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丙丁:朱元璋比所有清朝皇帝都有文化,连康熙都顶礼膜拜
点击:  作者: 丙丁    来源: 周小平同志  发布时间:2016-12-22 10:16:34

 

        袁X飞等长期辱骂朱元璋、抹黑大明朝、吹捧清朝的大V经常说:清朝每一个皇帝都十分勤政,清朝每一个皇帝素质都很高。

对此,我只想说,然并卵。

素质很高、很勤政的清朝皇帝,最终把我们中华民族推入了百年屈辱史的深渊。

而被袁X飞骂作贼王八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是汉人不再被蒙古人奴役,结束了汉人连名字都不能有的历史;是中国从有史料记载以来到今天,百姓交纳最低的税赋;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孩子,用极低的花费就能进入社学读书;是蒙古不敢入侵、朝鲜俯首称臣、日本不敢作怪的稳定局势。

(明孝陵的康熙手书)

清朝康熙皇帝玄烨,对朱元璋的洪武之治给予治隆唐宋的评价。康熙还六次为朱元璋扫墓,而且每次都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据说,袁X飞是伪满洲国汉奸的后代,可袁X飞连康熙都顶礼膜拜的朱元璋也要辱骂,难道为了让美国干爹满意,袁X飞把满清的圣祖都给忘了?

除了辱骂朱元璋的贫贱出身,袁X飞还喜欢嘲笑朱元璋没读过书,没有文化。

因为家庭贫寒,所以朱元璋的父母没有能力供他读书,小时候他只读过几天私塾。但是,他从未停止过学习:他离开皇觉寺去参加红巾军以后,发现投靠红巾军的文人很多,于是他经常向那些文人请教;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以后,他又专门请来当时最有名望的几位老儒,给他讲历史;统一中国称帝以后,他在民间兴办社学。他还把社学办得好不好,作为考察官员政绩的标准。

朱元璋的社学是这样办的:每一个县,少则三十家、多则五十家百姓,由政府或者当地的大户出一块土地,并出钱在这块地上盖一所学校。学校周围剩余的土地由当地农民耕种,耕种所得的钱粮用于供养学校的老师。老百姓只需要给自己的孩子准备书包、课本、纸笔墨砚等物品,然后送孩子到官衙登记,就能上学去了。

可是,这样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官僚们是怎么执行的呢?

官僚:干嘛来的?

百姓:回禀大老爷,小民是送我们家孩子进社学读书,登记来的。

写名字画押交费,一学期500铜钱。

大老爷,朝廷办的社学不是不用交费吗?咋还一学期500,一年就是1000铜钱哇?这社学学费咋这么贵捏?

不交学费,来读书的人还不把学校房子给挤塌了哇?学校现在名额已经满员了,你的小娃去读就是加塞,要交钱。

大老爷,学费太贵了,我们交不起,我们家孩子不读书了。

朝廷明令,本官辖区以内,十五岁以下的小娃都要进社学读书,快交钱!

学费太贵了哇 ...... 我们家孩子不是读书的料,我带孩子出门去打工。

打工也要交了钱才能走!朝廷盖那么好的学校让小娃读书,你偏不让你娃去读,你这不是害本官完不成工作任务吗?快交钱!

于是,老百姓怨声载道:什么狗屁社学?这明明是官府巧立名目来压榨我们的血汗钱!

就这样,朱元璋一心为老百姓办的社学,被官僚办成了坑害老百姓的恶政。得知这些情况以后,朱元璋叹气:好事难做啊!但是,朱元璋就是朱元璋,发现问题以后,他立刻叫停社学。紧跟着他毫不留情地用近乎冷血的铁腕手段,狠狠地整肃了这些混帐官僚好几年。他把这些坑害百姓的官僚:凌迟的凌迟、剥皮的剥皮、流放的流放、蹲苦窑的蹲苦窑……见那些官僚被整顿得大都思想转变、态度端正了,朱元璋才又重启社学。

大明官服

社学真正办起来以后,为了鼓励知识分子积极出来做老师,朱元璋宣布:老师全都可以穿官服。虽然没有品级,但官服是朝廷的名器,是崇高的荣耀,知识分子们因此非常高兴。

朱元璋时代的社学类似于今天的小学。社学上面是儒学,从社学考上儒学的学生,叫秀才。儒学里面管吃、管住、免徭役、免军役,朱元璋还亲自为儒学的学生设计校服。

朱元璋时代,儒学里面成绩最好的秀才,可以选拔到最高学府国子监去读书,类似于今天的保送生。进入国子监的秀才叫监生,监生毕业就分配到各地去做官。朱元璋专门为监生设置了一个国家级粮仓,里面的粮食专供监生和监生的家人吃,也就是说,只要你们家有一个人是监生,国家就把你们全家人的吃喝都包了。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相当重视教育、相当重视知识分子的。如果朱元璋像袁X飞说的那样没有文化,他能出台这么多利国利民的教育政策吗?他会为了普及社学,死磕贪官污吏好几年吗?

朱元璋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很多,他的诗歌气正韵佳,既有霸气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又有含蓄的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等佳。三部《御制大诰》,全都是他的原创作品,而且他每天都要批阅接近20W字的奏章,要是没有文化,这些活儿他能干得下来嘛?

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从来没有接受过全日制教育的朱元璋,一定下过许多常人想象不到的苦功夫,才能具备这样高的文化水平。而袁X飞所说的有文化、素质高的满清皇帝,哪一个不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老师教出来的?满清皇帝有文化,是因为满清皇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朱元璋本身就是巨人。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比较高大,还是巨人比较高大?真心鄙视心术不正、睁眼说瞎话的袁X飞。

好了,下次我们再继续畅谈大明,和大家分享一首朱元璋极具艺术感的小诗,作为今天的结语:

《横秋风吹笛》

西风落木绽黄花,牛背村童笛正佳。

曾识倚楼人听处,每闻吹月鹤升遐。

苍江一色浑秋意,红叶初光衬晚华。

冷露下天星斗润,烟波声到是谁家。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