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张雄文:历史研究中的“宜粗不宜细”与“抹黑”
点击:  作者:张雄文    来源:掌上文史  发布时间:2016-12-10 11:26:59

 

           197812月起,再度出山的邓小平曾先后约4次提到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

 

       此后,这一操作性理论观点似乎成为历史研究中为尊者讳的注脚,党史军史人物除了林彪几个铁板钉钉的反面角色,几乎满眼都是金光闪闪的伟大、光荣、正确,不容置疑也不容置喙。

 

        若有人稍稍涉足他们的不足与失误之处,便马上会有人抡起反对抹黑或者格调不高的棍子挥舞。叶飞晚年主持编纂《新四军》,就颇为感慨地说:"当代人写史,是个苦差使,很多问题不好办。

 

        这也是199412月中央军委给粟裕公开平反,指出粟裕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但其中涉及到几位伟大、光荣、正确人物的阴暗面后,一些人包括彭德怀传记组(彭德怀秘书王焰为组长)愤愤不平,继续以1958年的材料说粟裕只受到批评的由来。

 

        “宜粗不宜细的写史原则,或许暂时遮掩一些阴暗面,逃脱现时的批判,但历史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决不会因为权势或者神化的需要而改变。

 

       其实,邓小平宜粗不宜细理念的出台,是迫于当时复杂的背景,并非他有设置永恒禁区的本意。他曾说:有些历史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不能勉强去解决。有些事件我们这一代人解决不了的,让下代人去解决,时间越远越看得清楚。

 

        于光远也回忆说:小平同志在口头上还说过宜粗不宜细这样的话,因为如果要求过细,犯错误的人容易纠缠于一些细节,不能很好地从大处着眼,想通问题。后来有人误解或者故意利用这个话,以为我们不应该细致地研究历史问题。

 

       他指出:研究历史就应该力求还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应该粗枝大叶,作漫画式的描绘,更不能掩盖历史,让后人不知道历史真相,不能深刻地取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个对历史对后人极不负责的态度。

 

       他最后认为,世界上没有宜粗不宜细的历史研究。

 

      在这一点上,耿直的张爱萍也可成为史家的楷模。

 

       1985年.中央军委决定编纂 《新四军历史资料丛书》,有一位老人的回忆文章涉及新四军3师历史上三个有争议的问题。编辑人员打算按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修改这篇文章。

 

张爱萍

      张爱萍得知后,表示不同意宜粗不宜细的观点。

 

        他说:写历史,最重要的是真实,既不自吹或夸大其词,也不贬低或不提。什么宜粗不宜细?又怎么叫粗,怎么叫细呢?重要的是真实的再现。只要符合真实历史情况就可写。见不得人的事,作为历史也不必回避。好坏自有人民评论,不是哪个人说了就算的。请所有写历史的同志参阅批评。

     

       正因为有张爱萍这样的人,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董狐笔、太史简,也才能获知来之不易的历史真相。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