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学习教育 > 阅读信息
一篇顶级论文只有几个人读的尴尬:如何让学术走向大众
点击:  作者:崔凯    来源: 学术中国  发布时间:2016-10-14 10:17:07

 

        贾雷德·戴蒙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在《发现》、《博物学》、《自然》和《地理》杂志上发表过论文200多篇——毋庸置疑,这是一位学术高人。然而,真正让他的学术以更鲜活而平易的方式实现广泛传播,激发大众兴奋度和探究心,亦使他本人更具知名度的,或许是他获得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的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您读过,或者尚未了解和接触,但它无疑是一本好书,就像几乎人尽皆知的《昆虫记》、《时间简史》、《从一到无穷大》……这些书籍的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

事实上,我们的确发现:西方学界有一个良好传统,即学者致力于大众科普读物的写作以及相应知识的传播。与之相比,国内有这份情怀的学者却为数不多。举个例子:转基因食品安全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这些年培养的生物学类博士数以万计。然而,当公众面对转基因安全困惑时,生物学界犹抱琵琶、应者寥寥,多数人都两耳不闻窗外事,以至于一个本属于科学的命题,在众说纷纭之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笔者曾经读过一文一理两个博士,虽然后来跨界转行,不再从事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对治学的个中滋味,深有体会。从博士毕业到职称晋升,SCI文章成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很多科研院所开始与国际接轨,大兴西化之风,有的甚至挂在走廊里的教师简介都换成了英文版。我们正视欧美在学术界的主导权,但一个身处中国的学者,如果只有通过英文paper来彰显水平,方能在学术圈安身立命,这种模式是否有些走火入魔?回头想来,我早年完成的那两本厚厚的博士论文在答辩以后,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花了三年心血熬出来的成果,最后不过是求得一纸文凭的自娱自乐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失败。

写者如是,读者又如何?当代社会,从来不缺乏信息,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经达到3000多万册,除去专业人士从事的专业阅读,真正让人愿意读、能读懂、有回味的又有多少?必须承认,国内在liberal教育上存在短板,尤其是人文、科普等领域。不论是走进顾客数量还没有营业员多的书店,还是浏览网上书城排行榜,来回总不过是教辅考培、心灵鸡汤、保健养生为主。社会有识之士为此提出担忧,深究所以然,社会心态浮躁固然是原因之一,学者写不出足够为大众接受和喜爱的读物,也是重要原因。

学术文章与大众读物,看似一墙之隔,实则相去甚远。大众读物创作的要求很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人文情怀。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而需围绕一个主题,融合经济、社会、历史等知识点,纵横捭阖,有血有肉,进而增加可读性。学术研究喜欢探幽发微,关注的是一篇树叶;写书却需要以小见大,关注一整片森林。你在一片树叶上所取得的学术创新在书中可能只是一笔带过,如果大篇幅地把自己的研究论文变成图书主线,就会一叶障目。一言蔽之,写大众读物绝非专业视角上的简单整理,而是一次跨学科的融会贯通,需要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突破,将其描绘为从科学到艺术的一次脱胎换骨亦不为过。

让学术走向大众的第一步,就是摒弃大众读物难登大雅之堂的观念。有些学者认为:容易读的书籍往往是内容浅薄的作品,而晦涩的风格则标志着作者思想深刻或内容翔实、权威。于是在诸多书籍中习惯性地充斥刻板生涩的专业术语、复杂重叠的逻辑结构、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云里雾里的数学模型,把人能够听懂的东西写得鬼都看不懂。凡此种种,无形中给学术披上了凡夫俗子难以理解的高深外衣。此类形式上的文牍主义存在误导。其实,学以致用是永恒的真理,不论你的学术研究领域有多么的高入云端,都应该或多或少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发现其可用当用之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走出象牙塔,回归实践,回归生活,把自己的学术变成大众能够理解的东西,进而影响更多的人。一篇被引用10次的英语学术论文和一本被10000人阅读的中文大众读物,其价值虽然不能简单换算,但轻重自在人心。

大众读物,最远的你如何成为我最近的爱?

我们来说说诗魔白居易。套用当下的学术评价模式,白居易的诗句一看就懂,缺少理论深度,纵然得到公众喜爱,也只能算是网红,最多能评上个副教授!然而细想之下,大道至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或多或少是在故弄玄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才是返璞归真。这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颂绵延,实在是洗尽铅华见真淳。不要高估读者的专业素养,读者就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很多人知道爱因斯坦是因为仰慕其惊人天赋,却没几个懂得他的相对论。哪怕读者也是一位学者,但在探讨其专业领域以外的问题时,其见解和大妈差异不大。芸芸众生在谈天说地时,并不在意小数点式的学术严谨,更不关心参考文献,他们要的就是简单明了的资讯和观点。你基于分子生物学,推算出杂交水稻的理论产量能够达到每亩XX斤,读者会觉得抽象,你如果直接说这些增产的粮食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大家就明白了。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世人皆知,从学术的角度,我们可以关注船体结构、钢板强度、冰山重量等。但导演卡梅隆却通过穿插穷画家和贵族女的爱情故事,把冷饭炒出了11项奥斯卡大奖和20亿美元的票房。一个优秀的导演非常清楚观众想要什么,若想成为大众读物的优秀作者,自然得深深地理解读者从AB的线性思维,接地气讲人话,让读者明白你要表达的主旨。

我们再来说说赵本山表演的小品,10秒一小笑,20秒一大笑,这无疑需要精心的设计。而我们的文章呢?1000字里能否有一处亮点?一本书里能否有几段耐人寻味的金句?有的学者,历经多年的学术训练,谙熟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奥妙,剪刀浆糊、七拼八凑,缺少应有的消化吸收,更谈不上观点升华,堆砌出来的图书虽然著述等身,质量却不高。写大众读物必须要转换思维――从汗牛充栋的专业文章中走出来,重温街头巷尾的心智模式,从理性回归感性,站在读者的视角考虑问题,以人为本,回归初心。学术是理性客观的说明文,选题、方法、结论、意义,用自说自话的方式阐述新观点、新成果,穿插各种变量和模型,还要有详实的参考文献。众读物是有血有肉的记叙文,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有故事性,观点犀利、一针见血,偶尔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一本让读者愿意花时间阅读的好书,绝对需要字斟句酌、精雕细琢,需要融入你的感情,让读者仿佛面对面的听你讲述,可以体会到你的心跳和温度,产生充分的情感共鸣。

到了一定的年龄,你或许会发现,那些公开发表的文章曾让你欣喜一时,但其实索然无味。而真正用N年时间熬出来来的一本好书,才是思想的沉淀和结晶,其生命力也更为持久。日积月累之后,涓流成河、融汇贯通,串起你的知识珍珠,是时候可以考虑出版一本图书著作了。可能有朋友会觉得:网络如此便捷,把观点发到微博上不就完事了?其实不然,网络文章终究是碎片化的点心,而不是系统化的正餐。一言蔽之,书籍在形式上可以电子化,但在内容上却不能碎片化,经典的东西依然需要通过图书来完整呈现。不过要说明一点:我个人不赞同博士毕业三五年内提笔写大众图书,原因很简单——积累尚且不够!一本书,一知半解时越看越厚,了然于胸后越看越薄。把学术内容写成大众读物恰恰需要越看越薄的功力――把复杂晦涩的东西吞下去,细嚼慢咽后,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吐出来。写这样一本书,至少需要三五年之功,需要人文情怀,更需要工匠精神。

关于怎样撰写并出版一本大众读物,分享以下经验:

1选题

一花一草一世界,无论是《人类的故事》这样的鸿篇巨制,还是《砂糖的世界史》这样的见微知著,选题可大可小。这取决于你的日积月累,需要顺势而为,切不可贪大图全。记住:不熟不做,所写一定是你熟悉的领域。有一点必须要首先想清楚:书籍的目标读者是谁?互联网时代,读者也在分化,老少通杀的《十万个为什么》早已成为过去,不同的读者群,文风喜好差异很大,作者需要投其所好。你可能想不到,占据图书市场销量头把交椅的是少儿类书籍,近1/5的市场份额,财经类图书的市场份额也只有4%

2书名

书名当然要吸引眼球,可以在朋友圈集思广益,有时需要神来之笔。这件事也不用很急,在正式出版之前,书名是可以修改的。为了突出严谨,学术论文题目往往挂着一堆定语和状语,洋洋洒洒十几个字,甚至还有副标题。但大众读物则不同,书名最好控制在七个字以内。

3目录

 学术文章的体例,大致包括背景、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写大众读物则完全不同,需要站在读者的视角,纲举目张,纵观全局。读者通常就是翻阅全书那三两页的目录,觉得有兴趣,才可能下单购买。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借鉴一下CCTV纪录频道的节目风格,设想你的书籍将可以按照章节拍摄成一部环环相扣的纪录片。

4样张

歌手参加中国好声音选秀,当然要演唱最拿手的歌曲。书写样张,当然要选择你最有底气的内容。样张大约10000字,要体现文笔风格。要有与同类图书的比较,突出与众不同的出版价值。

5修改

一坛陈酿需要酝酿发酵,一件工艺品需要精雕细琢,写作也是一个打磨升级的过程。企业的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前都要经历试销,听取消费者的意见。有些朋友自尊心很强,写完的东西不愿意面对别人的修改意见,这其实是一种很僵化的做法。集思广益,方成大器。若实在放不下面子,有个最简单的方式,让没有专业背景的家人作你初稿的第一批读者,或者在大学里面向非专业师生开办一场讲座。若他们读得懂、听得有趣,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6联系出版机构

中国有300多家出版机构,其中半数集中在北京,各家机构的定位也存在差异化。总体而言,在知名度和销售渠道资源方面,北京的出版机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出版社里,责任编辑水平参差不齐:年轻的编辑可能只会修改错别字;经验老到的资深编辑,则谙熟市场和读者,在选题、排版、档期选择上能给出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可能有朋友会问:我怎么知道谁是好的编辑?告诉你一个方法:选择相关领域的好书,在封二或封三页上,应该有责任编辑的名字。你不妨顺藤摸瓜,直接致电出版社,联系这位责任编辑。多数编辑都是幕后英雄,低调谦和,不摆架子,你尽可道明来意,把目录和样张发给编辑,听听他们的建议。日后若出差时,顺路登门拜访,加深感情,增加合作的机会。

7签订出版协议

通常出版社的起印数是3000-5000册,这也是保本点。如果就是买个书号,自娱自乐的出版一本印数3000册、售价20元的书,然后自印自卖,送送亲友做个纪念,给出版社大概的费用是5万元。你可以考虑找几个牛人来作序或荐书,锦上添花。最好找有社会影响力的学者,毕竟很多学术权威只是在学术圈墙里开花,读者并不熟悉。图书的版税不高,一本售价25元的图书,按照8%的版税计算,销量1万册,版税不过2万元。

8图书上市

书商为了提升销量,会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比如: 电商网页资源、捆绑销售、网站维护、书评跟帖。甚至有书商为了快速聚拢人气,会采用自卖自买的回购,使得新书能够跻身排行榜单前列,进而得到读者的关注。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书商认为你的书有畅销的潜质。和电影的档期一样,书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新书上市一年后,进入平稳销售期。如果是追逐热点话题,上市几个月后就可能过期了。科普类书籍的销售周期会长一些。

如果你的图书销量能够达到三、五万册,那已经跻身畅销书行列。随之而来,你开始墙外开花了:会有读者与你联系交流,教学相长,也会有APP节选你的书目章节发在网络上,会有机构把你的图书制作成网络视频,甚至会有机构请你去演讲授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这个新的圈子里,几乎没有人关注你的论文影响因子和课题经费数量。有了读者和听众的满意度,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你都可以天马行空、笑傲江湖。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未来。在商业竞争中,优秀的企业会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差异化竞争另辟蹊径,价格战则是最无奈的选择。殊途同归,当太多的人在象牙塔里画地为牢、挤独木桥的时候,走向大众未尝不是一种曲径通幽的选择,甚至还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方舟子是生物化学博士,易中天是文学教授,如果他们中规中矩的在大学里做纯学术研究,今天的他们学术地位会如何?能否跻身院士、杰青?哪种方式对社会更有价值?哪种方式更有存在感? 见仁见智!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的博士招生数量已近百万。伴随着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年轻一代学人有着更多自我实现的途径。诚然SCI文章仍是学术正道,但其中若能有1%的人在科研之余,能够让象牙塔里的知识走向大众,则功在当代,民族幸甚。如是,不仅能在专业领域里解惑,还能在公众领域里传道,何乐而不为之? 心动不如行动!

作者简介:崔凯,管理咨询顾问、商学院课程教授、财经畅销书作者、食品产业专家

原标题《让学术走向大众》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