皮肤电阻(简称“皮电”)。其中,皮电最敏感,是测谎的主要根据,通常情况下就是它“出卖”了你心里的秘密。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城市把测谎仪引入到公安、司法界。

 

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将人的面部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能进行记录和比较,在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来判断其背后人的心理活动和状态,进而服务于群体决策和社会治理。

 

4Token打分机制

 

Token在计算机领域是一种“通证”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准入许可证),也称为令牌。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数字权益证明,即一种以数字字符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它代表的是一种权利,一种固有和内在的价值。第二,它具有“加密属性”。“通证”的真实性、防篡改性、保护隐私等能力,由密码学予以保障。这种保护,比任何法律、权威和枪炮提供的保护都更坚固、更可靠。第三,它具有“可流通性”。“通证”必须能够在一个网络中流动,从而随时可以验证和交易。事实上,“通证”可以代表一切权益证明,从身份证到学历文凭,从货币到票据,从钥匙、门票到积分,从股票到债券,都可以用“通证”来代表。

 

Token是整个区块链网络系统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促进网络节点中各用户之间的协作和产生激励,从而实现“无中心化”和“自治组织”的功能。它还通过一定的限制功能来避免无意的程序和过量交易,进而减少对系统造成损害和算力占用。例如,如果以太坊Ethereum上没有代币的话,就没有人有激励去做专门的系统开发维护。优质“去中心化应用”Decentralization Application,简称DAPP开发者无法获取奖励,那么这个区块链系统就可能得不到进一步维护和升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密数字货币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Token。如果一个平台可以运行Token,那么在该平台上就可以很轻松的发加密数字货币。更准确的说Token是一种“通证”,也就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

 

依据区块链的“通证技术”,单从政治领域的应用而言,我们可以建构Token打分机制模型,将其打造成今后公务员的考核体系。首先,Token打分机制的技术特点保证打分系统具备“中立性”和“客观性”,其“不可篡改性”可以保证打分机制的“公平性”和“可信任”;其次,一旦这个技术应用于公务员的升迁考核,依据政绩的“得分晋升锦标赛”,既能够避免腐败性的“裙带政治”又能极大地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尤其是能够促使真正贤而有为的好干部脱颖而出;最后,Token打分机制必定也会与其他智能技术相结合,例如先前提到过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人工神经技术等,由此看来,一个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的政治治理体系正呼之欲出。

 

(四)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人工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据CB Insights今年发布的报告《人工智能状况》The Stat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显示,人工智能公司的股价在过去五年中上涨了5倍,而且相关投资也从2012年的5.59亿美元,暴增至2016年的48.71亿美元。[33]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经初步统计,2019年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亿美元。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近1000亿美元,2018-2022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34]中国虽然在人工智能领域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科技、制造等业界巨头公司的深入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随着众多“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的诞生和成长,人工智能将出现更多的“产业级”和“消费级”应用产品。预计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接近1500亿元,市场空间潜力巨大。[35]

 

 

1-9):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1-3):全球科技巨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布局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学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6]

 

现阶段不仅各大公司在进行人工智能产业的相关布局,而且各个国家之间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以免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落伍。例如,2012年德国公布“工业4.0”计划,并在20134月发布《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的建议》,[37]此外,于同年由德国联邦教研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项目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38]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工业4.0视为“一个里程碑”,并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也开始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布局,201612月,英国政府发布《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与影响》的报告,阐述人工智能对其国力影响的重要意义。[39]美国作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当然也不甘人后。201610月,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发布《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准备》,以及《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两份重要报告,正式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两份报告中,前者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应用领域以及潜在的公共政策问题;后者提出了美国优先发展的人工智能七大战略方向及两方面建议。20191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出席首届“人工智能之旅”国际会议时表示,人工智能具有很大潜力,谁能掌握它,谁就会脱颖而出,向前发展,进而获得巨大竞争优势,因此人工智能关系到国家未来,俄罗斯各界应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事业。[40]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国际竞争重要的参与者,已经较早的开启了对人工智能的布局。20155月,中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与重点,提出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与保障,目标是成为制造强国。[41]20177月,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个发展规划是所有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中最为全面的,它包含了研发、工业化、人才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标准制定和法规、道德规范与安全等各个方面的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42]中国在人工智能研发和商用人工智能产品方面,正在缩小和美国的差距,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人工智能“两巨头”之一。此外,很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评价体系认为,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论文发表和引用、专利申请、风险投资等方面都是世界第一,在人工智能公司数量、人工智能人才等方面世界第二。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政府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战略布局。

 

注释

 [1] Nils Nilss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1998, p.11.

[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帕提克·温斯顿(Patrick Winston)对人工智能的定义,available at: https://www.360kuai.com/pc/9a5d972af9341a728?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3] 美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谈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时提出的观点,available at: https://news.51cto.com/art/202001/609342.htm

[4] 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页。

[5] Eric Siegel, Predictive Analytics, The Power to Predict Who Will Click, Buy, Lie, or Die, (Hoboken: The Wiley Press), 2013, pp.67-103.

[6]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Kenneth Cukier, 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London: The Great British Press), 2013, p37.

[7] Gary King, Kay Lehman Schlozman, Norman Nie, The Future of Political Science: 100 Perspectives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2012, Vol.10, No.2, p277-278.

[8]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版,第25页。

[9] 李丽华、丁姿、肖延辉:《社会安全问题研究新视角:大数据视域下的特征、挑战及对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0] Chen Yanpei, Vern Paxson, Randy Katz, Whats New about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0, Vol.11, No.1, pp.17-19.

[11] 顾炯炯:《云计算架构技术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1页。

[12] 刘江帅、周翔宇、王曙杰:《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载《电子世界》,2019年,第23期。

[13] 甘云志:《虚拟化技术在新一代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载《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年,第1期。

[14] 孙彩红:《云计算在软件测试中的应用》,载《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年,第19期。

[15] 韦程馨:《基于云计算的云数据管理技术》,载《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年,第5期。

[16] 刘孙发、林志兴:《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服务器端数据整合系统设计研究》,载《现代电子技术》,2020年,第2期。

[17] 郑平:《论云计算中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载《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第1期。

[18] 李文军:《计算机云计算及其实现技术分析》,载《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年,第22期。

[19] [凯文·阿什顿:《创造》,玉叶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

[20] 赵小勇:《法律与技术如何相处:区块链时代犯罪治理模式的双重重构》,载《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9期。

[21] 管弋铭、伍旭川:《数字货币发展:典型特征、演化路径与监管导向》,载《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年,第3期。

[22] 孙善勇、张玉清:《区块链技术》,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2期。

[23] 王韫烨、程亚歌、贾志娟、付俊俊、杨艳艳、何宇、矗马威:《基于安全多方的区块链可审计签名方案》,载《计算机应用》,2020年,第1期。

[24] 刘亮、张玉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溯源模式创新》,载《科技与经济》,2020年,第5期。

[25] 王煜、朱明、夏演:《非对称加密算法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研究》,载《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0年,第1期。

[26] 翟雷、邢国春:《大数据环境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载《情报科学》,2019年,第11期。

[27] 参见:《上海高院采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君子签助推互联网司法创新发展》,2020-04-03arrive athttps://www.sohu.com/a/385227749_100271144

[28] 李强:《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专家系统构建框架及实施》,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年,第1期。

[29] 罗国强、梁奂晖、方斌:《计算机视觉结构组成分析与应用途径研究》,载《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年,第3期。

[30] 谭营:《人工智能知识讲座》,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63-165页。

[31] 李苍柏、肖克炎、李楠、宋相龙、张帅、王凯、楚文楷、曹瑞:《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在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对比研究》,载《地球学报》,2020年,第2期。

[32] 何坚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优化的研究及应用》,载《电子质量》,2020年,第2期。

[33] CB Insights, The Stat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ril, 11, 2017, available at: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report/artificial-intelligence-trends/

[34] 关于2020年全球科技巨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布局情况,arrive at: https://www.sohu.com/a/367070532_350221

[35] 关于2019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及产业布局分析,arrive at:http://www.afzhan.com/news/detail/78689.html

[36] 关于2020年全球科技巨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布局情况,arrive at : https://www.sohu.com/a/367070532_350221

[37] 关于德国“工业4.0战略”的内容,arrive at: https://www.renrendoc.com/p-33762162.html

[38] 关于德国“高技术项目2020”的内容,arrive at: https://www.renrendoc.com/p-23384006.html

[39] 关于英国政府发布的《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与影响》的报告,arrive at: http://www.199it.com/archives/547283.html

[40] 关于2019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及产业布局分析,arrive at: http://www.afzhan.com/news/detail/78689.html

[41] 关于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arrive at: http://www.gov.cn/zhuanti/2016/MadeinChina2025-plan/

[42] 关于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报告,arrive at: 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0/content_5212064.htm

 

来源:陈庐一  来源:外星人看我的国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