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新闻热点 > 阅读信息
严春宝:不能遗忘的海外抗战第三战场
点击:  作者:严春宝    来源:《探索与争鸣》  发布时间:2015-09-07 13:12:35

 

 1.jpg

  毛泽东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中南海勤政殿合影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许多国家政府、民间团体等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尤其是作为抗日战争主战场的中国,首次以国家的名义主办了一系列的纪念和庆祝活动,而今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及紧随其后的盛大阅兵仪式,势将“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推向其最高潮。实事求是的地说,对于所有的这些纪念活动,笔者都不认为是可有可无或是多余的。恰恰相反,笔者反而觉得这些纪念和庆祝活动不是太少了,而是来得太晚了。而在这一片纪念甚或颂扬声中,笔者更进一步觉得这其中似乎因被遗忘了一点儿什么东西,使得这场近乎于全民式的纪念活动中,缺少了那么一丁点儿的“和谐”!

 

  人们常说“盖棺定论”,但对于这场战争来说,尽管已经过去了整整70个年头,关于它的争论却始终就没有消停过。且不说日本右翼分子极力否认、歪曲、掩饰这场不义之战的污言妄语,单拿作为抗战胜利一方的中国来说,到底谁才是主导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争论,就已经耗去了国共两党几十年的精力。时至今日,至少从中国官方的立场来讲,抗战史中包括了两个战场——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实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消耗战略方针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执行持久战、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和依靠人民、动员全民族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于整个抗战全过程,共同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中国战场。

 

  笔者在此无意也并不想去质疑和争论官史当中两个战场的孰是孰非,但凭着笔者对海外华侨华人历史的一些认知与了解,觉得在这两个战场之外,事实上还存在着抗战的第三个战场,那就是:由身居海外数百万侨胞所组成的抗战的第三个战场——海外战场!因为很显然,它既不处于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也不隶属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战场,它同样为抗战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但,它却被历史和后人遗忘了!

 

  抗战中的第三战场或曰海外战场,虽并不同于刀光剑影的抗战最前线,但数百万海外侨胞却同样都在日夜为抗战流血流汗。中国之所以能以积贫积弱之衰败国力独立抗击当时的世界强国日本长达十余年之久,竟然没有倒下(要知道,二战开始没多久,当时号称欧洲强国的法国,在抵抗了短短一个多月后就向德国投降了),笔者以为,这与当时数百万海外侨胞的全方位支援密不可分。

 

  首先,海外侨胞从经济上给予了抗战以巨大的支援,海外战场为抗战的持续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支离破碎的不完整数据,也许能为我们描绘出海外战场的一个大体轮廓。据国民政府财政部捐款资料统计: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海外侨胞直接捐款13亿余元国币;认购公债11亿元国币,占国民政府战时发行公债总额的1/3强(这些所谓的公债战后并没有偿还,因而事实上与捐款无异)。而据陈嘉庚估算,仅仅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的最初五年,南洋华侨直接汇款加上义捐竟然高达50亿元之巨!年均10亿啊!除了直接的捐款和认购国债,还有数量庞大的侨汇,亦成为当时国民政府一个极为重要的外汇来源。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的侨汇收入为95亿元国币。以1939年为例,当年国民政府的军费开支为18亿元国币,而同年的侨汇收入(含捐款)竟然高达11个亿!11个亿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按照当时世界银行的惯例,国民政府可对应发行纸币44亿元!如此庞大的侨汇收入不仅填补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巨额逆差,而且还起到了巩固国民政府法币币值,支撑战时经济的巨大作用。国民政府海外事务委员会的这一组数字,可以更直观地告诉我们,在抗战第三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切:“自1937年7月至1939年2月,海外华侨至少已捐款1亿元,充实中国军费,由委员会经手者,占此数中之6850万元。海峡殖民地与荷属东印度两地华侨较多,所捐之数,占数亦最巨。总数之中计海峡殖民地华侨捐2600万元,爪哇100万元,菲律宾450万元,苏门答腊350万元,缅甸250万元,英国25万元,美国278.7万元,加拿大123.8万元,夏威夷40万元,澳州35.7万元,新西兰53.4万元。”海外侨胞在经济上的极力支援,对于当时因遭受日寇围困而频临破产的国民经济而言,其意义与价值是自不待言的。

 

  除了捐款、认购国债和侨汇给予抗战以直接的经济支援外,海外侨胞还捐献了无数的军用和各种战略物资。笔者手头上有限的数据显示,抗战期间海外侨胞捐献的飞机总数达数百架之多,其中,菲律宾50架、缅甸19架、印度10余架。捐献汽车总数上千辆,其中,南侨总会捐献卡车200辆、缅甸捐献救护车250辆、美洲捐献救护车200辆以上。捐献的医药用品更是不计其数,仅截止于1940年,印尼侨胞就捐献了金鸡纳霜(奎宁)1亿粒以上、瑞士侨胞捐献5箱1146包和医疗器械18件、美洲1600单位(每个“单位”内含50余种药品,可供500名伤兵1个月之用)。同样是截止于1940年的统计数字,海外侨胞捐献衣物的情况是:南洋捐献寒衣700余万件、暑衣30万套、蚊帐8万床,另外寒衣捐400万元。而旧金山的华侨则每人认捐棉衣两套以上。至于用于赈济侨乡灾荒的各类其它物资,只能用“无数”来形容。

 

2.jpg
  南侨机工集体合影

 

  海外侨胞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战略物资的捐献捐助,事实上,当时还有无数的海外侨胞直接回国参战,亲身投入到了最危险的抗战最前线。南侨机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控制和封锁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全部海上通道。其时,连接缅甸与昆明之间的滇缅公路,就成了中国大后方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奇险无比,行车环境极为恶劣,非熟练机工难以胜任。为保证这条“战争生命线”的畅通,国民政府急电陈嘉庚,请其代为招募南洋华侨机工回国,以解燃眉之急。南侨总会旋即发出了“征募汽车修理驾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南洋各地、尤其是新马侨胞对之热烈响应。最终,先后共计有15批、超过3260名南侨机工回国。据统计,冒着敌机狂轰滥炸、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驾车往返于滇缅公路上的机工中,半数以上竟然皆为南洋热血儿女!(南侨机工中有4名巾帼女扮男装)从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共抢运军需物资约50万吨、15000多辆汽车及大量物资,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南侨机工运送的。据有关统计,直接牺牲在滇缅公路和滇缅战场上的南侨机工有1028人,如果加上间接牺牲和失踪者,总共有1800多人,也就是说,接近总数2/3的南侨机工永远地长眠在了滇缅公路的丛林中。滇缅公路全长一千多公里,南侨机工是以不到一公里牺牲一条生命的代价保障了这条中华民族生命线的畅通。

 

  在海外侨胞踊跃回国参战的队伍中,南侨机工当然不是孤例。譬如,作为海南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一支重要抗日队伍——“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就由多达245名回国侨胞组成,他们分成5批,先后冲破日军在海上的重重封锁,带着一批批医药和医疗器械回到了琼崖,专门负责抗日战场上的救护工作。他们不仅上前线救护受伤的战士,他们还积极地向海外宣传抗日,鼓舞了更多的华侨青年回国参战,为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出生于海南文昌的服务团团长符克,原本在越南西贡担任教师,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后,他毅然放弃了原本富裕的生活,告别才刚刚三岁的女儿与年轻的妻子,回国走上了危险的抗战前线。再譬如,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林大章,本在新加坡工作,在接到父亲林青山从香港接连写来的两封书信后,毅然回国抗战。父亲在信中说:“国难当头,南洋非久居之地,只有抗战才有所作为。”他回到中国后,父亲亲自送他到福建参军。在父亲的号召下,林家三兄弟:大哥大卫、二哥大安和林大章一样都先后回国参战,其中,二哥林大安最终牺牲在了抗战的战场上。

 

3.jpg
  《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歌》鼓舞着新加坡、越南、泰国、香港等地琼侨爱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故里参加抗战

 

  海外侨胞不遗余力全面支持中国抗战的结果,除了日后换来日寇的疯狂报复外,似乎并没有在历史中赢得应该享有的尊重和纪念。日寇于1942年侵占新马后,迁怒于海外侨胞对中国政府抗战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当时的日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就认为:要不是有华侨的支援,早就解决中国问题了)及“星华义勇军”在新加坡保卫战中的抵抗行动,对新马华人以“大检证”和“大肃清”的名义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据最保守的估计,日军在马来亚屠杀的华人总数亦在10万人以上。除了制造大屠杀之外,日军还对华侨公然实施了赤裸裸的敲诈,强行向华侨勒索了5000万奉纳金。

 

  符克在从越南回国参加抗战前留给家人的信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却足以代表了当时数百万海外侨胞誓死抗战的共同心声:

 

  “爸和哥:别挂心吧!鬼子赶出国之后,我们一定能够共叙天伦之乐的,假使遇有不幸,也算是我所负的历史使命完结了。”

 

  而槟榔屿女扮男装、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私下归”的谐音)加入南侨机工的白雪娇,临行时留给父母的一封书信,至今读来仍使人涕泪沾襟,她在信中写道:“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的确,身为爱国侨胞,他们已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曾经使他们所怀念热爱着的祖国,又给了他们怎样的回报?历史又给了他们怎样的评价和定位呢?很显然,从官方的历史来看,他们既不属于国民党主导的正面主战场,自然也不归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以笔者来看,他们只能被归之于教科书上并无记载的抗战第三个战场!与现在公认的两个战场不同,抗战的第三战场,在历史的现实中,它可能是无形的,但在历史的记忆中,它却应该是有形的:数百万海外侨胞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难道不足以支撑得起抗战中第三战场的存在吗?

 

  笔者以为,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这一神圣时刻,当人们在回顾抗战、重温历史的时候,如果遗忘或缺少了这个由海外侨胞所构成的第三战场的历史,那么,就不能说这样的抗战史是完整的

 

  (作者是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员;来源:《探索与争鸣》)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