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郭松民:再谈一场“不是在搞学术”的学术研讨会
点击:  作者: 郭松民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1-14 11:21:07

 

 

 

 

110日,本公众号推送了《郭松民:一场“不是在搞学术的”学术研讨会》之后,当晚有朋友转来参会学生的微信聊天内容(为了保护隐私,不截图,只录入文字):

……

1、抛开政治立场不说,不得不承认郭松民的确是以一己之力掀翻了整个会议,让我见识了毛左的确厉害,聪明的人像陈老师就不说话,而忍不住爱说话的又说不出所以然,说出来的话又是在给自己挖坑,慌忙之下熊竟然说我们这不是学术,的确是有失风范。

2、今天跟政治系的几个博士生聊,他们也觉得教授们被郭打的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

3、这次WG会议,毛左完胜,毛左已经把战场伸到了香港,据说会后郭圈了很多粉丝。

……

 

 

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行政楼祖尧堂举行。

确实,1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这场以史为鉴:中外学者论文革研讨会,由于主持人和笔者对话时做出了我们不是搞学术的表态,事实上等于承认了这仅仅是一次政治宣传,从而自我宣布了整个研讨会/活动在学术层面的破产。由此,有人说笔者专门是去砸场子的,这完全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测。实际上,笔者去参加这次活动是偶然的,在会议中提出问题也是偶然的。这次研讨会/活动之所以破产,完全是因为在事实与逻辑两个层面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

另外,有位读者对上篇侧记中(郭松民:一场“不是在搞学术的”学术研讨会写了丁抒教授的头衔——“美国某社区学院的物理学教授,表示不满,认为是故意贬低丁教授,这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侧记比较完整的记录了会议的发言情况,所有发言者均按当天会场门口发放的学者简介注明了头衔,难道要单单不对丁教授注明头衔吗?

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不能仅看他的学历、学位和学衔,而要看他的科研成果。我绝不会认为丁教授是研究物理学的就不能研究文革。不过,丁教授在和其他提问者对话时,表示因为找不到可信的材料,就只好采用不可信的材料,这仍然让人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物理学,都不能这样被研究。

这次研讨会,虽然秉承了自由派学者一贯的用碎片化叙述来代替对本质进行分析的套路,但仍然是有变化的,即建立了一套更加完整的历史叙述,这套叙述的逻辑脉络是:

第一、文革是人间地狱(这个结论不是通过对全部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得出的,而是通过堆砌历史碎片描述出来的,所以是一种文学化的结论);

第二、出现文革这种人间地狱的原因,内在于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之中;内在于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中;内在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的中国革命史之中。

所以,为了避免人间地狱的再现,就必须彻底否定新中国;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否定中国革命史。

当然,这样一套系统化的、逻辑严密的叙述并不是这次研讨会刚刚出现的,而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就逐渐成型,并成为自由派学者的共识

 

 

面对这样一套根本否定自身存在合法性的叙述,中共官方的应对令人困惑。其主要应对方式有两点:

一是沉默。在我看来,沉默的效果约等于不抵抗。正如在抗战时期,不抵抗政策不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一样,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不抵抗,也不能有效反击这种具有颠覆性、破坏性的论述,沉默等于把文化领导权拱手相让;

二是承认文革是一个错误,但已经改正了这种做法看似撇清了自己,但实际效果比不抵抗更糟,因为这相当于阵前缴械,等于公开承认自己是有前科的,使自己沦为政治和道德贱民。这种应对实际上把自己置于一种不能为自己辩护的境地,因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谣言、攻击,都由于你自己都承认了而不能为自己辩解。

 

 

这些年来,由于在文革问题上的攻守之势如此不平衡,这产生了两个后果:

其一,大大压缩了政策调整和政治进步的空间。如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击、对党员反党现象的整顿、对贫富差距的调整、民间爱国力量对诽谤侮辱谩骂毛主席言论的抗议、甚至对腐败的打击等等,往往一言不合就被人指为文革回潮,当事人则被扣上文革余孽的帽子,其行为和言论都失去了正当性;

其二,由于自由派学者建立的文革论述具有很强的蛊惑性,这动摇了不少人对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认同,网上带路党果粉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说起来令人感慨,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创建自己政治认同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但上世纪80年代之后,政治认同的流失也是惊人的。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对文革的记忆与论述不能达成共识,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中国目前的形势而言,自由派关于文革的论述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接受这种论述,意味着人民共和国的被颠覆,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崛起的百年梦想的彻底破灭。

当然,不能接受这种的论述更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种论述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不是对历史的还原,而是出于政治目的对历史的颠覆与割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的论断,应该成为新的历史叙述的基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富有理论色彩,最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应该在这一论断的基础上,达成与历史的和解,也达成相互之间的和解。在共同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一种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逐渐加以解决,共同营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根据作者微信编发)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