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新闻热点 > 阅读信息
这位总书记重点批示的“时代楷模” 释放三个用人信号
点击:  作者:翟羽佳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2016-06-14 08:57:42

  思响哥荐:

  近日,习总书记对一位教授的先进事迹作出了重要批示,并将他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他究竟是谁?对社会树立了怎样的标杆?该批示折射出中央怎样的用人信号?来随思响哥学习一下!

  话不多说,直接上习大大批示原文:

  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

  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据了解,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去世。

  长年扎根基层、深入一线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在我国不在少数,为何偏偏李保国教授受到中央如此特别的关注呢?

  思响哥发现,李保国获赞为时代楷模,也是由于他的先进事迹正好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的三项重点工作,给全社会树立了标杆。我们可以由此来看看,总书记提到的新愚公精神,究竟有什么内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特别在全面开展两学一做期间,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是习大大十分看重的事。而李保国教授发扬的新愚公精神,恰恰吻合了共产党员的基本精神内涵: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谓两学一做的活教材,具有很直接的模范带头作用。

  扎根山区35年,每年深入田间地头200多天,行车4万多公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奋战在第一线,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艰苦奋斗精神。

  常年驻村、奔走在各基地、在自己家待的时间却最少,儿子从1岁多就被父母带进山,直到快上小学才回城,舍小家、为大家,支撑李保国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图回报、不计得失,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李保国一生保持着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李保国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践行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这不正是一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吗?

  让荒山披绿、带领农民脱贫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脱贫攻坚战,打起来不容易。李保国却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的扶贫工作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使山区增收35.3亿元,带动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

  李保国是如何做到的呢?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前半句说的是如何真正读懂农民,赢得农民信任;后半句说的是如何授人以渔,让农民能够学以致富。李保国的扶贫方法论,广大党员干部们真有必要学一学。

  一个简单的例子。曾有人见李保国的衣服旧了,想给他买件新衣服。李保国却说,你省点心吧,西装革履,怎么和农民坐一条板凳,咋进果园教技术?反过来看看现在很多下乡搞扶贫的干部,还是和在办公室一样的穿着,怎能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

  多年来,他先后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800余次,培训农民群众9万多人,促使许多农民成为技术把式,让他们真正掌握脱贫致富的硬功夫。

  李保国还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百姓富起来的同时,荒山也绿起来。经过李保国十几年的开发治理,邢台县前南峪村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

  坚持实践、坚持创新

  习近平历来十分重视创新。今年4月,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

  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广大知识分子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既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努力追求原始创新,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善于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既甘于十年磨一剑,开展战略性创新攻关,又对接现实需求,及时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既尊重个人创造,发挥尖兵作用,又注重集体攻关,发挥合作优势。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快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而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搞科研,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30多年里,李保国就在泥土地里先后完成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真真可谓是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富民的事业中。

  李保国无疑就是习总所言持续实践、持续创新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老百姓需要什么,李保国就研究什么;什么能让老百姓致富,李保国就钻研什么。

  以上,中央释放的三个用人信号,各位领导干部了解了吧?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