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台海论坛 > 阅读信息
范南:重温邓小平对台工作的战略考虑
点击:  作者:范南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20-10-12 09:22:10

 

1.webp (9).jpg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全会上讲话。新华社发】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949年后,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将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邓小平在1977年7月恢复中央领导工作后,在开始对党和国家的未来进行重新战略思考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台湾问题的重新考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呼声渐高。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在强调大陆要把经济建设摆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同时,还在台湾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在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根据自己的长期思考连续就对台工作发表了八次重要讲话,其主题是“不打仗就要坐下来谈”,从而形成了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说,中美建交解决了台湾问题的一半,还有一半靠我们自己。邓小平说不打仗就要坐下来谈。中美结束30年敌对状态,还是靠中美领导人坐下来谈,国共两党的事是中国人的事,还是要国共两党领导人坐下来谈。

和谁谈?邓小平明确表示,要和蒋经国谈,以蒋经国为对手。他说,蒋经国在台湾同胞的心目中,是个成功的领导人,只有他才能说了算数,不跟他谈,我们跟谁谈?

谈什么?邓小平明确表示,谈统一。统一有条件。国民党提几条,我们提几条,谈不拢大家分手,下次再来,又再拿几条新建议,交换交换意见。

邓小平针对当时党内仍把武力作为解决台湾问题主要手段的思想情绪表示,现在要用武力解放台湾,如果现在马上表态,我相信全会的所有中央委员都会百分之百全部赞成。但邓小平表示,我们要考虑打这一仗是否得到人民的同情与支持。邓小平指出,没有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任何军事上的胜利都只是暂时的,政治上最终必归失败。在这种情形下,你们会支持打这场战吗?邓小平又表示,是不是永远不打,也不是永远不打,但至少五年、七年不打。留下这时间做什么?邓小平回答说,我们需要时间建设,建设党、建设国家,这也是这几天开会的中心问题、如何把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五年、七年时间不够,不妨把时间再拉长一点也没有关系。第二点要给台湾和蒋经国时间,我们要重新评估国共两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还有分歧,需要一段时间互相了解。邓小平指示,福建前线可以马上停止炮击,第一线部队可以部分退到第二线,但不打不等于不设防。

邓小平说,现在我们与台湾还谈不上进行和平谈判,还在创造条件阶段。他强调说,促使条件成熟在我们,不在他们。主动在我们。他表示,两岸的接触如果公开不行,秘密的也好。以我想,秘密的比较好。大家先磋商磋商,大的原则谈妥了再公开。他还说,如果在北京、台北谈不好,可以在东京、在纽约,在新加坡也好。能谈就是成功的一半。邓小平说,创造条件,可以提出互相搞一点贸易。这是国内贸易嘛!通商以外还可以提通邮、通航、两地人民往来等等。第一步先把关系拉近一点,先搭临时便桥再搭统一之路。

邓小平强调,要有耐心。不要说上两句好话,看看没有反应,或者被对方羞了两句又翻了。能不能有耐心、能不能做足功夫,细致去做,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事。我们必须造成这样的局势,让台湾当局迫切的感到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走和谈的路,一条是走灭亡的路,只有这样的威胁始终围绕在他们身旁,他们才愿意去认真想一想,否则他们连想都不会想。只有不断给他们有战争的压力,他们才会体会到这样的负荷。有了这样的压力就可以迫使他们多想一想,该怎么办?很简单,就是大家坐下来谈。

最后,邓小平强调一点,就是要留一手。他说,我们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呢?这就是留一手,一旦需要,我们随时可以使用武力解放台湾。他说,这与前面说的并没有矛盾,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任何谈判都要有实力作后盾,放弃武力解放的保证,实际上等于绑住了自己的手脚,特别是今天台湾拥有超过福建前线兵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某些决策者的顽固立场使得和谈无限期拖下去。

邓小平在全会期间提出一系列对台工作指导原则为全党所接受。作为体现三中全会最重要成果的公报关于对台工作是这样表述的:“全会认为,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前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的面前。全会欢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着爱国一家的精神,共同为祖国统一和祖国建设的事业继续作出积极贡献。”公报第一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表明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上已经做出重要转变。

1971年1月1日,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政协元旦座谈会,座谈讨论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在会上表示:“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我们对台湾的回归和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基本立场、基本态度。”它表明“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了。”

在这一阶段,邓小平始终从中国发展战略的总体格局的高度考虑台湾问题,他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便有效地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为促进国家统一、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邓小平提出的战略考虑,是从两个方面着眼的:一方面,针对台湾问题上的美国因素,他告诫美国必须站在战略角度来处理中美关系。他说:“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始终着眼于用和平方式。”“从全球战略角度来看,美国究竟把中国摆在什么位置还没有搞清楚。……美国要真正同中国改善关系,必须从全球战略来认识这个问题。如果始终抱着杜勒斯主义不放,把台湾当作美国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中美关系迟早要破裂。希望美国在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战略利益,不仅是台湾问题,而且在处理其他问题上都要从战略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必须从战略高度思考和平方式和非和平方式。邓小平明确表示“不能承诺放弃非和平方式”。他说:“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当然,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因为我们精力要花在经济建设上,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为了消除台湾当局在经济方面的顾虑,邓小平还明确指出:“中国的建设不能依靠‘统一’来搞,主要靠自力更生,靠大陆的基础。当然还要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外资,但主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所以香港也好,台湾也好,不要担心统一以后大陆会向你们伸手,不会的。”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邓小平在各种场合反复解释“一国两制”。为消除一些人对这一构想稳定性的担心,邓小平指出:“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如果政策不对,就可能变。……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

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称,这是一个“最有天才的创造”。在台湾问题上,正如邓小平所说:“再没有比‘一国两制’的办法更合理的了。‘一国两制’对台湾来说有什么损失呢?现在对台湾是个机会,对整个民族是个机会,需要大家努力,推动台湾走向统一。” 他还说过: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会比香港更宽,“所谓更宽,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

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的系列表述,揭开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新篇章,开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新路径。至于如何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邓小平也不断审时度势地深入思考。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审阅一份讲话稿时,把原稿“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改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和台湾各界人士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后来邓小平对此解释表示,“在‘台湾当局’后面加了一句‘和各界人士’,这是我加的。就是说,台湾问题接触面要宽,除了以国民党当局、以蒋经国为对手外,要广泛开展工作面。我们过去做了一些,现在更要有计划地安排。”这表明,邓小平已经深刻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也应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为了真正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落至实处,邓小平当时提出多项政策,如表示欢迎台湾同胞到大陆访问,支持台湾企业家到大陆发展,等等。在当时中国大陆的政策引导和循循善诱下,台湾当局也不得不放弃长期推行的对大陆封闭隔绝的错误政策,被迫实行有限度开放。1985年下半年,台湾当局公开表示不再干预两岸间接贸易,对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等限制也开始逐步松动。1986年台湾当局推出以解除“戒严”为核心内容的“政治革新”,进一步实质性地放宽了两岸各项交流,如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扩大开放大陆农业、工业原料入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访问台湾,等等。自此之后,两岸隔海相望,互不往来的隔绝状态被彻底打破。

邓小平逝世后,尽管中国共产党为“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岛内政局还是发生了极其复杂的深刻变化。美国政府在“从战略角度来处理中美关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更为台海局势推波助澜。这些都给中国的国家和平统一的前景蒙上了沉重阴影。

对于台湾当局的这种倒行逆施,邓小平早有所料。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统一的问题,这是一个主权问题。不能设想中国人民会同意以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国土上分割出去,这不可能”。后来邓小平也多次表示, 大陆追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就会放弃使用武力。由此表明,当时邓小平已经意识到,武力模式是遏制“台独”的实力保障,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保留手段。面对着猖獗的岛内“台独”势力,若是大陆一味退让,只会让这些分裂势力更加肆无忌惮。

今日重温邓小平当年的精辟论断,一定会感受到他对台工作的高瞻远瞩的战略考虑。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今台海局势,应该很有益处。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淮左徐郎”)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