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金一南先生《心胜》中关于西路军部分的硬伤㈡、㈢
点击:  作者:成都双爷    来源:双石茶社  发布时间:2018-10-04 13:05:20

 

金一南先生《心胜》中关于西路军部分的硬伤㈡、㈢

金先生在“为什么孤军深入”一节中,反复强调红四方面军主力渡河西进“孤军深入”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陕北穷,养不活那么多人,第二个中央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第三个是红四方面军主力提前渡河。

但就是不谈宁夏战役的方向在哪头,目的是什么?“孤军深入”是向什么方向深入!

笔者对照金先生原文,先说第一个。

金文原文及引文

第一个原因,今天,几乎所有的纪念馆、纪念文章都将过河之举描述为“孤军深入”。

是不是孤军深入?其实设身处地想,当时河西只有马家军,国民党力量相对薄弱;河东则重兵云集,集中了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关麟征部。

我们今天看到西路军后来的严重损失,觉得过河是“孤军深入”,其实当时,过河是找一个比较安全的、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地方。

笔者评述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过河是为了什么?

也就是:宁夏战役是什么目的?

其实,夺取宁夏的设想早在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重新沟通联系的1936年626日致共产国际的第一个电报中就提出来了,这其实就是要解决红军的生存问题——陕北、陕甘边太穷,养不活多少队伍。而为了夺取宁夏,中共中央也希望得到共产国际的军火援助。

主次也是很清爽的:夺取宁夏——是主,取得援助——是辅。

而且,宁夏战役计划,根本没有西进的内容!

这也就是红四方面军西渡后,中共中央并没有马上放弃宁夏计划的缘由!(这一点后头再叙!)

至于金先生所言的其实当时,过河是找一个比较安全的、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地方”,有一定道理,但却没有说清爽这当间的道理:过河的目的是夺取宁夏,扩大根据地;夺取宁夏是以陕北根据地为依托为后方的。而过了河就奔西,是没有这个后方这个依托的。虽然中央在得到共产国际1936911日指示后,也曾有过西进打通远方的设想,但那是在夺取宁夏取得援助之后而不是之前,而不是“孤军深入”!“孤军深入夺取凉州,才是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设想!

金文原文及引文

第二个原因,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先期到达,已经与陕北红军共同组建了陕北根据地。

陕北根据地面积并不大,客观上容纳三个方面军也确实有困难,养不了那么多部队。

再加上当时两个方面军之间确实存在隔阂,所以就主观来说,开辟另一块根据地,已经成为不仅是张国焘,也是红四方面军多数领导的行动取向。一、四方面军分裂的阴影尚未过去。

193610月,三大主力会师,一方面军加上陕北红军2.2万人,二方面军1.1万人,四方面军3.8万人。虽然四方面军南下在川西作战时遭受了重大损失,其人数仍然比一、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加起来还要多,作战能力也最强。

三军会师之前在甘南,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回忆说:我军在甘南占领的地区,人口80万,而陕甘宁地区人口才40万,相比之下我们的处境相对还好些。

这是实际情况,不像我们今天一些人想象的:陕北是块福地,张国焘放着福地不去,偏要到甘南、河西。

陕北红军、中央红军会合之后,陕北的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军政力量。

毛泽东知道,张国焘也知道,四方面军先期占领甘南是不错的,人口80万,是陕甘宁地区的两倍,物产也丰富,问题是能不能站住。

国民党中央军来了,甘南势必要丢掉。那么从什么地方再搞一块根据地,作为四方面军发展的基础,成了不仅是张国焘,也包括四方面军很多干部的共同心愿。

宁夏战役计划终止之后,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决定将提供援助的方向,由外蒙定远营改到安西,后来又改到新疆哈密。其主要原因是苏联政府担心苏日关系出现麻烦,如果从外蒙进来,就会和日本发生比较大的冲突。

这样一再改变,形成了什么局面呢?911日,共产国际警告,同意红军部队占领宁夏区域和甘肃区域西部计划,同时坚决不允许红军再向新疆方向前进,以免其脱离中国主要区域,成为边缘化的力量。

但是两个月后,113日,共产国际电报,不得不把援助地点调到哈密,这就使得接收装备的红军必须大纵深西进。这个局面是最初各方面都没有想到的。

援助地点越来越远,时间也越拖越久,从1936年的12月拖到1937年的二三月,最终成为过早渡河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越走越远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评述

陕北穷,养不活多少人,这是个客观的生存环境。

而中共中央之所以决定夺取宁夏,就是要扩大根据地,改善这个生存环境。对于红四方面军来说,甘南虽好,但也不是久留之地——也是呆不住的。好地方没人会留给你!

金先生说:国民党中央军来了,甘南势必要丢掉。那么从什么地方再搞一块根据地,作为四方面军发展的基础,成了不仅是张国焘,也包括四方面军很多干部的共同心愿。”有道理啊有道理,可夺取宁夏难道不是“再搞一块根据地”?噢,因为这是“共同夺取”,于是就不愿去了,而是要自己去河西盘一方天地出来?那么请问,这叫什么?中央决议中给张国焘安上的那几个“主义”,对上榫头没?

嘿嘿嘿嘿,这一回,金先生可算把“孤军深入”的根子摸到了藤了!

顺便说一句:金先生在这个部分有两个硬伤:

金先生说:宁夏战役计划终止之后,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决定将提供援助的方向,由外蒙定远营改到安西,后来又改到新疆哈密。

这个嘛,大BUG哈!共产国际指示是1936113日的,这个时间段中,中央并没有宣布宁夏计划终止,还在策划海原、海打以及打击中央军的计划,还在考虑战胜胡宗南后继续宁夏战役。而且,不是什么“将提供援助的方向,由外蒙定远营改到安西,后来又改到新疆哈密”,而是先改在哈密,而后在中共中央的争取下,改在了安西——替西路军把“孤军深入”的距离给弄短了!

金文原文及引文

第三个原因,出在我方的决策上。四方面军过早渡河,援助没有到,部队也不能回来,所以提出,在甘州、凉州、肃州这一带建立根据地,等待苏联的援助。

这也就是后人看到的“孤军深入”局面形成的原因。

笔者评述

其一,四方面军过早渡河,是奉了谁的命?这个问题非常要害,金先生应该说道明白。

其二,援助没有到,部队也不能回来,所以提出,在甘州、凉州、肃州这一带建立根据地,等待苏联的援助。”——这里需要金先生说道清爽的是:部队不能回来,是什么原因?“所以”二字,从何谈起?在共产国际指示未到而宁夏战役计划仍在执行的时候,难道他们没盯着这疙瘩,准备在这疙瘩大有所为?取凉州,这可是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早就策划要盘下来的地方哈。

给个提示,金先生不妨参见一哈《张国焘对红四方面军迅向西北进之大计方针指示致徐向前、周纯全电(1936913日)》《徐向前对作战部署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电(193691519时)》以及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置中央屡电指示而不顾,推翻西北局会议决定,执意要经临夏西渡而不果的事实。

至于等待苏联的援助”,呵呵,这可是个从天而降的馅饼,意料之外的。

当然,打定主意要西去的人,乐得捡了这个馅饼当旗帜用啊。

金一南先生《心胜》中关于西路军部分的硬伤㈢

一、金先生文章第三节,说道了西路军放弃三次东返的问题。

但他的头一句话,就是一个大大的硬伤。

金文原文及引文

如果援助越来越远,一味等待下去,会面临重大损失,可以选择回来。但西路军为什么没有东返?

从全过程来看,西路军有三次东返的时机,但都没有实现。

笔者评述

 如果援助越来越远”这一句,请问金先生是从何说起?共产国际1936113日电变更的交货地点是哈密,中共中央随之要求改在安西,此间西路军又向凉州及其以西进了,那应该是距援助越来越近,怎么就成了越来越远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什么时候告诉过西路军首长就地等待物资送来?

关于三次东返,金先生的叙事省略了太多的细节。但有几个题应该很清楚。

其一,西路军进至甘州以西,是自己走不动停下来的,不是中央强令他们停下来的。

其二,西路军在甘州以西走不动了,要求中央要么派四、三十一军前来归建,要么让远方物资送到高台,并没有要求“继续西进”。

其三,在高台、临泽建立根据地,是西路军首长年前就策划的计划,在甘州以西西进不能,东返不愿的情况下,中央指示他们按他们的原计划,就地建立根据地。这个责任,算不到中央头上来。

其四,至于西路军为什么放弃东返的,有一大堆文献电报可查。既然金先生说得不多也不清爽,笔者也就不多说了也不多言了——有心者看电报去吧,看完看懂再说别的。

二、金先生在其文章第四节,谈到了“西路军为什么损失惨重”的问题

其一是轻敌,又引出了李先念谈话等例证,因为没有出处,笔者不予置评。

其二,金先生说到了高层决策分歧。

金先生在这个问题上BUG很多。比如:

金文原文及引文

19366月,张国焘刚刚取消“伪中央”,对四方面军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当时毛泽东与张国焘对红军发展方向和方式各执己见:先河东还是河西,先向南还是向北,先建立根据地还是先接通远方,先灭马家军还是先取得援助,靠自身力量还是靠外援力量⋯⋯思路不一致,步调不一致,缓急不一致,方针不一致。西路军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艰苦作战的。

实际上,当时在中央领导层内部分歧是很大的而我们也不能说张国焘完全不服从中央指挥。因为张国焘时任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的第二领导者,中革军委主席是朱德。

笔者评述

笔者在此请教金先生,毛泽东与张国焘在先建立根据地还是先接通远方,先灭马家军还是先取得援助”有什么分歧?“先建立根据地还是先接通远方”的问题是由谁先提出来的?“先灭马家军还是先取得援助”又有什么分歧?这个问题谁提出来过?能不能亮亮证据?

至于而我们也不能说张国焘完全不服从中央指挥。因为张国焘时任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的第二领导者,中革军委主席是朱德”,这句中的“因为”二字用得不好,这个“因为”与服不服从中央指挥,没有唯一对应的逻辑关系。有这个位置并不代表着就一定会服从中央指挥,这个事例就太多了——当年草地分裂的时候,张四焘是权力很大的红军总政委,不是照样跟中央拧着干直至成立伪中央么?

再如:

金文原文及引文

张国焘支持宁夏战役计划,是将宁夏战役看作另辟根据地的非常好的机会。他积极指挥四方面军部队抢先渡河,主要是为了在河西找一个全新的安身之地。所以1028日,张国焘致电中共中央陈述他的部署:

四方面军主力迅速取得宁夏定远营,取得物资后,再与主力回击深入之敌就更有把握了。

张国焘的意思是先到宁夏,先拿装备中央的意思是一、四方面军共同取装备,包括二方面军也共同到定远营。如果不明白当时三个方面军之间的分歧,和来自不同的根据地、不同山头之间利益的不同取向,你就很难明白西路军的形成及其后来错综复杂的行动。

1024日,毛泽东与周恩来致电彭德怀,要他与张国焘共商:

三十军迅速渡河控制西岸,九军拟暂不渡为宜;

目前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敌。

几乎在毛泽东要求彭德怀与张国焘“共商”的同时,1024日晚三十军已在靖远以南的地区渡河,“共商”几成多余。虽然今人不知晓当时彭德怀是否还来得及与张国焘“共商”,但三十军的过河总算还有一份中央的背书,九军的过河呢?

毛泽东24日刚讲“九军拟暂不渡为宜”,25日晚九军就开始渡河。说九军不服从中央命令,但九军得到了中革军委朱德、张国焘联名的命令,朱德是中革军委主席,张国焘是红军总政委,其实当时主要是张国焘的意思,朱德被张国焘完全架空了。

1026日,张国焘命令九军、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渡河。就在渡河的当天,中央以绝密电致前敌总指挥彭德怀:

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

凉州在西面,宁夏在北面,张国焘有意向西不向北。1027日,九军及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全部过河。同日,彭德怀、聂荣臻分别向中央报告张国焘有意破坏预定计划。宁夏战役计划首先击破南敌,四方面军一个军渡河,两个军留在河东,与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共同击退南面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关麟征等部。由于四方面军的几个军都渡河,首先击破南敌的方案流产。

笔者评述

这段的BUG实在太多。

其一,张国焘支持宁夏战役计划,是将宁夏战役看作另辟根据地的非常好的机会”,金先生应该说明,这个“另辟根据地”在哪里?是在宁夏么?如果不在宁夏在其他地方,请问还能叫做“支持宁夏战役计划”么?

其二,中央的意思是一、四方面军共同取装备,包括二方面军也共同到定远营”,请问中央有这个意思么?哪个电报表达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红四方面军主力过河后,中央为什么反复催促去取中卫向定远营前进?而红四方面军西渡部队有这个意向么?为什么?

其三,金先生引用了张国焘1936年1028日电报的一句话:“四方面军主力迅速取得宁夏定远营,取得物资后,再与主力回击深入之敌就更有把握了。

而该电原文是:迅以一个军出定远营……取得物质后,再以主力回击深入之敌,那就更有把握了”此前的26日电中则称:“是否允许用四个军去打中卫、北关须考虑”。而事实是,红四方面军主力三个军过河,并无向定远营前出意图。而且,数十年后,徐向前在与党史工作者廖盖隆等的谈话中,也说明了他们当时不愿去定远营的原因——

过河后,中央决定打定远营。我们调查一下,定远营在阿拉善旗,是沙漠上的绿洲,地方那么小,这么多部队到定远营,吃、住都很困难,无法解决,那里四面都是沙漠,往哪里走啊!所以打定远营是不行的。我那时是积极主张西进的

这说得还不够清楚么?——而且有徐陈那几天自请西进凉州的电报为证。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毛泽东瞅得明白看得清爽——金先生也引了这个电文:

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

这是10月26日毛泽东提醒彭德怀的电报,是他老说准了,还是金先生说得准?

其实,金先生说几乎在毛泽东要求彭德怀与张国焘“共商”的同时,1024日晚三十军已在靖远以南的地区渡河,“共商”几成多余。虽然今人不知晓当时彭德怀是否还来得及与张国焘“共商”……

其实,这个共商早在24日白天就进行——当日16时,朱、张电告中央关于根据新任务由德怀同志提出之战役计划要旨我们完全同意”,而这个“计划要旨”的内容如下:

第一步,野战军主力略取灵武、金积,于黄河南岸努力解决渡河技术。三十军、四军略取景泰、向中卫攻击,吸引马鸿鸿逵主力向中卫增援。控制兰州、一条城、靖远黄河左岸。

第二步,渡过黄河袭占平罗城、控制石嘴山、郑白桥、聚保堡地区,在可能时进占澄口,控制宁夏门户。以一部袭定远,接受苏联物资帮助后,再进攻省会。为接运远方资财,已收集百余只骆驼作运输工具

而这个被张国焘称作“完全同意”的“计划要旨”,当天就被张国焘等弃之如敝履。先是九军西渡,进而要求全军西渡。请问这叫什么?这叫“支持宁夏战役计划”?

金先生后来说到了“错判”,举出了三个“证据”:

金文原文及引文

所以,西路军在西部的行踪不定,来回反复,包含有中共中央对形势判断的来回修正。当时以为东北军能有很大影响,最后证实它没有太大影响,对马匪则几乎没有影响。

为了援助西路军,1937年124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

西路军领导机关⋯⋯要求我们把二马弄好,并要求四军、三十一军西去援助,军委已屡电指出其弱点,但一方面我们应尽一切可能援助之,二马方面西安尚有办法可想否,可否要于学忠对马步芳来一威胁,谓不停止进攻,红军主力即将攻击青海,如停止进攻,则西路红军可以甘州为界,甘州以东不相侵犯。

当时对东北军抱了希望,也对马匪抱了希望。

中央2月6日致电周恩来:

与于学忠商调1师、2师进驻永登红城子与西路军配合。

希望东北军在西路军解除困境方面发挥作用。

224日,毛泽东再电在西安作为国共和谈调解人的周恩来:

听说马步芳很爱钱,请你考虑是否有办法送一笔钱给马,要他容许西路军回到黄河以东,二马有代表在西安否?

后来有些人讲,毛泽东想让西路军陷入绝境,这完全是信口雌黄。毛泽东恨不得收买马步芳,让他放过西路军。听说他很爱钱,便问“是否有办法送一笔钱给马步芳,要他容许西路军回到黄河以东”。说毛泽东当时对马步芳抱有幻想,小看了其干到底的决心,是不得不认的事实;说毛泽东想让西路军覆灭,见死不救,则是不折不扣的污蔑。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经历过很多失败,西路军是其中一个重大失败。怎么总结出经验教训来?经验教训的总结来自于它的客观,指挥层面、统帅层面都有问题,都有加以检讨的必要。而我们不能用统帅层面的问题掩盖指挥层面的问题,也不能企图用指挥层面的问题掩盖统帅层面的问题。

1988年徐帅的《历史的回顾》出版,他总结了四点西路军的历史教训:

第一,任务多变。

第二,战场主动权的丧失。

第三,战场指挥缺乏机断专行。

第四,对蒋介石的轻信。

笔者评述

此段前说了“错判”之一二:其一是“错判之一,中央低估了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的难度”,其二是“高估了东北军对西北军阀的影响”。总而言之,责任都是中央的。

这里头的BUG,笔者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说道。这里简单再补述几句。

要求西路军东返配合的问题,西路军首长认同了么?如果不认同,这个责任如何算到中央头上?高估了东北军对西北军阀的影响”从何谈起?西安事变三天后周恩来、博古致毛泽东等电称“于学忠与回民关系比我方更坏,对二马不能派人疏通”,这叫高估了东北军对西北军阀的影响”?

至于26日电,金先生又不把电报引全——中央在该电中说明了缘由的:

(甲)马步芳、马步青杀害于学忠委派之甘州高台县长及东北军在甘北之人员,步芳之第三旅在民和布防,威胁甘省后方,此事于应注意。

(乙)在目前甘省中央军尚未撤退之时机,为巩固兰州计为推广驻区计,为防二马和配合西路军计,于学忠最好能调一、二师进驻永登、红城子一带,一部向古浪伸进。

(丙)此事请即与于学忠商决,以快为好,因西路军甚须于之配合。

中央急于为西路军解困,肯定是啥法都要想。但这个办法灵不灵,有多灵,都对西路军的行动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中央能知不道?难道中央没有在一边想尽用尽各种办法来为西路军解困的同时,一边也要求西路军立足于自身来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没跟西路军首长说清楚道明白,而强令他们坐等天上掉馅饼?请问这算什么罪过?这算什么误判?是不是中央不想这个办法不与于学忠商洽这个“配合”了,就不是“错判”了?这是什么逻辑?这是什么道理?

金先生在后头言及毛泽东要拿钱为西路军买命,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是不是中央不想这个办法不试这个办法,就不是“错判”了?再者说了,后来西路军失散被俘人员逃脱东返,中央不也通过各种关系包括拿钱打通各种关节为他们买路买命了么?这又是不是“错判”耶?

讲道理,是不是还是要多少顾及点逻辑?

金先生说得最过份的话是这句——

我们今天研究西路军问题,切忌“大翻烧饼”。过去讲西路军失败是张国焘路线错误的损失,今天又讲西路军失败是中央决策的损失,两种讲法都有问题。

所谓过去讲西路军失败是张国焘路线错误的损失”,那一定是从19373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中开始的,那个迄今未被推翻的决议中有这么一句话:“西路军向甘北前进与西路军的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

今天看来,这个决议这个结论是非常节制的,并没有说西路军首长执行了张国焘路线,这也含有要解脱和团结大多数的意图。金先生认为这个结论有问题,那么请问是什么问题?讲错了什么?如果这笔烂账不算在张国焘头上,那么该算到谁的头上?张国焘他冤了么?冤了什么?冤在哪儿?

有人对“西路军失败是张国焘路线的最后破产”不满,认为是对西路军广大将士不恭不敬,请问这是什么道理?路线错误跟广大将士有什么关系?远的不说,就说遵义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中,不是也有“……机会主义战略战术的理论与实际,在第五次战争中是完全破产了”的结论么?这是不是就让中央红军全体红色战士们都蒙了冤受了屈哩?这样的逻辑,说得通么?

把西路军广大将士拉来为领导人的错误遮脸买单,那才真正是让人家蒙了冤受了屈啊!

还有,金先生引出了一位历史当事人总结的历史教训,却不知为什么没把内容引出来?请问有啥忌讳?能不能说来听听?

最后说一句:史学不是文学,走不了捷径的,要想弄清说清问题,还得多下笨功夫!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