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李广春:文化不是时代的化妆品
点击:  作者:李广春    来源:《红旗文稿》  发布时间:2016-05-12 08:16:47

 

 

  文化不是时代的化妆品

  ——兼论文化建设需要澄清的几个模糊认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尽管我们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毋庸讳言,许多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影响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亟待在工作中澄清并加以纠正。

 

  一、文化不是社会的化妆品,而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一味高大上、不接地气不行,无底线的低俗、庸俗、媚俗更不行。但目前在文化建设上由于有些同志对文化的功能属性理解不准确,导致目标定位模糊不清,他们把文化简单地看成唱唱跳跳(歌舞)、说说笑笑(相声小品)、画画写写(书法美术),逢年过节搞点文化活动,营造氛围。在他们看来,文化是社会的化妆品,不过是乔装打扮、涂脂抹粉而已,对其传承教化功能却熟视无睹,尽管工作貌似轰轰烈烈,但与文化本质貌合神离,与人民群众对当下文化建设的需求渐行渐远。做好文化工作,一定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认识其地位作用,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把握其功能定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其主心骨作用。一是奏响最强音。文化工作者不仅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把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而且要把握时代脉搏,讴歌新生活,展示新形象。二是提振精气神。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利益分化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文化建设要主动作为,以文化人,通过文艺的形式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三是涵养价值观。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要明确,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提升社会精气神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不能变成“心灵鸡汤”,不能变成博人一笑的“快餐消费”,应通过戏曲、小品、歌舞、书法、绘画、影视等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接力人间情。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情感是维系大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纽带。我们要利用各种节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家从各自封闭的单元房里走出来,寻文化之根,叙邻里之谊,促邻里相帮,传人间真情,从而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深厚感情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活动代代相传。

 

  二、不能片面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需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过去经济发展单兵突进,文化作为经济附庸而存在,即或重视文化,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结果是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文化作用也日渐萎缩。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理清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发挥文化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古往今来,先进的文化成就了经济的繁荣,古代四大发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活字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造纸术使阅读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火药对矿业的发展,指南针对海运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当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履艰难,要转方式调结构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支撑作用。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作,让“文化+”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转型升级的利器。二是发挥文化富民的示范作用。文化不仅要育民、惠民,更要富民。文化富民是当下文化建设的短板。办文化有时候要花钱,但也可能赚钱。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上海金山农民画村、海安农民画村充分发挥传统美术资源优势,将年画、版画、剪纸画、皮影画等有浓郁中国味的画作,运用市场的力量集中展示销售,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化产业,不但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也使文化成了富民的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像抓工业经济那样抓文化产业,像抓工业项目那样抓文化产业项目,像抓企业家队伍那样抓文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发挥文化对社会转型的引领作用。越是社会多元多变多样,越是要加强文化对社会的整合。在这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该花的钱一分不能省,该做的事一刻不能停,下大力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动起来,文起来,乐起来,让文化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文化不能惯养,而需滋养

 

  文化建设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诟病不少,主要是文化精品力作与这个伟大的时代不相称,原因何在?那就是多年来我们的文化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这个时代。文化需要滋养,但决不能惯养,惯养的后果就是文化萎缩,停滞不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基础上,充分尊重并发挥各个文化主体的作用,使它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是一视同仁给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民间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尽管它们大多规模小,人数少,资金难筹措,活动难开展,但它们顽强生长,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这些体制外的文化力量,如果给予适度的扶持,加以合理的引导,不但可以弥补当下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不足,而且可以发挥“鲶鱼效应”,促进体制内文化团队的改革,达到一石双鸟、双赢共生的效果。二是一以贯之抓改革。多年的惯养使体制内的文化单位吃着文化大锅饭,活力衰退,尽管文化设施日益健全,但人老、戏老、观众老的形势日益严峻,年轻观众日益疏远体制内的文化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当前需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政府角色。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为供给者,按照质优价廉的原则向社会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体制内文化团队感到竞争的压力,让体制外的文化团队有发展空间。第二,投入方式。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改变过去行政拨款包养文化团队的方式,按照服务项目内容、演出场次、服务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奖罚分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第三,人才培养。变指定培养为项目培养。改革的目的是出人出戏出作品,要以项目为龙头,带动人才培养,特别是要借助“五个一工程奖”、政府文化奖等抓手,不搞论资排辈,鼓励新人脱颖而出。三是一着不让守底线。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是我们文化建设的一条底线,我们要树高线,鼓励体制内外的文化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奏响时代最强音,但同时必须守住底线,我们容许通俗,但决不能容忍低俗庸俗媚俗,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净化文化市场,让我们的精神家园百花齐放。

 

  四、文化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而要做市场的主人

 

  金钱买不来文化,文化必须自主发展,文化不能也不应成为市场的奴隶。强调文化不做市场的奴隶,不是说我们的文化就可以自说自话,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于不顾,相反,要求文化要有更高标准,要做市场的主人。在这方面要防止陷入误区,必须做到:一是防止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立起来,倡导在统一中叫好又叫座。文化产品天生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片面强调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我们固然要防止强调经济效益,不顾公序良俗,迎合低级趣味,但也要防止片面强调社会效益,不顾社会需求,囿于小圈子,唱着老调子,让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打水漂。二是防止把文化产品与市场竞争割裂开来,鼓励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使得任何产品包括文化产品都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对文化我们固然要爱护,但不能溺爱,过分溺爱对文化来说无异于慢性自杀。美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的舶来,对我们无疑敲响了警钟,再不放开去竞争,鼓励创新,我们将逐步丧失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三是防止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淆起来,力求在融合中相互促进。文化事业是面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必须履职尽责,兜底保住。文化产业是面向市场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必须规范市场,鼓励竞争。要坚决反对把文化一股脑地推向市场,以片面的市场化让文化发展迷失方向,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自强。

 

  (作者是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源:《红旗文稿》2016/09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李广春:文化不是时代的化妆品

    2016-05-12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