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胡钰: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点击: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16-06-20 23:57:57

 

  在新闻学院,我给本科生讲授《新闻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这是两门基础理论课。我深切地体会到,当今的学生是处在社会思潮多样化和信息获取自主化的时代背景中来听课的,他们掌握的信息往往是教师不掌握的,他们的思考角度往往是与教师不同的。为此,在讲授理论课时,教师既要批判错误思潮的实质,也要构建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既要讲授经典论述,也要探索新的理论表达;既要讲理论,也要解释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习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中谈到“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时,提到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其中列举了11个学科,就包括“新闻学”。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成为高校新闻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高度统一,立足现实,直面问题,融汇中西,返本开新,以彻底的理论赢得当代大学生的认同。

 

胡钰发言。记者 张宇 摄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与教学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在清华大学,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与教学,是“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需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我逐渐摸索出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五个讲清楚”。

 

  一是讲清楚马克思的形象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的形象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原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求。

 

  二是讲清楚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焦点问题。按照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新闻独立于政治,是“第四权力”;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准确理解党性原则,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三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体内容。

 

  四是讲清楚中国国情与问题意识。基于复杂的中国国情,坚持清晰的问题导向,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规律与价值。

 

  五是讲清楚全球传播与文化自信。在国内传播、国际传播边界模糊化的趋势下,全球传播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背景,在此背景下尤其要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的要求。

 

  研讨式教学是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围绕现实中鲜活的新闻实践,围绕学生们的思想困惑,认真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着力点,形成具有时代感的思想体系。通过教师的学术研究来推动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始终把握理论的前沿,面对现实的焦点。

 

  二、加强当代新闻舆论生态新规律的研究与传播

 

  哲学社会科学要解决“肌无力”的问题,就要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在高度媒介化的当代社会中,新闻舆论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新闻报道形成新闻舆论,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行为。对于新闻界来说,要意识到新闻舆论在推动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使命,把建构支持中国发展的新闻舆论生态作为核心目标。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是如何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预期。在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发展动力缺失等问题也逐步显露。在当代中国,说好的方面,可以说出无数好的事实来;说不好的方面,也可以说出许多不好的事实来。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力量就在于能够提供给公众全面的信息,引导公众理性地看待形势,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稳定预期。

 

  二是如何形成植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一个社会的凝聚力从深层次上看源于全社会形成具有最大共识度的主流价值观。这种共识的覆盖面越广、认同度越高,社会的凝聚力就越强、稳定度就越高。不容回避的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价值形态差异的根子在于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各种非社会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渗透。越是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形态,越需要新闻舆论发挥“定盘星”的作用。

 

  三是如何形成面向全球的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在全球舞台上实现中国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需要文化、传播等软实力,后者集中表现为国家形象。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国际传播体系中长期的“西强我弱”局面,中国的国家形象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中国在国际上的美誉度与贡献度严重不匹配,模糊、负面还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普遍特征。

 

  研究这些新变化与新规律,是为了推动新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研究出来后就要迅速在学术界、业界传播开来,在实践中检验,在讨论中完善。

 

  三、加强清华大学学术传统的研究与传承

 

  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这些传统是我们在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清华学派”的基础。老校长蒋南翔提出,清华大学的传统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这一传统正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

 

  1988年,清华大学举行“纪念朱自清先生逝世40周年座谈会”,作为朱自清先生的弟子,文学史家王瑶教授参加了这个座谈会并提出“清华学派”的问题。他提到,“(朱自清先生)曾和冯友兰先生讨论过学风问题,冯先生认为清朝人研究古代文化是‘信古’,要求遵守家法;‘五四’以后的学者是‘疑古’,他们要重新估定价值,喜作翻案文章;我们应该采取第三种观点,要在‘释古’上用功夫,作出合理的符合当时情况的解释。”

 

  清华大学的学术传统是“会通”的传统: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文理会通。老校歌说:“立德立言,无问西东”。1934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上,当时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先生作了题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发言,提出“我们现在所注意的是东西文化的相互阐明,而不是他们的相互批评,应该看到这两种文化都说明了人类发展的共同趋势和人性的共同原则,所以东西文化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统一的。”陈寅恪先生在针对《中国哲学史》一书的审查报告中认为,“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明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

 

  张岱年先生在1994年曾撰文《回忆清华哲学系——“清华学派”简述》,其中提到,“在清华哲学系中,冯友兰、金岳霖都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张岱年亦试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论观点。这些学说理论有一个特点即兼综中西思想而力图符合时代的需要。”这种“兼综中西思想而力图符合时代的需要”且“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的传统对我们今天开创哲学社会科学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徐葆耕教授当年致力于“清华学派”的研究,他认为,“清华学派”的学术传统主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取“两极”对抗的思维模式,而取“综合”模式,即通过解释学的方法援“外”入“中”,以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第二,对历史与现实,既强调准确把握历史本质,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第三,微观与宏观,既强调微观的谨严,又重视宏观的开阔,“兼取京派海派之长”;第四,在操作方法上既要重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逻辑方法,又要吸取传统训诂学之长,使论文具有克里斯玛式的权威气质。

 

  从新闻学研究来看,清华人的积淀也是丰厚的。梁启超,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报人,亲自创办和支持过的报刊有17种,是维新派新闻思想集大成者。1896年,梁启超参与创办《时务报》并担任主笔,在创刊号中即提出报馆的“耳目喉舌之用”。胡乔木,被誉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解放后历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等职,1946年他就曾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撰文《人人要学会写新闻》。

 

  吴宓先生说:“传统=现在中的过去”。在清华大学的学术传统中,这些深藏的“过去”恰恰是我们在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清华学派”的宝贵财富。

 

  在讲课中,我经常会引用“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甘惜分教授的论述。2006年,有采访者问已经90岁高龄的甘惜分教授:“能谈谈您对当前中国新闻理论界的希望吗?”甘老迅速回答:“十个字: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这十个字,对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具有使命感的工作。作为新一代清华新闻学人,我们的任务就是:以真理赢得青年,以青年赢得未来。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来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方网站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