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温故,说的是我近期对淮海战役的学习研究。这次学习研究,我共复读了16部文献。复读,是说这16部文献,目录缀于文后,我过去都读过。这次的学习研究,以《毛泽东年谱》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为时间轴,与各种文献对照阅读,力求弄清战史脉络和指挥要领。
温故知新,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我尽管复读了这多文献,还只能说是在普识上更加地熟悉了一点,还不能说有什么新知。但阅读中,发现不少文献,为有意突出某人不存在的作用,而使文意偏离史实原意,也深感痛心。本文不作驳论,只于阅读中的思考点辑录如下,以飨读君。
(一)
淮海战役,是伟大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使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为我军尔后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伟大的。这一伟大胜利,从根本上说,是胜在了战略上。即是说,从当时的国内战争全局看,是毛主席始终掌握着战争主动权,已从战争全局上对蒋介石形成了胜势。
这一胜势的形成,源于毛主席把战争引向蒋统区的英明决策。1947年5月,毛主席指挥“大举出击,经略中原”。我军在毛主席“在给敌以歼灭与给敌以歼灭性打击”和“采取于运动中半歼灭半击溃”作战方针指引下,经过一年多艰苦作战,到淮海战役前,我军在数量上已接近于国民党军队,而在质量上则已远胜于国民党军队。
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其统治区的政治、经济“皆濒险恶之境”,腐败盛极,民心背离,颓势已不可挽回。而毛主席领导的解放区,经过整党、整训、土改、建政、发展经济,形势鼎新,民心归顺,一片欣欣向荣。一言以蔽之,“全国局势发生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利的急剧变化”。这正是构成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
(二)
淮海战役,与辽沈、平津战役一样,是毛主席亲自擘划和指挥的战略决战。
《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收录了毛主席指挥淮海战役发出的64份电报,有文献讲一共是 77份。对此,我查阅《毛泽东年谱》,确实看到年谱上有的电报,而在军事文选中找不到的情况。我们知道,淮海战役一共进行了65天,包括战场修整的20天。这样算下来,毛主席每天都有电示。而文献记载,最紧急时,两小时毛主席就发出3份电示。这样的通频,我不知在世界战争史上有没有,但这足以说明,淮海战役大势始终运化于毛主席心中,在毛主席的运筹指挥中进行。
【淮海战役作战图】
这些电示,从时间看,从白天到深夜,从深夜到清晨,昼夜无时不有,凌晨一时、二时、三时、四时、五时、六时,都见分布。这些电示,从内容看,从作战方针到作战部署,从作战原则到作战方法,从作战准备到作战配合,从民力兵员到后勤保障,周细到战役的方方面面,既有在先的预判,又有情况变化的实时调整,进而使淮海战役与战争全局有利照应,又使战役三个阶段有序衔接,使两大野战军和三个军区部队有序配合,使两大作战方向的各战场紧密配合,使整个战役战局加速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战役方针得到完全的成功。
(三)
“小淮海”变“大淮海”,是毛主席坚持战争问题上的唯物论反映论的伟大决策。
坚持战争问题上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毛主席指挥战争的一般方法。渡江南进,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集团,是解放战争进到第二年,毛主席思考的重大战略举措。但在这一战略举措推进中,毛主席又始终依据战争发展情况,紧紧抓住战争全局的枢纽,部署指挥各战略区作战。如,华野豫东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根据粟裕建议和敌情变化,再次推迟华野南进计划,并决心要粟裕兵团在现地区歼敌第5军、第18军。到九月会议,毛主席又进一步明确,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作战,各战略区指挥员要确立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这一战略决策的调整,即为华野和中野在淮海地区联合进行大决战做好了重要准备。
济南战役,粟裕根据援敌徘徊之势,“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毛主席分析认为“甚为必要”,并很快提出了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其后,敌几个兵团部署的调整,我军郑州战役的胜利,毛主席决定中野出徐蚌线以西,钳制徐州之敌。由此,中野由原来的配合华野作战,变成了与华野联合作战。战役规模,也由原来的以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小淮海”战役,扩大到了以歼灭徐州“剿总”刘峙全军的“大淮海”战役。这个过程,敌情多变,毛主席分析预断,几经调整决策,最终达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
组成总前委,并实施分野战军系统指挥,是淮海战役的一大特点。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发起。后根据战役发展,11月16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了给中野和华野领导人的电报,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要在现地区作战三到五个月,以定江北和全国局面,望两军领导人从这一观点出发,统筹一切。
电报明确,统筹的领导人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理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淮海战役总前委(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如何认识这个总前委的作用呢?从淮海战役战例看,似有四点是可认识的:
一是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是非常必要的。淮海战役,是华野、中野两个野战军共同实施的,这是与辽沈、平津战役略有不同的。两个野战军联合作战,又是一个广大的战场区域,没有一个拢总的党的组织罩着,就难免出现分歧,进而对作战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及时组成战役总前委,就是完全必要的。
二是总前委的职能,主要是重大事项的统筹,而非是战役的全面指挥。这一点,我以为也是清晰的。毛主席在电示中,用“统筹的领导人”、“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这样一些字眼,是颇能说明这一职能定位的。从整个战役过程看,也说明了这一点。一方面,从掌握的文献资料看,淮海战役整个过程,毛主席从没有以“总前委”为主送单位发过电报。另一方面,总前委从成立到战役结束,只开过一次会议,即1948年12月17日,刘、陈、邓到粟裕处开总前委会议。这次会议,还是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召开的。
三是总前委书记为总召集人,而非为总指挥。在这一点上,有些文献故意强调,成立了“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或把邓小平的名字放在刘伯承、陈毅前面,或讲总前委如何指挥等,都是不准确的。这与红军时期,毛主席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从淮海战役全过程看,也是很明白的。战史告诉我们,毛主席的指挥,都是具体指挥到指挥员,而且非常明确。对中野,刘伯承在驻马店确山时,电报都是发陈(毅)、邓(小平),而当刘伯承到达淮海战役前线后,电报都是发刘、陈、邓,而且排序从未变化。对华野,则一直是发给粟(裕)、陈(士榘)、张(震)等。有的电报,除主送以外,还根据需要,采用并告的方式给其他指挥员。但对于解放区配合作战的有关问题,毛主席的电示,则是发党政系统,如中原局、华东局、华北局、苏北工委等。这样的拿捏,不可为不是匠心独具。
四是按照华野、中野分系统指挥。上述已看得明白,不再赘述,只点及两处。例如,当粟裕向毛主席报告,因打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兵团,“目前不能分兵协力中野打南线之敌”时,毛主席熟筹后,一面电示华野,同意他们按自己部署实施,一面电示中野适当应付南线之敌。再如,当决定中野抓战机歼灭黄维兵团时,毛主席又即时电示华野,“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余以为,作战非行政经济工作可比,是非要指挥到将帅不可的。这或就是毛主席一直手谕电文的原因所在。
(五)
毛主席识将用将,粟裕尽显指挥才能。研究淮海战役,毛主席对粟裕的使用,可谓是一耀眼看点,颇令人遐想。
1948年6月,毛主席派陈毅到中原野战军任副司令。所以我们看到,毛主席对中野的电报,主发是刘、陈、邓。
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安排陈毅呢?仍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却又要委任他任中野副司令,离开华野去中野工作。是中野指挥力量弱吗?显然不是,中野司令刘伯承那是有军事家声名的战将。是中野部队规模大于华野吗?显然也不是,华野的部队是16个纵队36万人,而中野的部队是7个纵队15万人,远少于华野。是中野的作战任务重吗?也显然不是,战例告诉我们,淮海战役主要是华野打的。那是什么呢?说到底,是毛主席要用能打仗的粟裕放开手脚去指挥作战。
我们知道,毛主席创建的人民军队,不仅仅是打仗,还要担负创建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建设人民政权、发展经济等等任务,而陈毅是粟裕的老上级,在资历、影响力、号召力等方面,是胜过粟裕的,尤其是华野部队的建设与发展,陈毅是有重大贡献的。所以,毛主席不但安排陈毅任华野司令员,还要让他同时兼着政治委员。万众归服吗!
【陈毅和粟裕(左)】
而粟裕呢?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年轻战将,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颇受真传,无论是红军时期的浙南游击战争,还是抗日时期的坚持苏中抗战,进而到解放战争初期的七战七捷,以及刚刚取得的济南战役,他都显示出了杰出的战术、战役指挥才能。淮海战役,要打前所未有的大仗,当然毛主席必选粟裕担纲。战役的答案,“粟裕指挥的很精彩”。
这就是毛主席御将艺术的高明,用陈毅统御,让粟裕打仗,真是一个人尽其能的最好安排。
(六)
淮海战役,基本是按照毛主席部署的三个阶段和战役进程完成的。这在敌我战略性决战的对抗环境下,是极难做到的,彰显了毛主席炉火纯青的战略指挥艺术,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战史告诉我们,深邃的军事哲学智慧,是毛主席始终胜敌的法宝。他总能准确预断敌情,总能超前预见战机,总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战役指挥员决策和指挥提供正确指导。
淮海战役,他指出,“敌很少有攻击能力,只有某种程度上的防御能力。”现“敌指挥系统甚为恐慌混乱”,“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总观淮海战役,正是这样,国民党部队没有组织过像样的进攻,也没有组织过像样的防御。以致于成就了粟裕,愣是把“一锅夹生饭吃了下去”。
毛主席告诉粟裕,担任打援任务的部队,应放在援敌的侧面,即位于徐州的北面、西北面、南面,造成围攻徐州的态势,使徐州之敌“第一个感觉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的时间歼灭黄兵团。”粟裕如此指挥,漂亮地歼灭了黄百韬兵团。
为加速战役进程,毛主席决心采取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围住杜聿明、阻止李延年的方针。这被刘伯承形象地比喻:“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而当中野对敌12兵团作战进展不大时,毛主席及时指出:“对于战斗力顽强之敌,依靠急袭手段是不能消灭的。必须采取割裂、侦察、迫近作业、集中兵力火力和步炮协同诸项手段,才能消灭。”据此,中野改变战法,随即歼敌5万。
读毛主席的淮海战役电报,你会发现毛主席的指挥,有时到旅,细实到什么时间攻、什么时间走、怎样构工、谁去谁不去等等。但他又总是以启发调动为主,如:此种情况下怎么办,彼种情况下如何做;假如敌情这么变,你们应如何;如果敌情那么样,你们又怎样。他从不用命令如何如何,而是带着战役指挥员去认知,既启发指挥员思考,又不限制指挥员指挥,为战役指挥员搭设着表演活剧的最佳舞台。这也是毛主席独有的指挥之道。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正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总观淮海战役,无论是集中兵力,还是发扬军事民主,或是瓦解敌军,或是战场政治工作,或是动员支前等等,无不闪耀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七)
这次复读的文献包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毛泽东年谱》、《军事统帅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毛泽东军事战略》、《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毛泽东兵法》、《毛泽东智慧》、《毛泽东传奇》、《毛泽东之路——立国兴邦》、《重读毛泽东——1893到1949》《毛泽东为什么能》、《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下)、《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地图选》、《粟裕兵法》等。复读的内容,与淮海战役相关的部分。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解放军原后勤学院教授、博导,《毛泽东精神》作者,中国红色管理研究专家,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领导力专委会专家,中国动画工程促进会红色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泰山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高戈里 | 淮海战役功劳谁之最——兼述被淡化被抹杀的我军战时基层政治工作(全文)
2019-06-03•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