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政策法规 > 阅读信息
徐实:中医人才不济?靠师徒传承恐怕不行
点击:  作者:徐实    来源:观察者网  发布时间:2016-12-19 09:22:38

 

       前些日子,笔者在观察者网发表了一篇讨论中药衰落的文章《中医毁于中药,中药毁于手工作坊?》,引起了一些讨论。对于中医药话题,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也只是抛砖引玉,能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就已经很好了。

 

说罢了中药,今天笔者想来谈谈中医的传承问题。正如大家所见,近年来,虽然许多中老年人热衷中医,但中医在某些范围内的影响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年轻人群中,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相信中医理论的越来越少,看病首先去找中医的也越来越少。哪怕是中医界的资深人士,也对这种现象感到忧虑。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省政协常委彭坚,最近还专门发表文章探讨“为什么中医会如此衰落?”【1】

 

某些中医人士声称,中医影响力下降是因为没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说法纯属恩将仇报、倒打一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一直受益于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即使领导人换了好几代,这种格局也未曾改变。1955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名医、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热爱中医的毛主席还接见了第一任院长鲁之俊【2】。中医的地位在“文革”时期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无产阶级医学路线”的一部分而畅通无阻。

 

后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又被写入1982年宪法第21条,使得支持中医成为基本国策。在2016年,国家专门出台了中医药发展的“十三五”规划【3】;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中医药法草案二审过程中,建议添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的条款【4】。中医院校、中医院、研究机构的规模不断增大,有目共睹。毫不夸张地说,中医的最大恩公就是政府。若无政府长期巨大投入,中医恐怕不会是今天的局面。

 

 1.jpg

毛泽东接见鲁之俊

 

某些中医人士则认为,中医影响力下降是因为老中医、好中医越来越少;人才不继则是因为传统中医那种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授的旧规矩没有延续下来。他们认为医学院校教育不如“师徒传承”,主张通过“师徒传承”直接获得行医执照、迅速壮大中医的队伍。不少外行觉得这种说法还有几分道理,而内行却很容易看出问题所在。

 

新中国的成立其实是“师徒传承”与现代中医教育的分水岭,现代中医教育的架构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全国各地的中医院校多成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首次开启了系统培养中医人才的格局。既然某些中医的支持者认为年事已高、逐渐凋零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们才代表中医行业的最高水平,那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那些“中医泰斗”、“国医大师”们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什么当时国家没有鼓励他们广招门徒,而要成立中医院校来培养人才呢?

 

兴建新式中医院校,恰恰因为深刻了解旧式师徒制度的严重弊病。在旧中国,旧式师徒制度不仅存在于中医行业,还曾广泛存在于手工业、服务业和文艺界。它的严重弊病在于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通常体现在这几方面:

 

1. 师傅很少支付或不支付劳动报酬,造成对徒弟的严重剥削;

 

2. 师傅视徒弟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乃至私有财产,妨碍徒弟的执业自由,甚至限制徒弟的人身自由;

 

3. 在非标准化、面对面的教育训练中,私人关系常常是徒弟能否学到技术的关键。所以徒弟往往要为师傅承担家务劳动,大量时间并非用来学习专业技能。【5】

 

 2.jpg

并非每个师傅都像电视剧中的喜来乐那样厚道,旧式师徒制度往往造成人身依附和严重剥削

 

正因为旧式师徒制度存在上述陋习和弊病,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将其果断废除。例如,手工业作坊被改造升级为国营工厂,学徒工和组织安排的师傅都领国家工资,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文艺界则成立了中国文联,将私营班社改造为国家文艺团体,使昔日的“梅老板”变成了“梅兰芳同志”;培养文艺人才的职责则由班社转移到了文艺院校和国家文艺团体。中医行业也经历了相似的变革,旧式坐堂中医被规模化的中医院取代,带有门户之见的私人收徒则被公平录取的中医院校取代。

 

医学院校的培养体系其实比“师徒传承”先进得多,这得先从现代公立教育的理念谈起。

 

现代公立教育体系源于普鲁士学者洪堡在19世纪初推行的教育改革。由小学、中学、大学构成的3阶段学校教育就是洪堡提出的,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纳【6】。在洪堡的教育改革之前,欧洲国家也曾存在大量私学,类似于中国古代私塾。公立教育体系之所以很快取代了私学,是因为其设计理念具有明显的优势:标准化的体系能够确保接受教育者在各阶段不低于某个必要的水平。例如,初一的学生应该掌握代数中的因式分解,高二的学生应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解析几何。如果受教育者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平,要么遭受留级、要么拿不到毕业文凭。

 

私学无法解决受教育者良莠不齐的问题。在《红楼梦》混乱不堪的贾氏义学里,即便混世魔王薛蟠整日胡闹,做师傅的贾代儒和贾瑞敢不让他毕业吗?而现代公立教育体系能够通过考试、实习、答辩等“质量控制手段”保证毕业生高于某个必要的水平,薛蟠之流没有市场。

 

如果通过复辟“师徒传承”来取代医学院校的教育,将立刻凸显出这样的问题:现实中谁能保证每个中医师傅都经得住利益和人情的考验、绝不放松对徒弟的要求?徒弟要是贿赂师傅,或是找一堆利益相关方说情,师傅又当如何?医学院校拥有比较透明的培养体系,相对而言反倒不容易出现龌龊的“放水”。可以预见的是,“师徒传承”的复辟必然迅速造就大量打着中医旗号的庸医,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绝无好处。

 

某些中医人士认为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妨碍了中医发展,这种指责缺乏事实依据。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包括中医专业),都开设大量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包括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免疫学、内科学等等。无论是否采取中医诊疗方法,这些课程的知识都是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师徒传承”没有条件打下如此坚实的知识基础,因为师傅不可能把基础医学的诸多课程面面俱到地讲一遍——师傅不仅没有时间,也未必有相应的水平。

 

真心奉劝各位朋友别被“师徒传承”的幌子忽悠了。您不妨扪心自问:

 

你愿意让没学过解剖学的人给你正骨吗?

 

你愿意让没学过病理学的人给你诊断吗?

 

你愿意让不了解过敏反应的人给你开药吗?

 

如果您不愿意遭遇上述场景,那就必须承认医学院校培养体系的合理性。虽然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精进无涯,但没学会走路就想跑是万万不行的。

 

3.jpg

哪怕是石学敏院士这样的中医领军人物,也是医学院校加住院医制度正规培养出来的。“没有师徒传承,医术就会失传”纯属伪命题

 

某些中医人士声称,因为中医需要大量经验积累,所以唯有“师徒传承”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使得医术不致失传。这种因果关系恐怕并不能成立:中医并不是世界上唯一需要大量经验积累的经验体系,现代医学同样需要大量经验积累,但是完全可以依靠医学院校和住院医制度有序培养大量人才。军事学也同样需要大量经验积累,但是世界各国普遍依靠军事院校和军事演习有序培养大量人才,而不是依靠什么“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的鼓吹者何以证明医学院校加住院医制度就不能培养出优秀中医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专家王永炎【7】,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石学敏【8】,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9】等中医界领军人物都是从正规中医院校毕业,职业生涯也都从住院医生开始。在事实面前,“师徒传承”的论调显得荒诞不经。

 

更何况,医学上的新发现和行之有效的疗法,完全可以作为科研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一方面,发表者收获了名誉和业界认可;另一方面,发表者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种两全其美的格局是全世界普遍认可的学术规范。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万医生退休或去世,可是现代医学却在以加速度发展,并未出现任何倒退。所以说,“没有师徒传承,医术就会失传”纯属伪命题。

 

为何某些中医人士强烈排斥当代学术规范、非要坚持“师徒传承”的荒诞论调呢?说穿了,无非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1. 他们的医术其实不管用,疗效不具备可重复性,一旦公开就会穿帮。

 

2. 他们的医术或许管用,但他们秉承“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封建手工业者心态,拒绝按照当代学术规范分享知识。

 

3. 无论医术是否管用,打出“师徒传承”的幌子都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

 

说到这里,大家想必知道“师徒传承”的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了。庆幸的是,“师徒传承”并未成为取代医学院校教育的国家政策。制定政策必须考虑到执行起来所造成的客观结果。如若不然,即使出于良好的动机的政策也难免被龌龊之徒利用。

 

假如卫生部门放开口子、允许通过“师徒传承”直接获得中医的行医执照,客观上会造成什么结果?可以预见的是,利欲熏心之徒将利用手中的资源跑马圈地,将门徒安插到各个重要岗位上、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用不了几年,中医界就会出现一堆门阀。门阀之间彼此不买账,会以各种手段相互倾轧。但凡职称评选、科研基金评审、财政拨款等涉及利益分配的事务,都会成为门阀眼中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医行业的年轻学子和医生,将成为门阀斗争中可怜的牺牲品——倘若没有加入门阀,或者不幸站错了队,无论个人如何努力,在门阀遍地的中医界将永无出头之日。而广大无辜的患者,将饱受“师徒传承”造就的大量庸医的荼毒。

 

复辟“师徒传承”只会满足少数人膨胀的私欲,不仅无法振兴中医,反而会使中医迅速走向腐朽和堕落。好在中医界的领军人物并不糊涂,也没有被“师徒传承”忽悠。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已经明确指出发展中医的有效手段:

 

1. 实现中医住院医培训的规范化。通过多个科室轮转培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全面学习,掌握更多疾病的临床诊疗技能,拓展临床思路,强化中医临床思维,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0】

 

2. 大力发展中医转化医学研究。重点是将医药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形成一系列科学、可推广、中西医都接受的诊疗标准、临床指南或临床路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方法,强化对中药制剂、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和验证,将个体经验上升到对群体规律的认识,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11】

 

3. 发展循证中医药学,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从重视病例报告转向重视随机对照试验;从单中心研究转向多中心研究;从小样本探索性研究转向大样本确证性研究;从注重主观、中间指标到重视客观、终点指标;从重视研究结果到重视研究设计和过程质量控制。【12】

 

张伯礼院士的上述主张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中医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与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体系接轨。这种接轨是双向的:一方面,中医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在科学化的基础上加以推广,融入现代医学;另一方面,中医应当积极吸取现代医学的成果,不断改进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方式。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庆幸的是,中医界的话语权属于张伯礼院士这样头脑清醒、有大局观的学者,他们制定的也都是一些务实的政策。那些鼓吹复辟“师徒传承”的老古董是否应该自惭形秽?

 

参考文献:

 

【1】搜狐健康:http://m.sohu.com/n/465430379/?_trans_=000115_3w

 

【2】中国共产党新闻: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8/6814218.html

 

【3】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n/china/gncj/2016-08-12/detail-ifxuxnpy9414230.d.html?from=wap

 

【4】手机中国网: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sPzg2G.html

 

【5】杨裕富设计教学网: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ff/grb61.html

 

【6】维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威廉·馮·洪堡

 

【7】求是科技基金会:http://www.qiushi.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8&id=3374

 

【8】针灸中国:http://www.acucn.com/inside/person/200910/43351.html

 

【9】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5%BC%A0%E4%BC%AF%E7%A4%BC/1521965?fr=aladdin

 

【10】人民网: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0929/c14739-28749867.html

 

【11】中国科学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384.shtm

 

【12】世界中医药网:http://www.worldtcm.org/160606/N03213450.shtml

责任编辑:天山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