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您知道古今中外的名人是如何学习读书的吗?
点击:  作者:佚名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时间:2016-09-20 09:19:52

 

          【编者按】常言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读书看似是件小事,但其中却也蕴含着大道理。能把书读好,也不是件易事。下面,就跟帅帅一起来看看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们是如何学习读书的吧~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鲁迅:跳跃阅读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曾国藩:读书不二

读书不二是曾国藩读书的独特方法。他经常说,读书要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他又说,读书不二,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而且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

老舍:印象阅读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三步阅读

爱因斯坦在读书时提炼出了总、分、合三步读书法。所谓,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所谓,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关注的内容。所谓,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朱熹:读书三到

明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心到、口到。即读书要专心,忌心不在焉。心要定得下来,眼睛要专注于书本,用读书方能读好书。他还提出了阅读的一个高效的方法:用嘴读书。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阅读时走神。做到读书口到在提高阅读效果的同时,亦能提高语言水平和说话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