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7月15日-星期二

|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专访保罗•罗默:“数学滥用”及经济学现状
点击:3652  作者:ANNA LOUIE SUSSMAN/ 译 金颖琦    来源:华尔街日报  发布时间:2016-10-14 08:46:44

 

 1.webp.jpg

  保罗•罗默撰写了论文《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承诺投资千万发展大学教育,并撤销富人减税政策,以提振美国经济。然而,共和党候选人却许诺通过减税及放松政府管控,实现每年4%的经济增速。那么到底何种方案能够奏效?

 

  虽然这十分关键,但经济学家在何种政策及措施定能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仍莫衷一是。左派往往希望政府加大投资与支出来刺激经济,而右派则通常主张减少政府管控与降低税收。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著名增长理论家保罗.罗默认为,如今两极分化的政治形势已开始渗入经济学界,使得促增长问题更为扑朔迷离。

 

  今年早些时候,保罗.罗默关于“数学滥用的兴起”的论文,再次掀起了思想交锋。其所谓的“数学滥用”(mathiness)是指数学并非用于阐明问题,而是作为说服或误导的手段,这种趋势会阻碍我们深入理解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投入。“数学滥用”已使得我们难以解答一些问题,比如一个想法的价值何在?或者,当大批人使用手机等同类产品产生所谓的“规模效应”时,如何用数学方法模拟这一效应?

 

  罗默作为一名增长经济学者开启了学术生涯,他在80年代师从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几十年间,他分别执教于在芝加哥大学罗切斯特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斯坦福大学。如今,他在纽约大学负责“城市化项目”,研究城市如何成为全球进步的推力。

 

  在论文《经济增长理论领域的数学滥用》中,他阐述了“数学滥用是如何使用大量术语与符号,忽视紧密的逻辑演绎,往往导致逻辑滑坡。”罗默告诫道,如果这种不严谨甚至是学术不端持续下去,数学模型将丧失阐释力与描述力。相反,他撰文写道,“运用模型就好似玩牌。众所周知这多多少少会耍些花招。”

 

  今日,罗默对话《实时经济学》栏目,探讨数学滥用的兴起,及其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对依据学术研究谏言献策者的意义。

 

  记者:美国喜剧演员史蒂芬•科拜尔创造了“感实性”(truthiness)一词。你如何想到“数学滥用”一词?

 

  罗默:我开始着手这一论文,是为了参加今年1月美国经济学会年会的增长理论25周年座谈。我意识到增长理论依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因此回顾并庆祝所取得的佳绩实在有些虚伪。我们的确要承认该领域存在问题,裹足不前。令我震惊的是,我们在解答观念经济学的关键问题上几乎毫无进展。

 

  于是,我开始仔细探寻与思考,从科学角度出发还有哪些迹象能表明经济研究存在问题?仔细研究其它经济学家所持的观点后,不难发现他们对数学的运用具有误导性,或者有时候还会令经济学家蒙羞,因此是时候将这一问题付诸公论。

 

  记者:那些非经济学者为何应该关注经济增长领域的争论?

 

  罗默:因为经济学与政策息息相关。如今越来越难以保证一个纯粹客观、包容且科学的争论。也愈加难以让争论不受个人政治立场左右,沾染政治色彩。经济学一直以来都带有政治色彩,但是随着美国政治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就更为严重。

 

  记者:无论是青年经济学者或年长的经济学家,往往会建立数学模型,试图解释或预测经济情况。那么您如何判断一个模型是被滥用,还是行之有效呢?随着大数据的普及,是否更容易做出这类判断?

 

  罗默:检验模型最终是要看模型是否与真实世界的规律相符。如果我们依据特定的框架,就能了解更多与真实世界相关的事实。增长是一个棘手的研究领域,因为你解决的是长期问题,没有丰富的数据作支撑。只能试图从历史长河中挖掘证据,因此我们得想想如何思考浩瀚人类史中林林总总的事实。

 

  通过数学能清晰、简洁且有效地表达观点。我认为,我所批判的“数学滥用”者往往固执己见,并且运用任何支持自己立场的数学论证。但这却忽视了良好科学的一大特点, 即敢于承认,“好吧,考虑到这些新的论证,我之前可能错了”。

 

  记者:同行对于您的言论作何评价呢?

 

  罗默:我向少数人阐述过这些观点,他们通常是告诫我“别兴风作浪”。不过,人都需要一定时间来反应,我现在也听到了更多支持者的声音,他们感谢我将这些问题拉到舆论风口。最为有趣的反馈来自青年经济学者,他们感觉自己必须非常谨慎,并且不想惹毛别人。青年经济学者担忧,如果自己离经叛道,就会惹上麻烦。我认为这点大错特错。年轻人要常常敢于站出来指正:“你一直都想错了,有个更好的方法来考虑这一问题”。

 

  记者:有没有任何领域的研究或方法论的完善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整个经济?

 

  罗默: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颇为有趣,他们将奖项授予那些对金融市场的运行持有不同结论的学者。芝加哥大学尤金.法码 (Gene Fama)凭借有效市场假说获得诺贝尔奖。耶鲁大学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却是凭借“市场无效,并且还遭受过多干扰”的观点。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的观点相对中立,他更多地从事计量经济学研究。

 

  这令我颇感震惊,因为通常授予奖项是因为这些科学领域已逐步达成共识。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却截然不同——“是啊,你们无法就资产市场的运行达成共识,但是我们还是会颁发这一奖项。”

 

  注:Truthiness,是美国讽刺性喜剧演员蒂芬•科拜尔(Stephen Colbert)所用的一个词汇。相对于真实性,感实性与事实和逻辑无关。对一事物之感实性的唯一衡量是单以直觉来感受此事物有多正确或可信。

 

  华尔街日报;作者: ANNA LOUIE SUSSMAN;译者:金颖琦)

 

  (来源:经济金融网/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